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玄幻 > 红楼鼎革 > 第215章 柳氏三绝

第215章 柳氏三绝

书名:红楼鼎革 作者:无衣佩瑜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3-02-06 15:19:55

王夫人骤然发难,不留情面的当众斥责柳湘莲,说完后大觉畅快。

柳二郎几次三番“折辱”宝玉,早令她深恨不已,久蓄积怨。昨日宝玉又发狂症,柳二郎实为罪魁祸首!——若非他请那几个丫头出来玩,宝玉好端端的怎会有此灾厄!

作为内宅妇人,平时没有机会报复只得苦苦忍耐。今日北静郡王和王府太妃当面,若能给柳二郎定下“放诞无礼”“目无尊长”等罪过,即使不能令其丢官罢职,也定然好受不了!

她倒是舒爽,然则厅内众人无不愕然,太妃和水溶更是一头雾水,一时俱都无语。

作为当事人柳湘莲此时却没有任何补救动作,恍若未闻一般。

他知王夫人不爽他,只是未料到已达此地步,分明欲置他于死地——这年头“无礼”的杀伤力很大,礼法、礼法,礼在法之先,礼在法之上!某人若被公认为“无礼”,这辈子基本就算废了。

宝玉再叛逆再混账,何曾敢有一丝一毫失礼之举?骑马经过他爹书房,哪怕贾政不在其中,也会主动下马行礼。不管多厌恶贾雨村,听到召唤也得过去应酬。因他深知,若敢无礼将失去一切!

换作旁人现在该做的便是立刻以国礼规规矩矩参拜并请罪,这叫作“闻过即改”,尚可挽救一二。可柳湘莲并不想叩头,尤其是被人“逼着”叩头,哪怕明知这是对方在行“借刀杀人”之计。

既然北静王水溶自己都说不必多礼,他有何错?装傻充愣么,手到擒来。

眼见儿媳忽然昏了头,竟当着外人的面同柳二郎“自相残杀”,这不是叫人看贾家的笑话吗?贾母心里大急,她虽也常被逆孙气的吃不下饭,却也不想毁了他。

不动声色的瞪了王夫人一眼,贾母满面哀容、声调凄婉的叹说道:“唉!不瞒太妃和殿下,我这外孙幼失怙恃,孤苦伶仃,受尽欺凌,为挣口吃的竟要同戏子伶人登台唱戏!书里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饭一衣尚且难顾,何谈礼节教养?是故举止散漫,行事无礼,往日我也多次教导他,只是一时难改,倒是让两位见笑了,还望恕罪。”

贾母深知柳二郎脾气执拗,不服人管,估计宁愿同北静王府生嫌隙也绝不会服软,故而不得不说些惨淡凄凉之事,解释他何故“失礼”,以期获得谅解。

王夫人对贾母此举自是不甘,还欲加油添火再说,但贾母已然不满,作为媳妇不得不收敛些,只是冷笑不已,其看他今日如何收场!

陪坐在一旁的薛姨妈早看呆了,胆战心惊,冷汗直冒。

不同于王夫人目中无人,从没将柳湘莲当回事儿,她家和柳湘莲打交道不少,深知其“心机深沉”“狡诈诡谲”“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睚眦必报”……这些论断部分是薛姨妈自己的深切感悟,部分是女儿宝钗的精妙总结,部分是儿子薛蟠说的,可谓集薛家母子三人智慧之大成,是对柳二郎“最正确”的认知!

在她看来,柳二郎虽不怎么关心爱护宝玉,其实也没有故意针对,行事言谈皆有理。姐姐今日如此做大大的不智,岂不是叫柳二郎以后发狠对付宝玉么?

这可怎么办?自己可是早就看中了“宝玉”这位贵婿啊!为此进京之前便已百般筹谋,设下“金玉良缘”之局——准备了一个金锁,在项圈上錾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和宝玉之玉上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凑成一对儿,且让宝钗也天天贴身带着。

借住荣府后,主仆齐齐发动,一方面薛姨妈堂而皇之告诉王夫人等人,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另一面又将“金玉良缘”告知家中下人,以期广而告之,在荣府宣传造势。真真是费尽心机!

