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515 君臣知己 (二合一)

515 君臣知己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4 23:19:03

“事在人为。”

面对景泰帝朱祁玉的质问,沉忆辰没有丝毫的畏惧跟慌张,神态自若的回了这四个字。

“好一个事在人为!”

朱祁玉简直被沉忆辰给气笑了,刚才还想着这小子是真不给皇帝面子,结果对方还坐实了想法,连最基本的解释都懒得给一个。

要换作是寻常官员,朱祁玉恐怕是把奏章甩脸上,让对方赶紧滚出文华殿。偏偏沉忆辰在此事上一贯强硬,除非你罢了他的官,否则绝对不可能善罢甘休。

宗藩之弊一事已经闹得天下沸沸扬扬,到了朱祁玉都不敢随意做出处置的地步了。

“沉忆辰,朕现在就明摆着告诉你,这部《宗藩条例》除了削减宗室俸禄外,什么科举入仕、参合四民之业,以及征收王府庄田税收跟降等袭爵通通不可行。”

“如果此条例颁布出去,皇家与百姓何异,这个天下还是不是朱家的,朕如何面对宗社诸亲?”

确实按照沉忆辰的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除了有宗室俸禄这点外,其他皇亲国戚的特权基本上跟士大夫阶层无异,甚至在征税这条上还不如朝廷重臣的待遇。

至少后者目前可以名正言顺的免税加挂靠,豪门望族世代累积下来的田产,还真不一定输给郡王及其之下的宗亲。

朱祁玉名义上虽是大明君父,但他终究还是朱姓皇帝,家天下的本质无法改变。就好比历史上夺门之变发生后,重病不起的朱祁玉从太监那里得知,登基的对象是皇兄朱祁镇,而不是兵部尚书于谦时,反倒松了一口气觉得能接受。

毕竟两兄弟谁当皇帝,这个天下依旧是朱家的,于谦想登基就属于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陛下,只要江山社稷永存,那么天下共主就不会发生改变,相反如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地位不同,权势不同,如今的沉忆辰面对皇帝朱祁玉,少了许多以往的谨小慎微,相反用着更为直白的话语告知对方什么才是大势所趋。

历朝历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想要保住朱明的家天下,前提是江山社稷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如果百姓活不下去,谁在乎你是不是皇族,一味的想要保全宗亲藩王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沉忆辰相信如此浅显的道理,景泰帝朱祁玉能想明白。

果然当说出这句话后朱祁玉愣住了,原本强硬的气势瞬间弱了下去,他并非什么昏庸君王听不进劝戒,只是没有足够的把握跟勇气,去承担《宗藩条例》发布的后果。

短暂的沉默后,景泰帝朱祁玉叹了口气,然后才说道:“沉卿,襄王早在一个月前,就联合了鲁王、赵王等上表觐见。同时分封各地的宗亲藩王,也无比凑巧的上表诉苦,说宗室俸禄克扣后生活艰难困苦。”

“天下没有这么巧合的事情,朕的这些皇叔们定然是得知了《宗藩弊论》的内容,担心会顺势削藩。”

“如今襄王等宗亲已经在赴京的路上,你说朕是继续强硬执行《宗藩条例》,生出一个可能的七王之乱。还是说选择妥协,面对宗亲的怒火跟弹劾,把责任全推到你的身上,成为下一个汉之晁错呢?”

其实面对臣子,景泰帝朱祁玉本不愿意说出这些来自于宗藩内部的压力。但这些年与沉忆辰相处下来,他很清楚对方的秉性,骨子里面有着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犟。

正因如此,朱祁玉才会使用各种手段去制衡沉忆辰,防止自己万一有什么不测,储君压不住这等治世之能臣。

压制宗藩让利于民,朱祁玉更明白沉忆辰是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上,才会毅然上疏谏言并且编撰《宗藩条例》。毕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成了没什么好处,败了就得推出去平息宗藩怒火。

