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四十一章 后勤之困(一更)

第七百四十一章 后勤之困(一更)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徐辉祖笑呵呵地目送哈密使臣离开,端起茶碗,对背对着自己研看舆图的朱棣问:“如何?”

朱棣回过身来,指了指桌案上的文书:“皇上的感觉没有错,安克帖木儿这份文书虽然写得简单、轻巧,却透着一种急切,说明哈密情势并不乐观,这个哈密王怕是度日如年。”

徐辉祖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严肃起来:“安克帖木儿定是掌握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情报,帖木儿的威胁还不足以让他如此紧张吧。”

朱棣坐了下来,弹了弹衣襟:“帖木儿东征必然会给哈密带来威胁,但应该还没有那么急切,毕竟帖木儿想要东征,必须动员所有的战力,漫长而危险的高原高山线,想要支撑起数十万大军出征,其后勤之大是很难想象的,即便是帖木儿想东征,没一年的筹备时间根本无法动身。”

徐辉祖认可朱棣的分析,抬头看了一眼舆图:“若不是帖木儿,那会是谁?宋晟此时不太可能出兵一千余里进驻哈密,亦力把里的沙米查干主要的敌人是瓦剌与帖木儿,与哈密的安克帖木儿并没有冲突。”

朱棣看了一眼徐辉祖,平和地说:“南面,西面与北面都没有敌人,那就只剩下北面了。听晋商与大同斥候打探消息,鞑靼部落向西迁移了,目的地很可能是河西一带与甘肃之外。若这个消息属实,就可以说明安克帖木儿先一步察觉到了鞑靼的动向。”

徐辉祖凝重地点了点头:“这个解释最说得通了,只不过事实如何,还需陕西行都司给出文书。”

朱棣走到桌案旁,翻过几份文书:“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开始停下来了,天气转冷,已无法保证道路修筑质量。运粮怕也会受影响,若有大雪封路,对我们的计划就更不利了。后勤问题,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可有全策?”

徐辉祖摇了摇头,满是忧愁。

朱允炆想要图谋西域,即要打败帖木儿,占领哈密,又要占据亦力把里,如此庞大的军事行动需要的军士数量可不再少数,其作战规模绝不可能低于安南战争的三十万!

要知道安南国小地狭,一个月跑个来回没问题,但哈密是一大片区域,亦力把里的区域比之哈密更大,加起来超过了七个安南国(以明时期安南版图为准)!

可问题是,大明真的能支撑起来三十多万大军纵横西域吗?

西北之地不同于辽东,辽东后勤可以依赖蓟州,北直隶,甚至有海路运输粮食,平均七八个民工就能保障一个军士后勤,可大西北运输过来一个人的粮食,需要的是二三十个民工啊,即便是取最低二十人,三十万军士的物资保障,需要动员六百万民工!

整个大明才多少人,六千多万啊,一口气抽调十分之一的青壮民工投身西域,那大明朝还要不要过日子了?哪怕是大明再有钱,朱允炆再强令,也根本无法动员如此庞大的后勤。

混凝土道路是弥补运输困难的一种方式,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沿途兴建大型粮仓,未雨绸缪,确实足以支撑起大军行进,进入西域。

但问题是,进入西域之后的后勤如何保障?这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勤运输!以当下大明的国力来说,除去维持陕西行都司的日常所需外,能持续供养五万战兵深入西域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了!

而五万战兵深入西域作战,其危险可想而知,一旦遭遇意外,很可能会全军溃败,乃至全军覆没!

在朱棣与徐辉祖等人看来,谋求西域并不是难事,真正困难的是后勤,这一场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只要朝廷能供养十万战兵深入西域,朱棣就有把握横扫一切敌人,将大明的国旗遍插西域诸城!

徐辉祖满是为难地说:“我曾与铁尚书商议过,他的意见是调七万京军进入西域,各带半个月口粮,后续供养由陕西、四川来支应,并让哈密来提供物资作补充。其还提出,希望晋商出关之后,与鞑靼交易一批牛羊等牲畜,赶至西北,充当军资。只不过……”

朱棣叹了一口气,不需要徐辉祖明说,他也十分清楚,只不过这些办法根本无法支撑起来七万战力长时间深入西域的后勤所需。

打下西域,不是一两天的事,至少也需要三个月,而完全控制西域,没半年乃至一年时间,很难做到!

羁縻与实控,需要耗费的力量完全不同。

“若真到了无后勤的绝境,那只能走另一条路了!”