可万一宝玉遭了柳二郎记恨,将来的前景可不妙啊!自家先前的投入岂不白费?薛姨妈不禁担心起来。

贾琏夫妻二人也心思各异。

凤姐暗自埋怨,柳二郎也是的,跪一跪怎么了?府里大老爷二老爷见了不也得跪么!不过,瞧他云淡风轻的,似乎完全不当回事儿,必有倚恃,更显气概,胜过琏二何止一筹!便觉得自己把身子给了这般人物,倒也不算吃亏。又想起当日种种亲密,不禁脸红耳热,凤姐急忙转移念头。

贾琏站在柳湘莲旁边,面无表情,心里暗爽——柳二郎总是顺风顺水,这下可算尝到自己这位向有“宽仁慈厚”之名的婶婶的厉害了,不知他们二人以后会怎样相斗相杀呢?又会是谁输谁赢?这可真叫人满怀期待呀!

宝玉坐在贾母腿边儿的脚踏上,听了柳二郎“悲惨”过往,倒有几分同情,不过这会儿没人关注他。

贾母说完,太妃也回过神儿来,明白二人必是存了旧怨,王夫人之举并非仗义执言、维护王府体面,不过借刀之计罢了。

她完全不提柳二郎是否失礼,笑说道:“老太君多心了。二郎如今官居三品,已是苦尽甘来。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定会越来越好的。”

北静王水溶也豪爽笑道:“老太君不必介怀,小王与人相交,每每觉得规矩束缚太多太烦。二郎性情洒脱,正合小王心意。”

“这……”贾母一时愣住了,太妃、北静王如此好说话?竟半点儿不见恼的?

王夫人、薛姨妈、贾琏、凤姐等无不讶然不解——怎么不但不恼,反倒替柳二郎说起好话来了?

她们却不知,太妃对柳湘莲之事早有耳闻,去年理国公府伯侄对簿公堂的新闻轰动西城,勋贵之家谁不知道?甚至拿柳二郎作为教训子侄的反面教材。在太妃看来,此子必是因幼时受尽人情冷暖变得偏激孤僻,以致行事不合礼数。既非有意冒犯王府,她也就不放在心上,更不会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至于北静王水溶,他本就不在意这等礼节上的“小事”,何况,柳湘莲是谁?是今上正重用的臣子!除非哪天失了圣宠,否则旁人只有巴结的份儿。再过几年他便会到五军都督府任职,倘若那时柳湘莲圣眷如故,则此时交好等于先得一大臂助,何乐而不为!今日贾政之妻不知何故发难,却正好给了自己卖好的机会。年轻未必在意威逼利诱,但以情义感之,未为不可!

尽管王妃和北静王都表示不在意,但融洽氛围既被破坏,哪里容易修复?荣府女眷一时都不知说什么好。

北静王便命人在厅中摆了两把椅子,面朝太妃、贾母,请柳湘莲和贾琏落座。而后对太妃并贾母笑说道:“小王素闻柳二郎有三绝,尚不敢全信,今日一见,方知竟无一字虚言!”

知他是要说笑,太妃很配合的笑问:“不知是哪三绝?”

众人多茫然不解,显然未曾听闻。

水溶笑吟吟环视众人,语调悠扬,嗓音清雅:

“一绝者,柳氏之新戏,观者如痴如醉。”

“二绝者,柳家之货品,精巧冠绝天下。”

然后他便不言语了,端茶自饮。

众人都等着下文呢,太妃催促道:“这才二绝,第三绝呢?”

“三绝者,柳郎之面皮也!”水溶笑容淡淡,口齿清晰,又只说了半截儿话。

太妃不禁皱眉:“面皮又如何?怎么卖起关子来了!”

水溶忙陪笑道:“母妃勿急,这‘第三绝’是说柳二郎丰神俊秀,见者无不自惭。”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除了宝玉懵懂,都猜到所谓的“第三绝”必不是好话儿,此谓之“欲抑先扬”,却被北静王临时改了。

贾琏装作倾听的样子,心里暗笑不已。这“三绝”他曾听过,原话是“柳二郎的脸比城墙拐子都厚!三刀不见血!”