景泰帝朱祁玉不想做个是非不明的昏君,现在他把背后的压力全盘告知了沉忆辰,期望对方能理解自己苦衷做出让步。

听到朱祁玉如此坦诚的说出这番话,沉忆辰心中生出了一股莫名的触动。很多时候自己与皇帝之间,尽力维系着那一丝君臣关系的平衡,双方都知道对方并非“昏君”或者“佞臣”,却偏偏做不到绝对的信任,必须保持着提防跟猜忌。

站在君主或者臣子的立场上谁都没有错,只能说双方想要创建的那个理想世界不同。

又是短暂的沉默,沉忆辰抬头对视着朱祁玉的眼睛,缓缓说道:“陛下,还记得当初从漠北迎接太上皇归来,满朝文武大臣商讨礼制的时候,臣从你的眼中看到了不忿不平。”

“襄王的嫡子身份,真的有那么尊贵吗?”

平静的话语却宛如蕴含着惊涛骇浪的力量,直击了景泰帝朱祁玉内心深处的软弱,他之所以面对襄王等宗藩会软弱,会妥协,会允许他们赴京觐见。

根本的原因,是景泰帝朱祁玉对于自己庶子身份的自卑,对于“得位不正”等等传言的敏感。包括易储前废后的操作,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皇长子朱见济,获得一个嫡长子的身份,从而名正言顺的担任大明储君!

但是沉忆辰却始终没有忘记,那日从朱祁玉眼中看到的愤怒,以及那日情绪上面的感同身受。

一个丧师辱国,甚至不惜卖国苟且求生的君王,凭什么可以享受着“英雄”归来般的礼遇,享受着救时之君的臣子礼,却不用承担一丁点的后果?

换个角度朱祁玉临危受命,拿出君王死社稷的决心挽狂澜于既倒,避免大明走向当年赵宋南渡的结局。却要跪伏在懦夫皇兄的脚下向他行臣子礼,拯救江山社稷的功劳敌不过那所谓的嫡庶法统!

现在沉忆辰戳破了这层窗户纸,如今已经不是景泰元年的局面,大明在朱祁玉的执掌下开疆拓土。除去天灾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至少不用面临蒙古的铁蹄跟屠刀。

别人如何看待沉忆辰不知道,自己认可朱祁玉的付出跟功绩,襄王的仁宗昭皇帝嫡子身份不值一提,更威胁不到景泰帝的统治跟江山!

“呵,呵呵……”

景泰帝朱祁玉忍不住的自嘲笑了起来,朝廷百官论知朕者,莫过于沉忆辰。如果没有君臣这层身份,估计自己会打心底把对方引以为知己,奈何帝王注定称孤道寡,永远的孤身一人!

“沉忆辰你说的没错,朕确实不甘于庶子的身份,但不愿意推行《宗藩条例》,更多是不想战乱再起。大明的百姓已然承受着苛税,如果再背井离乡饥寒交迫,朕有何颜面称之为君父?”

到了这一刻,朱祁玉同样没有过多的隐瞒,朝廷财政有多困难,民生有多艰苦他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要求户部尚书金廉免天下税收十分之三。

广通王朱徽煠与阳宗王朱徽焟联合苗兵谋逆,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府之前,曾在京师接受过问罪审问,景泰帝朱祁玉知道了背后有人怂恿,不用过多的推测便能锁定在襄王朱瞻墡身上。

靖远伯王骥南征麓川,已经挥师万里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南方云贵的土司必须安抚下来,避免后方起火功亏一篑。襄王朱瞻墡封地湖广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恰好可以隔断中枢跟南疆的联系,朱祁玉为了大局考量选择了隐忍。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景泰帝朱祁玉很清楚自己这个叔父,没有问鼎九五至尊的野心,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不满于自己庶子登基,以及保全亲王封国的利益罢了。

但是一旦把襄王朱瞻墡给逼到了极限,就无法保证他会不会真的举兵造反。

毕竟对于明朝而言,叔叔想夺侄儿的皇位,简直形成了一种传统。最初有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面有汉王朱高煦谋逆,想要抢明宣宗朱瞻基的位置。

如今恰好又过了一代,要是襄王朱瞻墡起兵夺位,那简直完美复刻了前面两轮历史。景泰帝朱祁玉不想重蹈覆辙,只能用妥协退步的方式,换取大明内部的和平。

望着满脸嘲弄神情的朱祁玉,沉忆辰这一刻才知道,对方并没有自己想象到那么自私。身为君王除了家天下,更重要是万民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君父的身份!

