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养之路

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养之路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阮安只有二十出头,长得并不俊秀,而是相貌普通,略矮一些,身子骨倒是精干。

「起身吧。」

朱允炆对行礼的阮安说。

阮安起身,站得很直,目光稳定且坚毅。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阮安说:「万海平等人向朕举荐你,说你有才能、智慧。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说说蒸汽机如何驱动大宝船。」

阮安看了看万海平等人,万海平报以微笑,示意不要紧张。

大宝船不同于大福船,大福船载重有限,体量有限,而大宝船则是庞然大物,载重量与体量远远超出大福船,以目前有限的蒸汽机动力,驱动一个没多少货物的大福船都没多少速度,想要实现大宝船的驱动并实现可观的速度,并不容易。

阮安面对威严的朱允炆,镇定地回答:「用蒸汽机驱动大宝船,目前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个人认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制造出大型蒸汽机,让一台蒸汽机可以提供更大的动能;第二条路,在大宝船上同时配置三至五台蒸汽机,一起发力,配合行进。」

朱允炆点了点头,以当下蒸汽机的技术来说,这是最好的两条路了,眼前的阮安确实有才能,也有见地,是可用之人。

「看得出来,万海平很是信任你,告诉了你不少蒸汽机的事。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辜负了他的信任,好好地干下去吧。你的家人,朕会安排人请至京师。同为大明子民,愿你们为国事尽心。」

朱允炆严肃地说。

阮安很是激动,行礼感谢。

这意味着奴隶的身份被解除了,日后自己也是一个大明子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匠人。安南已经成了过去,无法回去的过去,但自己的亲人还在,他们可以来这里,自己将用双手,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但凡人才,当尽其用,不拘其出身,不考其过去,只要心性纯善,愿为大明效力,无论他是乡野白丁,还是奴隶之身,都应破格使用,加以优待。」

朱允炆清楚人才对科技的重要性。

大明科技能走多远,站多高,不是靠一个单纯帝王的引导,而是靠无数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可现在大明的科技之路刚刚起步,人才力量十分薄弱,薄弱到甚至无法建立起来最粗糙的初级工业体系。

人才的积累它不是雨后春笋,说冒出来就冒出来了,它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革新教育这才五六年,第一批人才大部分又成为了一批教师,开始培养更多的人才。

量到一定程度,质变才会到来。

无论朱允炆想还是不想,愿还是不愿,人才之路都是漫长且必须等待的事,这种事急也急不来。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这是朱允炆交给国子监的主要任务。

在医学、工程机械学、数学、儒学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农学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什么土壤土质适合什么农作物,浇灌最佳的时机,增加授粉的问题,耕作农具的革新,自然肥料的应用,盐碱地改良,都取得了经验积累与一定突破。

特别是大规模温室的铺设,为京师供应了大量的反季节蔬菜,不仅满足了宫廷所需,还走上了权贵、富绅家中,成了农学院「发财致富」,取得经费的不二法门。

与此同时,二炮局创造性地引入了蒸汽机,将其应用于锻造领域,制造出了锻数更多、更为强大的兵器,甚至连火炮锻造也得到质得提升,优良率大幅增加。

兵仗局见状,也将蒸汽机引入到兵器、盔甲的锻造之中,就连宝源局,制造宝钞的机构,也开始接触工程机械院,商谈蒸汽机购置之事……

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为了激励科研发明

朱允炆动用内库,一次性奖励出去三万两钱钞,公输巧摘走了最高科技奖,足足五千两钱钞。

建文七年初的朝政并没有多少变化,和往年差不多,御史开骂,告这个的黑状,写那个的黑材料,吵吵闹闹的日子又开始了。

进入正轨的朝廷实在是没多少事可以做,朱允炆就算是不上朝,躲后宫里弄点丹药,朝廷也一样可以运转。

朱允炆开始有些理解那些一开始还有些作为,后来突然不想干活的皇帝了,原因很简单,它无聊啊……

整天面对一堆骂人的臭脸,听的是一堆三皇五帝、去你丫的鬼话,笑容里藏着刀子,笏板里写着问候的一群人,不管他们攻击的对象换成了谁,但事还是重复那一件事,没多少新鲜感,没多少刺激。

