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科幻 > 星火2003 > 第三百八十四章 总有人带着你绝境翻盘

第三百八十四章 总有人带着你绝境翻盘

书名:星火2003 作者:九月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07-29 06:51:05

成都。

办公室里,陈念、陈果和李想三人难得地再次坐在了一起,各自端着茶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事实上,自从李想正式加入情报部门之后,三人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聚在一起了,工作上职权的划分是一方面,始终维持极高水平的压力和节奏是另一方面。

对陈果来说,一天到晚都是各种计划会、预算会、评估会,对李想来说,舆情变化一刻不停,他的工作也一刻不停。

而陈念则更夸张,且不说技术输出的问题,光是各种学习和研究,就占据了50%以上的时间了。

所以,这样的悠闲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

喝掉了杯子里的最后一口茶水,陈念继续着之前的话题,开口说道:

“.所以,现在激光这一块,技术基本已经输出完毕了,接下来,就看11所那边怎么去调度资源快速应用了。”

“不过,这次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基础,YLS-1000的技术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想要直接应用到神光计划上是不可能的。”

“设备出来之后,大概率会在激光焊接、激光雕刻这些工业领域上优先发力。”

“这对我们来说倒也不是坏事民用工业中的焊接技术,我们其实一直都是弱项,这次正好补上去。”

听到他的话,陈果微微点了点头,回答道:

“是的,民发办那边也是这么说的。”

“这一块的军事应用,我们暂时还不着急。”

“至于神光计划,它本身也是一个备用计划,核心还是在EAST那边。”

“EAST的进展比预期会快一点。”

陈念接过话头说道。

“火绒小组进展怎么样?”

陈果问道。

“很好,目前已经开始拆解磁波纹场形成原理了,估计会在一到两个月之内形成结论。”

“这一块解决之后,超导线圈的搭建,就可以启动了。”

“时间比预期缩短了接近两个月。”

陈果的脸上流露出赞赏的表情。

果然,这个年轻人从来都不会让自己失望。

想想自己刚刚见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无比青涩的少年,手里拿着一份F-22的气动设计图纸,想用“交作业”的方式来引起自己的注意。

其实在那个时候,他大概就已经预料到将要发生的一切了吧?

只不过,自己仅仅是把那当成了一次偶然。

也是直到他开始继续拿出发动机的图纸,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才渐渐重视起他来

一晃七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星火越来越壮大,包括自己、包括雷刚、林永明,所负责的事务都已经改变,好像只有陈念,还是维持着自己最初见他的模样。

——

倒也是,他在出现的时候,就已经站在巅峰了,所以也真的没什么好变的

想到这里,他略微有些感慨地说道:

“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了啊.但好像,现在外界对这些事情并没有多理解?”

听到他的话,一旁的李想倒是笑了起来。

“陈教授,你别告诉我你还会在意网上的那些说法啊。”

“这些都是早有预谋的舆论攻势,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看的。”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抓住了一些痛点,但如果有人愿意亲自去调查,就会发现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是片面的、经过精心筛选后的结论。”

“问题就在这里了。”

陈果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我们知道这是精心筛选的结论,但大部分民众是不知道的。”

“他们只会去相信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并且先入为主地将其作为判断的依据。”

这话一说出口,坐在一旁的陈念也连连点头。

事实上,相比起陈果,他更能体会到这种“先入为主”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要不然怎么有句话叫“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呢?

原因就在于一个“先后”的问题。

这并不是因为民众“不聪明”,准确的来讲,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某个事件在刻意引导下开始发酵后,这个事件中所输出的观点就天然地具有了先行性的特点,也占据了舆论对决中的“制高点”。

在大部分人看来,“先行”就代表着“问心无愧”、代表着“无懈可击”,因为他们会本能地以为,先说话的人就是在主动暴露自己的破绽。

而后说话的人,就是在针对对方的漏洞“狡辩”、或者“抵赖”了。

如果不是信心十足,谁干这么做呢?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对那些专业干这种活的组织来说,造谣的成本低到几乎不需要去考虑和计算的程度。

反正大不了就是换号重开,在产业化的运作下,想要制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账号,其实最多也不过就是几周的时间.

