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328 皇帝逆反 (二合一)

328 皇帝逆反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九边大同镇的烽燧防线,早在西宁侯兼大同总督宋瑛战败阳和的时候,就被瓦刺大军给横扫一空。

从而导致了明军在情报上陷入被动,成国公朱勇主动追击瓦刺主力,反而全程处于敌人的监控之下。

现在宣府都指挥佥事杨俊脱逃,不单单是让明英宗的亲征军没有了边堡卫城的依靠。更重要一点桑干河水源地,就处于弃守的独石堡附近,这下还怎么依靠桑干河畔扎营?

另外从杨俊的望风而逃中也可以看出来,拉垮的勋戚二代对于明军造成的危害,历史上明英宗能陷入土木堡绝境,跟独石堡弃守可以说有着直接关系。

甚至于谦在京师守卫战后,还曾这样评价过杨俊:“曩自逆虏犯边,俊望风奔溃,将独石永宁等十一城并弃之,遂使边境萧然,守备荡尽,虏寇往来如在无人之境,闻者无不痛恨。”

战争走向就是这样以点带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宣府烽燧防线失守,那朕该怎么办?”

听到驸马都督井源带来的军情消息,明英宗朱祁镇此刻连表面镇定都做不到了,直接就语气慌张的朝着帐内群臣寻求应对之策。

眼看着亲征“闹剧”走到了这一步,沉默许久的英国公张辅,终究还是没有忘记他身上的勋戚职责,没有忘记当年先帝托孤时候的嘱咐。

明哲保身的退缩,还是没有敌过那腔忠君报国的热血。

于是张辅走出官员队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上下两策应对当前危机。”

“英国公还请快快直言!”

彷佛溺亡之人看见救命稻草一般,朱祁镇看到英国公张辅站了出来,瞬间就有了一种依靠。

毕竟英国公从军五十载,曾跟随着永乐大帝南征安南,北伐蒙古。朝中论资历经验,再也没有高出英国公的勋戚。

哪怕红极一时的成国公朱勇,都要稍逊一筹。

“是,陛下。”

英国公张辅应了一声,然后挺直了自己的背膀,从容不迫说道:“上策为蒙古鞑虏能大胜成国公部,必然主力集结在鹞儿岭一带,距离宣府边堡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意味着此刻杨俊弃守的独石等十一座边堡,蒙古鞑虏的守军定然不多。如果我军能抢占先机发动进攻,说不定能一举夺回宣府边堡,彻底断绝扎营后顾之忧!”

“那下策呢?”

听到还要主动进攻蒙古大军,朱祁镇想都没有细想,直接就询问起下策。

之前派出六万精锐骑兵出击,结果落得个损兵折将的局面,差点没有全军覆没,难道还要重蹈覆辙?

“下策为改走紫荆关回京,虽然那边地势平坦更有利于骑兵冲锋。但是深入关内也先同样承担很大风险,更无法打出合围的歼灭战。”

“断臂求生之下,能保证陛下跟大部分将士安然返京!”

英国公张辅的下策,就是彻底把明军给摆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只求不要被围歼就好。

事实上随着阳和之战跟鹞儿岭之战的惨败,明军不仅仅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机动部队,质量上面对瓦刺大军已然处于下风。

甚至就连战兵数量上,其实对比蒙古三路大军,实则都陷入了劣势。

自知之明的主动承认为弱者,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选择下策的话,说好听点是撤退,难听点更像是一场逃亡。等于提前宣布了朱祁镇御驾亲征失败,彻底没有了翻盘蒙古大军的希望。

人很多时候,偏偏就少了点自知之明,哪怕局势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朱祁镇依然不愿意在此时就承认自己的失败。

“英国公,是否还有其他办法?”

