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玄幻 > 红楼鼎革 > 第117章 开矿建厂,殊为不易

第117章 开矿建厂,殊为不易

书名:红楼鼎革 作者:无衣佩瑜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02-06 15:19:55

眼见平时威风八面的大使老爷和嚣张跋扈的爪牙全被当场拿下,众灶丁顿时沸腾。

原来传言竟是真的!钦差老爷肯为灶户说话!该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了!

饱受压榨忍气吞声的灶丁陡然被引爆怒火,争相讲述自家惨事和所知案犯罪行。

“别急,排好队,一个个过来说!”

一众税卒早熟悉了这套流程,维持现场秩序,引导有冤屈的灶丁控诉,负责记录的书吏则坐在椅子上奋笔直书。

具体案情会有专人负责核实,包括询问人证,审查物证,最后再讯问案犯。

案犯是否承认并不重要,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甚至懒得刑讯逼供,直接定罪。

手法确实有些粗糙,但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人,时间又极为有限,只能如此迅捷处理。

由于充分利用群众举报、顺藤摸瓜、抓大放小、立功赎罪、软硬兼施等诸般手段,很快将盐场情况大致摸清,重要案犯的罪行也被一一确认。

相对州县地方而言,盐场具有封闭性,人员关系较为简单:在内,盐场大使代表官府,灶户中除了少数总催借助职权成为豪灶,其余多数沦为赤贫,几与奴隶无异。在外,有交集的无非是盐商和私盐贩子,临近的地方官府有时也来收点儿税。

所以出现的罪行也很典型:盐场大使虚增名目收钱、截留盐课自肥、勾结盐商倒卖私盐、纵容豪灶侵占荡滩……而皂吏和总催则助纣为虐,狐假虎威,敲打勒索,欺男霸女,比盐场大使的迫害更甚。盐商则通过官商勾结、放高利贷控制盐场,压价、贩私盐……种种不法。

在确定案犯罪行后,柳湘莲命灶丁带路,前去捉拿涉案人员。

盐场地方虽大,但地广人稀,居住点儿就那么几处,所以进展迅速,当天便将主要案犯逮捕归案,罪行彻查清楚。

不过,私盐贩子行踪飘忽不定,见机也快,一早察觉不妙跑路了。

在芦台场时,为了安抚人心,柳湘莲曾当场斩杀了几个手上有人命的,但此后再没有杀人,这次也一样,初步审定之后,会将案子按照流程上报。

国家自有法度,不可随意逾越,凭尚方剑固然可便宜行事,却不能习以为常。

经过清理之后,柳湘莲让灶丁举荐,任命了盐场临时大使,随后宣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稳定人心。

同时也不忘表扬潜伏此地的张铁胆,除了奖励10两银子,也记下功劳。如今队伍规模尚小,升官儿暂时不用想,将来却大有提升机会。

越支场只是开始,留下一小队人马驻扎后,柳湘莲带着不久便赶到的其余税卒和缉私营,前往临近盐场。

这里不同于芦台,隔壁盐场距离很近,消息很快就会传过去,耽搁不得。

.

数日后,伴随着雷霆般的抓捕行动,除了少数消息灵通又性情果决的人及时溜走,暂且逃过一劫,几家盐场内作奸犯科之辈、违法乱纪之徒被尽数捉拿问罪,都没想到柳钦差连春节都不安生过。

随后展开对各盐场的治理,已经熟门熟路,有抄没的赃款保障,贫苦灶户感恩戴德,民心稳固。

只有一些逃窜之贼不甘心就此丧失利益,暗中勾连,企图搞事,很快被灶丁举报,落得一网成擒的下场。

这一段时间,看似顺风顺水,柳湘莲却丝毫没有志得意满。

亲眼目睹灶丁的悲惨生活和“上等人”的种种罪行,他越发清楚这世道的昏暗透顶。

这些都是体制问题,绝非谁来整顿一番能彻底解决的。

就比如这些盐场大使,他们多是胥吏出身,或是花钱买官,或是依附权贵,这种情形下,要他们保持操守,廉洁奉公,不违法乱纪,实为妄想。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们不贪钱根本维持不了这个肥差。

区区一隅之地的盐场如此,天下何处又不是如此?创造国家一半税课的盐丁生活竟然极度困苦,岂不正是全天下老百姓的缩影?

柳湘莲从最初感慨诸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想救诸女于水火,到如今越发为这些默默无闻辛劳一生的普通人感叹,需要拯救的不仅是公府侯门的千金小姐、闺阁娇娃,更是千百万饱受摧残的普通百姓。

要抵抗的不仅是野蛮外族的入侵,**的消灭,更是本族的“吃人”传统!

