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玄幻 > 红楼鼎革 > 第113章 收钱、开工

第113章 收钱、开工

书名:红楼鼎革 作者:无衣佩瑜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02-06 15:19:55

商议完盐场改建之事,柳湘莲也没歇着,开始着手具体建设。

灶户多住在四面漏风的窝棚内,冬夜严寒侵骨,不时有人被冻毙,于是先组织人手修建住宅,虽只是低矮的茅屋草房,众灶丁也感激涕零。又派人去天津采购棉衣棉被,按各家人数酌量发放。

历朝历代对灶户都是极尽压榨,以致灶丁多目不识丁懵懂无知,如毛大寿这样能想到改煎为晒以节省成本的实属凤毛麟角,绝大数不过是为一口吃食日夜辛劳、挣扎苟活。

柳湘莲深知将来自己的根基不是地方士绅,不是朝廷权贵,而是被这些人所轻视和剥削的底层民众,灶丁便是其中代表。为了稍开民智,他筹建义学,让灶户中七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童男童女尽数就学,教授识字和算数。

对灶户而言,孩童亦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早早的便要帮忙做事,为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不仅不收束修,还提供课本和餐食,乃至衣物,所有费用将由新盐场负担。

柳湘莲知这些成年灶丁无暇也无心学习,退而求其次,从天津广和楼找来几位伶人和说书先生,通过演戏和讲故事的方式,顺带讲说他的各项政策,倒是观者众多。对于精神娱乐,贫富之人都有需求,一时间盐场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

如此忙碌了几日,天津传来消息,众盐官和盐商筹款的事办的差不多了,他便赶回天津。

再次相见时,几位盐官脸上都带着劫后重生的喜悦,从容拜见。

都转运使汪瑞然恭敬地交上一叠银票,如释重负说道:“这是一百万两银子,请柳大人核验。”

柳湘莲接过看了看,就转交随身的属员,神色淡然,直言不讳道:“这银子为什么交,又是给谁的,你们很清楚。前罪或可既往不咎,今后务必恪尽职守,以观后效。”

“下官绝不敢忘大人教诲!”众人忙拱手领命。

“交易”完成,柳湘莲也丢下一件心事,让众人坐了,不厌其烦的阐明盐场改革的具体举措,要求他们协办:“盐场积弊甚多,你等也是深知的,本官要负责负责芦台场的改建,其他盐场便劳烦诸位了,希望不要再辜负圣上恩遇。”

“圣上洪恩我等铭记,柳大人的嘱托也万不敢懈怠!”众人纷纷表示绝无问题,而后才告退。

对于他们能做到什么地步,柳湘莲丝毫不抱期待。

他手握重权,又是突然发难,方能以力破局,而这些人自己屁股都不干净,怎么惩处下面?寄希望于他们效力纯属做梦。

柳湘莲所说不过是烟雾弹,稍作安抚。因为他弄的动静太大,其他盐场的好些“重要”人物都偷偷溜了,这时做出妥协姿态,是为了将人诓回来。

至于这一百万两赎罪银的来源,到底是怎么分配的,会不会转移给盐商和灶户分担,柳湘莲不清楚也不关心,甚至就等着他们继续犯错。

他的容忍只因力量不足,目前保证天津几家盐场的稳定已经勉强,不能贪多嚼不烂。

但这样的情况不会维持太久,等到稍后成立缉私营,将税卒营解放出来,他便有腾挪空间。

到时这些人再被发现存在过错,就不能怪他不客气了。

盐官离开后,柳湘莲又与盐商开会。

中小盐商为了能够获得支盐权力,大多踊跃报效,竭尽所能,希望能得钦差大人的青眼。几家大盐商则深感肉痛,本来他们控制盐场,卖给谁是他们说了算。柳湘莲不仅废除了他们的特权,还要他们掏钱,欺人太甚!

