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六百九十六章 北巡的指向

第六百九十六章 北巡的指向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盛世?

朱允炆冷冷一笑,随手将奏折丢到旁边。

后世数十年的努力都没有实现真正的盛世,无数人还生活在困顿之下,一个个浑然以为到了盛世,一冒出来个表现生活苦的电影,都会有无数人敲键盘说卖惨,却不知道现实远比电影更惨。

后世都无法实现的盛世,在自己手里四年就实现了?

开什么玩笑。

朱允炆对于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溢美华章还糊涂不了脑袋,看似被迷乱了眼,实则不过是一场顺势而为的“阴谋”。

下江南微服私访之后,朱允炆被众多官员“说教”了无数次,不少官员奉劝皇上守在京师,莫要到处瞎逛,有些没情商的家伙甚至直接说朱文奎还小的话,这就是不怀好意,诅咒朱允炆挂在外面咋办了……

总而言之,许多官员是不希望朱允炆外出微服私访的,尤其是不打招呼的出行。

这也可以理解,后世领导视察还需要提前三天打个招呼,搞搞卫生,背背台词,串串话术呢,这皇上出去,怎么也得提前一个月打招呼,给人家准备时间嘛。

即便是打招呼,恐怕也没几个人愿意朱允炆离开京师,理由也是正当的:

浪费。

不光明正大,微服私访吧,地方不放心,万一不小心招惹了,这官服就需要脱了,弄不好还需要换个居所。可如果公开巡游吧,地方又不能不招待,招待就得花钱,就得拿贡品表忠心。

平日没办法巧立名目收税,但如果皇上来了,官员以孝敬皇上的名义给百姓、士绅要点土特产,没土特产的交点钱,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哪怕是被御史、安全局知道了,也不怕嘛,我们是为了皇上大人,出发点是好的啊,难道说你们御史、安全局的人不想让皇上好过?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但在内阁大臣看来,与错误判断盛世来临相比,多花点钱让朱允炆巡游一次更重要。毕竟北巡一次,有助于朱允炆更清醒认识到大明百姓的生活现实,知道还有很多事要做,继而奋发图强,勤于政事……

朱允炆看到了黄观的奏折,对行礼完毕的解缙笑了笑:“这件事你办得很不错。”

解缙会心笑了。

一个隐晦的计划需要一个配合者才能执行,而负责配合朱允炆的正是解缙。

早在四月份的时候,朱允炆就想北巡,但考虑到朝臣反对,不得不制造出沉浸于“盛世”,继而怠政的假象,以方便大臣主动提出来让朱允炆北巡。

解缙从中不着痕迹地引导,并在最后关头决定了出行的方向,确实瞒过了郁新、茹瑺两个老政客,至于陈迪,他的智慧还想不了那么远。

朱允炆抬手,身后扇风的侍女退后两步:“黄观的奏折朕批了,朕北巡之日定为八月十六,告之扬州、淮安、凤阳等地,北巡一应用度无需地方,没有传召官员不得离开治下之地甚至是衙署迎接,不得借机收敛钱财,设置宴请,违旨者决不轻饶。”

解缙连连点头,这笔钱户部还是出得起的,不花地方件好事。

朱允炆安排妥当之后,便回到了坤宁宫,看着有些失落的马恩慧,不由左右看了看,让侍女退了出去,道:“皇后这是怎了?”

马恩慧将头转向另一侧,有些埋怨:“上次皇上出京师,带宁妃去了江南,这次皇上打定主意北巡,打算带哪位妃嫔去?”

不等朱允炆说话,马恩慧又嘟囔了句:“带谁去都与臣妾无关,只不过这一次又要出去多久?若再如上次出现点大事件,又该如何?”

朱允炆知道,马恩慧说的大事是齐王叛乱,当时马恩慧也听闻到了消息,胆战心惊地熬到了水师船队大胜。对于她而言,当时是紧张与畏惧的,身边连个出主意的人也没有,只能在不安中等待。

“这次北巡事关重大,可不是陪谁散心的……”

朱允炆有些无奈。

马恩慧哼了一声,有些苦闷。

朱允炆笑着坐在了马恩慧一旁,道:“朕还没有带皇后出行过,不妨和朕一起北巡吧?”