而要完成这一切,他需要有自己的核心势力,形成一个以他为首、代表百姓利益的团队,以便在即将到来的风云激荡中发挥作用。

盐场或许可以作为起点,而灶丁就是首先要收心的一批人。

另外,柳湘莲也很清楚,能够顺利推进不是因为他能力多强,说到底是长芦盐场规模较小,这些利益团体没有掀桌子的本钱,才有这等效果。

但同样会“人亡政息”,一旦他离开便会很快恢复原状。

这也是他不急于去两淮的原因,那边水太深,利益团体的强大非长芦可比,贸然进入很容易着了别人的道儿,正好借机长久保留巡查钦差的职位,只要有进展便可,先拖个一年半载。

光是盐场还不够,他需要更加广阔的“根据地”,而永平府便是他选中的地方。

毫无疑问,永平府是座宝库,域内资源极为丰富。不说其他,单是开平之煤、唐山之铁便意义重大。而且位置极为重要,北面以长城与蒙古诸部相隔,东虏首次内犯的破关之地便是喜峰口!东面是山海关,重要性更无需赘述。

现今辽东官军野战进攻不足,凭城防守尚可,所以绕道蒙古诸部入侵关内仍会是东虏未来的选择,届时永平首府当其冲。

如果能暗中在此备下一支战力强悍的小部队,便能在东虏入境分兵之后,利用地形地势和火力优势对其偏师予以毁灭性痛击。

此外,万一京中忽然发生内变,也可很快挥师入京,抵顶大局。

不足之处则在于此地多山地,百姓较为贫穷,承受能力薄弱,而且柳湘莲并非地方官员,更不是驻地军官,如何掩人耳目暗中发展军队?

想来想去,柳湘莲决定开矿建厂,暗中发展,不能再等了。

但此事同样不易为,首先需要获得朝廷同意。

禁矿之策也是承袭明制,朱元璋认为开矿“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的确符合当时战乱过后民生凋敝亟需休养生息的现实,但因此形成“矿不可开”顽固认知则大错特错。

士绅担心破坏风水而阻挠,究竟是无知还是为私利,暂且不谈。官员同样认为开矿为弊政,有人甚至言之凿凿说:“开采之弊,大可虑者有八。

矿盗哨聚,易于召乱,一也。矿头累极,势成土崩,二也。

矿夫残害,逼迫流亡,三也。雇民粮缺,饥饿噪呼,四也。

矿洞遍开,无益浪费,五也。矿砂银少,强科民买,六也。

民皆开矿,农桑失业,七也。奏官强横,淫刑激变,八也。

今矿头以赔累死,平民以逼买死,矿夫以倾压死,以争斗死。及今不止,虽倾府库之藏,竭天下之力,亦无济于存亡矣。”

纵观所列,统治者在意的核心问题是“激变”,而究其原因,开矿由政府主导,矿工都是无偿征用,饱受压榨,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甚至连基本生存都无法维持。

这种情况下是默然而死、抑或忿然相抗,还用选吗?

不去考虑真正原因,进而祛除弊端,只顾胡乱攀扯,错乱因果,最后简单的一概禁之,此辈官员非蠢即坏!若是前者,可谓无能至极,怠惰至极!

当然,实际上并非绝对不开矿,但朝廷主持的开矿往往获利不足,甚至工本钱够不够,沦为笑柄。

自从辽东兵兴,国用匮乏,朝中也有官员曾提出开矿以补国用,但阻力重重,未能通过。实际上,禁令早已废弛,如今私矿何处不在?柳湘莲严重怀疑那些反对者中有偷偷开矿的!

官员之私心且不论,在皇帝看来开矿也确有不妥——官办成本太高,私营风险太大,难解。如果柳湘莲不能解决这个顾虑,同样难以获得永隆帝的同意。

偷偷开矿也不是不可,需要凭借权势金钱打通地方关系,让地方官代为遮掩,但这对早已招致“众怨”、万千诽谤集此一生的柳湘莲而言,无异于自寻死路!

