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275 兵不如匪 (二合一)

275 兵不如匪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当你做了圣人之事,那便人人皆可成圣!”

台下的何闻道,意气风发的大声附和一句。

现在他算是彻底的理解了,为何沉忆辰会与传统士大夫文人不同,那便是他始终没有空谈义理,而是用行动去践行着圣人之言。

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

听到何闻道的话语,沉忆辰朝着他点头示意了一下,然后再次看向众人。

“没错,古往今来从来都不是看圣人说了什么,而是看圣人做了什么,尧舜禹汤受万世敬仰,莫不如此!”

“在下希望诸君,与其天天钻研何为天理道义,不如去行万里路体恤民间疾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士大夫神魄!”

沉忆辰这番话语,如同煌煌之音,让在场众人备受冲击。

他没有卖弄文采引经据典,也没有堆砌辞藻泛泛空谈,甚至都没有宣扬推崇自己的学说。

仅仅用着最质朴的语言,最浅显的道理告诉众人,莫要盲目的逢古必崇,逢经必念,不问世事。

真正的文人士大夫,当以民为本,以社稷为重!

沉寂,如同死一般的沉寂。

不仅仅台下年轻的文人后辈们,一时无法接受消化沉忆辰的言语。就连台上几位大儒宗师,此时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义正言辞的反驳?

很明显沉忆辰的言语句句在理,如何能越过苍生社稷去辩驳。

认同他言之有理吗?

读了一辈子理学圣贤书的文人,压根无法做到颠覆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去接纳沉忆辰的“离经叛道”理念。

就在此时,一名身穿朴素长袍的士子,越过人群站在沉忆辰的面前,朝他深深鞠了一躬。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晚学来自乡野农家子,以前始终不明白为何饱读诗书,却始终无法改变家乡父老的处境。”

“今日晚学明白了,与其坐而论道,不如以行践言!”

几乎就是在这名农家士子话音落下的瞬间,又是一名年轻文人走出人群,站在了沉忆辰面前躬身行礼。

“以前晚学读范文正公诗词,仅是学到了皮毛,现如今在沉提督身上,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空谈义理,挺身而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才配得上文人二字!”

有了第一个人站出来,就有第二个,紧接着便会有第三个、第四个……

“没错,沉三元一番话,让晚学如醍醐灌顶!”

“文人不应该逢古必崇,更需贯穿古今!”

“在下受教了,状元公无愧于大明魁首之尊!”

明朝江南地区本就学术活跃,百年之后的陆王心学崛起,以及更后面的“学派”之争,便是在此地萌芽发展。而在场的文人士子,更是其中思想开放的一批。

很多人在震撼与冲击过后,不管是真认同沉忆辰的言语,还是崇拜他的功名政绩,总之得到了回馈要比京师热烈的多。

如果说国子监讲学,仅仅是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么时至今日,沉忆辰终于看到了一株破土的嫩芽。

“沉学”证道,自这一刻始!

就在沉忆辰心潮彭拜,准备与这群年轻的文人士子们,再说一点什么的时候。楼梯处几名身穿轻甲的军士,突破了西湖雅集守卫的阻拦,出现在了人群末端。

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护卫沉忆辰的骑兵小队把总武锐。

见到武锐突然出现在这里,沉忆辰立马意识到有重要事情发生,当即拱了拱手说道:“抱歉诸位,本官还有要事在身,就不便久留,告辞。”

说完之后,在一众诧异的眼神中,沉忆辰下了高台,径直随着武锐等人快步离去。

看着沉忆辰的背影,就这么雷厉风行的消失在楼梯拐角,薛瑄有些感慨的说道:“沉三元还真是做到了不空谈,遇事走的这般果断。”

“以行践言他是做到了,那德温兄认为此子能改变格局立言吗?”

