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30章 恩师重逢

第630章 恩师重逢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19 00:29:47

“小老儿没读过书,讲不出来什么大道理,却坚信沉阁老的为人,他推行的新政绝不会祸国殃民!”

一名走在最前方的老者,朝着密密麻麻的文人士子呐喊了一句。

放在封建王朝绝大多数时期,士绅相比较普通工农商有着地位上的巨大鸿沟,见到老爷们都得退避三舍,跪拜相迎,哪敢这样朝着他们大声说话?

但是沉忆辰当年山东治水,间接救了三省八府之地百万苍生,其中就包括河南布政司的数府百姓。再加上小冰河时期跟鞑虏入侵导致的天灾**那些人,如果没有沉忆辰主政全力赈灾济民,河南布政司作为中原人口大省,还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要死于饥寒交迫之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救命之恩?

“没错,沉阁老想要征收苛捐杂税的话,何必做些大兴水利,赈灾济民的事情,岂不是多此一举?”

“小的以前抽中徭役,简直跟脱一层皮没什么区别,村里面破家的比比皆是。现在徭役不仅不要出钱,朝廷还要工钱发放,冬歇期能赚点银子补贴家用,这些都是沉阁老带来的善政!”

“你们这些人读再多书,也比不上沉阁老为民做实事,田产税绝对不会成为战争税!”

“我们相信沉阁老!”

“支持沉阁老新政!”

山呼海啸一般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前往布政司衙门的普通百姓那更是如同潮水一般望不到尽头。

说实话,见到这种场面沉忆辰本人都呆呆站立在原地,他从来没有刻意组织过民众,更没有时间去掀起舆论大势。否则就没有必要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整出这波调兵包围抗议士子的局面,毕竟这真有几率引发国之动荡。

但是这年头是非功过,除了任由后人评说,当代人心中同样有着一杆秤。

你身为内阁首辅主政这些年,做了些什么,没做什么,有没有让最为底层的百姓衣食无忧,过上安安稳稳的太平生活,他们才是最为直接的亲历者。

谎言跟舆论蒙骗的了一时,当河南布政司的百姓得知沉忆辰亲临布政司衙门,士绅阶层营造的战争税恐慌氛围便不攻自破。

民众是纯真的,他们堪称盲目的相信沉忆辰不会谋害自己,这种信任的由来便是主政施行的一桩桩利国利民政策积累!

当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传遍整个河南布政司,乃至于北方大地,就在于沉忆辰之前打造的《文报》传播途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儒生创建的《理报》传播范围,始终局限在士大夫阶层,简单点形容便是上层人士。他们能操作舆论局势的根本原因,更多是杨鸿泽同样曲高和寡,菜鸡互啄之下凭借着地头蛇优势获胜罢了。

《文报》从诞生那一日起,基调就定在取代朝廷邸报的作用,要让每一个村野田间的老农,都能了解到朝廷最新的政策跟家国大事。

于是乎培养出了一大批说书人跟解读员,只要沉忆辰正式发动起来,再加上士绅阶层自己聚集被一网打尽,从而导致在这次传播过程中没有遭受到丝毫阻碍,瞬间就扭转了整个民间舆论走向。

不过舆论扭转跟实际行动起来,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士绅阶层天然对于农工商有着一股威慑力,需要有一个领袖般的人物站出来,带领着他们克服这种恐惧。

这个人沉忆辰很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引路人。

当这个人的脸庞出现在沉忆辰的视线之中时候,他整个人在激动情绪的主导之下,忍不住微微颤动了起来,童孔立马蒙上了一股雾气。

但是沉忆辰已经不再是那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他如今是宰执天下的当朝首辅,哪怕眼泪已经在眼眶之中打转,他也不能在众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必须保持着一股上位者的威严。

“那是启明先生吗?”

被神机营兵马包围的文人士子中,有一人看到前来驰援沉忆辰的农工商群体中,有着一名身穿青衫长袍的中年人,显得略微有些格格不入,下意识喊出了一个称号。

“好像真是启明先生,他不是专心教书育人,不参与派系理念之争吗,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对啊,启明先生学问高深,堪称当朝大家,并且极具涵养从不驳斥于人,怎会卷入到这种俗事中来,并且还站在了乡野村夫的那边。”

“难道说传言是真的,启明先生是内阁首辅沉忆辰的老师?”

士绅中有一人想起来一条消失已久的传言,那便是数年前来到河南创建书院教书育人的启明先生,有着高深莫测的背景,乃是当朝元辅的塾师!

只是这个传言有些太过于离谱,毕竟一个无权无势看起来普通无比的中年文人,怎会跟权倾朝野的沉忆辰扯上关系。有这个老师身份,还需要来河南布政司一处穷乡僻壤教书吗?

沉忆辰随随便便照顾一二,放在地方担任一方大员都没有人说三道四,估计更多还会称赞尊师重道。

数年过去启明先生依旧保持着低调朴素的本色,传言也逐渐无人提及,取而代之的便是他教书育人声名远播。相比较一般书院门槛较高,只有达官贵人之地跟学业佼佼者,才有资格拜入山门成为学生弟子。

启明先生创建的启明书院,就如同它取的名字那样,成为了很多农家寒门弟子人生道路上的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甚至对于实在没钱的农家子,启明先生连最基本的拜师六礼束修都不要,还自行补贴他们书本跟生活费,只要能踏踏实实的勤学上进,一切都不是问题。

教导过的学子越多,就让启明先生的名声越大,再加上学术根底无比扎实,基本上河南布政司境内的文人士子,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才让他们轻易就认了启明先生。

在场文人士子心中的疑惑,很快便得到了解答,相比较沉忆辰能控制住情绪做到喜怒不喜于色,统率神机营兵马的都督同知李达,简直就把喜怒哀乐给写在了脸上。

当他看到启明先生的第一眼,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对方率领着民众一步步靠近,李达这才确定了没有看错,来者正是自己的恩师李庭修!

