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二十七章 水利工程太费钱

第七百二十七章 水利工程太费钱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朱允炆看着有人拉篮子上来,将泥土倒到一旁,地上还插着一个类似铁锹的工具,但显然不是铁锹,底部是尖的,似乎还有些中空,连接底部的是两个类似于蝴蝶翅的泥斗,不由问老丈:“这是?”

不等老丈回,杨士奇就拿了起来,笑道:“这是蝴蝶锥,打井的工具。”

老丈连连点头,称赞:“还是你懂得多啊。”

杨士奇年轻的时候飘来飘去,躲来躲去,黑白两道没少混,知道得多一点很正常。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操作了下,果然,蝴蝶锥可以将泥土装入到泥斗里,之后再将泥斗里的泥倒出来,这也是一种提土的方式。

后世家家自来水管,不知道打井人的辛酸苦楚,甚至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内涵都无法理解。

挖井,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是说办就能办得了的大事。

眼下这是一座饮水井,预期深度在四丈至五丈之间,换算过来十几米,要向下挖四五层楼,这里可没什么挖掘机,完全是靠人力去挖。

只有挖井的人是不够的,毕竟不能傻乎乎只顾着挖深度,必须使用井桡来支护,避免塌方。一些浅水井多是用石头或砖作井桡,多为圆形井。

但饮水井是大井,深度也较深,仅仅是依靠石头或砖来支护是不够的,必须用井桡作内衬,井桡并不是挖井之后下的,而是必须与打井同时进行,一边挖一边支护。

打造井桡需要匠人,你还必须找木匠来。考虑到支撑与使用性,井桡多设计为六边形,许多古代的井是六边形就是这个缘故。井桡是由厚重的木板打造而成,两端是卯眼和榫头,俗称公卯榫,然后把木板按卯眼和榫头一一扣好,全程不需要什么钉子。

下井桡需要力工,大家一起用锤子夯,将井桡打到下面,然后架新的井桡,形成连贯的支护,直至挖到一定深度,挖出水为止。

如此张罗与忙碌,没十几二十个人根本不好办,最让人心疼的是,哪怕是你费时费力干了十天半个月,很可能井底流沙,根本没水,那前期多少投入与付出都完了。

杨士奇在一旁说:“打一口井费时费力费工,寻常村落里,能有一口井就算是好的,一些地方甚至连井都没有,需要走一两里路取用河湖里面的水。”

朱允炆看着卖力干活的百姓,擦了擦额头的汗,走到老丈身旁问:“去年凤阳府大旱,这里也遭了灾吧,严重不严重?”

老丈听到此话,不由笑了起来:“旱灾起时,颗粒无收,连喝口水都难啊,大家也慌,好在朝廷应对及时,派遣了好多大官和军士来,将大伙集中到了城里,专门打了深井,这才有了水喝,还运来了许多粮食。你是不知道啊,咱们的皇上仁慈,把百姓当人看,不像是那些胡虏鞑子,根本不把咱们当人看。”

“老丈吃过鞑子的苦啊?”

夏元吉问道。

老丈叹了一口气:“可不是,想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拉去当壮丁,打的还是那个,对,天完国,咱也不知道谁是谁,不怕你们笑话,当时在城下看到尸山血海,我可是吓尿了,做了几天噩梦,之后就和人一起逃了,这才窝在家里,保住了命。”

一旁的人听闻之后哈哈大笑,朱允炆却笑不出来。

战场上吓尿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不假,但一个百姓被抓了壮丁直接送到战场去死,这事不是喜剧,是悲剧!

元是如此,明初许多时候也是如此,要不然朱元璋的队伍是怎么壮大的,不就是拉壮丁,吞并势力,拉壮丁,再吞并势力?

好在眼下边疆平静,新军之策也逐渐在发挥作用,让军士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老朱家纯碎的壮丁,而是保家卫国,忠君报国,杀敌立功,觅个封侯的军士!

“老丈,这村子里之前没有井吗?”

朱允炆看向不远处的村落,大致有八十余户。

老丈动了动拐杖:“以前是有一口井的,只不过去年旱灾,改了水脉,这一年到头来总打不出多少水来,家家户户还得去五里外的浍河挑水。”

“五里?”

朱允炆皱眉。

这打个水来回都要十里路,还需要一路挑着,可想是多辛苦。

“哎,若有一口好井,去年旱灾时咱们也不至给朝廷添麻烦。听说皇上在南京为了照顾我们这些穷苦百姓,一天天只吃馒头,连一颗青菜都不舍得吃啊。”

老丈感叹。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动,这是怎么传的,救灾归救灾,饭自己可没省,不吃饱了哪里有力气处理奏折,怎么斗官员……

“老丈以为皇上平日里吃什么?”

