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玄幻 > 红楼鼎革 > 第123章 君臣问对

第123章 君臣问对

书名:红楼鼎革 作者:无衣佩瑜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02-06 15:19:55

这天上午,柳湘莲正在新设研究院中和几名工匠探讨水轮设计,忽有税卒飞马来报,有宫中内监到天津传谕。因不知他此刻到底在哪儿,便分派几路人马前来通知。

柳湘莲不敢耽搁,一人双马,昼夜不停,急奔天津领旨,竟是永隆帝命他即刻进京陛见。

为探问消息,他送了传谕内监二百两银子打点。可惜这钱花得很不值,没有从对方口中问出缘故。那内监只说出宫前似曾听说皇帝生气了,摔了杯子,却不知是何故。

何故?总不可能是为我生气吧?柳湘莲有些摸不着头脑,急速返京,家也没回直接进宫。

勤政殿内,温暖和煦。只不过几个月没见,柳湘莲便觉永隆帝苍老了数岁,愈发消瘦,额上皱纹更多更深。

想起冯紫英曾暗示龙体有恙,柳湘莲不禁感到担心。永隆帝算是位“明君”,既不受文官忽悠,也不对武将纵容,在朝政上拎得清,务实而变通。

他对柳湘莲的任用便属于“废物利用”——柳湘莲在某些文官眼中不但一无可取,且有奸佞之嫌,永隆帝却不为所动,只充分发挥他揽钱的本事。

相比之下,几位皇子勉强算是中人之姿,明显不能与他们的皇帝老子相提并论。

柳湘莲希望永隆帝多活几年,现有政策继续推行下去,只要不对田赋加征,会少死许多无辜百姓。

“参见陛下!祝陛下圣体安康,万寿无疆!”柳湘莲入殿后恭敬拜见。

永隆帝正批阅奏疏,抬眼望去,眼前的年轻官员一身风尘,显然是长途跋涉赶路而来,与数月前的清爽少年相比,显得更成熟稳重,让人放心。

他面无表情,冷淡问道:“听说你最近很忙?整日与工匠一起钻研这机那机,忙得都忘了吃饭。可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神器来?”

这话听着像是揶揄取笑、冷嘲热讽。

柳湘莲自知得罪人多,被人诬陷在所难免,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不可不防,所以请求随身带着锦衣亲军监督,研究器械的事想必是他们报上去的。

柳湘莲对此不以为意,他向来“不读书”,算是不学有术之辈,皇帝又不是不知道。

稍作解释道:“回禀陛下,盐场改革初见成效,稳步推进即可,不需耗费太多精神。臣钻研机械,是为让商号早日盈利,以便为推行矿税和商税积累数据。届时言之有物,确凿无疑,才能令人信服。”

“大言不惭!本末倒置!不知所谓!”永隆帝忽然丢了御笔,发声怒斥。

他本以为柳湘莲至少会表态谢罪,不想竟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振振有词地辩解。

永隆帝冷哼一声,皱眉道:“商贾工匠,皆是小道!谁不能做?还需你堂堂钦差大人亲自动手?知不知道你是朝廷四品命官?甘做贱役,混迹工商,朝廷体面何在?你人不在京中,京中却不曾一日少了你的消息!多少风言风语,朝臣争相弹劾,你倒是清净了,能把朕烦死!”

莫名其妙挨了训,柳湘莲心里寻思,皇帝老儿到底在和谁生气?总不至于大老远叫自己过来就是充当受气包吧?现今的局面,凡是用心为朝廷办事者定会遭人嫌,你做皇帝的不会连这个浅显道理都不明白吧?

心里如此想,嘴上却道:“陛下教训的是!臣谨记于心!幸得圣君在上,明察秋毫,区区非议,不过蚊蝇聒噪,何惧之有?臣受陛下重用,只知为朝廷效力,为陛下尽忠,旁人毁誉,于臣何足道哉!”

永隆帝发了一顿彪,胸中闷气稍解,又听了这段直白浅薄的马屁和表忠心的话,很想翻白眼,终是无声的摇了摇,说道:“好了,小小年纪,学什么阿谀奉承!朕看重你,你也要注意影响,不得因宠生骄,恣意妄为!”

顿了顿,又忽的沉声问:“林如海遇刺,你听说了没有?”

“啊?林大人遇刺了?”柳湘莲闻言错愕,睁大眼睛反问。

此事他的确不知,柳落定期给他传递江南消息,不少内容涉及两淮盐政,但不够及时,比不得朝廷奏疏的传递速度。

他解释道:“昨日接到陛下谕旨时,臣尚在永平府,立刻马不停蹄进京陛见,尚未听说过此事。不知林大人现在可安好?”

柳湘莲神色担忧,绝非作假。

“林爱卿尚在昏迷中。”永隆帝叹口气,满面惋惜之色。若非对林如海极为信重,也不会将他放到两淮盐政的重要位置。

随后继续先前的问题,问道:“你说‘初见成效’,效果到底怎样?盐课能增加多少?”

