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八百一十章 商学院——周忱(三更)

胡大可知道第一批大明国家债券发行的重要性,将债券的运作、目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了眼前的五位国子监监生。

周忱、林文亨、黄本固、吴谦、林现五人相继点头,很快就明白了国券的本质。

“在来之前,祭酒告诉我们,帮着钱庄推售国券是有好处可以拿的,可是真的?”

林现眨了眨眼,期待地看着胡大可。

胡大可笑着点头,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几人:“确实如此,售卖毕竟辛苦,加之国债初发,百姓与商人不尽了解,想要成功售出,自然需要付出点努力,钱庄也不会吝啬,无论你们售出多少国券,一律可提两个点。”

黄本固一脸正气:“钱不钱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分忧。我等身为君子,总谈论钱财,岂不是有失君子风度?”

周忱笑呵呵地看着黄本固,说:“得了吧,你入京时还家里还借了二十两盘缠,这才把钱还清了,你不打算赚点帮衬帮衬家里?嫂夫人总是吃糠咸菜也不是个办法,你看清楚,这是光明正大的赚钱路子,钱庄作证,来路清楚,就是安全局来调查,咱也是清白之人。”

林文亨赞同周忱的看法:“当初咱们选择商学院,不就是想要看看商人到底能不能利这天下。这几年来,商风大吹,也不见民不聊生,流民成风,也不见人心不古,处处唯利是图。倒是户部、钱庄因此而利无数,眼下朝廷北面营造新都,西北要打仗,凤阳这又要兴修水利,这些钱财中,不少是来自商税。我们收两个点,也不过是劳有所得,与君子之风无碍。”

吴谦不说话,拿过来一支笔就在纸上乱写乱画,周忱等人凑过来一看,好嘛,这个家伙果然是个财迷,从售卖一百两至十万两所得,都给算了出来……

“若是售出十万国债,我们就可以拿二千两银子,啧啧,我们要发了!”

吴谦呵呵笑着。

胡大可嘴角笑得有些勉强,自己对国债的发行一点都没底气,这是完全的新鲜物,从古至今都没听说过,破天荒的头一次这样干,谁知道能不能卖出去。

梁成同可是下了命令,全力配合国子监监生售卖,卖出去有赏,卖不出去,年终的奖励可就要削减一半啊,削减的还是分部主事一个人的,这悲催的,不用心都不行。

“没错,我这分行最多可以售卖二十万国债,若你们都售卖一空,可得四千两。有了这一笔钱,完全可以在京师租一套好的宅院,雇几个小厮丫鬟……”

胡大可开始画饼。

周忱伸出手,道:“先给我们十张字贯一万的国债吧。”

“一万?”

吴谦瞪大眼睛,林现、林文亨与黄本固也有些惊讶。

黄本固的喉结动了动:“我们不应该先弄点字贯一两的先试试吗?”

“一两?”

吴谦将头转向黄本固,郁闷地说:“你们两个一个太大胆,一个太保守,让我说,我们应该先拿一些字贯一百两与十两的,找人试试再说。”

林现、林文亨连连点头,太小不合适,一两才提二十文,也就一天寻常饭钱,去酒楼都去不成。至少也应该弄个一百两的,售出一次可提二两银子,完全可以要一桌酒菜。

周忱摇头,坚持说:“我要十万国债,十张字贯一万。”

胡大可深深看着周忱,提醒着:“你要想清楚,大明国家债券是前所未有之物,突然出现,恐怕接受的人不多,直接拿大额国债,怕是不太好售出。万一耽搁的时间长了,怕会影响你们的课业考核,听说这次售卖与你们的夏考挂钩……”

吴谦等人连连点头,确实,这就是国子监商学院的夏考之题,成了,夏考就过了,不成,夏考就不及格。而夏考与冬考成绩,又是国子监向朝廷推荐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着个人未来官途。

“周兄弟,求稳妥,不妨先从小入手,待熟悉之后,再转行大字贯也不迟。”

林现提议。

周忱笑着摇头,对胡大可说:“字贯一万,十张国债,现在给我,有问题吗?”

胡大可见周忱坚持,笑着称赞:“自然是没问题,国债现在便可以开给你们,只不过你们需要记住,你们拿走的国债,上面只有钱庄的官印,却没有户部、购买国债人的印信,三印缺一不可。在售卖成功之后,可以至钱庄加盖另外两印,三印核对无误后,正式生效。”

印信勘验,是防伪的手段,也避免丢失初始债券后发生恶意领取。

林文亨皱眉,追问:“若寻常百姓购置,没有印信当如何是好?”