说白了,大部分民众以为自己是在第二层,其实他们是在地下二层。

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提高、信息量通量增大而有所缓解,反而是因为信息碎片化程度升高而愈演愈烈。

在陈念的记忆里,哪怕是到了自己重生之前的那个年代,这个问题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他突然有些好奇,在现在这个世界,像李想这样的舆情工作者,会拿出什么样的应对方案呢?

而一旁的李想在看到他充满期待的眼神之后,也是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开口道:

“怎么,你们都等着我出解决方案呢?”

“那不然呢?这不就是伱的活儿吗?”

陈念一脸理所当然地反问道。

“.行吧。不过这种事情处理起来,其实并没有你们认为的那么困难。”

“其实说穿了,对方占据的唯一一个优势,不就是所谓的‘先发’嘛。”

“在合理性和说服力方面,相比正规的调查报告,他们是不可能有任何优势的。”

“你要真的深究下去,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对方不过是以点概面的偷换概念而已。”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简单的很,那就是,让对方的先发优势消失。”

听到这里,陈念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这段话里有一个明显的逻辑点,那就是,先发优势的建立,本来就是不可逆的。

它建立在“时间”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上,你总不可能逆转时间,或者像黑衣人一样拿个钢笔一闪,就消除掉所有人的记忆吧?

他像李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后者则是耐心地解释道:

“我所说的消除先发优势,并不是在物理上消除,而是在逻辑上消除。”

“先发优势之所以能成为优势,是建立在双方基于同一个议程进行舆论对攻的基础上的。”

“那么如果,我们根本就不对他们预设的议程进行讨论呢?”

陈念愣了一愣。

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好像想明白了许多事情

没错,对方其实并不在意一场辩论最终的胜负。

他们在意的,是在辩论进行的过程中,到底能提纯到多少站在他们那一边的受众群体。

而一旦双方的辩论激烈程度开始上升,他们可以提纯的范围也开始上升。

这绝对不是华夏想要的结果。

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就完全置之不理吗?”

“当然不是。”

李想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我们会例行发出调查报告作为回应,但我们不必去管这份回应的关注度。”

“因为,在新议程热度上升,旧议程冷却之后,总会有人把我们的回应翻出来的。”

“那时候它能起到的效果,要远远高于在高温下的效果.”

几天之后,按照李想所说的舆情部门的策略,一档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节目开始播出。

这档节目的制作并不算精良,跟威尔逊发布的vlog一样,它同样采取了第一视角拍摄的手法,也同样是双人组的配置,甚至连旁白的音色,都有几分相似。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制作方还是耍了一些小聪明的。

但这点小聪明并不让人反感,因为它所呈现的内容,确实算得上是诚意十足。

节目的名字很简单。

“华夏人的一天”。

跟陈念记忆里的那个“华夏人的一天”相似,这一档节目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是华夏最普通的个体。

而不同的是,相比起前世那档节目的“普通”,这档节目所聚焦的,更多的是更加鲜活且惨烈的现实。

在总共12期的节目里,人们所看到的最多的,就是那些所谓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与生活抗争的过程。

这里有因病返贫、只能靠年迈的母亲兜售早餐为生的城市贫民一家,他们每天的伙食就是三顿一成不变的碱水面,只有病榻上奄奄一息的病人才有资格加上一颗鸡蛋;

这里有蜗居在摩天大楼之间,每天通勤时间超过4个小时,想要买一件面试用的白衬衫、就不得不放弃一周的午饭的普通职员,他每个月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打回去给已经年迈失业的父母;

这里有西北大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着,一生只能洗两次澡,但在出嫁的当天,却把水省下来给了家里牲畜的农民,她抚摸着毛驴身上的鬃毛,用沙哑地声音祈求着一场甘霖;

这里有带着弟弟拾荒的少年,他从来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好东西,只会悄悄地捡起弟弟喝完的牛奶盒拆开,舔食着上面残存的几滴液体,随后又把踩扁的盒子整齐地放进随身的蛇皮袋了.