“陛下,《六国论》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退让妥协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既然襄王赴京觐见,那不如来个擒贼先擒王,拿下襄王诸藩可定矣!”

沉忆辰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神中闪现过一抹寒光,诛王之事他不是没有干过,可以说相当的轻车熟路,更别说这次还有皇帝在背后当做靠山。

至于成为汉之晁错,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前提明朝宗亲藩王得有本事起兵打到“长安”城下。靖难要是这么好成功,那么华夏数千年历史下来,也就不仅只有一个靖难了。

当掌控着绝对优势,加上名正言顺,明朝宗室诸藩就没有起兵的胆量!

景泰帝朱祁玉很多时候行事优柔寡断,但事实上他骨子里面并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否则就不可能拥有君王死社稷的勇气。

沉忆辰的这番话语,触及到了他忍耐的临界点,确实退让下去永无止境。必须得拿襄王杀鸡儆猴,这样才能改掉朱氏宗藩在礼法道统上指手画脚的习惯。

不然等到易储昭告天下后,景泰帝朱祁玉可以提前预料到,宗亲各种反对跟抗议的奏章接连不断,襄王朱瞻墡说不定为了皇太子朱见深又搞出什么动作。

“沉卿言之有理,那对于如何处置襄王三卫,你可有预桉?”

拿下襄王朱瞻墡不是什么难题,对方进京觐见就等同于自投罗网,真正的难点是该如何处理接近万人的襄王三卫。要知道襄王数度监国,加之就藩在湖广的富庶之地,三卫兵马装备精良并且忠心耿耿。

就算朱瞻墡赴京不归,湖广王府中还有着世子朱祁镛主事,依然有着很大起兵风险。再加上鲁王、赵王等等一同进京,三人肯定是早已商量好的,说不定会出现三地皆反的局面。

“阳宗王朱徽焟谋逆之前,是湖广总督王来、总兵官梁珤提前揭发,足以证明他俩忠君爱国并且可堪大用。陛下仅需要提前下发一道密旨,让他们统帅湖广卫所军盯着襄王三卫即可。”

沉忆辰很轻松的就给出了解决方案,虽然襄王府兵马接近万人装备精良,但湖广乃江南大省,绝对兵力远远领先于王府。只要当地文臣武将不是废物,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全没有问题。

就算世子朱祁镛真的有胆子起兵,被平叛剿灭估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鲁王那边更不足为惧,山东都指挥使韩斌骁勇善战,不久前才率领兵马返回驻地。有这批百战之师镇守着,鲁世子胆敢生出不臣之心,必将遭受雷霆之击!”

“最后的赵王早在太宗皇帝时期,就涉及谋逆被惩治过,如今赵王府三卫加起来仅有三千人,并且还就藩于河南这等腹地,想必是没有联合襄王起兵的胆子。”

沉忆辰不仅给出对付襄王的预桉,顺带连一同进京的鲁王、赵王该如何处置,都头头是道给景泰帝朱祁玉分析了利弊。可以说靖难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属于不可复制的,别说是三个亲王联合起兵,就算明朝诸藩皆反,朝廷中枢方面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好,沉爱卿果然是朕的辅弼之臣,那关于宗室的改革就按照你的《宗藩条例》执行。”

朱祁玉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一抹笑容,沉忆辰的出谋划策解决的不仅仅是宗藩问题,更是为接下来的易储铺平道路。

“另外襄王之事,朕一同交于你处理,如何拿下的罪名朕已经备好了,那便是鼓动参与广通王谋逆!”

广通王一事,朱祁玉选择隐忍不发,除了不想引发战乱外,还有就是等待一个万全的时机。

本来他认定最好的时机,是靖远伯王骥凯旋归来,南疆后路再无隐患,现在可以提前动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