朱棣的语气变得冷厉起来。

徐辉祖的喉结鼓动了下,另一条路,是以战养战,以掠夺为生,以杀戮为生!

帖木儿就十分擅长这一招,打下来某个地方,粮食全部抢光,人全部杀光,然后带着吃饱喝足的军士走人。

可大明能走这一条路吗?

不能!

帖木儿发动的一次次战争,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占领,而是掠夺,名义上那里的地盘是帖木儿帝国的,但事实上许多地方并不是真正听从帖木儿的管理。

大明谋取西域,不是行的掠夺之路,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占领。既然是占领,就必须考虑人心,考虑当地百姓,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干掉,也不可能一次次血洗城池。

马恩慧坐在床头,看着烛光晃动旁的朱允炆,暗暗伤感,白日里忙碌,到了夜间还需要批阅奏折,天气渐寒,屋外都已上冻,若不是屋子里的暖炉,这里怕也会冷如冰窖。

朱允炆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文书,文书是薛禄自大同发来的,薛禄认为鞑靼西迁甘肃一线,瓦剌在西部蛰伏,帖木儿准备东征,亦力把里准备北征,都意味着西北将出现大变局,希望朝廷早日屯粮,并派遣重兵拱卫西北。

薛禄能站在大同之上,思考西北风云,足见其绝非莽夫,而是一个善于抓住全局的将才。

西北出风云,已经成为了事实,能看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

朱允炆想起了在甘肃的袁岳,宋晟并没有将袁岳直接放在嘉峪关等最前线,而是将其放在了山丹卫,充任骑兵指挥史,钻研骑兵战术。

对于袁岳而言,他出身于广西,善步战,他想要进一步成长,必须精通骑兵战术,听宋晟前段时间来信,夸袁岳颇有常遇春之风,善突袭,也不知他成长到了哪一步。

西北!

朱允炆摊开舆图,很是忧愁。

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都在配合西北战事,可依旧无法解决后勤问题。二、三十万兵力转入西域并不算难,难的是如何让这数十万兵力在西域活下来。

他们去西域不是搞个七日游,看敦煌看看壁画就回来了,他们需要长时间在西域作战,过于漫长的补给线让兵部、五军都督府高层很是担忧。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图谋西域就是个笑话。

朱允炆不是神仙,没有搬山运海的法术,无法将江南的粮食一瞬间转移到西北,但如果只依靠大明百姓去运输粮食,那大明多少事都要搁置,无数百姓无法安于生产,大明发展必然被拖入深渊,必须寻找其他的办法。

马恩慧见朱允炆烦恼,不由走了过来,问道:“可又是那个帖木儿惹皇上烦忧了?”

朱允炆喟然:“是啊,这个瘸子有点厉害,四叔对上他怕也需要一番苦战。眼下最难的,还是粮草补给,路太远了。”

马恩慧低头看了看舆图,眼露柔光,低声道:“若臣妾可以给皇上出个主意,皇上能否答应臣妾日后不熬过三更天?”

“哦?”

朱允炆有些意外,仔细看着马恩慧:“若皇后能解决如此难题,朕又何必需要熬夜。”

马恩慧款款走到朱允炆身后,抬手放在朱允炆的肩膀上揉捏着:“臣妾只想问,路那么远,当年蒙古与北元是如何穿越沙海,进入极西之地的?路那么远,帖木儿又是如何保障后勤?亦力把里与哈密也有不少人口吧,他们又是如何保障后勤的?”

朱允炆顿时茅塞顿开,自己与徐辉祖等人一直都陷入了一个逻辑陷阱,大明打仗后勤都是依靠民工运输粮食与物资的,这没错,也符合大明的现实。

但问题是,西北的后勤不一定完全依靠民工啊,当兵的只要有吃的喝得,那不就妥了?

铁木真、忽必烈怎么做的?

帖木儿怎么做的?

咱们依葫芦画瓢总可以吧,不就是赶着一群牲畜出征吗?这年头母马不好找,母骆驼还是多啊,渴了弄点驼奶喝不就是了?

骆驼力大,能驮着三四百斤货物,一匹骆驼弄个三百斤粮食,足够一百个兵吃三天的了,再搭配独轮车,在甘肃、嘉峪关等地弄些粮仓,事情不就结了?

对了,既然要用骆驼,驼城是不是可以造出来,拿出来对抗帖木儿的骑兵那是相当的有效啊。

“传内阁、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等大臣。”

朱允炆拉过马恩慧重重抱了下,便大声喊道。

后勤大事,耽误不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