吴与弼反问了一句。

身为理学宗师,他其实并不十分赞同沉忆辰的言论,可他捍卫对方不同的学术观点。

“这个问题康斋先生,恐怕得问魏公了。”

说罢,薛瑄就把目光看向了魏从文。

毕竟在场四人中,三人都从未见过沉忆辰,更别说打交道了解对方。

唯独魏从文,常年居住在京师,还跟沉忆辰在国子监争议过,相对来说要更为熟悉。

“以前老夫认为此子是妖言惑众,可这几年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在践行着自己言行。”

“说实话,老夫也看不透。”

魏从文语气有些唏嘘。

情感上他不愿意沉忆辰的学说,触碰到理学的根基。但是在理智上,魏从文知道沉忆辰很多东西说的没错,大明士大夫阶层已经陷入了空谈旋涡,各地民生日渐艰难。

是否能改变格局立言,只有交给时间去验证。

另外一边的沉忆辰,并不知道几位大儒宗师议论着自己,他走下楼梯之后,便立马向着武锐问道:“发生了何事?”

“福建都指挥使司传来公文,泉州府已经被贼军包围,形势及及可危。”

听到这个消息,沉忆辰着实有些惊讶,叶宗留等人的实力,已经发展到可以包围泉州府了?

要知道这跟建宁府不同,泉州府乃福建布政司仅次于福州府的大府,一旦泉州府被起义军攻陷,就意味着整个福建半壁江山失守。

顺带着福建指挥使司数万卫所兵马,也将被起义军给分割开来,沉忆辰这个提督军务,很有可能出现手下无兵可用的局面。

沉忆辰若是无力剿匪,先不说会面临皇帝怎样的惩处,这等败坏局势之下,朝廷势必不可能再容忍叛军,更不可能出现招安赦免的“退步”。

《仙木奇缘》

那么接下来,就不会是沉忆辰提督军务,而是派勋戚领军,五军都督担任大将,集结京营乃至整个南直隶地区大军直扑福建。

历史上的正统十三年,面对佥都御史张楷的剿匪不力,皇帝朱祁镇心一横下令宁阳候陈懋为征南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副将军,都督同知范雄、都督佥事董兴为左右参将。

刑部尚书金廉担任参赞军务,太监曹吉祥、王瑾、陈梧等人为监军。

三位勋戚,两位都督,一位阁部高官,再加上曹吉祥等数位知名太监,用后世的话来形容,堪称大明的“全明星”阵容。

真到了这一步,局势就彻底脱离了沉忆辰的掌控!

“喜公公怎么说?”

沉忆辰面色凝重朝着武锐追问了一句,某种意义上监军才是真正的钦差大臣,权限是要超过自己这个提督军务。

万一喜宁被福建局势给吓住,直接上疏朝廷请求支援的话,自己就真的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喜公公在府衙发了一通火,令属下来通知提督赶回去商议。”

这就是为什么,武锐等人会急切赶往西湖雅集,因为他们很清楚喜宁手中的权力,更清楚太监性格的偏执,怠慢不得。

“我知道了。”

沉忆辰点了点头,发火总比惊慌畏惧强。

看来喜宁常年镇守边关监军,见识过战场硝烟,不是什么遇事慌乱的软蛋。

骑上武锐带过来的高头大马,沉忆辰连招呼都来不及跟徐东海,便率人先行一步赶往了杭州府衙。

此时的喜宁已经换上了绯红蟒袍,高坐在府衙的中堂上座,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太监身份,放在一般百姓眼中,定会认为这是哪个朝廷高官重臣,气势威仪无比。

见到沉忆辰到来,还没等对方行礼,喜宁便语气阴冷的问道:“沉提督不知大清早的前往了何处?”

看着喜宁这副兴师问罪的模样,沉忆辰拱手赔笑道:“抱歉喜公公,下官恰好听闻杭州府召开了西湖雅集,便过去看了看。”

“沉提督肩负陛下重托,可不能因小失大。”

换做一般文臣提督跑去参加什么雅集,喜宁估计要忍不住发难了。

毕竟这次出镇福建平叛,可不仅仅是为了那一份功劳,更多是要早日回京在皇帝面前站稳脚跟。

出镇越久,喜宁就越担心王振会在皇帝面前进献“谗言”,断了自己回京之路。

“喜公公告戒的是,下官会牢记。”

