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六百六十七章 求上进,归附论(三更)

南京,落雪。

朱允炆走在雪中,看着茫茫的天地,对身旁的解缙、茹瑺感叹道:“这个冬日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

茹瑺眉宇间有些担忧,感叹道:“据钦天监说,此番寒气南下,贵州、广西也多有降温,虽没有大寒,却也比往年寒了许多,不少百姓之家因此还糟了灾,生了病。”

解缙伸手,看着落在掌心中的雪花转瞬即逝,嘴角一动:“这对南征大军是一个好消息啊,天冷一些,好过热一些。”

茹瑺微微点头,这倒是实话。

“张辅在十月十八日发来的文书你们也看了,两军成功会师,突破三江,已抵达多邦城下,依你们看,多邦城能守多久?”

朱允炆伸手,将栏杆上的积雪扫去。

茹瑺想起那一份文书,有些凝重地说:“张辅、铁铉在文书中言说多邦城坚固难克,又有神机炮蹲坐城墙,重军把手,内外两城,依臣之见,想要拿下如此城池,怕要付出不小代价,至少也要打上五日。”

解缙笑了起来,摆了摆手:“茹阁过于保守了,拿下多邦城,只要下定决心,不会超出两日!”

茹瑺皱眉,问解缙:“如此重兵坚城,如何能轻易攻克?安南虽是国弱,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要知道当年陈友谅进攻洪都城,六十万人三个月都没有打进去,而洪都城还不如多邦城。”

解缙看向茹瑺,自信地说:“此一时,彼一时。茹阁主政山西时,京军可是发生了极大变化。”

“哦?”

茹瑺有些疑惑,莫不是有自己不知道的事?

朱允炆背负双手,看着南方,轻声说:“以张辅的统御能力,军队的战斗力,加上新式火器,拿下多邦城,朕以为只需一日!”

茹瑺与解缙都有些吃惊,一日时间是不是太短了?多邦城毕竟是有重兵把守。

“新式火器的威力真有如此大?”

茹瑺有些怀疑。

朱允炆转过身,坐在亭子里,示意两人也坐下:“新式火器的威力茹尚书可去二炮局亲眼见识一番,朕并不担心多邦城,而是担心如何治理安南。安南虽远,但对于大明而言,还是一块重要之地,不能有失。你们认为,谁来治理安南最为合适?”

解缙与茹瑺对视了一眼。

若没有开市舶司,没有远航,安南显得并不甚重要,可现在南洋贸易正在展开,民间出海贸易已初展头角,若有安南沿海作为中转之地,作为腹背之地,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一旦有了安南,便可在二十日内抵达旧港宣慰司,对于旧港防护、支援、物资供应,都有极大好处。

可打下安南容易,收回安南也容易,但想要治理好安南,那就不太容易了。毕竟距离距离大明京师太远,四千多里,政令传达的时间太长,一旦出点事,等报给京师,那边事都结束了……

所以,想要治理好安南,必须有一条:给予镇守将领与文臣足够的权限,比如动员大军的权限,比如处理官员的权限。

而一旦给予权限过大,则会演变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藩镇割据,甚至会滋生野心,形成事实上的独立。

解缙沉思良久,说道:“皇上,臣想到一人,绝对可靠,而且有能力处理安南政务。”

《仙木奇缘》

茹瑺眼神一亮:“臣也想到一人,不若我们写出来,猜看谁的心思准。”

朱允炆哈哈笑起,心情舒畅,抬手让内侍准备笔墨,然后说:“那朕也写一人,看看与你们所推之人相符。”

“皇上请。”

解缙与茹瑺站起,背过身去。

朱允炆提笔写下一人名字,然后收起纸张,起身道:“你们写吧。”

茹瑺、解缙分别写下名字。

解缙笑道:“那就一起揭晓吧。”

茹瑺、解缙展开纸张,内侍将朱允炆所写纸张展开,三张纸条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

张紞。

三人不由会心一笑。

朱允炆放心了,说道:“既然都认准了他,那就由内阁拟旨吧,等圣旨传至,安南之战也该结束了。”

张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善于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云南时就卓有政绩,眼下让他出云南至安南,管理安南各地文官,是再合适不过。

何况张紞因为耕牛的事被人盯着,不少人找他麻烦,现在对他委以重任,也算是给他一个补偿。最主要的是,此人的忠诚是无需怀疑的。

“皇上,臣以为安南平定之后,当设卫所,以戡平地方,威慑宵小。”

茹瑺建议。

朱允炆点了点头,说:“张辅打下安南,怕是无数人因此而破胆。若留着张辅驻守安南,地方上恐怕多有担忧,朕打算让韩观带五万兵暂时驻守安南,张辅暂领广西都司,一旦安南有变,张辅能随时出关。”

“五万,是不是少了?”

