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八百二十七章 最后的皇明祖训(二更)

大明京师,大本堂。

楚王朱桢、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辽王朱植等一干藩王纷沓而至,皆是书生打扮。

朱椿见大本堂中藏书颇丰,欢喜不已,招着手让御用监少监王钺过来,低声说:“听闻大本堂中藏有《鹅群帖》,找出来让我们开开眼。”

王钺愁眉苦脸:“蜀王啊,这可是难住咱家了。若真有王献之的宝贝,哪里还需要我们这些下人去找,皇上也会传召与诸位王爷共赏啊。”

“哈哈,十一弟,你就莫要为难他了。这里倒是有不少古籍,难得来一趟,还不趁机找皇上借阅几本?”

朱桢走了过来,为王钺解围。

看着熟悉的大本堂,朱桢心头有些恍然。

多年之前,自己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曾在这里短暂停留过,刘伯温、宋濂、李善长、徐达……洪武初期的名臣名将,也曾在来过这里。

那一方桌案后面,坐着一位和善的帝王,他在这里与大臣谈论经史子集,纵论军国大事,而当时所有的人都围绕着大哥朱标转。只不过后来,大哥搬到了文华堂读书,原本与他伴读的自己等人只好回到了府中,多少年了,再也没有机会聚在一起读书笑谈。

朱标巡视西安之前,自己还曾写过书信,约定再回京师时,定与大哥论说典籍故事,分享武昌中趣事。可惜,大哥回来之后就……

“大哥。”

朱桢看着走来的年轻人,似乎在这一刻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不由上前喊了一声。

满堂静寂,一众藩王错愕地看着朱桢。

朱桢突然意识到了错误,连忙行礼请罪。

朱允炆一把抓住朱桢的胳膊,和煦地说:“楚王叔定是想念孝康皇帝了,这大本堂原是太祖延请名儒教授孝康皇帝与诸位亲王所用,只可惜多年不用,朕今日请诸位叔叔过来问事,思来想去,也就这大本堂最为合适,都到里面落座吧。”

一众藩王跟着朱允炆进入隔堂,除前面是桌案、椅子外,其他皆是席与桌。

朱允炆坐在椅子上,一众藩王席地而坐,低头看向低矮的桌子,上面摆放着一本《荀子》,不由有些疑惑,不由揣测,莫不是今日之事与这荀子有关?

朱椿翻看书看了看,内侍上了茶。

朱允炆拿起《荀子》,在手中晃了晃说:“儒家中,荀子主张不同孔孟,谁知哪里不同吗?蜀王叔,你说说。”

朱椿起身,持书行礼:“皇上,荀子非是纯碎儒家人物,其在研习儒家学问时吸收了法家学说,即尊王道,也称霸力,即崇礼义,又**治,主张法先王,法后王……”

朱允炆听得连连点头。

朱植、朱耿、朱尚炳等一干藩王听得云里雾里,朱椿好读书,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读书,再说了,在家里睡得好好的,突然被传召入宫,还是来大本堂,朱允炆到底用意何在?

事情不说清楚,谁有心思关心荀子。

朱桂更是忐忑不安,自从朱允炆从句容回来之后,就一口气处理了三十几名官员,但凡与句容矿场失职有关的,无论是都察院,还是吏部官员,都给免了官职,附带发配矿场劳作三年,三年欺满之后,回家种田,永不叙用。

此时朝廷正在严查矿场事宜,不少御史、户部官员连夜跑出了京师,前往各地矿场严查,一旦发现问题,怕是不好承受。

朱桂心有如焚,相对其他藩王来说,自己入局矿场最早,而且还是弄的煤矿,这玩意不跟石灰石一样,多需要深挖,挖个两丈深那是很常见的事,挖个四五丈也不犯法。

只不过煤矿这玩意,它时不时会塌一下,塌的时候往往还都是有人的时候,这些年来,煤矿场里面可没少埋人,虽说自己用钱堵了嘴,可谁知道这群人拿钱办不办事,万一有人捅出来,这生意还能不能做了?

朱允炆对朱椿的解释很是满意,伸手让朱椿坐下,然后说:“朕每每读书,发现历代明君都尊崇王道、霸力、法治,以王道立纲,以霸力主纪,以律令治国,持法度,平纷争,定南北,正东西。你们认为,朕应作一明君,还是应该作一昏君?”

朱椿、朱桂等众人连忙起身:“自当为明君。”

朱允炆严肃起来,深深看着一众藩王:“若为明君,可是要按《大明律》来办事,而非是《皇明祖训》,这一点,诸位皇叔可愿意?”

朱桂心头一震。

朱允炆这话已很是明显,他是在告诉藩王,朱元璋写下的《皇明祖训》将再也不会成为藩王的保护盾牌,他们将失去太祖的庇护,真正与大明子民一样,处于《大明律》的适用范围内。

朱桂吞咽了下口水,紧张地开口:“皇上,《皇明祖训》毕竟是太祖心血,也是庇护皇室宗亲,福泽子孙后世的重要法典。”

朱允炆看着不敢直视自己的朱桂,问:“代王叔莫要忘记了,《大明律》也是太祖心血。”

“然皇室宗亲当宜《皇明祖训》为准。”

朱桂坚持。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目光中有些寒意:“洪武时期,《皇明祖训》有用。可至朕主朝廷,这《皇明祖训》还有用吗?周王害民,齐王谋逆,谁又将《皇明祖训》放在眼里过?诸位叔叔扪心自问,这些年来所作所为,问心无愧,一心为民为国的,又有几多?”

