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百六十二章 信风已是吹起

第九百六十二章 信风已是吹起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京师。

朱允炆看着宋晟病逝的文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因为洪武四大案的存在,朱元璋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名将,屈指可数的将领里面,宋晟算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他文武兼备,有大将之才,较之耿炳文更擅进攻,较之郭英更善防守。

宋晟戎马一生,功劳难数,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镇凉州、破哈密、威震西域,力俘卡拉奇,对战米兰沙,大败帖木儿……

朱允炆有些心疼,不知道是不是西域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耗去了宋晟最后的生机,让他比历史上早离开了两年。

这个可敬的老头子走了,打乱了自己对西域的安排与部署。想要找出另一个合适的人选控制西域,是很难的一件事。

袁岳是不错的人选,但他更多是武将,缺乏都司政务处理的经验与能力,想要锻炼起来还需要时间。

朱棣的意见是安排瞿能接替宋晟,瞿能确实是一个好的人选,不仅善骑射,还明韬略,也算是文武全才。美中不足的是,瞿能在西域的威望有限,他比不上宋晟,很难凭借着一个名字就威慑地方。

可朱允炆没有其他的人选了,只能选择瞿能成为西域都指挥史,并抓紧时间培养袁岳、刘启夏、周大志等一批新人。

内阁拟写文书,提议朱允炆追封宋晟为西宁侯,朱允炆审慎再三,拒绝了西宁侯的封号,改封宋晟为宁国公。

这是建文朝第一个国公,虽然给了一个去世的人,但无疑证明了朱允炆对宋晟的器重、缅怀与离去的悲痛。

宁国公的封号很重,但给宋晟是实至名归。

因为宋晟走了,袭爵的人自然成了宋晟的次子宋瑄(长子宋茂早亡)。

朱允炆等待着大军班师回朝,可朱棣还没带人回来,就惹出了一大堆麻烦,一桩桩「恶行」传入朝廷之中,激起无数公愤。

就连新任的礼部尚书陈性善也止不住弹劾朱棣,言其「无法无天,跋扈无度」。

都察院右都御史练子宁更是写了万言书,要求惩戒「滥杀无辜」、「罪责累累」的朱棣,监察御史、给事中,更是闻风而动,弹劾奏章一封接一封。

事情闹大了,六部中礼部、刑部、吏部,都在弹劾朱棣,内阁中郁新更是抓住机会,主张借此机会严惩朱棣,以儆效尤。

户部尚书夏元吉没有动静,朱棣怎么捯饬,打几个人,杀几个人,实在和户部关系不大,今年有些春旱,山东、河南多地开春后滴水未降,户部拿出了三十万两支持两地修筑水利,开挖水井,以保春苗长势。

夏元吉担心两地灾情严重,若再不缓解,两地夏粮减产将成定局,到时不仅会影响两地民生,还会波及新都营造。

工部尚书郑赐也没心思管这点小事,虽然西域战事结束了,但西北的混凝土工程建设可没停下来,新都营造也没停下来,各地矿产的监察也没有停下来,工部忙的很,能抽空到奉天殿打个卡就算是给皇帝面子了,改天忙得不可开交,都不来奉天殿了。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兵部,铁铉领兵部,朱棣胡作非为,兵部应该第一个跳出来才是,可谁知铁铉似乎眼瞎了、耳聋了,面对满朝弹劾朱棣的声音,即不表态支持,也不表态反对,浑似什么都没听到,就连兵部侍郎古朴也保持了沉默。

在铁铉看来,朱棣虽然胡来了一点,但他胡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大明控制西域,还留着一个哈密王活着干嘛?西域将是大明的行省,谁家行省里放一个地方王,还掌握实权,控制地方?

如此割裂国土,割据地方的地方王,不处理掉怎么行?

只不过铁铉更倾向于将脱脱带回京师控制起来,可谁知朱

棣为了「自污」,直接将脱脱这个傀儡给杀了。

得,杀了就杀了吧,朝廷也不需要给他办追悼会。

至于朱棣的其他恶行,杀几个贪官,揍几个文官,吊打一群土匪,那都随他,爱咋咋地,他现在这是给自己挖坑往里面跳。

不跳不行啊,朱棣是藩王,又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你让皇帝如何封赏?

