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六百一十三章 马场的问题

第六百一十三章 马场的问题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这一日,武英殿有些热闹。

兵部铁铉、刘儁、杨荣,中军都督府徐辉祖、宋晟,燕王朱棣,内阁解缙等三人也到了。

朱允炆入殿,众人行礼。

徐辉祖将手中卷着的舆图交给内侍,内侍展开,抬到了朱允炆面前。

朱允炆看着舆图上圈点的位置,问道:“这就是你们商议许久,拿出来的马场方略?”

徐辉祖点了点头,介绍一番:“洪武三十年,太祖曾命五军都督府选择马场,最终于山西、北平、陕西、甘肃、辽东五地设置太仆寺。然据太仆寺文书来看,仅仅三年,北平与山西马场已出现萎缩,尤其是北平马场,良马与马种不足,加上管理不善,导致马场三年来只得马不到五百,良马尚不到一百。”

“故此,臣等与兵部、燕王、内阁大臣商议后,认为可取缔北平马场,转为骑兵训练场。主要马场可选择在陕西、甘肃两地,尤其是这里!”

朱允炆见徐辉祖上前,指着大明舆图的西北方向,看到了两个字:

山丹。

徐辉祖继续说道:“皇上,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跨越甘肃与青海两地,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理想的马匹繁衍之地,早在西汉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就曾在这里设置了山丹军马场。”

朱允炆起身,看着舆图上的山丹位置,眼神中有些渴望。

解缙走出,含笑道:“骠骑将军霍去病,我倒是想了起来。当年汉武帝时西征匈奴各部,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汉阳大草滩,直杀到祁连山西部,击败匈奴,而当时撤退的匈奴人留下了一句话。”

朱允炆看着停顿下来,有点卖关子的解缙,问了句:“什么话?”

解缙喊道:“当时匈奴族凄然不已,悲呼: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由此可见,此处乃是六畜繁盛之地。”

朱允炆赞赏解缙的才学与底蕴,也悲叹汉之后的命运,盛唐转衰之后,失去了对西北的控制,宋代更惨,别说西北了,就连北面的燕云十六州都不在手里。

当年匈奴人的悲伤,何尝不是华夏文明的悲伤?

好在,朱元璋时期的将星闪耀,用生命开辟出了疆土,给朱允炆与大明留下了珍贵的一笔财富。

山丹军马场,将会成为大明的战马驯养之地。

至于安全,应该不成问题。

在洪武二十四年,山丹设置了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且山丹距离甘肃镇(当时不是甘肃省,军事重镇)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很近,左边是甘州五卫,右边是永昌卫。至于北面,有秦、汉、明初长城为依托,对付北面的瓦剌、鞑靼问题并不大。

至于西面,更不需要考虑,嘉峪关的存在,足以挡住西面之敌。

需要说下的是,宋元时期,嘉峪地区有关无城,真正的嘉峪关城始建于洪武五年,负责修筑的是宋国公冯胜。其修筑的历史可比山海关更早,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

环顾西北地区,山丹所处的位置是极好的,范围足够大,又是历史悠久的马场,还不怕被人打草谷,可谓是绝佳的选择。

“你们都认为应该选在山丹来设置马场?”

朱允炆询问。

朱棣、铁铉等人连连点头。

朱允炆审视再三,确定没有比山丹更合适的选择了,有些地方也不错,但范围有限。像是北平的马场,物资供应倒是好的很,但方圆就那么十几里,扩大也不合适,北平未来是要作为帝都的,人口与城池的范围,都要进一步扩大,马场只能向北移了。

当然,内阁、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捯饬了那么久,自然也不是只选出了一个山丹,还有二十几个区域,甘泉、临川、武威、宗水等地。

经过商议,朱允炆决定按照兵部提议,设置甘肃山丹苑马寺,以山丹为核心,同时设甘泉监、祁连监、临川监、武威监、宗水监、安谧监六个监,而在每个监之下,设四个苑。

甘肃山丹苑马寺定位有些高,按照朱允炆的预想,要在三年之内,达到两万匹的规格。

这里的两万匹,只是马场的战马数量,而在这个数量基础上,每年孕养的战马,也不过只有两千到两千五百匹,换言之,想要依靠甘肃山丹苑马寺打造一支两万多的战马群,需要十年之久。

可见马匹的数量一直无法大量补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好在大明马场也不是只有这些,在贵州、东北、山西与陕西等地,还是有些马场支撑着。

即便如此,大明的战马数量依旧难以快速增长,几年内是别想看到多少产出了。

“将去年晋商送来的战马,朵颜卫送来的战马,送到甘肃山丹苑马寺吧。”

朱允炆有些无奈。

铁铉、徐辉祖虽然很是不舍得,但也只能忍痛割肉,原因无他,优良的马种太少。

培养马场,必须有足够出色的马种。

马这类东西,是很讲究血统与基因的。如果没有好的马种,一代强,二代弱,三代估计就成骡子了,到时候养出个寂寞,谁受得了?