于是在改建盐场、发展屯田和渔业之际,柳湘莲深思熟虑之后,再次上题本,其中说道:

“……鉴于明季之失,世人多以开矿为弊政,决然不可行,臣独以为不然。

此弊不在开矿,实在开矿之法!向来开矿,徭役滥征,工本不计,不知施以巧技,徒然榨取血汗,欲民忍挞待毙可乎?是故利不可得而乱生……

然以臣观之,矿者,藏之于山间,非有智有力者不可得也,实为天赐我中国之福泽,能不损民利而善用者,可也。

今若择殷实良善商贾,于某府某州某县之地,特许以开矿建厂之权,令其便宜行动,而官府不与经营,唯督之以守国法、纳矿课,则民、国两利……

为验此策可行否,臣请特许柳氏商号于永平府境内开矿建厂,每年纳特许金白银一千两,并以十一征税,试行此法两年,成效如何,自可显现。……”

简言之,柳湘莲提出建立特许制度,厂矿官督商办。

如此一来,朝廷只管收税和监察,不参与经营,不需要投入,先立于不败之地。

题本一上,顿时又招来非议。

官员向来不愿沾染“利”字,以免污损名声,柳湘莲这等求利姿态,在官员中可谓万里无一,自然又是一番痛快弹劾。

一时间,柳湘莲之名无异于贪婪恣欲之辈,几乎成了国朝罪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主要的反对理由仍是影响农本、矿工作乱等几项,涉及矿税,也少不了有人指责“与民争利”。

在柳湘莲看来,后者才是最重要原因——现今有能力开矿的多是权势之家,谁傻不拉叽的交劳什子的特许金和矿税!全天下怕只有自己一个上赶着交税的老实人!

朝堂纷争一如既往的热烈,臣子们各抒己见,少数持赞同意见的人也不敢发声支持。

但无论反对者多么义正言辞、光明伟岸、声势浩大、为国为民……他们根本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国用不足的办法,在永隆帝诘问之时,只能说些诸如“核兵省饷”之力的套话废话。

看着这些所议毫无实效、犹然自以为是真知灼见且为民请命之辈,永隆帝不禁为之冷笑。

他心如明镜,柳湘莲此举表面上是请求设立开矿特许,实际上和解除烟草禁令如出一辙——项庄舞剑,意在矿税!

何也?禁烟之令早已废弛,所以柳湘莲提出干脆放开禁令进而加征烟草重税。

而禁矿之令同样早已废弛,不知多少私矿在开,但矿税却没有征收!

所以此议一旦通过,就意味着矿税再度开征,而且是十取一!

柳湘莲不过是为掩人耳目没有明说罢了!

这无异于断了某些人的财路,不惹人厌就怪了。

柳湘莲始终不提变动三十税一的商税,他同样不敢作此想,因为影响太大,但矿税极为特殊,毕竟开采利用国家资源,征税有何不可?

实际上现在也不是完全不收矿税,除了金银等几类被国家严管的,其他是由地方“有司”负责征收,收多收少地方说了算,最后随便拨给户部一点儿,一年到头全国都收不到几两银子。

矿税之外更令永隆帝心动的是,柳湘莲在奏折中还提到可在永平府建立军需工厂,生产辽东军需物资,诸如兵器之类,军费将会大幅降低。毕竟两地距离很近,只隔着山海关,再加上可以利用水运,单是运输成本就能减少很多。

初闻此事,永隆帝甚至颇为意动,甚至想直接命工部去永平开矿建厂,何须假手商贾!

但他随即停止了这个冲动的想法——不得不承认,商贾办事总能节省成本。

如果交给工部,没准儿不但不省钱,还会增耗国帑,毕竟开矿建厂要先大笔投入呀!而依柳湘莲之议则朝廷不需出资,购买成品即可,届时凭借朝廷强势地位又可大幅压价,岂不省钱?

甚至,他不由想到,待到将来辽东问题解决,正好可以顺势将发展成熟的厂矿收归国有,岂不美哉?

至于柳湘莲会不会凭此作乱,他既没看到这等迹象,更不觉得有成功的可能。

拿定主意后,永隆帝力排众议,同意柳湘莲的提议。

同时为了减少朝臣阻力也做了妥协,明确暂时只以永宁府为试点,特许制度是否推广视运作情况而定。

最后,户部授权柳氏商号在永平府境内开矿建厂,特许金每年一千两白银,税率为营业额十分之一,远超三十税一的商税。

对此看好的人并不多,毕竟永平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山多地少,隔墙就是鞑子,只以为柳湘莲为了筹饷昏了头,早晚为此昏招后悔。

得到批复的柳湘莲既感慨又心生豪气。他刚收到一笔钱,是柳落从薛家商号诸位掌柜身上敲诈搜刮的,除了留下维持日常经营的必要资金,连同店铺账上余款,共凑了二十万两银子。

至此,薛家算是被利用尽了,今后只能老实做生意,再想收这种天降横财就不能打薛家主意。

这笔钱可做第一期投入,只要有利润丰厚的产品面世,足够维持商号快速发展,而柳湘莲则准备趁机发展队伍,扩充实力。

这天,一道指令发出,柳湘莲命京郊柳家工坊汇聚的众多工匠全部转移到永平府。

为保密故,暂居荒凉的越支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