对于跟太监如何相处,沉忆辰算是非常有经验,只要不关乎到原则利益,该给的面子一定要给他们。

生理上的缺陷,让绝大多数太监心理,比常人要更加的敏感极端。

得罪会被无限放大,给人一种睚眦必报的印象。同样客套尊重也会被适当放大,以获取那心理上平等的安慰。

果然看到沉忆辰态度恭谨,喜宁脸上神情好了许多,点点头道:“咱家知道以沉提督三元及第的才华,定然有着文人风雅,参与西湖雅集在情理之中。”

“可如今福建局势突变紧急,吾等领命出镇地方,万一出现纰漏陛下怪罪下来,你我皆承担不起。”

“是,下官明白。”

“发生何事想必沉提督回来路上已经知道,详细情况还是看看福建都指挥使邓安的公文吧。”

说罢,喜宁便从桌上把福建都指挥使送达不久的公文,递交给了沉忆辰。

接过公文,沉忆辰当即翻开审阅起来,主要内容跟路上武锐说的差不多。细微差别就在于,都指挥使邓安话里话外,暗示着整个福建的卫所体系已经崩溃。

不单单是随着重镇建宁府贡献,泉州府被围,导致的闽北、闽南指挥联络被切断。还有就是叶宗留等人的起义,让平时许多保守欺压的卫所士兵,纷纷临阵反了加入起义军的阵营。

原本福建都指挥使司卫所军加上水军,账面上有着五六万人的规模。按照明朝前中期普遍七折缩水情况,卫所实际军户大概还能有个三四万人。

现在散的散、反的反,邓安手下实际可用之兵,就剩下一两万人的样子。

相反起义军从最初的几千炉丁,发展到了接近十万人的规模,扣除一些凑数的老弱妇孺,实际壮丁至少也在五万以上。

“敌”我双方兵力差距,如今有了五倍差额,都不知道沉忆辰入闽是平叛,还是被贼军给反包围。

“看到了吗?福建都指挥使邓安跟布政使张琛欺上瞒下,福建布政司根本就无军可提督!”

话音落下,喜宁带着怒意一巴掌拍在桌桉上,把还在思索公文内容的沉忆辰,都给吓了一跳。

这也是为什么,喜宁面对沉忆辰参加西湖雅集,一桩实则无关紧要的小事,会如此不满的原因。

除了王振带来的紧迫感,还有就是被福建布政司的现状给气到了。

要知道喜宁常年在九边地区担任镇守太监,边疆军镇面对蒙古铁骑的压力,整个卫所体系依旧保持着相对完整的规格,并没有大范围的崩坏。

结果万万没有想到,福建地区的都指挥使司,实际情况会糜烂成这个样子,兵还不如匪的规模!

早知是这么个情况,就不会两个“光杆司令”千里迢迢出镇福建,当禀告皇帝派遣京营大军征讨。

再不济,也得提督浙江、江西等相邻省份卫所军队,光靠福建这么点人能平个屁叛!

相比较喜宁的愤怒,沉忆辰终于明白了,为何历史上监察御史丁瑄,以及接任的佥都御史张楷会平叛失败。逼迫皇帝朱祁镇派遣“全明星”阵容,率领京营和江浙兵四万,还配备了神机铳、炮火器等装备入闽。

原因不仅仅是添油战术,还有地方官府吃空饷导致瞒报严重,压根就没这个实力去围剿平叛,反而一步步让起义军做大。

发泄完心中怒火后,喜宁开口问道:“沉提督,此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理?”

“一切照旧!”

没有过多思考,沉忆辰便给出了回答。

原因很简单,当初是自己当着皇帝与群臣的面,立下军令状不需要朝廷派遣大军征讨,还求得了朝廷对叛军罕见的“仁慈”。

现在要是把情况上奏,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无能,没办法依靠提督福建军务平叛。

皇帝问责沉忆辰无所谓,可公文中这已达到接近十万规模的“贼军”,换做其他人领军平叛,刀下能留几条活命?

历史上整个东南起义,直接伤亡者高达三十万之多,间接逃难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前面还在西湖雅集上,高谈圣人之道拯救苍生,现在这道题目就摆在了沉忆辰的面前,该如何选择岂能有悬念?

不管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境,自己既然已经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就当力挽狂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