面对皇帝的询问,英国公张辅唯有苦笑着摇了摇头。

望着张辅的苦笑,朱祁镇哑口无言,一时间御帐内只剩下了沉默,久久的沉默……

事已至此,没有哪位大臣敢站出来,劝戒或者帮助皇帝做出选择,谁都背不住御驾亲征失败的锅。

知朱祁镇者,莫过于王振,他此刻无比清楚皇帝心中的不甘,更害怕背负史书上的骂名。

没办法,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享受过皇权赋予的呼风唤雨,那么到了关键时刻,王振就得当个传声筒,把皇帝心中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语给说出来。

“万岁爷要不这样,咱们干脆就在土木堡原地扎营,待成国公残部跟朱仪还有武锐部返回营地,合兵一处后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从紧急军情上来看,成国公朱勇部还剩下两万余人,除去无法参战的伤员什么的,一万多人还是有的。

另外朱仪跟吴瑞两部加起来有一万骑兵,大战过后再怎么损失几千人总不会少,这就意味着亲征军骑兵力量,依旧有着两万左右的兵马。

两万精锐骑兵,不说主动进攻蒙古大军,掩护主力撤退总没问题吧?

或者再退一步,只要能压制住瓦刺骑兵的骑射骚扰,各地“班军”就能很快驰援京师,朱勇残部拖住时间就可以了。

王振算盘打的很好,可他忘记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骑兵部队真正依靠的并不是人,而是战马!

一场惨败后,人可以修整整合,战马受到惊吓死的死、跑的跑,根本就无法快速投入战斗。事实上现在鹞儿岭朱勇三部凑在一起,还能拥有完整战斗力的骑兵不足一万。

“先生言之有理!”

朱祁镇听到王振的话语后,重重点了点头。

不过很快便发现帐内群臣鸦雀无声,好像对于王振的建言献策并不感兴趣。

到了这一步,朱祁镇没有了当初那股乾纲独断的勇气,于是开口问了一句:“诸位爱卿,你们意下如何?”

“陛下,土木堡地处高岭,虽然有一眼泉水可供饮用,但炎炎夏日水位不断下降,不足十几万大军所需。”

“臣不建议就地扎营!”

户部尚书王左站了出来反对,他掌管着十几万大军的供给,粮草饮水各方面自然要比旁人更加清楚。

土木堡泉眼在烈日炙烤,以及大军过度汲取之下,每日水位下降速度肉眼可见。可能再过上两日,这口泉眼便将枯竭,到时候十几万大军喝什么?

“既然大司徒出言反对,咱家倒想要听听你有何高见。”

王振冷冷朝着户部尚书王左问了一句,语气颇有不善。

“这……”

王左面对这种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户部掌管财政跟后勤,军国大事就不在职权范围之内,他能给出什么撤退意见?

看到王振在这种时候,还要耍权阉的威风,直性子的内阁首府曹鼐忍不住了。

“陛下,断了水源土木堡就相当于绝地,驻扎在此岂不是复现当年金国的野狐岭之战?”

野狐岭之战,是金国跟蒙古之间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当时面对成吉思汗的进攻,金国第七位皇帝卫绍王选择固守野狐岭,期望利用山岭地形让蒙古骑射无用武之地。

结果险要关隘被蒙古人拿下后,数十万大军就成为了瓮中之鳖,转瞬间兵败如山倒,一路追杀之下伏尸百里。

这一场战争,消耗了金国几乎所有的野战兵力,让不可一世的女真人元气大伤,为日后亡国奠定了基础。

曹鼐拿野狐岭之战举例,几乎是明摆着告诉朱祁镇,驻扎土木堡的十几万亲征军要是被蒙古人围歼。

那么这就不单单是一场战争的失利,而是大明朝都将要面临亡国危机!

可让曹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义正言辞,恰恰刺激到了朱祁镇那脆弱的自尊心,让皇帝产生了逆反心理,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类比。

只见朱祁镇勃然大怒,愤而起身指着曹鼐鼻子怒骂道:“朕的大军还屹立不倒,你就把真比做金国卫绍王。”

“曹鼐,你到底是何居心!”

