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513 宗藩联手 (二合一)

513 宗藩联手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0 23:18:18

金廉是永乐十六年的进士,入仕为官后就担任湖广道监察御史,整个为官生涯早期基本上都在巡按地方,过劳过累导致他身体遗留了很多隐疾。

如今年过六十,身体已经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本来凭借着一股精气神还能硬撑。结果谁能想到,景泰二年代宗皇帝朱祁玉下令,免除天下租税是十分之三,相当于给税收打了个七折。

接到这封圣旨,金廉却没有选择全部执行,反而用户部尚书的名义向十三道有司下发公文,宣布只减免米麦等粮税的十分之三,折收银两跟布匹丝绸那部分,照旧按照十成征收。

原因在于景泰帝朱祁玉减税,是为了降低天灾战乱带来的舆论压力,毕竟放在古代年年灾乱会被视为不详征兆,严重点还会引申到皇帝身上,认为天子失德,影响到统治的根基。

内阁大臣苗衷就是在一片声讨中,主动引咎辞职扛下了责任,缓解了天下万民对于皇帝的不满。

但金廉却很清楚,内有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到了极致,外还有漠南蒙古跟麓川两场战争在打,这时候减免三成税收,那缺口从哪里补上来,难道说又来一次克扣边军的粮饷吗?

金廉不想再重蹈景泰元年的覆辙,米麦等粮税大多是底层的穷苦民众交,可以咬紧牙关给他们减免。银两跟布匹丝绸这些东西,寻常百姓可没有资格使用,商贾大户的税收不能一同减免,于是乎就出现了这种执行一半圣旨的情况。

本来金廉的想法是好的,可问题是按照封建王朝的执行力度,到头来会出现这种百姓免税,地主大户缴税的局面吗?

答桉当然是不可能的,要么就是下面百姓根本不知道朝廷政策,要么就是地主大户通过各种手段,依旧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

结果这番操作下来,百姓们苛税对朝廷怨声载道,金廉还得罪了整个权贵阶层,相当于两头不讨好,后者被摆了一道更是不会善罢甘休。

吏部侍郎江渊是提出减税的发起人,这下税没减成功还引发了各方不满,锅自然不可能自己给背了,于是到户部找到金廉要求给个说法。

发现事情开始闹大,金廉不知道是害怕还是没得选择,居然硬着头皮说没有这种事情。结果这下捅了马蜂窝,科道言官仿佛找到突破口,吏部给事中李侃当即上疏,请求朝廷彻查各部门官员是否存在违规履行诏令的情况。

到了这一步金廉要还硬顶,那就不是什么违规履行诏令的问题,相反变成了抗旨不遵。只能主动上疏表达了一切,直言自己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全减三成无法维系前线战事的开支。

景泰帝朱祁玉对于国库的财政情况很清楚,他有心想要赦免金廉的罪行,却架不住科道言官跟权贵阶层的联合声讨。最终只能把户部尚书金廉入狱三天,剥夺了太子太保的加衔,调任到工部尚书的职位,算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只不过朝廷其他几部尚书,更清楚财政这个烂摊子非金廉不可。亲信吏部尚书何文渊当即站出来,表明这些年金廉在任期间的功劳跟重要性,朱祁玉顺势就把调任惩处给取消了,依旧维持户部尚书的任命。

但事已至此,金廉明白朝中无立足之地,干脆上疏自理,遂乞骸骨。

按照明朝惯例几番推辞挽留下来,皇帝应该在近期会同意这封“辞职信”,趁着自己在任期间最后这点时间,金廉把李贤带到了大兴隆寺,观看这一场关于宗藩之弊的讲学辩论。

期望李贤能明白,大明财政真正的难点在于哪些地方,沉忆辰又做了一些什么。日后继任户部尚书,能联手沉忆辰同样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大司徒告戒,下官将铭记于心。”

李贤很郑重的拱手行了一礼,他心中清楚金廉带自己过来的本意,当执政为民。

面对李贤的领悟,金廉欣慰的笑道:“原德,你有宰辅之姿,户部交托于你手中,本官可以放心的归乡养老了。”

就在金廉完成交接,并且为沉忆辰找寻到日后“盟友”的时候。《宗藩弊论》这封上疏的文本,通过这些时日的传播,已经抵达了大明的各大宗亲藩王手中。

其中就封于湖广襄阳府的襄王朱瞻墡,得知后简直勃然大怒,立马号召了世子朱祁镛跟王府长史詹成过来议事。他愤怒的原因不仅仅是沉忆辰上疏中对于宗室的批判跟限制,更多是警惕皇帝朱祁玉借此削藩的企图!

