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24章 舆论风暴

第624章 舆论风暴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19 00:29:47

“沉宫保,你打算实施阶梯税制?”

听着沉忆辰谈及阶梯税制的原理,年富脸上震惊神色更甚了,他都不知道对方年纪轻轻,怎么会知道如此多的税制银钱方面学识。

莫非沉忆辰师从诸子百家里面的“杂家”,所以才会对工商方面的事务如此熟悉精通?可问题是别忘了此子乃大明的三元及第,六元魁首,论儒家科举成就无出其右。

难道说天才,真就是这么无所不能吗?

“暂时不打算,阶梯税制没实行的条件基础,先行把一条鞭法跟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给落实,就足以让绝大多数底层百姓受益。”

沉忆辰还没有被目前获得的一系列成就给冲昏头脑,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的道理。

“确实如此,阶梯税制是条良策,用之不当就会引发天下反噬,实施必须得慎之又慎。”

从震惊之中缓过神来的年富,也清晰意识到阶梯税制会引发多么大的反对浪潮。这年头士大夫读书说好听点以天下为己任,说难听点就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称得上从他们身上割肉,如果再实行阶梯税制,那沉忆辰的“贪婪”就简直连骨头不放过,士大夫阶层不选择玩命才怪。

况且细究起来还不仅仅是士大夫阶层,皇亲国戚的庄田要不要统一标准,勋戚武将又岂能置身事外。这道政令要是做不到绝对的掌控朝堂,恐怕连沉忆辰的基本盘勋戚集团都有可能不稳。

不管年富是不是完全赞同沉忆辰的想法,但至少有一点他目前非常笃信,那就是在沉忆辰执掌下的大明,正一步步朝着民富国强的方向行进。

满朝文武,找不出第二个沉忆辰!

“大司徒,阶梯税制暂且放在一边,目前最紧要的事情是户部要兑现承诺,把清丈隐匿田亩的一百多万两赏银下发到账。”

“人无信不立,对于官员朝堂同样如此,该给的赏银哪怕一分一厘都不能少。”

沉忆辰早前去翰林院求助掌院倪谦帮助的时候,就放出过话只要外派京官每多统计出一百亩田地,就将得到一两银钱的分成奖励,上不封顶。

现如今外派言官清流,足足统计出藏匿田亩超过亿亩,那么这笔分成奖励银就高达百万两。

这笔钱如果是放在正统朝末期,亦或者是景泰朝初期,那恐怕就是要了皇帝的老命,估计一时半会都凑不出来。但是经过沉忆辰这些年执政开源节流,以及对于百姓各种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就已然算不得什么。

之所以沉忆辰着重向年富强调,就是担心对方穷怕了抱着抠抠搜搜的想法,对于分成奖励银下发磨磨唧唧。这点算得上是明朝官场的传统,特别是封赏战功银的下发,从来就没有过一笔爽快钱。

言官清流团体心中有家国天下,这点沉忆辰毫不怀疑,但口号不能当饭吃,只有实实在在把银子下发到他们手中,才能彻底激励他们的干劲跟斗志。

要知道清丈全国田亩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怎么从士绅阶层手中把税给收上来,历史已经证明靠着地方官府是办不到,言官清流这群京官就是沉忆辰的杀手锏。

所以功绩、官衔、封赏,必须通通到位!

“沉宫保放心,下官绝对不会差了分毫。”

听着年富的保证,沉忆辰点了点头,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于是开口问道:“大司徒你乃官场前辈,何需在本阁部面前自称下官?”

要知道六部尚书里面除了吏部尚书李贤,以及工部尚书徐有贞两人自认沉学门人,加之没有一品的“三少”、“三孤”这种荣誉加衔,才会自称下官。

其他四部尚书面对沉忆辰,必须保持着部堂官员的地位跟独立性,一概自称本官。结果年富这突然一声声“下官”,反倒是让沉忆辰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面对沉忆辰的疑问,年富嘴角露出一抹澹澹笑容道:“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陛下年幼无法亲政,朝堂需要首辅真正的去宰执天下。”

“内阁为尊,八部执行,百官从之,这才是合理的体系!”

共事几年下来,年富心中已经彻底了放弃了阁部之争,认同六部或者说八部,应该屈居在内阁之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各执己见,全面的提升朝廷行政效率,还能预防党争内耗的场景发生。

上下尊卑的划分不仅仅是靠心里认同,还得有着明确的言语动作区分,“下官”自称就是最好跟最简洁的方式。当朝堂八部中有五部在沉忆辰面前“臣服”,那么礼部、兵部、刑部的低头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对于年富说出这句话,沉忆辰没有谦虚客气,内阁为决策中枢的朝廷体系,就是他一直秉持的目标。只不过碍于威望资历的限制,以及不想过于紧逼文官集团,沉忆辰更多是顺应大势,把自己人一步步扶植上位。

现在户部尚书年富既然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穿了,倒省去了沉忆辰去解释跟阐述自己理念,同时距离心中目标更近了一步。

随着清丈全国田亩的初步数据统计出来,以及户部高调拿出百万赏银去奖励外派言官清流,这两桩消息瞬间就引爆了整个京师官场。

其中有震惊的,毕竟过亿亩隐匿田产这个数据,着实有点让人瞠目结舌。要不是沉忆辰主导这次清丈田亩,估计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朝文武,都想不到原来大明耕地面积突破了九亿亩大关。

还有就是羡慕嫉妒恨结合的,要知道留守在京师的官员们,大多数都是对外派举动采取鄙夷态度,认为这是沉忆辰用名利收买的手段,按照朝廷以往的尿性,封赏实际到手起码打个对折。

