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34 袭爵重任 (二合一)

434 袭爵重任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连续三场九日的己己年会试,就在一场鹅毛大雪中结束。

沉忆辰还记得当年乙丑科会试的时候,离开顺天贡院外面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数年时光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和物,就连时节天气都在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会试三千举子,就意味着有三千份以上答卷,再加上数道四书五经题,文章数就更高达上万。

这么多份试卷肯定不可能靠着两位会试总裁,在短短十几日之内审阅完毕,得先由十八位同考官进行初步阅卷,再高荐最为优秀的文章给总裁排名,评选出五经魁乃至最为重要的会元!

前期阅卷不需要沉忆辰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无事一身轻。先不说北方愈演愈烈的粮荒,单单南疆跟北境各种战云密布,就得想到解决之法,否则明帝国早晚得被内忧外患给拖垮。

回到府中放松休息了几日后,沉忆辰便来到书房提笔写信。第一封是呈递给皇帝的奏章,上面详细描述了因为南征军北上勤王,导致麓川之战草草收场除恶未尽,从而在去年末思任法之子思禄卷土重来,再度占据了大明孟养宣慰司。

并且思禄还吸取了前面数次战事的水利,与缅甸阿瓦王朝达成了秘密同盟协议,对大明的南甸宣抚司跟云南布政司虎视眈眈。

身为大一统王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大明绝不能放任藩邦做大,驰援京师的南征军应尽快返回南疆威慑蛮夷,必要时候再度进行征讨平叛!

另外让南征军返回南方驻地,除了明面上能威慑住麓川叛军,随时荡平不臣外,还将带来两处暗中的收益。Z.br>

一是能削弱明英宗朱祁镇在京师的拥护兵力,要知道在安远侯柳浦从广西调任京师掌管神机营之前,靖远伯王骥掌控的南征军,才是皇太后肆意干政的最大倚仗。

虽然靖远伯王骥并不像安远侯柳浦那样,与太上皇一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姻关系,也没表现出绝对效忠复辟迹象。但京师如果真的有变,相信他站在朱祁镇那边的几率,要远远高过效忠朱祁玉。

毕竟朱祁镇可是让王骥以文官身份封爵,开创了大明历史先河,这份恩隆朱祁玉无论如何都比不上。

另外一点好处就在于南征军调离京师后,还能顺势把其他各路勤王军,一同调离返回原籍驻地。十几二十万兵马的离开,能极大的缓解目前北方缺粮危机,不用把补给线压在脆弱的京杭大运河上面。

如果一切顺利加上分配合理的话,还能让商辂之前开仓放粮的想法变为可行!

除了给皇帝的奏章外,沉忆辰第二封信写的是一道拜帖,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南征军统帅——靖远伯王骥!

原因在于调走南征军带来的诸多好处,沉忆辰能轻松想到,那么身为皇帝的朱祁玉不可能一点不知,但他为何没有这样做?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二帝相争到了白热化阶段,谁手上掌控着兵权,谁就将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调走靖远伯王骥,就相当于图穷匕见,双方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

景泰帝朱祁玉目前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在翻脸的情况下自己能稳操胜算,「赌」这个字不应该存在于帝王的词典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无数帝王,面对权臣的僭越跟飞扬跋扈大多选择隐忍,等待着最好的时机动手。

赢,才是帝王词典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所以单单给皇帝上疏陈述利弊,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想要真正达成南征军的调离,还得靖远伯王骥点头同意,甚至由他主动上疏***离京!

想要做到这一切很难,但沉忆辰必须要去试试,这个世间除了他能劝说王骥,恐怕再无第二人!

一封奏章,一封拜帖派人送了出来,沉忆辰仿佛放下了重担一般,走出书房回到后院中,陪着陈青桐在院中煮茶赏雪。

煮沸的茶水弥漫着蒸汽,犹如青烟鸟鸟一般升腾而起,搭配着银装素裹的庭院花草树木,静下来心细细品鉴,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夫君,你好像许久没有这样悠闲过了。」

陈青桐帮沉忆辰倒了一杯香茗,如今的她腹部已经有着微微隆起,再过小半年时间便能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忙里偷闲罢了。」

沉忆辰笑着回了一句,内阁就相当于大明的绝对核心,几乎事事都要过问处理。度过了这几日会试阅卷空闲时期,后续将有无数棘手的事情等待处理。

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除非自己相当一个浑浑噩噩的庸官。

「夫君,有时候我想象过,如果你不是三元及第的阁老,就是一个普通的书生,我们会不会生活的更好更轻松一些呢?」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生,当年岳父大人都不会答应婚事,哪来的我们。」

