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九百八十六章 守住心智

第九百八十六章 守住心智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1 21:39:09

国子监监生,所受教育不同于传统儒学一家之言,他们在目光上更为宽广,认识上更加广博,心性上更为坚韧。

虽然可能会出现个别监生吃不了苦,最后弃官的。但朱允炆相信,绝大部分即将前往西域的监生都做好了准备。

虽说西域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史司的文书并没有正式公开,但相应的人事准备已接近尾声。

此番前往西域上任的官吏,仅布政使司及其下属府县官员,数量就达到了是二百三十七人,这还只是中央派遣的官员,抵达地方之后,还得招募当地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加入官吏行列,还需要从卫所中抽调一部分人员,充当衙门捕快、看护。

如此多的官员,自然不能只抽调京官,加上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去西域,朱允炆只能倚重国子监,这在无形之中让国子监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而之前进士及第的官员,多是畏畏缩缩,不敢担当,招来吏部一顿批评。

西域治理关系着丝绸之路能否顺利重启,关系着西域后勤供应能否跟上,关系着西域的长治久安,针对西域问题,内阁牵头,与六部等官员多次集议,形成了一个个规章制度。

朱允炆考虑到西域主要说的是蒙古语、察合台语,要求遴选出来的官员学习这些语言,就连茹瑺也不得不进修。

一些官员反对学习“外语”,茹瑺出面轻松摆平,就问了对方几句话:

如果不懂当地语言,他们笑着骂你你听得懂吗?

他们需要你的帮助,你知道怎么帮助吗?

他们遭遇麻烦申诉,你能处理吗?

通事?

你要在西域带多少通事过去?

一个县衙配一个通事,如果这个通事有了事,出了意外,外出了,你们谁来掌握民情、谁来安抚当地百姓?

不说完全掌握当地语言,至少把基本用语掌握了,可以听得懂好歹,明白他们的苦与乐,只有这样,朝廷才能立足西域。

朱允炆支持官员学习当地语言,并提出前往西域任职的官吏必须在四个月内掌握基本的察合台、蒙古语。

茹瑺对朱允炆提出:“西域三司与府县官吏基本到位,但西域教化所需要的先生,却始终不够,目前只有五十二名先生。”

解缙进言:“欲长久控制西域,教化不能放。先生数量不足,怕会严重影响西域教化。臣请广募先生,优以待遇,以强西域教育。”

朱允炆明白西域教育的重要性,虽说那里的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的子孙必须认同大明,认可自己是大明的子孙,而这个过程,少不了教育。

“这件事交给郭三省来解决吧,他是河西大儒,弟子门人不少,又在河西一带颇有影响,让他召集儒生深入西域,想来是没问题的。”

朱允炆开口。

茹瑺赞叹:“臣竟将此人忘记,实属不该。郭三省确实是一个极不错的人选,在西域立有大功,可担此重任。”

朱允炆认可郭三省的功劳,尤其是他说服了西域伊-斯兰教教长伊玛目归顺朝廷,帮助朝廷兵不血刃收服了吐鲁番、委鲁母等重要城镇。

郁新提议:“西域之治,还需要赢得当地百姓的支持才能长久、稳固。臣建议,在大军班师之后,应重视伊玛目等教长,做好商谈,以确保其能长期为朝廷效力。”

朱允炆微微点头:“此事朕已在考虑,内阁也可拿出方略。西域诸多事,还需等大军回京之后再作确定,眼下最紧要的,还是贵州土司之事。”

茹瑺、解缙等人有些不安,担忧朱允炆用兵西南。

郁新进言:“皇上,贵州之事应放一放。”

“放到什么时候解决?”

朱允炆问。

郁新叹息:“至少在此风波过去之后,各地土司不过于戒备与紧张。”

朱允炆摆了摆手:“贵州宋阿袄已是公然对抗朝廷,与造反何异?朝廷若不对其处置,恐怕才会引起更多麻烦。若因谣言而不敢动宋阿袄,束手束脚,那朝廷的威严又何在?”