对于古人而言,直呼其名其实是一种侮辱,年轻人或者仇人之间喊出名字倒也罢了,曹鼐官至内阁首辅,已然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却被皇帝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名道姓开喷,着实有点不给面子。

换做别人,估计就赶紧磕头认错,毕竟小命要紧。

但曹鼐天生就是个直性子,对待权倾朝野的王振敢硬顶,对待明英宗朱祁镇同样如此。

皇帝不是问有何居心吗?

曹鼐当即理直气壮的回道:“臣一片赤胆忠心!”

本来朱祁镇就一肚子火,曹鼐这句话出来简直没把他给噎死。

“好,好,好一片赤胆忠心。”

“那朕就让你看看,驻扎在土木堡会不会重蹈野狐岭的先例。”

“今日可以明确告诉你曹鼐,朕不是卫绍王!”

说罢,朱祁镇就朝着大军下达圣谕,全军驻扎到土木堡等待援军到来,并且拒绝任何文武大臣的劝戒。

历史的巨轮刚刚在鹞儿岭偏转了方向,很快又在土木堡回到了既定轨道中。

……

另外一边的沉忆辰,率领着苍火头等数十骑护卫,跟随着于谦来到了京师。

遥想正统十二年初领命出镇福建平叛,一年半的时间过去,沉忆辰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回来,一时心中感到唏嘘不已。

“向北,是在担心成国公吗?”

于谦察觉出来沉忆辰神情有些不对,于是朝着询问了一句。

“一半一半吧。”

与其说是沉忆辰担心成国公,更不如说是陷入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纠缠中。

沉忆辰长久以来都是告诉自己,不要成为成国公府的一块砖瓦,朱勇所谓的重视仅仅是自己展现出了价值。

如果还是应天府那个只知玩乐的庸才,成国公绝对不会多看自己一眼!

可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成国公朱勇即将要战死鹞儿岭,沉忆辰本以为理智无比的内心,终究还是泛起了一丝波澜。

他不知道这算不算担心,亦或者说那股深藏心底的“父子”亲情,总之想到历史上的结局就心情复杂无比。

“除了公爷,另一半是什么?”

面对于谦的追问,沉忆辰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

另外一半的心事,就是于谦本人。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明英宗依旧在土木堡遭逢了惨败被俘,那么接下来整个大明王朝就是于谦的舞台。

他将展现何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掌控至高权力却不愿同流合污的英雄,在浑浊的世界中没有容身之地。

要知道忌惮于谦的不仅仅是朱祁镇,夺门之变后病榻上的朱祁玉听到敲响上朝钟声,第一反应是询问左右,莫非是于谦篡位了?

那么至今日后,未来于谦的命运又将如何?

沉忆辰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内心实则充满了迷茫跟未知。

“没什么,胡思乱想罢了。”

沉忆辰笑了笑,不做过多的解释。

不过很明显于谦误解了他的眼神,有些感慨的说道:“按照向北你福建平叛之功,理应大摆仪仗风风光光的回京,却遭逢多事之秋只能低调入宫。”

“我知道你心中有些想法,待陛下回京之后,必将以兵部名义奏请封赏。”

确实换做一般年轻气盛的官员,自己平叛匡扶社稷,却被当作叛臣命令孤身入宫,心中有些不平跟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但沉忆辰还真无所谓,历史大变就在眼前,缺的从来都不是扬名立万的机会,而是如何能在这种浪潮中站稳脚跟!

“那下官就先谢过少司马。”

“向北,当初你对我有救命之恩,母需如此客气。”

于谦摆了摆手,这本来就是沉忆辰平叛应得的嘉奖。

一行人就这么来到了奉天门前,入宫之前于谦还不忘嘱咐了一句:“向北,陛下出征名义上是郕王监国,实则是太后摄政。”

“早年间鲁王之事太后对你有些偏见,入宫后切记谨言慎行,否则无召领军赴京就将成为定罪把柄!”

于谦很少这般徇私告戒同僚,可他在沉忆辰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同类”的气息。

他相信沉忆辰大公无私,是为了家国天下无召返京,否定不会在得知塞外军情后,便毅然决然的答应孤身入宫。

好人,就不应该被人拿枪指着,更不应该被冤枉定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