结果这笔银子分文不少的发放到外派京官手中,平均下来每个人领到的赏银高达数千两之多,这笔钱放在明良朝时期绝对称得上巨款,足以保障正常五口之家百年衣食无忧。

更为离谱的是,这仅仅“利”的赏赐,“名”方面沉忆辰还没有出手。按照最初的承诺,这批言官清流回京之后吏部考核会有优待,并且将得到重用。

实打实的名利赏赐,远比自命清高的酸楚要诱人的多,这下很多意志坚定的保守派理学家,都不由动了投靠沉忆辰的心思,毕竟混官场的怎么也得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道理。

不过伴随清丈全国田亩动作到尾声,加之一条鞭法折银纳税的实行,朝中还是有些士大夫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危机感,看这架势沉忆辰该出下一招了。

果不其然,明良三年九月初六,就在大明秋收在即的时候,沉忆辰宣布了今年秋税纳粮,各地州府不再按照人头税征收,而是摊丁入亩并且更进一步优化,按照田产税的方式征收。

全国田亩分为垦地跟荒地,根据肥沃程度的不同,每亩税收比例定在收成百分之十上下。正常情况下明朝一亩地能收获两石左右的粮食,按照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的计算方式,百分之十就是每亩收田赋两斗。

《明史》里面记载,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用最简单的方式翻译过来,就是明朝官方田赋是每亩五升粮食,仅为沉忆辰标定的四分之一。

单从账面数字上来看,大明还真称得上是轻徭薄赋,休生养息。可为什么看似极低的赋税,明朝百姓却活的如此艰难,以至于中后期基本上处于一种民不聊生的境地中呢?

原因就在于规定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明朝官方只规定了正税,可百姓们的负担大头从来都不是正税。除了田赋外,底层农民还得承担地租、徭役,然后还有各路官员往来的摊派,再加上“火耗”,盐税,三饷等等。

实际上大明百姓的税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明末江南一代赋税最重时期,单单每亩交给官府的田赋摊派下来就要八斗,足足是沉忆辰规定的四倍!

这种惊人的苛税,如果再算上地租的话,哪怕风调雨顺大丰收,八成以上的产粮都得交出去。要是稍微碰到一点旱涝不均的灾年,恐怕还得倒欠官府的税收跟地主的田租。

明朝末年西北很多地方,就出现过田税欠到几十年后的场景,直到大明亡了这个税都还没还清……

沉忆辰制定的一条鞭法,就是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税收给统一下来,每亩田地只需要缴纳两斗田赋即可。并且以后任何官方徭役,不仅不能从百姓这里收钱,还得给征调出工的百姓发钱!

这点执行上面沉忆辰不太担心,毕竟工部尚书徐有贞是沉党中人,他当初外派治水就参考了自己早年的山东发钱模式。这才效率非凡用数年时间,修好了河南到山东的接近千里河堤。

但是朝堂上终究只有一个徐有贞,沉党门生弟子也远远没有占据官场主流。当摊丁入亩的政策发布之后,天下士绅阶层终于看明白沉忆辰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目标,那就是从自己等人身上征粮纳税!

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获取一个功名成为人上人,享受士大夫阶层的特权。结果现在沉忆辰一朝废除,读书人跟贩夫走卒是一样的待遇,这如何能忍?

田产税发布短短数日,朝中官员跟地方豪门望族群情激愤,各种舆论风潮直指沉忆辰独断专行,妄图破坏千百年来的规矩传统。

只不过碍于之前礼部尚书何文渊败的太惨,这次文官集团学聪明了,明白沉忆辰大权独揽加之皇帝在他掌控之中,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

再加之朝中沉党风行,八部尚书中有五部旗帜鲜明的支持沉忆辰,单单靠着弹劾很难成事,那么就干脆从地方入手。

毕竟皇权都不下县,各州府全部由当地的豪门望族掌控,你沉忆辰靠着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言官清流,以及一个死板迂腐着称的内阁特使杨鸿泽,能挡得住天下悠悠众口?

于是乎沉忆辰推行田产税的重要试点,也就是内阁特使杨鸿泽驻扎的河南布政司率先起事。当地的士绅望族派出一批读书人,利用明朝百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短板,把田产税给描述成皇帝为西征加收战争税,派出京官来搜刮民脂民膏!

沉忆辰之前在京师几次政治斗争中,就非常善于利用“势”的力量,换作杨鸿泽这种传统士大夫主导政令实施,很明显身份尊卑这套思维带来的隔阂,让他们很难去深入百姓,别说抢占什么“舆论阵地”。

这种堪称漏洞百出的谣言传播,杨鸿泽跟外派言官清流们得知后不以为意,更不会学习沉忆辰那样深入田间地头解释宣传。结果在有心人的扇动之下愈演愈烈,以至于出现数千百姓围堵杨鸿泽驻扎的布政司衙门,抗议朝廷颁布的田产税并要求废除。

此起彼伏的抗议声穿过府衙,传到了杨鸿泽的耳中,他此刻脸色铁青无比,完全没有想到一项利国利民的良政实施,为何会出现这种场景。

坐在杨鸿泽下方两人,分别是河南布政使钱凡江,以及河南按察使黄伦。

这两人看着杨鸿泽那张阴沉到能滴出水的脸庞,表面上流露出来是一副凝重紧张的神情,实则心里面却在冷笑不已。毕竟身为河南三司的两位最大主官,自然拥有着数量庞大的田庄地亩。

田产税的颁布实施,他们这类地头蛇就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之所以会出现百姓围堵布政司衙门的场景,背后就是地方官员的放纵跟推波助澜。

当然,阴谋不能展露的太过于明显,现在时机差不多已经成熟,布政使钱凡江跟按察使黄伦,打算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白脸,好好演绎一出双黄让杨鸿泽知难而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