马恩慧心中开心,但也知道这不可能,听说过皇上巡游带宠妃的,还没听说过巡游带皇后的,皇后母仪天下,自然不能和宠妃一样比来比去。

“算了吧,皇上答应过淑妃句容省亲,陪宁妃回过杭州,这次既然是北上,那就带贤妃去吧,他是凤阳五河人氏,去年凤阳府遭灾,贤妃一直挂念着,却也没提出来过。”

马恩慧体谅地说。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贤妃跟着北上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这并不妨碍皇后一起跟着。”

马恩慧坚定地拒绝了:“臣妾是皇后,这后宫事繁多,总需要管着,可走不开。”

朱允炆起身,走到桌案后坐了下来,摊开一份舆图,目光盯着北平的方向,道:“朕听说燕王妃入宫了,有什么事情吗?”

马恩慧叹了一口气,瞥了一眼朱允炆:“皇上明知故问吧,北平燕王府毁于烈火之下,好端端的宅子就这样毁于一旦,燕王妃自然是来诉苦的。”

王府毁于一场大火,如此大的事不可能不惊动朱允炆。

朱允炆淡然地笑了下:“这事怪朕,若不是朕让燕王将家眷与仆人都带到京师,北平燕王府也不至于缺人照料,以至于大火起时无人发现,火势太大,烧毁了诸多房屋。”

马恩慧有些无奈:“夏日天干物燥,总还是容易走水,这事可与皇上无关。”

朱允炆眯着眼,真的与自己没关系吗?

不,有关,这把火是自己点的。

既然朱棣不待在北平了,那北平城里面的燕王府就没必要存在下去了,直接让朱棣搬家不合适,还容易过早暴露自己迁都的计划,无奈之下,只好先放一把火,把燕王府给点没了,一了百了。

虽然这事办得有些二百五,但至少解决了问题,朱棣也没理由念想北平了,想出差去北平住几天都需要找其他地方了。

考虑到朱棣毕竟少了一处房产,朱允炆又在南京给朱棣置办了一处房产,还是在城外山明水秀的地方,以这种方式,收回了朱棣在北平的府邸。

内阁大臣包括解缙等人都以为,朱允炆的北巡只不过是去凤阳府给老老朱扫墓,顺便看看当地百姓,但没有人知道的是,朱允炆可不打算到了凤阳就停下脚步。

这一次北巡,凤阳连中间都算不上,朱允炆打算一路向北,去看看疏浚会通河的百姓,打算去塘沽看看市舶司,而终点则是北平城!

这一次北巡,直接关系着未来迁都事宜,关系着朱允炆对大明未来的规划与安排,可不是陪哪位妃子游山玩水或陪哪些大臣视察民情那么简单。

朱允炆很清楚,南面没有足以灭亡大明的敌人,大明的主要敌人都在北面,鞑靼、瓦剌,包括现在还窝在东北打渔的女真!

这些才是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威胁,而想要避免轻易覆灭,迁都北平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设想下,如果历史上朱棣没有迁都北平,在土木堡失败之后,大明的官员在南京知道了皇上被俘,主力被歼的消息,他们会怎么办?

会汇聚所有的力量与战力到南京,会沿江不妨,而眼睁睁地看着北面的山河毁在蒙古铁骑之下,彻底沦为南宋的境遇。

哪怕是京师的人想要战斗,那也得集合力量向北,可等也先到了北平城下的时候,估计可以看到大明军队入北平城的影子,这些新兵蛋-子与二线、三线战力,没有经过严苛的训练,怕是挡不住也先的大军。

考虑到当时于谦的重要性,他估计是需要留守在南京的,谁坐镇北平,谁来与也先决战?一旦北平失守,江北哪个城池还能挡住也先的屠刀?

南京太南,对抵御北方强敌没什么好处,一旦需要动用大军,仅仅是路程一项就足以减去多少战力?一旦前线需要支援,这边刚到山东,那边城关已经被攻破了,还支援什么……

从战略与全局考虑,大明,不,是任何中原统一王朝的国都,都不适合待在南方,只适合待在北面,像是长安、开封、北平等地。

如此多前辈这样选择,除了考虑这些国都之地的安全外,一个重大的考量,就是抵御游牧民族。

最短的路径,最强劲的攻击。

如果把路径拖太长,迟早会出大问题。

朱允炆清楚迁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一旦提出来必然会引起满朝轰动,乃至无数人反对,所以,此时蛰伏了迁都的想法,以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机会。

北巡,是一个吹风的机会。

朱允炆决定向北,至于监国,自然是交给太子了,当然,他就是个摆设,真正办事的是内阁大臣陈迪、郁新,至于解缙、茹瑺、杨士奇、杨荣、徐辉祖、朱棣……那是需要跟着一起北上的。

就在朱允炆敲定北巡名单的时候,一场决定中亚命运的对决,一场关系着一个人荣耀,一个人耻辱的战斗即将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