他们不是没想过给柳湘莲点儿厉害瞧瞧,可手段无非几种:一是发动关系弹劾。目前已证明无效,皇帝对此人太过偏爱。

二是罢市。囤盐不卖,让各地百姓无盐可吃,从而引发乱子。如果他们这样做,其他盐商肯定乐见其成,并且很愿意取而代之。

三是发动盐场灶丁闹事。随着柳湘莲名声传播,越来越多的灶丁巴不得他去自家盐场整顿,单靠一小撮人闹不大,肯定会遭镇压。

其他手段更上不了台面,比如雇佣亡命暗杀之类。不说柳湘莲惜命,护卫严密,一旦暴露,谋杀钦差等同谋逆!大家都身家不菲,除非逼到绝境不敢如此做。而现在也的确没到绝境,柳湘莲清理完天津的盐场后就停下来稳固局面,暂且停止了清查行动。

这给了他们一种错觉——认为还有妥善应对的时间。

再者,何家的例子摆在眼前面,不仅被抄家,家主等人也押送京师问罪,所控制的引案(销售区域)则划拨给几家中小盐商。

深思熟虑之后,不管愿不愿意,几大盐商都觉得在柳湘莲倒台之前,没必要与他起冲突,得顺着捋毛,也暂且表示顺服。

只是不由感叹,长芦到底不能和两淮相比,要是姓柳的敢在两淮这么做,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最终结果是众盐商凑足了五十万两银子。甚至五大盐商想豁出去多出点儿钱,全部包圆,柳某人却不答应——如果增产的食盐全被他们垄断,岂不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样子?盐商之间有竞争,他才能占据主导权。

各家盐商多的出资数万两,少的出资几千两,今后盐场增产部分将会优先按照各家所占比例消化积引。至于他们底下会不会做什么交易,柳湘莲不在意。

于是当场拟定了借款契书,柳湘莲代为签字画押。待盐场改建完成,合作社成立后再进行换约。

这件大事解决完,众盐商稍缓口气,表示想宴请柳湘莲。

不料,柳湘莲却说要宴请他们。

次日,柳湘莲租下天津广和楼的酒楼,召集天津商贾,举办了一场拍卖会。

对外宣称是众盐商慷慨解囊,筹资救济贫苦灶丁,卖的当然是他收的礼物。

众盐商哭笑不得,钦差大人到底图什么?难道是担心被人检举受贿?这年头谁不收钱呢!

他们送礼也未必是定要谋取好处,留下个好印象也足够了,而柳湘莲在盐场的各项举措,对中小盐商而言总体是利大于弊的。

因礼物品质上佳,各方又很捧场,最终竟卖得了三万多两银子,足见盐商舍得投入。

这么一来,为灶丁提供补贴、建房、棉衣棉被等所需的银子都有了。目前挪用了部分赃款,此举并不妥当,终究要按规矩上缴。

处理完这些事,柳湘莲将情况写成奏疏,也无遮掩,一一奏报永隆帝,表示盐场改建会使用盐商借贷的资金,盐官所交纳的百万两赎罪银和其它抄没的赃物赃款则会交解户部。

此外,他还给皇帝送上一份好处——新盐场的股本实际上来源于三部分——灶户私产、盐场官产、借贷资金,而借贷资金对应的股份并有让灶户和盐场(代表朝廷)分配,柳湘莲建议收归内帑。这样一来,皇帝便可增加一笔收入,且不是侵夺户部盐课,而是税后利润。

……

大明宫内,暮色沉沉,灯烛下,永隆帝读完奏疏,有喜有忧。

柳湘莲行事果断,看的出来他很有信心,借着改煎为晒的由头建设大盐场,进而裁并小盐场,减少盐场数量,改革管理模式,从而加强监督,杜绝私盐之源,此法甚好。

更好的是不忘给皇帝分好处,又不夺盐课,可谓两利。

但此子行事确有不妥,本就站在风口浪尖上,竟敢收取盐商之礼,早有多人弹劾他受贿,只是被留中。

即便信任他不至于如此贪婪,永隆帝也难免生疑,这时方才解惑——原来是为了给灶丁筹钱。

此举用心良苦,可也的确不合律法,恐会遗祸自身,至少是丢官罢职的罪过。

暂且饶恕贪腐官员是经他默许的,是为了避免引发朝廷动荡,但心中仍然不快——柳湘莲轻轻松松便能敲出一百万两,可见掌握了确凿罪证,也可想而知他们到底贪了多少!这点儿钱怕是九牛一毛!