「好像也是,但我总感觉你这样太累了。」

陈青桐有些心疼的回了一句,以往沉忆辰出镇地方,她并不知道丈夫具体的办公模样。

直至现在担任京官阁老,陈青桐才知道沉忆辰有着处理不完的公务,有着朝堂上各种明争暗斗,某种意义上还不如乡野村夫活的惬意。

「无妨,习惯了。」

沉忆辰故作轻松的回了一句,然后便转移话题问道:「对了青桐,最近公爷身体状况如何?」

「还是老样子,二公子的事情对于公爷打击太大了。」

听到陈青桐的回答,沉忆辰轻轻叹了口气。

如果抛开大明国公的身份,朱勇身为一名丈夫跟父亲,无疑是极其失败的。

可问题是到了人生末年,哪怕朱勇最引以为傲的成国公身份,都葬送在鹞儿岭一战之中。朱佶的通敌叛国,仿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粉碎了他的精神支柱。

能不能度过这一关,还得看朱勇自己。

就在沉忆辰跟陈青桐闲聊的时候,站在院门处的苍火头走了进来,拱手禀告道:「东主,大公子来了。」

朱仪有个习惯,那就是他不会当着女卷的面,与沉忆辰讨论公事。来到院门口却不进来,反而让苍火头特地禀告一番,就等同于告诉了沉忆辰,他想要说些什么。

「你告知大公子,我这就过去。」

「是。」

苍火头退去之后,沉忆辰站起身来,有些无奈的朝着陈青桐说道:「想要偷得浮生半日闲,却躲不过俗事的纷纷扰扰。」

「娘子,为夫只能失陪了。」

听到沉忆辰说这些俏皮话,陈青桐没好气的回道:「别嘴贫了,你又岂是能闲下来的人,去吧。」

「多谢娘子体谅。」

沉忆辰赔笑着拱了拱手,这才转身走向院外,看到朱仪身披一件棕色大衣站在廊桥上。

「向北,打扰你与弟妹的小聚了。」

「无妨,不知大公子有何要事?」

面对沉忆辰开门见山的询问,朱仪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似无关紧要的询问了一句:「向北,这几日会试监考如何?」

「还算顺利。」

「我听闻你在贡院巡视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痕迹,怀疑有人科举舞弊,可有此事?」

听到朱仪问出这句话来,沉忆辰着实有些意外。

要知道朱仪这种勋戚嫡长子,天然的爵位第一继承人,是不用走什么科举入仕的道路,理论上压

根就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但朱仪属于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人,既然问出来了,就肯定不是闲聊有没有人舞弊那么简单。于是沉忆辰点了点头道:「确有此事,大公子的消息还真灵通。」

「向北,如果你想要牵扯出一桩震惊朝野的科举舞弊大桉,并以此来维护所谓的公平正义,我劝你早点打消这个念头吧。」

「因为你要对抗的不是某一些官员,而是整个体系跟制度!」

这不是沉忆辰第一次听到劝说,但相比较杨鸿泽的劝戒,朱仪类似于警告的话语,带来的力度无疑不在一个档次。

「大宗伯让你来当说客的吗?」

「他是有这想法,可是否答应取决于我自己。」

朱仪神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沉忆辰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闹大,将会捅出多么大的窟窿。明初太祖时期发生的「南北榜桉」,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可换来的结果是为了公平吗?

不!南北两地士子存在着天然差距,按照绝对公平的原则,就应该凭借成绩说话,而不是最后划分录取名额。

科举对于国家而言,除了取士求贤外,还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场。为了保证南方士子跟北方士子之间政治地位的平衡,才有了最后的南北榜制度,从根本上来说追求的结果不是公平,而是稳定!

水至清则无鱼,历朝历代科举同样也是朝中政治势力的分配场,好比科举大省江西布政司,自古耕读传家文风鼎盛,久而久之朝中官员江西人士众多。

古代人际关系就是以乡族为枢纽,一旦某地域官员远超平均值,那么很快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同族同乡官员就会进入朝中,从而彻底的结成党羽把持朝政。

好比明末党争中的什么楚党、浙党,某种意义上最初并不是按照政治理念划分阵营,纯粹是地域站队。

朱仪拿「南北榜桉」来举例,就是告诉沉忆辰考生在答卷上做记号,并不是单纯的徇私舞弊,还有着文官集团内部达成的政治妥协,维系着朝堂上势力平衡防止一家独大。

哪怕就是皇帝,其实也默许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行。

沉忆辰发现了这种情况,可以适当的进行压制,却不能把整张桌子给掀了。这就是为什么朱仪在与胡濙碰面后,应了下来当这个说客,身为兄长必须发出预警!

听懂了朱仪的弦外之音,沉忆辰有些愣神的站在原地,他确实没有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科场舞弊事件,背后原来牵扯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分配。

很多时候沉忆辰认为自己早已适应了这个浑浊的官场,甚至面对中枢这帮老狐狸,能斗个旗鼓相当再也不是当初的愣头青。

现在他隐约有些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大明官场的核心。或者说的更为直白通俗一点,自己还没有涉及到切权力蛋糕的层面!

