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00章 锋芒毕露

第600章 锋芒毕露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15 01:15:15

沉忆辰很不喜欢清朝,原因在于它过于的愚昧落后,以至于阻碍了整个华夏文明进程的发展。

但是有一点沉忆辰不得不承认,康熙年间颁布的摊丁入亩,以及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放在封建王朝里面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这方面的意义并不是清朝官方宣传的那样,什么老百姓永不加赋享受了多么大的优惠。事实上历朝历代普通民众压在身上的大山,一直不是官方明确的赋税,相反是各种增派的苛捐杂税。

永不加赋只是把丁银数额给固定了下来,到了王朝末期该增加的各种苛捐杂税依旧能逼的家破人亡,但是这两项政策对于朝堂中枢却意义非凡,直接把税收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其实害怕的不是天灾**,藩镇割据,外忧内患。导致王朝末路的真正原因只有一点,那便是收不上税朝廷没钱了。

只要朝廷中央有钱,这些问题都不是事,汉朝白登山之围刘邦差点没跟朱祁镇一样去匈奴留学,结果经历文景之治装了几十年孙子,说好点听是休养生息,说难听点就是攒钱猥琐发育,还不是在汉武帝期间翻盘。

唐朝天子九逃,国都六陷,藩镇割据各地军阀打的脑浆四溢,换做其他朝代早他娘的就应该亡国了。结果却疯狂续命,自爆亡国前期还把诸如吐蕃、南诏、回纥等世敌给一波带走垫背。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大唐的财政收入重地江南地区,始终保持着良好掌控,并且还在中央维持着一支直属的“神策军”来威慑诸藩。

直到黄巢起义把财政重地给打烂了,大唐没有了续命税收的来源,这才最终熬不下去了。

税收才是一个王朝延续的根本,反过来说只有朝廷中枢有钱了,才能压制住地方豪情的土地兼并,给最底层的百姓苍生一个生存空间,两者算得上是相辅相成。

沉忆辰知道这件事情很难,但他必须做下去!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

听到沉忆辰的这个要求,胡濙瞪大眼睛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自古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有一半是属于士绅阶层的。

历朝历代有谁向皇帝收过税吗?

既然没有的话,那同为国家主人的士大夫阶层为何要当差纳粮?

更重要的是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有朝一日跨越阶层成为人上人,现在居然要跟泥腿子一样当差纳粮,那读这么多年的书又有何用?

太多的不理解浮现在胡濙的心头,他完全想不明白沉忆辰为何会冒出这种想法。要知道此子虽然喜好武事,但同样是身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而且还是站在了顶尖的位置,这样做无异于自毁长城!

“沉宫保,你没跟老夫说笑吧。”

“大宗伯,晚辈怎会在这种事情上面说笑,大明立国七十余年,读书人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时期的数量了。他们除了本身的优免限额,还有当地农户的各种“诡寄”、“飞洒”、“包纳”,很多县镇连一半符合纳税的良田都没有。”

“长久以往下来,历朝历代三百年轮回的宿命将在大明身上重现,甚至到不了三百年!”

明朝其实在官方层面,对于读书人并没有那么高的优免额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朝中有人好办事后,慢慢就会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哪怕没有超额不交,地方官很多不过区区七品县令,哪敢去向当地士绅征税?

以史为镜的道理沉忆辰相信胡濙肯定比自己更加明白,现在这件事情不做,越到王朝末期就越没有改革的可能性,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腐烂下去。

当然,胡濙身为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理解不等于同意,要从自己身上割肉,还会得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以他的性格大概率不敢改革。

果然当听到沉忆辰这番话后,胡濙脸上神情严肃无比,然后沉默不语。他没想到仅仅谈论石璞的问题,结果却牵扯出这么一桩大事,一时根本无法做出抉择。

沉默许久过后,胡濙才开口默默回道:“向北,这件事情你做不到。”

整个天下间最强大的势力,其实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而是读书人组成的士大夫阶层。沉忆辰想要向这个阶层宣战,就得承受千夫所指的后果,说不定还会引发各地动荡,整个朝廷系统瘫痪。

哪怕沉忆辰如今看似权倾天下,依旧没有这个实力!