朱棣知道皇帝为难,知道朝廷为难,索性拼着什么赏赐都不要了,自污起来,干点出格的事,只要到京师不被拉去菜市口,什么事都是可以干一点的。

铁铉明白朱棣,所以不弹劾。

朝廷中许多人都看得清楚,比如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进来,而是朱棣现在的所作所为,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为无可封赏变得可操作,不至于寒了将士的心。

朱允炆看着一封封奏折,全都丢到了一旁。

古人就喜欢玩这一套,以自污来解决危机。朱允炆不清楚蓝玉当年是不是自污过,还是真的愚蠢,但朱棣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也算不得精明。

朱允炆并不介意朱棣取得无上功劳,所谓的功高震主只是一个伪命题。

等朱棣回到京师,兵权重新回到自己手中,朱棣依旧是一个无兵的将领,在新军之策、督官制度之下,凭借着朱棣的一声吆喝,根本就带不走任何人,何况京军中、下层军官中,无数人都是朱允炆的死忠派。

功劳再高,只要朱允炆不残暴,不失民心,不与文武对立,朱棣就是想震主,也震不住。六年执政所积累的威望,又岂是一个开拓西域的朱棣可比的?

朱允炆写了一封密信,命令刘长阁派人早点传给朱棣,内容就一条:别学人家自污,赶紧回京师。

建文七年的开局整体还算平稳,地方上并没有出现多少大事。

虽说有几地有些春旱,却只是局部,影响范围有限,加上移民垦荒,黑户上户籍分地,各地田亩数量增幅不小,利好夏收。

蒸汽机改良进入深水区,小型化与大型化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空置宝船在三台大型蒸汽机的驱动下,实现了第一次航行,在长江河道中逆流而上,轰动世人。

虽然这一次航行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航速慢得如同龟爬,但考虑到宝船的体量,逆流而上的难度,这一次航行还是验证了蒸汽机技术的可行性。

海浪哗啦啦地涌动而来,拍打在宝船的船舷,被坚硬的防护击碎。

日月旗飘展,直指蔚蓝。

郁震拿着椭圆的黑色石头,给趴在甲板上的张玉刮痧,看着紫红的痧,笑呵呵地说:「看吧,这一路航行,阴湿太重,刮痧疗法还是很有疗效的。」

张玉呵呵笑着:「这法子倒是不错,简便易行,推广起来也容易。」

郁震用石头沾了沾水,继续刮痧:「确实如此,不少军士刮痧之后舒坦多了。只不过还是约束军士上岸吧,这里的森林里,似乎有些人并不友好,我听说昨日几个军士进去了,找到时就剩下了半个骨头。」

张玉咧嘴:「别听他们瞎说,不过是吓唬人的把戏。军士们都清楚此番任务的重要性,没有人节外生枝,即便是上岸,也是全副武装,小心前进,如果这样还能被人吃了,呵,那也该上火药弹了。」

郁震连连点头,就说嘛,大明水师主力怎么可能会被非洲黑人给吃了呢,原来是讹传。

郑和走了过来,看了看**着上身的张玉,威严地说:「起风了,我们留在非洲西海岸的日子不多了,该全面准备出航事宜了。」

张玉坐了起来,穿好衣服,抬头看了看向西飘扬的日月旗,对郑和说:「这就是皇上所说的赤道暖流?」

郑和凝重地点了点头:「冬日我们乘上了本格拉寒流,一直抵达非洲西海岸,按照日期,现在吹的西风带暖,洋流也朝着西面而去,想必就是赤道暖流了。」

张玉活动了下筋骨,提议道:「是时候召集各船长,作最后的安排了,眼前是五千里的浩瀚大海,我们随时可能会失去联系,必须让每一艘船,每一个军士都做好独字前进的准备。」

「没错!」

郑和咬牙。

郁震清楚这一行的重要性,经过一年多的航行,水师船队终于来到了最艰险的考验。一切都如朱允炆所言,他说的洋流都出现了,他刻画的地图与岛屿都出现了,他说的黑人也出现了……

他还说,这里出发,才是最难的考验,是九死一生的海路。

郁震眺望向西面的大海,茫茫的海面里看不到任何的岛屿,似乎一头扎进去,就将彻底迷失在这里。

可无论多难,多艰辛,多牺牲,都必须有人抵达南美洲,必须有人带回去农作物!

为了天下再无饥荒,为了天下万民,为了大明王朝永固!

牺牲又如何!

人总有一死,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牺牲在大海之中,好过碌碌无为,疲惫无力躺在病榻上而死。

朱能的船队缓缓靠岸,骆冠英、王景弘、赵世瑜、袁逸尘等一干船长收到了讯号,开始集结,并登上了郑和所在的旗舰——大明号。

大海在脚下,信风已是吹起,悲壮的航行由此开始,漫漫无际,又光荣无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