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六十四章 练子宁的觉悟

第六十四章 练子宁的觉悟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坤宁宫。

马恩慧看着手中拿着漆刷的朱允炆,衣襟之上,沾了不少颜料,不由皱了皱眉,这可不好洗。

“皇后,快来看看朕的沙盘如何?”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微缩沙盘,嘴角带着几分笑意。

马恩慧走了过来,仔细看去,沙盘所展示的并非是大明全境,只是南直隶地区,包含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扬州府、松江府、徽州府等十四个府区。

整个沙盘,除了黄泥质底色外,便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大面积的黄色,另一种是小面积的黑色。

黄色连块,相对集中。

黑色成点,颇为分散。

“皇上,这是做什么用的?”

马恩慧看不明白。

朱允炆将漆刷放回漆桶之中,笑道:“朝堂不是在议论田争之事吗?这便是为了堵住那些人的嘴准备的。”

马恩慧微微摇头,笑道:“臣妾看不明白,不过,皇上有办法总是好的,毕竟,百官对立,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欣赏着自己的杰作,说道:“百官对立不好,妨碍政策通达。可若百官毫无争论,唯命是从,那朕也该恐惧了。”

默许朝臣适当的斗争,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是朱允炆的御下之道。

虽然朱允炆很不喜欢侯泰与都察院的人,但他们毕竟是士绅阶层的镜子。

人总是要照镜子。

没这些镜子,如何看清大明帝国的真相?

马恩慧拿了一套衣服过来,一边帮着朱允炆换衣服,一边说道:“臣妾不想说这些大事,只关心咱家的医用纱布与酒精,能不能卖出去。”

朱允炆看着财迷的马恩慧,伸手点了点她的眉心,笑道:“放心吧,有解缙在,茹瑺会明白朕的意思,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朝臣弹劾二王之后,便要交易了。”

“那岂不是顺遂了皇上的心意。”

马恩慧笑道。

朱允炆穿好衣服,拉过马恩慧的手,看着马恩慧那双漂亮的双眸,柔情地说道:“朕就喜欢你聪慧,只是委屈了二王。”

“为皇上分忧,为大明分忧,是他们的福气。”

马恩慧低着头,脸颊微微泛红。

“皇上,安全局有急报。”

双喜匆匆走入,躬身递上来一份奏报。

朱允炆起身走向双喜,接过奏报,嘴角浮现出了一抹笑意,问道:“二王在哪里?”

“回皇上,尚在军营。”

双喜回道。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两人虽出身皇族,但也不是吃不得苦的,既然他们该倒霉了,那就给他们送去定心丸吧。

“朕记得内库还有一些龙涎香,拿出一半,分赠两王吧。”

朱允炆吩咐道。

双喜答应一声,退了出去。

马恩慧走了过来,埋怨道:“皇上,那可是龙涎香啊。神龙吐纳所成,世间罕有,纵是京师,也只有是五两余,您可真舍得。”

“神龙?”

朱允炆眨着眼,一脸的怀疑。

马恩慧满是心疼地说道:“皇上莫是没听闻过?那龙涎香乃产自龙涎屿,此屿浮滟海而波激云腾,只有每年春日,才会有百龙齐聚,交戏而遗涎沫,方得龙涎。如此传说中的神物,怎可轻易送了出去。”

“呃,皇后去过龙涎屿?”

朱允炆郁闷,古代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随口胡诌的事,都讲述的精彩纷呈,有地点,有动物,有故事,有结果,连一国皇后都被忽悠了。

马恩慧摇了摇头,叹息道:“那龙涎屿远在海外,飘渺不定,臣妾如何见得?龙涎香,龙涎香,便是神龙之涎,给二王,实在是太可惜了。”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说道:“皇后啊,龙涎香可不是什么神龙之涎,而是抹香鲸所产。不就是龙涎香,等郑和出海,让他给你送几斤过来,补偿你便是。”

马恩慧不敢相信,抹香鲸如何能配得上龙涎香这种高大山的名字,皇上一定是安慰之言。

想想那龙涎香的气息,马恩慧就有些神往。

龙涎香的香气似麝香之优美,微带壤香,微妙柔润,留香可达数月,平日里宫中都不舍得用。

果如朱允炆所料,兵部准备以商人之道采买医用纱布、酒精,报给户部,张口便是二十万两。

户部尚书黄子澄与左侍郎严奇良不敢怠慢,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这东西竟为辽王与珉王所有,黄子澄不高兴了,皇室禁从商,这是太祖祖制。

老朱死了还不到一年,你们就把他的话当耳旁风了?

堂堂亲王,竟自贱商贾之事,这如何要得!

必须弹劾!

不仅如此,还应该让他们交出医用纱布、酒精制造之法,如此军国大器,怎能掌握在二王手中!

户部就是个破窗户,黄子澄这边还在研磨,准备写开场白,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清便收到了消息,景清一拍掌,大喜。

景清这几日不好过啊,争田之事虽然还没定论,但自己已经处在风口浪尖,每天除了抄奏疏,便是酝酿口水,思考用什么词,才能不失文雅地问候黄子澄等人一家三代。

可总是问候别人也不是个办法,毕竟黄子澄也很懂礼貌,知道礼尚往来,每次问候过去,还会问候回来。

现在好了,明天不争田了,休息一日,先弹劾二王不遵祖制,以尊行卑,大行商贾之道,毫无家国情怀,再弹劾他们把持国之利器,欲意满个人之私欲,危国危军。

景清发话了,都察院的同僚自然是要听的。

右都御史练子宁看着威风八面的景清,沉默地看着胡浚的《为江浙万民请命》疏,抄了几十遍,练子宁终于改变了自己最初的看法。

胡浚之言,虽有危言耸听之嫌,却并非空穴来风。

回顾过去十年二十年,再看当下,变化已显,若再过上三十年,自耕农恐怕十不存一二,而朝廷想要取得税收,却只能在这一二自耕农身上榨取,少量的人,承担最重的赋税,而大量的人,却是不承担,或承担极小部分赋税。

如此下去,底层的人活不活得下去,会不会造反,练子宁不知道,但他知道一点,到那时候,大明朝廷恐怕无钱可用。

势穷弊极,将何以支?

别说自己的俸禄,就是遇上点天灾,朝廷连赈灾的钱粮都拿不出来。若再发生战事,内忧外患之下,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啊!

练子宁放下了奏疏,目光中透着几分忧愁,提笔,开始默写起《为江浙万民请命》疏,喃语道:“国家国家,国有了,家也不能破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