“事在人为。”

沉忆辰的神情无比坚定,没有一丝丝的犹豫。

他这么多年一步步朝着权势巅峰走去,要说没有什么私心跟权力**那是假的,但最根本支持沉忆辰砥砺前行的原因,还是当年在镇江河畔的承诺。

待到有朝一日执掌朝堂,必将以天下为己任,不再让百姓万民流离失所!

“所以你动手拿下工部尚书的职位,就是为了彻底掌控阁部,消除一切的反对力量吗?”

“是的。”

“老夫要是不同意的话,也包括在内?”

“没错。”

依旧是不加遮掩的承认,拿下胡濙早就是沉忆辰的目标之一,甚至当初还已经出过手。奈何对方根深蒂固,加之考虑到朝野稳定因素,这才平安无事相处至今。

可一旦推行改革的步骤,那就会如同历史巨轮滚滚向前一样,没有半途而废的可能。

要么就是沉忆辰改革成功,压制住士大夫阶层的特权,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打破小农经济体系,最终提前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要么就是改革失败,从此陷入又一个历史轮回之中,没有第三种选择!

感受到沉忆辰那股磅礴的气势跟决心,哪怕身为六朝元老的胡濙一时间,都有种被震慑住的感觉。他不是没有接触过气势强大的官员,毕竟是从太祖太宗时代过来的老人,明初文武大臣可谓是群星璀璨。

但是过去这么多年,包括“三杨”在内已经许久没有人可以压胡濙一头,没想到今天会被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给压住,着实让他有些不可思议。

“向北,老夫知道阻止不了你,那就只能让大势来阻止你。”

“工部尚书的位置可以让出来,但老夫有一个前提,否则定然拼个鱼死网破!”

说这句话的时候,胡濙身上同样气势迸发出来,与沉忆辰两人仿佛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气场。任何人都是有底线的,更别说身为六朝元老这个层面,一旦突破了胡濙能退让的极限,那他宁愿选择跟沉忆辰全面开战。

“大宗伯,尽可直言。”

感受到对方妥协的意图,沉忆辰收回了自己逼人的气势,拱了拱手放软了态度。

“石尚书小节有亏,却无大损家国社稷,你联合徐有贞的弹劾简直是要人性命。”

“常言道做人留一线,给石尚书一个体面告老还乡的机会,老夫愿意去劝说他上疏乞骸骨回乡丁忧。”

胡濙的底线就是“体面”两字,斗而不破才是士大夫文官阶层的精髓,如果沉忆辰践踏了这条底线,今天问罪的是石璞,那明天问罪的可能就是刑部尚书俞士悦,后天就轮到了自己身上。

其实弹劾到了这一步,胡濙就算是能斗赢,石璞退下来回乡丁忧也已经成为定局,毕竟封建王朝百善孝为先。

但是主动提出条件让沉忆辰退步,与被迫接受石璞回乡丁忧,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胡濙多年官场的老辣经验。

“晚辈谢大宗伯体谅。”

沉忆辰再度拱了拱手道谢,就如同胡濙说的那样官场做人留一线,对方既然已经选择退让妥协,那么适当的客气一番同样是种体面。

面对沉忆辰这番能屈能伸的态度,胡濙一时间心中感慨万千,当年要不是自己感受到冒犯,没有把这个年轻人给放在眼中,说不定今日就能成为门人弟子。

事已至此,胡濙身为官场老人,还是开口给了沉忆辰一句忠告:“向北,就算老夫不反对,到时候满朝文武、地方官员,绝对会联合豪强士绅群起而攻之。”

“一己之力,终究无法对抗整个天下大势。”

面对胡濙第二次提及“大势”两字,沉忆辰沉默了片刻后,终究还是反驳道:“大宗伯,士绅就能代表天下大势吗?”