这是因为柳湘莲行事大违当今风气,比如问戏子伶人征税,当时就惊掉一地眼珠,认为他为了敛财半分脸面都不要了,而此后行事越发没有下限,无不招惹非议。

市井小民喜闻乐见,拿来当作笑谈,官场士林多视之为“朝廷之耻”,甚至有官员上奏请求改任他为武将,免得玷辱了文官官职。

柳湘莲听完面无异色,拱手笑道:“殿下如皓日朗月,光辉皎皎,才真令人自惭形秽!”

水溶相貌极佳,自幼听惯了此类言语,只笑了笑。神情忽然一变,正色道:“前日‘英雄大会’,四方云动,堪称神京盛事。二郎何吝一帖?竟令小王无缘得晤天下英雄!惜哉!痛哉!”

见他摇头叹息,似乎颇为惋惜憾恨,柳湘莲哈哈大笑几声,说道:“名为‘英雄大会’,其实难副,不过是期望彼辈早立志向,为朝廷竭心效力罢了。若仅以当下而论,谁又可称‘英雄’?宁不愧乎!倘或得天之幸,将来有一二人功在社稷,再称‘英雄’不迟。届时,湘莲必做东道,请殿下与之一会!”

“好!二郎此言,小王记下了。”顿了顿,水溶发出邀请:“闲暇之余,二郎不妨往寒第一会。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内名士垂青,长居府中教诲。二郎若来相聚会谈,或有所得亦未可知。”

“多谢殿下盛情!湘莲定当择日拜访。”柳湘莲拱手应下。

水溶满意的点点头,忽又怅然一叹:“三部‘柳戏’小王已观过数次,大为叹服,唯独一事,心中郁郁。”

“不知是何事?湘莲可否效力一二?”柳湘莲接口相问。

也不是好奇,不得不配合罢了。

其他人看了过来,都觉惊讶——北静王以郡王之尊,除非皇帝厌弃,世上还有何事可令他郁郁不解?

水溶面色一喜:“说来此事也唯独二郎可作帮衬!听闻二郎当初以十部新戏作价入股广和楼,约定一年一部。每每想到此处,小王便觉度日如年,恨不能一日尽观!”

说了半天,还以为何事呢,原来是催更!

柳湘莲讶然失笑,却不肯应承,呵呵笑道:“殿下说笑了,游戏之作,愉情而已,不足挂怀。”

水溶一怔,原以为他都这么说了,柳二郎多少要做些表示,将已经写成的戏本拿来一观,不意竟然婉拒!略沉吟,退而求其次道:“其他姑且不论,不知今年出何戏?到现在都没一点儿消息,让人等的心焦。”

这下倒把柳湘莲问住了。做官后公务繁忙,又兼已将股份卖了,渐渐不再关心广和楼,哪儿还记得写戏本儿!

此事不可推脱,否则会影响信誉,想了一想,道:“承蒙殿下垂询,湘莲不敢不告?目下正拟写一本《将相和》的新戏。”

“将相和?”水溶秀气的眉头轻轻挑起,“可是廉颇、蔺相如故事?”

“正是。”

“此戏,甚好,甚好。”水溶微微颔首,联想到此时朝局,心中泛起许多思量,一时不语。

话说柳湘莲进来之前,宝玉被当作宝儿,又是被太妃拉去摩挲,又是被北静王夸赞。贾母、王夫人自是欣喜,宝玉自己也有几分自得,毕竟北静王长得好看,正好相交。

他眼中向来是“男女平等”——只要那人好看到一定程度。

可柳湘莲进来后,太妃和北静王都只顾同柳二郎说话,他就成了小透明,更因众姐妹不在身边,如失魂魄,连在外人面前装样子都懒怠了,坐在脚踏上,歪着身子靠着贾母大腿昏昏欲睡。

这时一听有新戏,似冷水浇头,顿时精神抖擞,宝玉起身追问:“二郎!新戏何时演呢?”

柳湘莲无语,不都说了还没写么!面上微笑:“首演时定请宝兄弟前去一观。”

喜的宝玉连连点头,手舞足蹈,而王夫人则心下大急,到时候一定要多派人手保护好宝玉!