要知道明朝削藩养猪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早边疆强势的亲王,比如宁王朱权除了本部王府亲卫外,还管辖着蒙古投靠的朵颜三卫,掌控的兵马足足高达七八万。

这种情况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普通亲王护卫就仅剩下一千人,有些亲王面对兵乱会向皇帝请旨扩军,特批后上限也才区区三千王府卫兵。

但是在中期的正统景泰朝时期,亲王依旧有着名义上的王府三卫编制。像襄王朱瞻墡这种有过数次监国经历,并且德高望重的“一字亲王”,王府三卫总兵马数量可能接近万人。

宗室藩王没有造反的野心,不意味着他们经历过建文帝削藩,以及靖难等等事件后,会丧失掉自保的想法。

襄王三卫这接近万人的兵马,需要极其庞大的王府庄田才能养的起,要是沉忆辰《宗藩条例》中的限制征税措施得以通过,那么就得变相裁剪护卫编制,这对于襄王朱瞻墡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沉忆辰写一封寻常的削藩上疏,襄王朱瞻墡估计不会当回事,原因在于他的地位跟资历摆在那里,皇帝都得给三分薄面,几乎不可能同意朝臣的削藩想法。

偏偏沉忆辰这封《宗藩弊论》太过于离谱跟夸张,让襄王朱瞻墡不由怀疑,这会不会是皇帝暗中授意写的,否则那个大臣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如此嚣张的拿宗亲开刀?

听到朱瞻墡的召见,世子朱祁镛跟长史詹成两人来到了王府大厅,见到王爷面色阴沉的坐在主位上,还不知道发生什么的两人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行礼过后,世子朱祁镛才轻声问道:“父王,是王府发生何事了吗?”

“王府能有何事,是朝廷想要起事!”

说罢,襄王朱瞻墡把《宗藩弊论》的抄录本,直接一把甩给了朱祁镛跟詹成两人。

从地上捡起抄录,单单封面上的标题,就已经让王府长史詹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赶忙翻开文本,与世子朱祁镛一同看到里面内容后,脸色更是变得异常惨白,手臂开始忍不住的微微颤抖。

王府大厅寂静许久,直到詹成把《宗藩弊论》内容给看完,这才战战兢兢的问道:“王爷,朝廷传出如此奏章,会不会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难道说广通王之事暴露了?”

王府长史的职责本来是朝廷安插的监督官员,但往往这类官员远离中枢在封地与藩王相处下来,反倒被策反成为了王府真正的亲信。

早年间沉忆辰出镇山东的时候,鲁王长史简宁就彻底了投靠藩王,现在襄王府长史詹成,不过是下一个罢了。

詹成嘴中的广通王之事,就是指景泰二年广通王朱徽煠,联合苗兵起兵谋反的事情。并且在朝廷平叛查出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阳宗王朱徽焟有起兵策应的迹象,只是还未能成事就被人泄露了出来,于是二王皆被革爵,幽禁于高墙之内。

明面上看广通王谋反,是受人蛊惑说有帝王之相,实则在这背后有同样就藩于湖广的襄王在背后怂恿相助。毕竟区区两个郡王,手下兵马不过数千人,哪怕得到了土司苗兵相助,想要挑战朝廷依旧是不自量力。

明成祖朱棣的靖难,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复刻的事迹,地方藩王起兵成功率等于零。