“在没有削藩时,有皇叔在地方,俨若君王,用百姓如奴隶,杀百姓如屠狗,盘削百姓如割草芥,霸凌百姓任其死于冰雪。这些事,有些太祖处理了,有些事搁置至如今,朕没发作,不意味着朕不知情。若真有心尊《皇明祖训》,又怎会出现如此之事?”

诸位藩王不敢言,这些事除了死去的亲王、晋王、鲁王、齐王等干过,活着的谁还干过真不好说。当然,作为藩王,身份高贵,有权有兵,动作出格点也是正常的事。

但看朱允炆的意思,这是想借旧账来推翻《皇明祖训》啊,得,反正你是皇帝,朱元璋也没办法爬出来教训你,在座的也扭不过你的胳膊和小腿,你说啥就是啥吧……

面对朱允炆“一视同仁”的政策,朱椿多少有些不适应,皇室宗亲都没特权了,那还算啥皇室宗亲?可眼前的《荀子》似乎正在代替朱允炆发言:

法治!

可荀子还讲礼呢,他不是韩非子,你得给藩王们留点面子啊。

朱允炆翻看《荀子》,读道:“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大本堂,便是这慎礼义、务忠信之堂,诸位皇叔,朕之心愿,在国之大治,吾民小康,盛世太平!故此,朕需要诸位皇叔配合朕,而不是处处掣肘,不是损害大明子民!”

没有人敢说话,只能低着头受教。

朱允炆长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句容的事你们也都知道了,郭家该杀的,朕杀了,该留的,朕一个都没动。哪怕是骆家,朕也没有手软。他们不过是淑妃,后宫之外戚,就已是如此放肆,这不由朕不多问一句,诸位皇叔主持各项矿场,可也有如此之事?代王,你家煤矿最多,可有如此之事?”

朱桂连忙起身,想了想不合适,又跪了下来,惶恐地说:“臣绝没有贩买人口,更没有囚禁百姓,用百姓如奴隶。”

朱允炆看着朱桂,一针见血地问:“那矿场可死过人?”

朱桂无奈,又不敢否认,只好说:“这——皇上,开矿难免会有些意外,即便是出了事故,臣也给足了抚恤……”

啪!

朱允炆一拍桌案,厉声说:“抚恤?抚恤能换来人命吗?你难道不知道,一个男人死了,一个家就碎了?换个角度来想,若是换作你,你愿意用命来换抚恤吗?”

朱桂有些傻眼,自己可是皇室宗亲,怎么可能拿命换抚恤?那些草民不就是干这种脏活累活的,死了给他们抚恤,不就结了,至于如此拍桌子吓唬人吗?

“皇上,作为皇室宗亲……”

“闭嘴!”

朱允炆发怒了,起身喊道:“皇室宗亲是高贵,但你也莫要忘记了,太祖本是淮右布衣!你是一个布衣的儿子!你现在看不起草民,就是看不起你爹!”

朱桂脸色苍白,这个就有点打击人了,把老爹搬出来,也不待这样搬的。

“皇上,还请息怒。”

众藩王见朱允炆气急,连忙安慰。

朱允炆看着朱桂,严肃地说:“朕将铁矿,铝矿,铅矿……石油交给你们来负责,是想要留一个安身立命的基业,给子孙后代一个保障。可你们要记住了,大明的基业不止是你们的,也不止是你们子孙的,更是大明子民的。朝廷正在严查矿产,这将是《皇明祖训》最后一次庇佑你们,谁用了这次机会,日后再犯,就去刑部领罚吧!”

“臣谢恩!”

朱桂松了一口气。

只要这一次不掉脑袋,那就好说。日后改改就是了,顶多加点支护,少死一些人,即使是死了,也先报给官府,而不是私底下处理。

这一日,朱允炆没有再议论矿场,也没有议论国事,只是陪着诸位藩王读书,直至下午时分,朱允炆才合拢了书,平和中送走了一众藩王。

刘长阁急匆匆走了进来,神色不定地交给了朱允炆一封急报:“阳江出事了。”

朱允炆很是平静,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眉头微皱,旋即对内侍下令:“召解缙、郁新、铁铉、梅殷与陈挥至武英殿。”

刘长阁目光中透着伤感,随着朱允炆走出大本堂。

朱允炆让内侍留在后面,与刘长阁走在最前面,见刘长阁悲伤,开口道:“他们都是大明的英雄与功臣,你会在不久的将来知道,他们用自己的命给大明换来了什么。”

刘长阁心头有些压抑,低声喃出:“他们都是响当当的汉子,为守护大明战死,是他们的荣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