可让人不得不低头的是,大明还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马种,像是鞑靼野马、大宛马、蒙古马,阿拉伯马等,就没一个是大明的,至于汗血宝马,那也是西方的产物,在丝绸之路尚未打开的时代,是没几个人能牵着这些马到大明的。

至于打开丝绸之路,现在也不合适。西面的亦力把里现在很乱,帖木儿帝国又野心勃勃,想派个人谈判个和平通商都不可能。

朱允炆看向宋晟,道:“马场对大明有多重要,无需朕多说。朕希望你重回甘肃,统管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宋晟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臣定不辱命。”

朱允炆上前,亲自搀起宋晟,严肃地说:“你曾镇守凉州,威慑鞑靼与瓦剌,现在朕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交给你是放心的,待春暖花开时,朕给你送行。”

宋晟谢恩。

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有些羡慕,谁都清楚马场容易出功劳的,再者,北面就是鞑靼和瓦剌,说不得还可以出门杀几个人,领点功劳。

待在京师,实在是无功劳可取啊。

朱允炆微微点头,很大方地表态:“回去之后,拟定一份文书,需要多少钱粮,从何处调人,调战马几何,尽早呈送上来。甘肃山丹苑马寺卿人选,你自己来挑。”

宋晟心头感觉十分舒坦,跟着这样的皇上办事,不做出点政绩来都对不起他。

养马场选定后,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朝-鲜,道:“前段时间辽东传来消息,朝-鲜内部可能有变。朕揣测,李芳果很可能会就此失去王位,李芳远将战胜李芳干成为新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怕是个精明人,他一定会派人出使大明,朕认为这是一个交易战马的好机会。”

铁铉微皱眉头,大明对于朝-鲜的消息知道的不多,但基本的势力格局还是清楚的,李芳干明显占据优势,松京就在他的势力边缘上,那李芳远的势力范围却有些远,想要赢下李芳干怕是不容易。

但看朱允炆的神态,似是十分笃定,又不敢出言直接反驳,于是铁铉说道:“皇上,朝-鲜谁作国王,都会遣使臣来大明请封。若在请封时议马策,多少有些不妥,存在交换之嫌疑。臣以为,可在册封之后,再议马策。”

朱允炆想了想也是,事情虽然是分开办的,但如果事前说,多少有点威胁、交换条件的意味,道:“是朕考虑不周了,那就做好接待准备吧,南洋诸国与琉球使臣都在路途之上,务必好好接应与招待。”

“臣等遵旨。”

解缙等人答应。

“可还有事?”朱允炆问,见兵部侍郎刘儁欲言又止,便问道:“刘侍郎,可是铁尚书封了你的口,欺负了你,不敢说话了吗?”

众人看向刘儁,不禁有些笑意。

刘儁连忙否认,道:“臣只是在想,眼下瓦剌内部斗争的厉害,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机会交易一批战马。朝廷前策之下,商人北出多取珠宝、皮毛之货,鲜有战马,若是命商人以收购战马为主,马场战马岂不齐备?”

朱允炆坐了下来,平静地说:“谁来给他解惑。”

铁铉一施礼,对刘儁解释:“朝廷准商人出关,最关键的是索其情报,知瓦剌与鞑靼虚实。这一点无论哈什哈,还是马哈木,亦或是阿鲁台等人,都心知肚明。但他们没有对商人动手,是因为他们需要商人送来物资与补充。”

“若商人突然转性所求战马,就意味着事情发生了变化,商人不只是大明的探子,还可能会成为大明的骑兵,成为大明攻击自己的力量。他们自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再者,眼下马哈木与哈什哈内斗,正是战马缺乏的时候,此时商人大肆采购战马,谁会交易?不仅不会交易,怕还会在商人归途中抢掠战马。”

刘儁皱眉道:“如此说来,我们想从瓦剌与鞑靼手中得到战马就不可能了?”

铁铉、解缙等人哈哈大笑起来,刘儁更疑惑了。

郁新看了一眼刘儁,解了他的疑惑:“当然可以,他们会把送战马送到大明来。”

“送?”

刘儁有些惊讶,且怀疑。

解缙看了一眼铁铉,那意思是,你这个侍郎咋就看不穿三步棋之后的事,走出一步,自信地说:“瓦剌内部分裂,斗争迭起,然而马哈木并不是好对付的,加上其是买的里八剌的女婿,有些瓦剌部落跟着他一起反抗哈什哈。”

“两人想要分出胜负,并不容易,更大的可能是一方遭遇损失,继而请求支援。向鞑靼请求支援,鞑靼怕是不会给他们,但如果他们低头向大明请求支援,呵呵,那他们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战马。”

ps:

后天生日,今天有空去聚餐喝酒去了,哈哈,就一章,后面我继续努力,感谢大家支持……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