马恩慧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出来,在一旁问。

老丈抓了抓胡子,道:“皇上平日里一定吃得比咱们好,每顿饭应该能吃两个炊饼,估计还有点酱料,美味的很啊。”

“二爷,皇上怎么可能只吃两个炊饼,至少要吃三个,估计每天还能吃个鸡蛋。”

一旁干活的伙计插了句。

“你们说得都不对,我可是听人说过,皇上喜欢吃酱鸭,一个月要吃足足两回呢。”

冯上六喊道。

马恩慧笑得花枝乱颤,朱允炆笑得有些勉强,这就是朴素的百姓,他们一辈子没走出去多远路,在他们的想象中,最好的日子就是一天能吃几个炊饼,加个鸡蛋,如果一个月能吃两次肉,那就是最好的日子了。

这不是穷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而是他们生活的环境里,从未有过炊饼自由,鸡蛋自由,更不要提肉了,简单而纯碎的小农经济,很难给他们带来富裕,他们对美好的想象,也只是停留在不挨饿,吃得饱,吃得好一点,仅此而已。

“还笑,以后你就吃炊饼和鸡蛋吧!”

朱允炆恶狠狠地看着马恩慧。

马恩慧哼了一声,带着贤妃去摘狗尾巴草去了。

“有一口深井,哪怕是旱灾之年,也可以顶一顶,是吧?”

朱允炆问。

老丈白了一眼朱允炆,这还用问,三岁孩子都懂的问题。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与杨士奇:“那为何朝廷就没多打一些井?给每个村落打上井,这旱灾的问题不就解决过去了?即便是有了灾,朝廷运来粮食就是,也不至渴死人,说不得还可以打水救救庄稼。”

夏元吉与杨士奇面露难色,夏元吉低声说:“这个,打井很费钱……”

朱允炆瞪眼,那意思是:“你那么有钱,还怕这?”

夏元吉怕,是真的怕。

大明有府州县近一千五,小型村落有多少?这是个很难统计的数字,多的几百户,少的可能只有十几户,甚至只有几户人家,百姓居住过于分散,如果各地都打井,就是把朝廷卖掉也未必能打得起来啊。

别看着挖井技术含量算不得高,但耗时耗力耗工,一口寻常的小井造价大致是二两,而一口中型井,造价在八两左右,一些大井,造价直接上了十四两。

就凤阳府一地,如此大的范围,分散着六十多万人,除去在城中的,还有四十余万分散在各处,算八万户,五十户一个村落,仅仅是村落的数量估算就有一千六百。

如果每个地方打一口井,算十两一口,就是一万六千两,若是打饮水辘护井的同时,还打桔棉井、豁泉大井、水车大井,造价就要翻几倍,没个六万两是不够的。

而这只是凤阳府一地的,那淮安、庐州、滁州、徐州等府加起来呢?是不是就需要耗费三十几万两银子?

若再推广到山东、河南、北直隶、山西、陕西……没两三百万两银子打底,想都别想。

如此大笔资金,户部很难支撑下去。

朱允炆没想到打井竟是如此的耗钱,可考虑到凤阳府时不时的旱灾与涝灾,总这样搞下去不是个办法,百姓不能总没收成,朝廷年年救济也需要花钱不是。

“老丈,这里有多少亩田?若要打井灌溉的话,需要多少口井?”

朱允炆询问。

老丈看着朱允炆,呵呵摇了摇头:“别看这里只有八十六户人家,可田还是有三千亩的。若打牯辘井、桔棉井,旱时也就能灌溉个三五亩,寻常时倒可以灌溉十余亩。若是水车大井,旱时可灌溉十余亩,寻常时可以灌溉四十余亩。至于豁泉大井,这个就不容易了,虽然能灌溉数百亩,但这需要找到泉眼,这附近可没如此泉眼。”

朱允炆吞咽了下口水,按照这老丈的意思,要保障这三千亩地旱时也有水灌溉,就需要水车大井七十余,也就是说,需要在夏元吉给出的凤阳府六万两的基础上,翻七十个跟头,达到四百二十万两,如果在两百万的基础上翻跟头,就是把大明朝廷卖了也凑不够这一笔钱啊……

该死的,弄水利工程这么耗钱的吗?

怪不得凤阳府一直那么穷,换哪个朝廷也不愿意拿出如此庞大的财政来打井啊。

可是不打井,以这里十年九旱一涝的情况来看,必然会拖累大明整体发展,反过来,若能解决凤阳府的旱灾问题,这里就能反哺淮河南北,向南可以对接苏杭南京,向北可以保障北平腹地不乱。

只是,想想容易,钱从哪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