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38章 吾亦可往

第638章 吾亦可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7 01:16:03

文渊阁内,沉忆辰高坐上位,下方坐着于谦、萧彝、年富三人。

望着许久未见的于谦,沉忆辰心中说实话有些百感交集,这是自己仕途上的一盏明灯,无数次彷徨、犹豫、怀疑的时候,沉忆辰都会拿于谦的公心大义来激励自己。

没想到时过境迁,自己一步步位列于谦之上,并且开始明白正义很多时候,跟效率以及结果并不完全匹配。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于谦,却永远无法诞生太多于谦的原因。

心中的感触转瞬即逝,沉忆辰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今日邀请众部堂前来议事的内容,相比较诸位都已经清楚,那么本阁部就长话短说。”

“酋首也先整合蒙古诸部以及女真三部之后,实力已然恢复到了土木堡一战前夕的鼎盛状态,再度蠢蠢欲动对我大明疆土心生觊觎,这次更是直接突袭忠国公统帅的西征军。”

“本阁部对待鞑虏犯边,向来都奉行睚眦必报的对等原则,既然也先胆敢伸手,那么大明就得斩断他的爪子。回京路上我已经有了初步计划,准备命定襄侯郭登佩镇朔大将军印,统帅漠南蒙古跟宣大边军,兵出卫拉特蒙古区域。”

“命襄城伯李瑾挂征虏将军印,前往辽东接替丰润伯曹义,并充任总兵官一职,兵出科尔沁蒙古区域。”

“现如今蒙古鞑虏主力全部在西北部,中东部反倒兵力空虚,鞑虏可以犯边南下打草谷,我大明为何不能征伐北上惩戒不臣?”

“寇可往,吾亦可往!”

沉忆辰说出自己这番谋划的时候,简直是杀气毕露,以往大明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犯边,大多数情况下是处于防守姿态选择忍气吞声,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忍不住下去,毅然发动北伐遭遇了土木堡之败。

自古有一句俗话,叫做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天圣汗也先调集十万铁骑打算围歼大明西征军,这就给了沉忆辰北上西进的机会。

烧杀抢掠这种事情谁不会做?

只是以往大明文官集团主政,困在了“仁义道德”四字之中,很多事情没办法做到鞑虏那边心狠手辣。但对于沉忆辰而言,他不相信王道教化,只相信金戈铁马。

边疆百姓这么多年遭受到苦难,就应该双倍奉还之!

宣大跟漠南蒙古这条线由定襄侯郭登统帅,沉忆辰毫不担心,辽东方面李达被留在了京师掌管神机营,总兵官丰润伯曹义早年间有过弃城逃亡的先例。

虽然事后在辽东两场大战中,丰润伯曹义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跟胆量,但是按照沉忆辰的评判标准,他的能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加之年事已高不适合继续镇守辽东这等军事重镇。

接替的襄城伯一脉算是沉忆辰旧识,早年间还在应天成国公府时期,家宴上就曾会面过上一辈襄城伯李隆,对方担任南京守备这一要职,可谓是位高权重。

不过正统十一年,前任襄城伯李隆调任京师,明英宗朱祁镇赐宝刀让他代天子巡边大同。正是这番奔波,引发了李隆旧疾于正统十二年病逝。

李隆病死之后,正统十三年嫡长子李珍袭封襄城伯爵位,仅在一年之后战死土木堡,于是乎第三子李瑾袭爵,成为了第四代襄城伯。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来,襄城伯一脉称得上是为国尽忠效死,尚武家风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现任襄城伯李瑾别看名声不显,可沉忆辰却有着历史上帝视角,知道对方在成化年间骁勇善战,曾三次佩将军印平定四川叛乱,完成了大明对于西南的改土归流,最终死后被追赠为芮国公。

临阵换帅,普通将领扛不住质疑,需要用这种家族声望显赫的勋戚去坐镇,这就是沉忆辰选择襄城伯李瑾的理由。

听完沉忆辰的排军布阵,在场三部尚书此刻全部陷入沉默之中,他们受到召集议事之前,猜测到以沉忆辰的性格肯定要展开对鞑虏的报复行动。

只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番大动作。

明朝一般只有大型军事活动,才会让统帅佩挂将军印,现在除了忠国公石亨的征西大将军印,又出现了定襄侯郭登的镇朔大将军印,还有襄城伯李瑾的征虏将军印。

同时出现三位挂印将军,这等规模已经不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北伐架势,难道说沉忆辰真就打算顺势展开全面战争吗?

年富跟萧彝两人与沉忆辰关系亲密,不好直言说出自己心中的质疑,但兵部尚书于谦性格一贯刚直,当即就指明道:“沉元辅,现在正是寒冬腊月时节,漠北草原有些地方积雪厚达数尺,稍有不慎便会伤亡一片,将士们如何在这种时节出征?”

“就算强令九边跟辽东军出征,运河被冰封无法从南方运粮,光靠着通州大仓跟军仓余粮,很难坚持人吃马嚼的消耗。土木堡一战尤未远矣,还请沉宫保切莫重蹈覆辙!”