解缙有些担忧。

朱允炆笑道:“五万已是不少,足够遏守多邦、升龙、清化等地,再说了,朝廷要在安南征调兵力,组建安南卫所,让其听从指挥。只要主将、军官、乃至总旗都是大明的人,不怕他们有谋逆之心。”

“皇上圣明。”

解缙与茹瑺称赞。

以安南人治安南是没办法的办法,必须让那里的人知道听大明的话,大明就会给他们好处。将他们内化为大明人,逐渐的就会失去安南国的意识,老老实实为朝廷办事。

安南,建昌州。

陶容原是建昌州一个县的小小士绅,因为投降大明,被张辅亲自接待,并答应让他成为建昌州的同知。陶容很感谢张辅,但觉得一个同知还不够,还想求上进。

这一日,陶容找来自己的好友梁默,此人原只是一地知县,也投靠了张辅。陶容询问梁默如何才能让张辅更为器重自己。

梁默想了许多办法,像是送粮食,送衣服等,这些办法都被陶容否定了:“明军不缺粮食物资,我们就算是送去,也不过是锦上添花,无足轻重,我们要做,就要做雪中送炭的事。”

梁默无语地看着陶荣,摊开手:“现在明军想要胡氏父子……”

陶容瞪了一眼梁默,开什么玩笑,胡氏父子虽然对付不了明军,但对付自己一个小小的同知还不再话下,而且自己手里也没兵。

梁默揉着脑袋,实在是想不出明军还需要什么,缺啥他们拿不到,真是的。

雪中送炭,那也得先有雪啊。

“等等,我想起来一件事。”梁默突然站了起来,严肃地看着陶容:“若此事可以办成,你很可能会被重用!”

陶容有些心急:“快说!”

梁默缓缓说:“归附之功!”

“归附?”

陶容先是疑惑,旋即瞪大眼,连连摇头:“你糊涂啊,虽说安南曾经属于中国,但五百年来都是以国独立在外,一旦让安南归附大明,那大明必然会派遣汉人、汉官来治理安南,说不得还会引入明廷律法、习俗,到时候,哪里还有我们越人的位置?让安南归附中国,万万不可。”

梁默看着陶容,认真说道:“学习明廷律法、习俗有何不妥?安南本身就习汉字,说汉化,几百年来,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说没有我们越人的位置,我也是不同意。云南、广西就在安南北面,现如何怎样?土司过着自己的舒坦日子,明廷也没有大肆杀戮吧?远的不说,就说广西南宁、桂林等地,听说商人来往,风华天宝,繁华一日赛过一日,陶兄莫不是想守着土屋子过日子?”

陶容喝了一口冷茶,叹息道:“并入中国是不行的,遥想始皇帝时期,广西并入中国,死了多少人?后来云南并入中国,又死了多少人?别看明廷行的是王道,王道之下,都是兵刃与枯骨啊。我们是安南人,越人,在汉人看来,就是异类,是蛮夷之人啊。一旦并入中国,华夷之争必然兴起,到时候安南国内必会血流成河啊。”

梁默向后倚靠,手搭在椅背上:“敢问陶兄一句,安南归附中国会流血,那安南不归附中国,就不会流血了吗?”

陶容脸色一变。

梁默看着无法反驳的陶容,严肃地说:“陈氏当政,荒唐无道,死得人少吗?胡氏当政,强征百姓为兵,不是修筑城池就是打造战船,各种奴役,横征暴敛,死得人还少吗?退一万步,大明再选一陈氏之后为王,张辅带兵回国,安南就此会安定吗?”

陶容张了张嘴,无法说话。

就眼下的局势来看,陈氏复立是不太可能了。毕竟胡氏父子已经铲除掉了大部分有威胁的陈氏之人,就算是随便找个人上台,也震慑不住场面,君弱臣强,地方迟早会出问题,到时候国内纷乱,死的人怕是更多。

梁默继续说道:“再说了,化夷入华夏,是多少人、多少族人希望的事,今日若陶兄不把握机会,信不信他日有人看穿,定会鼓动百姓,主动请求让安南归附大明!”

陶容算是听明白了,这是一件卖国的事,自己不卖国,就会有其他人卖,不过自己卖,有好处,别人卖,那是别人的好处。

“这种事,我不能同意。”

陶容想了想,还是拒绝。

梁默起身,说道:“不同意也无妨,不过陶兄应该知道,胡季犛的不少大臣已经投降了张辅。而那些人的聪明程度,可比我们强多了。到时候若分配官职的时候,发现没位置了,陶兄的同知还能不能保得住……”

“这……”

陶容有些担忧了。

梁默缓缓说道:“若安南复立陈氏,张辅大军离开,不出两年,安南必然大乱,到时候这建昌州的同知,怕很是危险,陶兄想要当一时的富家翁,还是想要当长寿瓮,可要想清楚才是。”

陶容感觉到脊背发冷,早已是汗如雨下,抬头看着梁默,问:“若我不答应,出了这一道门,你是不是就会做这件事?”

梁默平静地说:“没错,我也想活得好一点。”

陶容一拍桌案,狠下心,说:“横竖都已经投降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做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