相比起威尔逊视频里所展示的所谓“苦难”,这一档系列节目所呈现出来的苦难,无论是在等级上,还是真实性上,都完全达到了碾压的级别。

而人们在看到这一档节目后的第一反应,却不是愤怒,而是惊骇。

事实上,许多人对苦难的理解是浅显的,是片面的。

许多人衡量苦难,只能用冰冷的数字,用所谓的“月收入不足XX”来定义。

然而这档节目,却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苦难绝对不止于此。

它不是一串数字,也不是一两个画面,它是一种贯穿了一些人整个人生的、始终压抑在他们头顶、让他们无论如何挣扎,都不可能直起身子的厚重黑云。

要不然呢?

卖早餐的老人能攒够儿子的医疗费,让他重新从床上站起来吗?

辛苦工作的职员,能存下足够的存款,让自己在那座魔幻的城市立足吗?

西北大地上的农民,能像愚公移山一样开辟出一条水道,灌溉她已经干涸的牧场吗?

还是说,拾荒的少年,能在某一天转动命运的齿轮,让自己的命运从此改变?

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是,这绝对不可能。

他们想象不到节目中所展示的这些人,他们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能。

也想象不到到底是需要一个多么大的契机,才能将他们从泥潭中打捞上来。

——

直到一条评论的出现。

“其实有些事情,并不是没有一点机会的。”

“04年的时候,我跟节目里的那个拾荒少年一样,父母双亡,辍学在家,每天只能靠左邻右舍接济的一点剩饭为生。”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了,我无数次想过要去村里的农机店买瓶农药喝下去,跟我父母一起走了算了。”

“讽刺的是,我连一瓶农药的钱都出不起,所以我只能去偷。”

“但偷完之后,我又觉得这么干不行,我不想死了之后还背着骂名,所以我又活了下来-——这大概也是一种幸运。”

“我撑过了6个月,6个月之后,有人带我去了学校,给我办了学杂费免除,垫付了冬装费用,给了我一笔给足够度过一年时间的贫困补助。”

“在之后的三年里每一年,我都会拿到同样的一笔钱。”

“这笔钱让我顺利地读完了高中,考上了大专-——很遗憾,并不是大学。”

“大概是我天生没有那么会读书吧。”

“但那又怎么样?我现在一样每个月赚5000块钱。”

“就在上周,我回了一趟老家,结清了6年前欠农机店老板的那瓶农药钱。”

“那瓶被我偷回去的农药还放在窗台上,瓶子腐烂变形,里面的药水,早就蒸发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条评论发出之后,它的热度甚至超过了视频本身。

而在评论的下方,则又数不清的网友跟帖,诉说着自己的经历。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较真地去查看了视频里几个主人公的现状,随后分享出了那些令人惊讶地结果。

卖早餐的老人拿着特殊疾病专项补贴把他的儿子送去了BJ。

蜗居职员的公司接下了来自官方的重大项目,他也拿到了一笔不菲的奖金。

西北的农民没有亲自移山,徐工的XE215DA挖掘机替她挖出了水渠。

而那个拾荒的少年,就如评论区网友的经历一样,已经重新回到了本来就应该属于他的校园。

人生,真的如同深渊,坠入后就再也不能爬起吗?

直到这一刻,人们才突然明白了这一档节目的用意。

面对着汹涌的质疑和拷问,它几乎是面不改色地撕开了自己最深处的伤疤,将鲜血淋漓的**展示在漫天飞舞的苍蝇面前。

可就在那些苍蝇即将分食它的血肉时,那些流血的伤口却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愈合。

——

是的,我们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啊。

我们做了很多,只不过有些事情的效力,需要时间去证明。

或者换一种说法。

在过去许多年的时间里,那些航母,那些大炮,那些导弹,它们以决绝的姿态守护住了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的碗。

而现在,也许是时候,该往碗里添饭了?

这时候再回头去看那些惨痛的苦难,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悟突然出现在了绝大部分人的心里:

也许,生活中确实是有许多绝境的,这是不可抹除、不可否认的真理。

但为什么你不相信,哪怕是在这样的绝境之中,也有人能带你翻盘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