见水溶不再问话,凝眉饮茶,不知在想什么,太妃笑道:“看来这柳氏新戏果是一绝,老幼皆宜。二郎可要记得到时派人给府里送个信儿,俗语讲‘近水楼台先得月’,咱们可要先睹为快。”

“谨遵太妃之命!”柳湘莲起身,拱手应下。

太妃上下打量他,笑叹:“真真好模样,怪不得能娶个小仙女儿,听说还是太上皇赐婚?”

此前女眷拜见时,她一眼便注意到了人群中的秦可卿。贾家众姐妹目下年幼,发育未成,便如绿叶,衬的秦可卿愈发姿容绝世,又兼气度不俗,风采皎然,王妃大感兴趣。

询问后方知是贾家外孙柳湘莲之妻,也即那位近来给京都添了无数谈资笑料的柳二郎,这才让人请他同贾琏进来拜见。

骤然听到“太上皇”,柳湘莲心头一震,思索太妃究竟何意,回复稍有迟钝。

贾母颔首笑答:“是有此事。真不知他上辈子行了多大功德,竟修来如此福气!”

太妃点头笑道:“说起来还是太上皇会看人,一瞧一个准儿,只一面就知二郎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破格恩宠。”

柳湘莲始终并不接口有关太上皇的话题,倒是贾母陪着感恩不已。

太妃见状便也揭过,因想起一事,感慨道:“适才溶儿说了三绝,且其他两绝且罢了,唯独这第二绝是难事。”

近来多经历此等事,贾母闻言知意,笑问:“可是京中难买他家的货?”

太妃无奈道:“可不是?‘柳货’精巧雅致远胜同侪,自从江南故旧捎了些过来,家中媳妇姑娘们便爱上了。只是每每要派人远赴扬州采购,甚为不便,总不如自己看过后再选中意的。”

贾母以往不敢应承请托,今日柳湘莲就在当面,且北静王府非别家可比,笑道:“这有何难?此事既是二郎惹的,自然落在他身上解决。家里姐妹用的小玩意儿都是他月月供给,倒也没出过差错,就让他给贵府也送上一份,想来不难。”

说完,问柳湘莲道:“二郎,可行否?”

柳湘莲能说什么?总不好说随着工坊扩增产能,京都不久便会铺货,你家不用再去扬州了。

他爽快应下:“小事罢了。今儿回去我便派人将货品目录送至王府,待府上点选之后,再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尽快送达。”

“何必如此麻烦?不必,不必。”

太妃口中婉辞,心下满意,知他既出此言,定会履行。

贵为王府太妃,她倒不是为了贪便宜,打定主意并不白要,甚至加价付钱。

朱门高第最讲究攀比,别人家有的我要有,别人家没得我也要有。如今勋贵之家的内宅妇人,谁不知荣府姑娘日常所用都是京都难得一见的“柳货”,且是最新最精之品?俨然荣府特供。谁不歆羡?而近日柳芳、柳湘莲化解前嫌,“兄友弟恭”,柳家大房也有幸得此待遇。妇人相聚时,柳芳之妻都有些抖了起来,简直比柳芳升官还给她长脸。

太妃身份尊贵,自不在意这些,可府中、族中一众姑娘、媳妇乃至“长辈”动心的不少,又知王府素和贾家交好,所以时不时就来说嘴,吵得她不得安生,故而只得拉下脸面“一求”。

贾母在一旁看柳湘莲谈笑应对,挥洒自如,心中五味杂陈。

宝玉虽也得了不少夸赞,但多为应酬客套之言,较之柳湘莲,也唯独胜在“知礼”——礼数周到,俱合规矩,无丝毫逾越。

而柳湘莲呢?人物俊雅不提,谈吐不俗,面对郡王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荒疏无礼换来的却是北静王“惺惺相惜”!

宝玉不及柳二郎尚可以年幼为托词,贾琏倒是年长,容貌也俊,却只能傻坐着微笑聆听,全程插不上一句话,成了背景屏风一般。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贾母心中且叹且惑——何以贾家孙儿就不如外孙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