襄王之所以会选择怂恿相助广通王谋反,本意是想要趁着景泰朝前两年天灾战乱不断的时机,制造更大的战乱事端,来扩大整个朝野舆论对于朱祁玉继位正统性的质疑。

然后再引导到这是皇帝无德,上天才会降下惩罚这类风言风语上面去,轻则逼迫景泰帝朱祁玉下罪己诏,重则承受不起舆论压力退位。

襄王朱瞻墡做这些,其实跟本人野心关系不大,他想要当皇帝不需要等到现在。纯粹是身为仁宗昭皇帝的嫡子,襄王无法忍受朱祁玉这样的庶子传承大统。

早在明英宗朱祁镇从漠北归来的那段时间里面,襄王朱瞻墡就接连多封上表,要求景泰帝朱祁玉以臣子礼对待上皇,还得每逢初一、十五率领群臣拜见等等。

历史上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后,襄王朱瞻墡先是进言毁掉朱祁玉的杭皇后陵寝,理由是景泰帝已经废除帝号降为郕王,那么杭氏就不配用皇后规格的陵寝,这是僭越行为。

除了挖死人的绝户坟,襄王朱瞻墡对活人也没放过,接着上表建议要让废后汪皇后搬离郕王府,毕竟朱祁玉去世无后,王府就应该收回,让遗霜搬回娘家居住就好。

先挖绝户坟,后踹寡妇门,不知道的还以为景泰帝朱祁玉,与襄王朱瞻墡有什么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这种莫名的仇恨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要不是明宪宗朱见深继位,考虑到当年在易储上面,汪皇后曾经仗义执言过,驳回了襄王朱瞻墡的后续上表,否则景泰帝朱祁玉一场帝王下来,连自己最初的郕王府都保不住。

襄王府长史詹成虽然选择了跳反,但就如同当初的鲁王府长史简宁那样,始终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状态中。现在看完沉忆辰的《宗藩弊论》,做贼心虚的情况下,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广通王谋反一事。

“一派胡言,广通王是被家臣段友洪蛊惑谋逆,与本王何干?”

朱瞻墡当即纠正了詹成言语上的不当,就算这背后有他怂恿跟推波助澜,明面上谋逆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沾上关系。

“是,是,臣知错!”

詹成赶忙磕头认错,他着实是被“削藩”给吓住了,一时间有些口不择言。

“父王,如果陛下的动作是跟广通王之事有关,那就不可能昭告天下这封《宗藩弊论》,这样会引发天下宗亲的反对跟抗议。”

“儿臣猜想,大概率还是陛下想要削藩了,于是丢出沉忆辰这篇奏章来开开道。”

朱祁镛身为王世子身份尊贵,不至于像王府长史詹成那样惧怕,能更为客观的分析事务。要真是牵扯了谋逆之事,景泰帝朱祁玉会想尽办法拿人,而不是这般闹大引得诸藩反对。

由此可以推断,皇帝的根本意图还是削藩,这封奏章里面那些夸张离谱的建议,不过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把戏罢了。

“不错,看来这些年你有长进。”

对于儿子的判断,襄王朱瞻墡表示很满意,他也是认定在广通王谋逆之事发生后,皇帝受到了惊吓示意臣子上疏,从而获得一个削藩的借口。

至于这上疏内容嘛,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无非就是留个讨价还价的余地。

“父王,既然陛下已经开价,那我们必然要拿出反对的态度,否则就会成为刀俎下的鱼肉!”

“说的不错,那你有何好建议。”

“要不父王联合诸藩一同上疏抗议,让陛下知难而退?”

听着世子朱祁镛的建议,襄王朱瞻墡却摇了摇头道:“仅仅靠着诸王上疏是不够的,要让皇帝意识到诸藩动不得,就得拿出更为激烈的手段,甚至是杀鸡儆猴!”

“詹成,立马从王府护卫里面挑选一批好手出来传信,本王要联合鲁王、赵王一同入朝觐见,同时痛斥沉忆辰扰乱宗室,破坏祖制之罪。”

“本王倒想看看,有过建文皇帝的先例,当即圣上敢不敢自绝于宗室,冒天下之大不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