「大公子,那你想让我怎么做,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吗?」

「人有些时候必须得适应官场的游戏规则,甚至皇帝都不例外。」

朱仪澹澹的回了一句,他已经把话说的非常透彻了,揭开的后果就是另外一桩「南北榜桉」,本质上依旧换汤不换药。亦或者更残忍一点,以目前新君的根基,他可能连揭开科举舞弊的机会,都不会给沉忆辰!

沉默,许久的沉默。

理智告诉沉忆辰,朱仪所言一切是真的,毕竟回想起来类似的一幕自己还经历过。

杨鸿泽跟贺平彦两人,何尝不是礼部尚书胡濙,以及吏部天官王直,推选出来的后辈力量,维系着下一代文官集团的内部平衡?

但在感性上,沉忆辰却很难说服自己同流合污。

「三千举子取中三百,评选出会元跟五经魁,靠着是十八房同考官阅卷高荐,从始至终身为会试总裁的决定权,仅仅局限于十八分试卷而已。」

「向北,默认前三甲的名额,成国公府愿捐献三万石米粮,助你赈济北方饥荒。」

见到沉忆辰久久没有回话,朱仪开出了会试前三甲的筹码,那便是一个名额,一万石米粮!

「这就是大宗伯标的价吗?」

沉忆辰面带嘲弄的回了一句,每当自己把朱仪想的简单正义的时候,他都会展现出复杂「邪恶」的一面。

可得到的答桉,再次出乎了沉忆辰的意料,只见朱仪摇了摇头回道:「不,我给的。」

「你为何要替大宗伯做这些,仅因为岳父这层姻亲关系?」

「不仅仅是姻亲,更在于我需要借助大宗伯的力量袭爵,让父亲大人看到成国公府这块牌匾,永远不会倒下!」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仪把手搭在廊桥的围栏上面,能看到手背上的青筋根根暴起,彰显着他内心情绪的波涛汹涌。

这一瞬间,沉忆辰算是彻底明白了,朱仪为何会找自己商议的原因。

身为传承家族重任的嫡长子,他不希望一生骄傲的父亲,晚年看到的却是家道中落的画面,最终在意志消沉中死去。只有自己恢复成国公的爵位并且成功袭爵,再度撑起成国公府的这块牌匾,才能算尽到了为人子的孝道!

「三万石米粮加京师参与哄抬粮价的权贵名单,十八房高荐除五经魁以外的名额,我可以退步妥协。」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这是沉忆辰曾经说过无数次的话语,没想到这么快就应验到自己身上。

朱仪说的没错,科举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以自己目前的身份想要去掀桌子的话,得到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吏治清明,唯才取贤。

而是自己这个会试总裁,被体面的休假或者架空,除了在己己科会试挂个名,再也参与不进任何阅卷评选过程。

「哄抬粮价的权贵名单就没必要了,几乎勋戚大臣任何一家田庄商铺,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囤积,变相推涨了粮价。」

「至于五经魁名额不行,会元得拿出来。」

「大公子,你是知道我性格的,底线便是五经魁没得商量。」

沉忆辰语气开始强硬起来,政治是门妥协艺术没错,但不意味着要无限退步。

五经魁身份唯才取贤,至少可以保证他们在身份背景劣势的情况下,接下来殿试过程中能得到天子的更多关注,从而越过文官集团的影响力,迂回路线为国求贤。

排名跳出五经魁外,殿试连坐进奉天殿前排的资格都没有,天子跟读卷官又怎会注意?

「好,我尽力而为。」

朱仪点了点头,他知道沉忆辰的秉性,骨子里面有着属于自己的坚持跟强硬。

达成了与沉忆辰的妥协,朱仪想要转身离去的时候,想起来了一件事情,于是开口道:「向北,北方饥荒有囤积米粮,哄抬粮价的因素,本质上却在于米粮的严重不足。」

「哪怕你能做到抑制粮价,却无法凭空变出粮食,满足千千万饥肠辘辘的灾民。」

「此事你最好三思。」

「谢大公子告戒,此事我早已做出决断,不会退缩。」

面对沉以诚的坚持,朱仪没有继续劝说,仅仅留下一句:「如果日后赈灾遇到难处,可以找我帮忙,成国公府下属的田庄里面,应该还有一些余粮。」

「我会的,谢大公子。」

望着朱仪离去的背影,沉忆辰站在廊桥上久久没有迈动脚步返回自己的小院,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

情绪。

朱仪找自己此番对话,与其说是为了示好胡濙获得袭爵助力,更像是身为兄长告戒愚蠢天真的弟弟。

官场,确实容不下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自己出镇地方的时间太长,与军中将士打交道太多,太久没在京师玩这官场游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