郁新看向解缙,解缙无奈走出:“皇上,消息很可能外传,朝廷应该派遣人员,安抚地方土司,并公开宋阿袄等人罪行,为朝廷讨伐宋阿袄造势。若无安抚在前,冒然动手,恐怕会激起各地土司戒备,反而不利大局。”

杨士奇也连忙劝说:“可依解阁之言,两个月可解决宋阿袄问题。”

朱允炆看着反对的解缙、杨士奇等人,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去,然后坐在武英殿里,陷入了沉思。

受征安南、征西域大胜刺激,自己似乎在应对土司问题上更趋向于强势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朱允炆终于明白,为何历史上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为何一些名将在几次胜利之后也会小看敌人,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

原因是过去的经验与结果都太有成效,太有诱惑,是过去的顺利,让自己忽视了土司问题的特殊性,认为只需要武力,就能解决问题。

但事实上,土司问题不是简单的武力可以解决的。

崇尚武力,诉诸武力,是不对的,至少在对内,对大明子民时,是不对的。

朱允炆清楚,若自己不改变态度,西南诸省恐怕少不了战事,到时候波及到的百姓将不再是十万级的,而是百万级的!

谁都希望皇帝血性,谁不服就收拾谁,谁不听话就砍了谁,哪里忤逆朝廷,就发兵进讨。

但这些只是想当然,血性背后是不理性的冲动。

皇帝必须考虑大局,考虑一举一动的后果与影响,不能只盯着一个点,更不能想干就撸袖子干了。

站在大局上考虑,贵州的问题只是小范围的问题,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不值得朝廷大动兵戈,解决宋阿袄的办法有很多,也不是一定要以战争的方式。

土司是西南诸省绕不过去的问题,想要一口气改土归流,那是天方夜谭。

朝廷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土司放在锅里面,用温水慢慢煮,不能端着一盆热油,直接往土司脑袋上倒。

朱允炆收起了自己蠢蠢欲动的屠刀,收起了锋芒毕露的宝剑,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这个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无数子民需要安稳的生活。

“让内阁给贵州都司拟旨,命顾成不可轻易动用大军,派人与宋阿袄谈判,若她能迷途知返,则命其入京请罪,若她执迷不悟,那就说服其他土司,讨伐宋阿袄。”

朱允炆命内侍传话。

既然朝廷不方便收拾宋阿袄,没关系,臣服大明的土司还是多,土司收拾土司,总没人说朝廷的不是了吧?

两日后,刑部抓住谣传朝廷在西南诸地全面改土归流五人,经审讯之后,认为其情节过于严重,当处以死刑。

朱允炆当即勾决,命刑部斩立决,并发布文书公告各地:朝廷之策可议而不可非议,可传而不可谣传,可说而不可假说。

一句话,造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现在他们的脑袋被砍掉了,你们如果要造谣,可就要当心一点了。

朝廷雷厉风行,以杀人的强势,消除了谣传风波,加之朝廷向西南诸地派遣御史,说明情况,安抚土司,表明朝廷并没有全面改土归流的打算。

坤宁宫。

陈余给马恩慧提议,扩大皇室下属的纺织厂、羊毛织造厂,以吸纳更多的无业妇人。

马恩慧同意,在南京城一口气开设了五家大型织造厂,招募妇人做工,吸纳三千余人,但这个数量对庞大的入京人口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正在愁苦的马恩慧见朱允炆来了,行礼后说:“眼下京师人口渐多,不少贫瘠之地的百姓迁入京师,男人还好找事做,可入京妇人苦无良业,一些妇人甚至与男人一样,干起了力气活,臣妾于心不忍,还请皇上出些主意。”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坐了下来,看了一眼陈余:“羊毛衣这些年销卖还可以吧?”

陈余连连点头:“很是不错,去年秋冬销卖更超前年,尤其是北地,士绅购置羊毛衣御寒的不少。”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马恩慧说:“朕以为,经过这些年,士绅商人已经认可了羊毛成衣,是时候推出是寻常成衣了,皇后不妨安排妇人学习裁缝、制衣,将成衣直接摆放在店铺之中,供士民挑选。”

“成衣?”

马恩慧有些蹙眉。

朱允炆走过坊间,可以说市面上就没有寻常的成衣店,想买新衣服当天穿的那一种,基本上是不太现实的。

想买新衣服,首先需要去布庄或绸缎庄,买布料。买了布料回去之后,需要去裁缝铺找裁缝,裁缝量过尺寸,约好日期,比如十日后来取,这才算了事。

没有现成的衣服售卖。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寿衣店有现成的,比如当铺,那里也有现成的衣服……

百姓没有直接买成衣的,也没有商人开发成衣店,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好卖,尺码不好把握,颜色不好把握,花样不好把握。

如果尺码足够丰富,颜色足够选择,花样足够吸引人,店铺又足够大,所处位置人流量可以,成衣店完全是可以办得起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