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一更)

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一更)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古代人的财政观念中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节省,能少花钱就少花钱。但朱允炆的财政观和他们并不完全相同,后世为了带动经济,每年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楼,造了多少堤坝,开了多少矿……

用财政推动基建,基建带民生,民生带内需,内需带商业,商业带税收,税收带财政,这个逻辑与思路是站得住的。

其实古代人也清楚这一点,只不过没有形成过思想主流,比如诸多朝代中出现的“以工代赈”,就是典型的基建带动经济,但古人并没有将这种思维提炼出来,只是单纯作为灾荒年份的应对之策。这也是经验学问与理论学问的区别之一。

自国子监革制,杂学入国子监,尤其是数学作为主要课业,教材的编制,国子监的学问已出现了本质改变,其不再是单纯的经验之学,而是开始将一条条经验脉络组合为体系,系统学的思维初步建立,理性的思考与追问逐渐增多,相应的学习、表达工具也不断更新。

表格、柱状图等,并不是朱允炆引入国子监的,而是国子监监生研究账册,学习数学统计的时候演变出来的结果。

国子监已经有人开始学习屈原问天了,为此还打算加入二炮局研究火药去,结果二炮局还没去成,先把自己的房子给点了,被杨士奇狠狠揍了一顿……不过那家伙现在已经被朱允炆调到二炮局了。

教育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啊。

朱允炆已经听不到杨士奇在讲述什么,也没有听到毛泰亨的反驳,脑海中满是教育与科研问题,如何借助科研,跃进大明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是个关键。

后世那么多科学技术,大明尚不具备制造与研究的条件,别说飞机导弹,就是自行车都捯饬不出来啊,橡胶这玩意还在南美洲,即便是弄来了橡胶树,朱允炆也不确定能不能造出轮胎,那玩意的工序很复杂……

不过运载工具确实在改良了,大明的马车也好,独轮车也好,多是用的木轴承与铁轴承,不过现在已经出现了滚珠轴承,虽然这玩意制造起来有些困难,但载货确实节省了不少力气,也就是载货重量有限,才没有暴露钢珠强度偏弱,磨损的问题。

朱允炆已经下旨工部进行实验改进,这东西对保障后勤有很大作用,尤其是混凝土道路修筑之后,日行里程也会有所增加。

迁都辩论正在进行,毛泰亨已经被杨荣驳斥地无话可说,甚至还被抓住一个漏洞穷追不舍,陷入颓势。

杨荣厉声喊道:“国之安危重,重于一切。久居南京,难保不重蹈南宋之覆辙,难道诸位想丢疆弃土,偏安一隅,不问后世子孙存亡吗?若子孙屈膝外族,尔等今日之论,便是可耻之言!”

毛泰亨冷汗直冒,知道杨荣厉害,也没料到如此犀利,这直接是想将反对迁都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啊。

黄观站起来反对杨荣:“你深知兵法,懂得韬略,那我问你,迁都北平就当真能保江山社稷吗?北平太北,一旦迁都,岂不是天子守国门?京师与游牧骑兵就隔着一道长城,如此近的距离,如何保障京师安危?他日鞑靼或瓦剌骑兵突破城关,兵临城下,你又当如何确保京师安危?京师一旦丢弃,大明江山必有覆灭之危!”

天子守国门!

朱允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历史中这五个字背后还跟着五个字,那就是君王死社稷!只不过现在还轮不到煤山上吊的那一位,自然谈不上死社稷,不过迁都,确实会形成天子守国门的格局。

黄观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北平太北面了一点,紫荆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等,距离京师都太近了,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旦蒙古骑兵攻破城关,进军京师指日可待。

京城危,天下惊。

历史中的大明迁都北平后,京师被敌人围了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三次,这对于一国之都而言,确实是个危险的选项。

面对黄观的反击,杨荣并没有躲避,而是直接接住了话题:“没错,北平距离边关距离近,存在着直面敌人的风险。可诸位可曾想过,若敌人真的破城关而来,直入北直隶之地,若我朝主力都在金陵,最快北上需要多久?到时我朝是应该调全国主力协防京师,还是应该北上,直接在平原上与蒙古骑兵对冲?”

“迁都北平,是有被敌人兵临城下的风险。可若不迁都,城关破后,淮河以北地区必是无险可守,到那时候,诸位是想要效石敬瑭割裂国土以求苟活,还是想要学南宋偏安一隅,任由无数百姓屈膝于敌酋之下?!”