枯燥、乏味,还不如躺后宫里抱着女人,看看舞,玩玩豹子,炼炼丹,实在不行斗个蟋蟀,做个木工,多有新鲜感。

七年,似乎是一个关卡,一个介于耐心与不耐烦之间的关卡。

朱允炆也感觉无聊,却也没时间开展其他的业余爱好,贤妃与伊真儿先后怀孕,这两个人孕吐的才是昏天暗地,吃什么吐什么。

只有朱允炆亲自去喂上一些,多少能留住一些,缓几口气。

朱允炆索性就待在后宫里照顾这两人,朝廷内部的相互斗争纯当看不到,只要大教育依旧在推动,扫盲运动依旧在进行就行。

贤妃、伊真儿是幸福的,马恩慧、淑妃、宁妃多少都有些嫉妒,尤其是淑妃,想当初自己临产时,朱允炆可还在忙碌国事……

兵部。

铁铉看着王绥说递上来的文书,眉头紧锁,抬头看着王绥:「你知道,这个奏疏递上去,很可能会引起水师二次东征。」

王绥点头:「这个结果符合朝廷的利益。」

铁铉眯着眼,摇了摇头说:「今年是教育年,扫盲年,朝廷动刀兵的可能性不高。何况你的想法有些危险,若真如你所愿,水师将大规模调动,直指倭国四岛,这将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灭国之战。」

王绥板着脸,认真地说:「尚书大人,倭国俨然成了藏污纳垢,海贼海盗聚集之所。朝廷想要保证远航安全,想要保护商队,打下倭国是永绝后患的最佳办法。」

铁铉眯着眼,轻声说:「你确定是为了远航着想,不是为了倭国的银矿金矿?」

王绥听闻,眉头微动,平和地说:「什么银矿、金矿,咱们大明缺倭国那点东西。我纯碎是为了远航贸易安全着想,再说了,阳江失踪的船匠至今还没有找回来,那些百姓可是一直在等着他们回家,兵部不应该为他们想想吗?」

铁铉知道,让王绥承认贪图倭国的银矿、金矿是不太可能的,这种事确实上不了台面,不过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阳江军士战死的仇报没报暂且不说,那些失踪的船匠确实失踪了,他们最可能的藏身之地,不就是派遣了倭军参战了的倭国?

只不过,倭国虽是个小国,却不同于安南。安南是陆上国家,大明说打,走几个月过去打也就是了,可倭国是个岛国,走路是去不了的,只能走船。

而仅仅凭借水师的力量,能打败倭国,可真的能占领倭国吗?打败和占领是两码事,占领之后能不能控制局面又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这一封奏折还是不递上去为好。」

铁铉经过再三思量之后,将奏折还给了王绥,提醒道:「壹岐岛的人头足够让足利义满安静几年,我们就让大明军士好好休养几年吧。」

王绥有些不甘心:「我们若是不提,水师将领也会提出来。」

铁铉见王绥有些急切,便笑着说:「你还年轻,应该学会稳重,也学会关注

大局。西北战事虽然打赢了,可这背后的代价,承载的压力,让朝廷几乎喘息不过来。如今外无强敌边患,正是休养生息之时,你却一心钻营到战事上,与大局不符啊。」

王绥心头凛然,愣在原地。

铁铉起身,走到一旁的火炉旁靠着手,说:「春生万物,而不是春杀万物。现在的倭国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大的威胁,皇上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了内治官场、教育上,你无需再耗费力气,让皇上转移到军略之上。」

王绥明白铁铉说的对,朝廷与瓦剌签署和平盟约,本就对外传出了信号,朝廷即将转而休养期。可王绥不甘心,倭国若不能早日消灭,迟早会成为祸患之源。

壹岐岛的脑袋,给他们的可不是安静,而是恐惧,深深的恐惧。足利义满作为一个有大才的人,他知道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是杀死让自己恐惧的人。

倭国已经将目标对准了大明,这是王绥的判断。

事实上,王绥的判断只对了一半,足利义满是充满了恐惧,却没有将矛头直接对准大明,而是对准了朝-鲜。

原因只有一个:想要攻下大明,必须打陆地战,而朝-鲜,则是倭国进入大明的最佳跳板。只要占据了朝-鲜,足利义满便拥有了稳固的大后方,拥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进可战,退可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