底下已经如此了,上面呢?简直不敢想。

只是身为帝王,他不得不考虑大局,做事不能急切。如果只顾着顺藤摸瓜,还不知要牵连多少重臣,届时别说柳湘莲,就是他自己也未必能掌控住局势。斟酌利弊,也只能先这样妥协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永隆帝越发确定,国家不是没钱,只是朝廷收不到手中,官员各有私利,很难真心为国做事。即便有少数忠臣义士愿意为国谋利,可能根本走不到他面前,一早就被人阻击处理了。柳湘莲是阴差阳错入了他的眼,才能折腾出这些事情来。

天底下有柳湘莲能力的人未必没有,而有同样做事机会的则少之又少。

“所以,应该广泛选拔人才,而不仅仅是科举之士。”永隆帝如此想到。现在国家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的清流名士,而是这样能搂钱,不,是能做事实、解君忧的臣子!

至于柳湘莲是不是某些人口中所说的“大奸似忠”“大伪似信”,他并不在意。从锦衣亲军和东厂番子的奏报来看,柳湘莲没有作奸犯科之举,而又实实在在办事,这就足够了。

而且,听说他自家生意做得不错,做官、发财两不耽误。近来广和楼又增开了几家分号,卷烟生意异常红火,甚至传闻吞并皇商薛家……

永隆帝甚至觉得该让柳湘莲接替顾克贞做户部尚书,就他这做生意赚钱的速度,用不了几年国库肯定能塞满!不过年纪太小又非科举出身,提拔之快已经令人侧目,再升官就该招致满朝反对了。

他也担心顺风顺水会毁掉一个难得人才,倒是可以留给儿子用。

……

在天津处理了些杂务,柳湘莲又回到了芦台场。此时资金充足,又有皇帝支持,技术也不存在问题,只待东风——这东风便是作为劳力的难民和灾民。这个冬天灶丁仍担负着煎盐任务,只能抽调少量人手。

进展很快,不止难民和灾民,还有很多冬日无事可做的农民,听说管饭且给钱之后跑来找活儿。柳湘莲想尽快完工,只要身体合格,几乎来者不拒。

在凑足几百青壮后,盐场图纸已设计完毕,施工工具也准备妥当,他便同意开工。

冬日建设,条件分外艰苦,灶丁对此习以为常,至少与之前相比能吃饱了,难民和灾民能找到一条活路更觉庆幸。人心稳定,断不会出现石人出、天下反的事儿来。

具体建设事宜不需柳湘莲操心,保证资金供给就行,他也没闲下来,带人调查周边草荡情况。其实沿海草荡地面积十分可观,从北往南,全国超过上千万亩,而且很多地方因水文条件变化(滩涂向海洋扩展),土壤状况已经变得适合耕种区,或者只需兴修水利、稍作改良即可。

实际上近百年来的确有大量草荡地被开垦,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豪强所占用,既令贫民无所衣食,又偷逃税款,害国害民,只利其私。

柳湘莲如果想要深入改革,面临的阻力不下于清理盐场。不过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增加耕地,增产粮食,没有为了公平正义将豪强赶尽杀绝的念头,谁种粮不是种呢?不可能他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做了。现在单是盐场官地便足够他施展。

所以在建设盐场的同时,他也划拨了部分官地用于屯田建设。这事儿耽搁不得,随着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大增,不能全靠从外购买,至少能保证本地供应。

与盐场相较,屯田同样需要不小的投入,至少需为农户提供半年多的口粮,并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等生产资料。

柳湘莲采用的仍是贷款模式,利息极低,本息逐年扣除。

随着各项建设的推进,芦台场人烟日渐增多,昔日荒凉的沿海迅速繁荣起来。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所需工具和物料越来越多,只靠小商小贩贸易不能充足供应。尤其是建设防范海潮的堤坝需要大量石料,运输成本高昂。

这让柳湘莲想到某样东西——水泥!水泥最大的难题倒不是烧制,就凭中国烧制瓷器和炼铁的技术,温度问题容易解决,但碾碎原料这项工序太过耗费人工,会导致成本大增、产量受限。

能不能动用水力?柳湘莲暗自思索。

看着地图,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最终停在北方——永平府!

顺天府之西北是永平府,也即后世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的部分地区,此时相对而言地广人稀。当地各类资源十分丰富。

不说其他,只提开滦煤矿、唐山钢铁,便无人不知了。而且当地有滦河等几条河流,落差也大,水利资源丰富,又连接渤海,运输不能问题。

柳湘莲决定让工匠试着制作水泥,他们欠缺的只是方向性的指点,论起实操能力,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巅峰。

这件事不急,永平府沿海也有几家盐场,正好可借着巡盐的名义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