“晚辈看来,万民才是天下大势!”

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一次彻底的让胡濙哑口无言,他明白双方存在着理念上的绝对诧异,再多说无益。

恰好就在这个时候,车门传来声音道:“老爷,已经到承天门了。”

“我知道了。”

胡濙澹澹回了一句,把目光看向了沉忆辰。

对于这个眼神,沉忆辰心领神会拱手道:“那晚辈就先行一步,告辞。”

“慢走。”

简单客套一句,胡濙透过窗帘看着沉忆辰的背影,消失在长长的紫禁城门洞中,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来复杂感情。

从沉忆辰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官员最为纯粹的模样,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品质。只可惜在浑浊的官场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终究是极少数,道阻且长!

另外一边沉忆辰走在长长的门洞中,他脑海中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会失败,亦或者会承担怎样的后果。相反内心里面充斥着一股激情,自己隐忍期盼这么多年的改革变法,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不过胡濙的妥协,拿到工部尚书职位,也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沉忆辰没有前往文渊阁当值,而是来到了户部衙门,他要跟尚书年富商议一项先行改革,否则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相比较沉忆辰之前到工部衙门,见到一副轻松懒散的模样,户部衙门就一片忙碌景象。每个人就像是拧紧了身上发条一般,疯狂的统计着朝廷收入支出,为忠国公石亨的西征军做好后勤准备。

值房内户部尚书年富,此刻正忙的焦头烂额,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外面沉忆辰的到来,要知道明良帝登基这两年,六部中压力最大政务最多的就是户部。

原因在于朝中出现了几件大事,比如圈地移民补助,南征军将士退役补助,军户改革补助,还有就是各地的赈灾济民,以及现如今又得为西征筹措军费。

虽然这几年朝廷岁入大幅度增长,已经由正统朝末期的两千余万两白银,暴增到了三千万两出头,但支出的地方同样多了不少,很多预算都得紧巴巴的规划,否则就会出现国库紧缺的场面。

年富有时候都感概,早知道户部事务这么繁忙,还不如当年被忠国公石亨给弹劾告老还乡,自己这把老骨头真是折腾不起了。

“看来本阁部选的时间不对,打扰到大司徒了。”

本来中书舍人想要通传,沉忆辰站在门前看到年富聚精会神的模样,就阻止了对方的举动,选择默默等待。

直到过了片刻,年富依旧没有抬头的意思,沉忆辰这才忍不住开口叨扰了一句。

听到声音年富抬头一看,见到是沉忆辰站在自己的值房门口,神情首先是惊讶。然后赶紧站起身来拱手道:“不知沉宫保大驾光临,是本官有失远迎了。”

“何需如此客气,本阁部看到大司徒处理政务眉头紧锁,可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面对沉忆辰的询问,年富立马流露出一脸苦笑道:“户部这就是一笔烂账,算起来没有不麻烦的地方。本官有时候都佩服前任金尚书,不知道当年那种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他是怎样撑过来的,同时供给了麓川跟漠南两场战事的后勤。”

“金尚书确实是理财能臣,只可惜年事已高乞骸骨了。”

沉忆辰有些感慨附和一句,金廉在明朝财政最为艰难的时刻,都没有短缺过自己征伐漠南蒙古的供给,还在草原上硬生生建立起五座卫城,把宣大跟辽东给连成一线。

那些年要是没有金廉的支持,可能漠南蒙古之战不会如此顺利。

“不过大司徒同样把户部给管理的井井有条,令本阁部敬佩不已。”

“沉宫保你就别给本官戴高帽了,还是直说又准备了什么麻烦事吧。”

年富语气透露出一股无奈,沉忆辰来户部准没好事。

“大司徒此言差矣,本阁部这次过来,正事为了解决户部税收混乱这笔湖涂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