“先生!”

李达不管不顾的高呼一声,然后翻身下马就直接朝着李庭修奔跑过去,脸上的神情笑中带泪。

要知道自从正统十年乙丑年科举结束之后,李庭修看到自己的学生高中三元及第,就决定放弃科举入仕的想法,选择回乡教书育人发挥出自己娱乐。

李庭修是南方江西人,与京师相隔千里之外,与辽东放在古代那更是堪称“万里之遥”。这些年下来无论是沉忆辰也好,李达、赵鸿杰等其他学生也罢,通通都在仕途上面打拼往上爬,没谁能有空闲时间前往江西看望老师。

古代车马书信慢,靠着一年半载来回的一封书信,师生之间就保持着这份微弱的联系。直至数年之前沉忆辰收到老师的来信,说他要趁着还能走动的年纪,去看看大明的万里河山。

从这之后,沉忆辰跟李达等人寄去的书信,就如同深沉大海一般,再也没有收到李庭修的回信。对于先生的洒脱性格,身为嫡传弟子的沉忆辰算是比较了解,他也只能听之任之。

等到悠悠岁月过去之后,等待自己完成了理想抱负,放下了一身重任,说不定就能前往先生故居,见到白发苍苍的李庭修。

看着身材魁梧的李达,如同一个孩子般扑向自己,李庭修把他揽入怀中轻轻拍了拍脑袋道:“掌管三军就该有一方统帅的样子,哭哭啼啼的岂不是让部下笑话?”

李庭修虽然是用着责怪的语气说这段话,但是脸上那欣慰的神情却是遮掩不住。当年李达可以说是整个外院家塾,最为调皮不成器的弟子,时隔多年之后同样成材。

说完这句话后,李庭修昂起头颅,把目光望向了站在府衙台阶上方的沉忆辰,脸上浮现出一抹澹澹的笑容。这是他最为骄傲跟自豪的弟子,李庭修自豪的原因不是沉忆辰拥有多么高的成就,爬到了多么高的官位。

而是就算沉忆辰坐上了位极人臣的位置,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教导,没有忘记读书人的初心,依旧在为百姓生民立命。

这些年没有过多的联系,不代表李庭修不知道沉忆辰颁布的一项项政策。身为一名传统文人,说实话对于沉忆辰很多新政,他同样感到无法理解跟接受。

但是李庭修可以看到,自己书院的贫苦子弟生活,在沉忆辰主政这几年时间里面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很多最初连拜师六礼束修都交不起的学生,后续都能带着家里面丰收的农作物补上。

对于李庭修而言,他在乎的不是什么拜师礼,他在乎的是政通人和。学生沉忆辰做到了这点,就算理念跟传统儒家理学大相径庭,可那又如何?

百姓受益,便是良法善治!

许多夜深人静的夜晚,李庭修会不由想起当年他领着沉忆辰,前去拜访状元公林震为业师的场景。那个时候刚刚崭露头角的沉忆辰,面对堂堂状元的考题,就曾说出过“良法善治”这个回答。

为官之路难点不在于说,而在于做,沉忆辰始终如一的以行践言,是多么难能可贵?

轻轻安抚了一下李达之后,李庭修就径直穿越了包围的神机营兵马,来到了抗议文人士子的最中间,把目光放到了大儒郭成跟薛淳两人身上。

他这几年一直都在河南布政司教书育人,对于北方士林届的执牛耳者自然无比清楚。想要化解这场纷争,就必须说服郭成跟薛淳两人,否则就算是沉忆辰靠着兵马强势镇压下去,难道他真的能杀尽天下读书人吗?

就算能做到,李庭修也相信沉忆辰不会去做,读书人可能由迂腐的一面,但他们同样是大明不可或缺的风骨跟嵴梁。打断容易,想要再接起来就难,腐儒总好过成为犬儒!

“想必诸位心中都已经猜测到了,没错,鄙人便是沉阁老的塾师李庭修。”

“但我今日前来,并不是为了偏帮自己学生,或者说为了说和。相反恳请诸位士林,放下成见们心自问一番,自己当年读圣贤书的初心是什么。”

“是为了当官,还是为了扬名,亦或者单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抛除功名利益之外,有没有一点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情怀?”

李庭修没有直言谁对谁错,仅仅是向在场抗议的文人士子,提出来一句触及灵魂的问答。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这句诗词,流传千年激励过无数士大夫。让他们不再沉浸于个人私利跟眼前的苟且,而是应该充斥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自我牺牲的勇气,为天下贫苦人忧心抗争!

相比较真正穷苦的底层百姓,士绅阶层已然拥有广厦千万间,却把曾经胸怀家国天下的理想跟信念抛之脑后,不愿意让利分毫再给百姓们一间容身之所。

就如同弟子沉忆辰说的那样,读书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文人也不应该沦落至此。

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才是文人根本!

面对李庭修的询问,在场文人士子无人可以回答,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他们此时的心境无比复杂,有震惊,有羞愧,有不服,有怨恨。

却没有人可以反驳。

原因就在于李庭修跟沉忆辰一样,没有空谈选择以行践言,他身为堂堂内阁首辅的塾师,却能隐姓埋名窝居在一座小小山头教书育人。

如果不是出现今日这种状况,恐怕还会一直隐瞒下去。

李庭修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世人,什么才叫做扛起了文人的责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不是只会剥削贪婪的与民争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