柳湘莲巴不得任职时间久些,不急于表功,并没有及时奏报最新进展,这时答道:“回陛下,改建后的盐场已经出盐。经初步核算,晒盐成本不超过煎盐的五分之一。收购价格因此有所降低,且足以保障灶户利益,数月不曾出现灶户逃亡事件,众灶户很欢迎臣的革新举措。

另外,盐场采用合作经营方式,众灶丁集体劳作,便于监管,又组建缉私营,对私盐加强打击,极大程度上断绝了私盐货源。

此外,革除官员胥吏收取的各项浮费,盐商成本降低,官盐随之降价,百姓购买私盐的动力大为减弱。

近日盐商报说各地食盐销量确有增加,臣预计,待盐场全部改建完毕,长芦盐课较之此前,有望翻倍。”

“翻倍?此话当真?”永隆帝睁大双目,脸上泛起兴奋之色,身子也坐直了,紧紧盯着柳湘莲。

“臣敢肯定,至少翻倍。”柳湘莲很有信心的说道。不查不知道,查过方知私盐泛滥到何种程度,对半分都是轻的。

“好好好!”永隆帝连说三声好,激动的站了起来。这可是实打实的税收,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从官员手里以免罪为代价换来的赎罪银。

永隆帝起身踱步,垂首沉思,忽的止步问道:“如果两淮盐场实行同样改革,是否有翻倍效果?”说完满含期待的看着柳湘莲。

不同于长芦,两淮盐课额定八十万两,占田赋之外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一旦翻倍,朝廷便能缓口气。

然而柳湘莲毫无博君一笑的觉悟,面带难色,摇头说道:“陛下,长芦与两淮不可相提并论。众所周知,论盐政乱象,长芦远不及两淮,即便如此,盐帮也敢聚众千余人袭杀钦差,臣实不知两淮乱至何等地步!”

永隆帝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你是说,同样手段对两淮无效?”

“不是无效,而是不一定来得及展开。”柳湘莲解释道:“长芦盐场规模较小,臣带数百税卒突然发难,以雷霆之势清扫盐场败类,控制盐场后顺藤摸瓜,掌握官员和盐商的罪证,相关人员来不及应对,不得暂时顺从。

而今两淮必然已听闻长芦之事,定有防备。如果臣依旧是老套路,届时受损之官员、盐商、盐枭等彼此呼应,甚至可能煽动无知百姓作乱,恐怕臣未来得及施展手段,便要面对轩然大波,林盐政遇刺便是臣的前车之鉴!”

永隆帝久久不语,最后哼一声道:“莫非你柳湘莲心生怯意?当初柳氏子可是敢去辽东的!”

柳湘莲昂首道:“臣绝非胆怯,只是不敢承诺太过,以免最终令陛下失望。”

“无妨,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永隆帝想了想说道。

以柳湘莲在长芦所作所为来看,已是文官中罕见的有勇有谋、有大魄力者。如果这样的人才都不用,还能用谁?派软弱书生过去必会失败,派有勇无谋的莽汉更于事无补,反而会惹出乱子。

柳湘莲抱拳道:“多谢陛下信任!臣以为,两淮积弊至深,其最大者,莫过于利不归于国,亦不归于下,尽归于中饱之人。欲除弊兴利,非革新不可。小革则小效,大革则大效。长芦为小革,两淮须大革!”

“何谓大革?”永隆帝追问。

“长芦诸项措施的核心为降低成本,臣以为两淮需添一项内容——废除盐商垄断特权!由盐商垄断食盐买卖,朝廷管理难度固然降低,然而日久生弊,各方勾连,损公而利私,毫不知收敛。

臣拟对此进行改革,今后只认有无缴纳盐课,不问是否为在册盐商。任何人只要缴税,便可获得贩盐许可。如此不仅可促使更多商贾参与贩盐,增加销量,甚至可令盐枭转为合法商人。盐枭虽是亡命之徒,不惜以身犯法,但他们同样有父母子女,铤而走险原属迫不得已,如能够缴税而免罪,谁不愿为?”

永隆帝初时面露惊色,最后叹道:“好个废除盐商垄断特权,果然是大革新!只怕难为。”

低头沉默一会儿,他决然说道:“世上何事不难?岂能畏难不前?总须下功夫去做才是!林如海如今昏迷未醒,已经无法履职。你速往扬州接管两淮盐政之任。尽管放手去做,纵然是各省督抚,凡涉及盐政事务,也均以你的意见为主。若能令两淮盐课翻倍,即便引发一时动荡也在所不惜!可能担此重任?”

“是!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信重!”柳湘莲慨然应道。

永隆帝随后又询问些商号之事,方说道:“矿税和商税不急于一时,你且先用心盐政。这次去两淮,一并带上锦衣亲军,彻查林如海遇刺一案!”

“臣领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