黄观脸色一白,杨荣这就是骂人了,谁不知道石敬瑭是个什么货色,千古罪人、龟孙一流。南宋也不是什么好鸟,虽然苟活得不错,但最后被人像赶鸭子一样赶到海里。

没有北方,很难有长远国运。北宋的靖康之耻,与石敬瑭丢了燕云十六州有着直接关系。大明人是有志气,是有骨气的,绝不割让土地,绝不苟活偏安,所以,必须要迁都。

毛泰亨显然没有黄观的觉悟,认为哪怕是丢掉了北面山河,至少京师没有危险,不会有“靖康之耻”,至少可以保住大半江山,延续大明国运。

面对如此论调,杨溥也没给毛泰亨面子,反驳道:“北面山河皆是我民,百万千万为国耕耘,若失去他们,多少人要家破人亡?自我朝太祖开国以来,屡屡北伐,开疆拓土,打下万世之基!若有人丢了大半山河,臣子还有什么脸面为臣,当自裁以跪罪天下!”

“没错,偏安一隅,可保江南不失,是一半全之法。但你要知道,大明之版图,绝不容割裂,大明之子民,绝不容丢弃,大明之山河,绝不容践踏!大明男儿要有战在疆场,捍山河、死不旋踵之勇气与豪情,不可有苟全残喘,畏畏缩缩之犬态!”

“好!”

无数监生击掌而贺!

杨溥的话,调动了无数人的情绪,哪怕是再怕死的人,在此时此刻,也会被这份豪情所震撼。

活着,就要做堂堂正正、为国尽忠的大明男儿,不应该当狗啊!

朱允炆微微点头,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果是不负重托,看监生态度就知道,他们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你们以为如何?”

朱允炆看向解缙、茹瑺、郁新。

是时候让内阁表态了。

茹瑺与郁新不是被几句话就能鼓动的人,有着自己坚定的意志与顽固的态度,但此时也有些挣扎,所有的观点都亮了出来,所有看似立得住的论据都被推翻,已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驳迁都。

解缙没有茹瑺与郁新的固执,沉默了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之前目光短浅,没有考量长远,现听辩论交锋,种种观点证明,迁都北平虽有累国孥,然是大局之举,臣支持迁都。”

茹瑺与郁新对解缙的表态并不吃惊,从他几次托病不表态、不参与就可以看出,他即不想得在内阁中活成独-夫,也不想被群臣攻讦,更不想与朱允炆对立。

眼下群臣反对已没了效果,文官中反对之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沉默与观望。与朱允炆为敌的人,不是被查出了种种问题被贬、被撤职,就是在刑部小黑屋里哭嚎,二十几个幸免的,是真正的清廉之人但他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弱,尤其是“三杨”精彩的论断,改变了这些人,不用回头,就能听到他们的叫喊声。

朱允炆没有再怀柔,辩论到了这一步,该看清楚的也该看清楚了,再不识相就是真的无理了:“你们种种担忧与顾虑,朕都清楚,只不过权衡来看,迁都是制边、制夷、保国、兴民的长久之策,符合大明王朝根本利益,差不多就收手吧。”

茹瑺、郁新心头一惊,朱允炆这是下达了最后通牒,若两人继续顽冥不灵,反对迁都,怕是有不测之祸。

“臣,支持迁都!”

茹瑺低头。

郁新握了握拳头,终是放下:“臣也支持迁都。”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起身走向辩论台,在万众瞩目中喊道:“你们告诉朕,为大明千古事,为大明万万民,为这江山永不褪色,到底该不该迁都?!”

“该!”

无数声音从不同方向汇聚为一股浪潮,响彻国子监!

朱允炆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等下去了,工部尚书郑赐、侍郎宋礼,包括北平布政使、都司等等,都在等待朝廷拿定迁都的主意。

大运河疏浚工程即将结束,这一批民力完全可以直接接续营造北平城的任务。北平也必须做好相应准备,千头万绪的事,首先就需要一个准确的结果:

要不要迁都北平。

经过朝堂风波,官员罢黜,两派对峙,大辩论,最后施压,朱允炆终于踢开了反对迁都的拦路石,高声喊道:“升北平为北-京,营造北-京城,十年后迁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