胡大可点了点头,道:“这一点朝廷也有所考虑,若百姓购置国券,依旧执行三印,只不过加盖的是钱庄、户部两个印信,另外一个印是百姓的五个手指印。你们是国子监的监生,想必知晓手指印鉴别,可证真伪。”

黄本固等人了然,国子监是有这一门杂学,据说是世上没有两个一样的手指印,有一些挑刺的监生非要证明存在一样的手指印,结果在放大镜之下,挫败而归,至少国子监内部是没找到一样的手指印……

听先生们说起过,在秦《封诊式·穴盗》中记录有“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说明至少在秦代时期已经出现了指纹应用了。

而唐代的贾公彦,则发现了指纹的特征与用途,开始使用指纹法来辨别人的不同。

唐代契约、文书、遗嘱中多有指纹、指节纹或掌纹,便是当时大规模应用指纹的明证。用指纹甄别与辨别身份,一直都后世王朝所使用,为百姓所认可。

手指印比印信来得更为方便,只不过一些商人、士绅,往往附庸风雅,觉得用印鉴更能显示其身份,这才有了两种不同的“三印”方案。

胡大可给了周忱十张字贯一万的国券,林文亨、林现与吴谦则选择了字贯一百两、十两,各十张,而黄本固坚持着谨慎与保守,选择了二十张字贯一两的国券。

“你们务必保存好,不可丢失。虽说丢了也不至引起多大问题,但毕竟还是会有麻烦,务必存好。若有丢失,可当即告诉钱庄或官府,会有人追查寻失。”

胡大可提醒。

周忱等人看着如一本书大小的国券,这可比宝钞大了三四倍,这玩意想丢也不容易丢吧?胡大可准备了一个精致的木匣子,交给几人以存放国券,木匣子有绳索,可挂在胸前或腰间。

胡大可将几人送出钱庄,周忱拍了拍腰间的木匣,道:“现在就看我们各自的本事了,学习商道,也该用一用了。你们去哪里?”

吴谦想了想,说:“我去珠宝廊吧,那里富绅居多,出手阔绰。”

林文亨与林现也选择在了中城。

黄本固思索了下,指了指不远处的扇骨台:“我就在那里试试吧,这里百姓纯善,也有所存余,想必愿意购买一些国券的。”

周忱点了点头,道:“那我就去莲花桥,晚上国子监见。”

“好。”

五人约定好,便分开行事。

胡大可看着几人离开,不见了踪迹,这才抬头看向对面的松茗茶楼,上了二楼之后,对朱允炆等人汇报道:“那周忱去了连花桥,拿走了一万字贯,合计十万贯的债券。”

杨士奇欣慰地笑了笑:“此人是个奇才,有胆量,也有智慧,臣还是想举荐他进入户部。”

夏元吉感激地看了一眼杨士奇,户部现在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得力助手虽然有,但真正敢于办大事,拿主意,负责任,果决能干的户部官员实在太少。

周忱自己很想要,此人在国子监历练也差不多了,此番若是他真能售卖出国券,提至户部做个主事也不是不可以。

朱允炆看着夏元吉期待的目光,点了点头:“莲花桥啊,看来这个周忱早就选好了买家,看来户部要添一位干吏了。”

夏元吉与杨士奇对视了一眼,多少有些疑惑。

莲花桥是官宦人家与富绅人家集中之地,距离小教场与国子监都很近,又是中城繁华之地,繁忙与热闹的进香河就在那里。

选择那里,确实有不少人家有能力购入字贯一万的国券。只不过,官员恐怕不会也不敢接手的,整天哭穷,谁敢买入一万两的国债,周忱的对象只能是商人。

商人……

夏元吉、杨士奇想起了一个人。

夏元吉顿时笑了:“若真如此,这周忱也算是厉害了。”

杨士奇连连点头:“看来,他很可能成功啊。”

朱允炆将茶碗放下,站起身来:“走吧,我们也去莲花桥转转。”

周忱走在人群中,右手始终护着木匣,手指不时敲打在木匣之上,思考着说辞,到莲花桥时,便整理了下衣冠,沿进香河走了没多远,便在一大户人家门口停了下来。

暗暗清了清嗓子,周忱朝着门口的两个仆役走过去,拱手之间,锵锵有力地喊道:“还请两位通报常公子,就说江西吉安周忱到访,有大生意商谈。”

说着,周忱就送出了两张宝钞。

奴役见状,顿时笑了,其中一人客气地说:“还请周公子稍后。”

常百业正在后院抱儿子,听闻周忱来访,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周忱是什么人,一旁绣鞋的侯浅浅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国子监倒是有个叫周忱的,听说是杨士奇的爱徒。”

“国子监?监生来找我有什么事?”

常百业更疑惑了。

侯浅浅笑了笑,说:“监生拜访商人,商谈买卖,这可是少有的事。若真是那个周忱,还是应该见上一见,京师人都说,杨士奇是半步阁臣,他的弟子咱们可不能怠慢了。”

常百业将儿子放入摇篮,吩咐下去:“备好茶,请客来。”

奴役去安排。

周忱抬脚迈入常家的大门,目光坚毅。

多年所学,当在这里得到验证。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