于谦说话就是直接,鹅毛大雪的环境下出征,恐怕还没有见到敌军,己方就会出现极高的非战损失。如果再让也先抓住时机回援,那么征伐边军跟辽东军,说不定会遭遇全军覆没的结局。

这等伤亡大明承受不起,沉忆辰被愤怒给冲昏头脑,有些过于异想天开了。

能说出这番话,于谦就已经做到了得罪沉忆辰的准备,不过预想之中的恼羞成怒画面并没有出现,沉忆辰脸上浮现出一抹澹澹笑容,点头非常客气的回道:“于少保言之有理,确实此时大规模出征风险极大,是对大明将士不负责任的行为。”

“本阁部这番任命仅是为了来日做好战前准备,并不是打算全面出征,相反我们可以借鉴鞑虏犯边的经验,小规模精骑多路出击,对蒙古诸部驻帐来个精准打击。”

“不求杀伤他们多少兵马,只要做到尽快速度掳掠牛马羊群以及人口,就可以返回境内。甚至可以更退一步,哪怕无法把战利品给带回来,当场宰杀掉牲畜摧毁鞑虏的战争潜力也足矣。”

“同样的损失,大明可以承担十次百次,鞑虏却无法承担一次!”

沉忆辰在麓川战役结束,午门献俘的法场上,曾与“同年”孟凡有过一场对话,来验证战争结果到底是不是成王败寇。

当时沉忆辰给孟凡的回答,很残忍的直言麓川注定会被打上叛贼的便签,原因就在于双方实力使然,大明可以失败无数次,麓川却一次都不能失败,荣耀终究归于大明!

今日沉忆辰说出类似的话语,那便是哪怕大明跟蒙古互相“换家”,大明对于损失的承受能力,农耕民族要十倍百倍强于游牧民族,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争比拼的就是底蕴跟潜力,沉忆辰筹划的北伐第一步,就是逐渐削弱蒙古汗国的战争潜力。

这番**裸的报复言论出来,让于谦这种传统文官一时感到有些不适应,毕竟专门针对百姓跟牲畜的袭击方式,以往是蛮夷的专属手段,大明这种礼仪之邦不屑于为之。

但于谦是一名务实的官员,哪怕这种观念违背了儒家理学仁义观念,他依然能理智判断出利弊得失。可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如何找到鞑虏的各部落驻帐所在?

要知道大明开国这么多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实力不足无法剿灭蒙古,而是草原实在太大了,想要找到蒙古主力位置并且完成合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汉朝同为名将的李广,一生迟迟卡在封爵的门槛前,就在于数次对于匈奴的关键征伐战争,他领兵在茫茫大漠中迷路,这才造就了冠军侯霍去病的传奇经历。

“沉元辅,对蒙古驻帐精确打击的前提,是知道它们在草原上的位置,这点如何做到?”

面对于谦的质疑,沉忆辰脸上笑容更甚,他目视着对方回道:“早在赵缇帅掌管锦衣卫初始,本阁部就与他商议往蒙古汗国安插了大量夜不收跟锦衣卫暗探,他们对于蒙古诸部驻帐位置基本上摸清楚。”

“只要我军有合格的向导,再加上出其不意的突袭,鞑虏们是反应不过来的,想要转移族人跟牲畜都不可能。”

听到沉忆辰这话,于谦脸上终于流露出一丝震惊,赵鸿杰是在景泰朝二年担任的锦衣卫指挥使,也就是说早在七年之前沉忆辰就开始布局对蒙古汗国的征伐,着实有点太过于惊人!

要知道那个时候大明经历了一些列变故,国力处于孱弱时期。朝中文武百官更多还是想着,如何应对鞑虏的进攻,避免兵临京师城下的局面再度发生。

沉忆辰却逆其道而行之,早早运筹帷幄谋划着对鞑虏的反攻,这份远见卓识简直整个天下无出其右!

“沉元辅高瞻远瞩,下官心悦诚服。”

于谦站起身来,朝着沉忆辰拱了拱手致意,他本以为这次议事是一时兴起的报复,结果没想到是决胜千里的号角。

“于少保客气。”

沉忆辰拱手回了一礼,然后继续说道:“虽然定襄侯跟襄城伯均是当世名将,但各自镇守一方很难做到联合行动的完美无瑕。本阁部这次召集于少保议事,除了是告知反击鞑虏的计划之外,更是期望于少保能坐镇九边,统筹两镇之间兵马的协同作战。”

按照沉忆辰对于朝廷制度的规划,兵部将沦为彻底的执行部门,那么兵部尚书就应该亲临战线,作为总指挥去统筹各路兵马之间的沟通跟配合,大脑决策放在内阁。

另外在某种意义上,起到类似于文官监军的作用,只不过沉忆辰把战时的最终决策权,下放到军事主官手中,避免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发生。

“本官身为兵部尚书,责无旁贷!”

没有丝毫的犹豫,于谦就接下了沉忆辰的任命。

其实这几年朝堂势力风云变幻,让于谦萌生出了一种心灰意冷,他做官的理念是匡扶社稷造福万民,不是沉迷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勾心斗角。

加之他很清楚自己过于刚直的性格,一旦卷入到朝堂政治斗争之中,很难做到全身而退。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就远离这些是非纷争,等到实在无法接受的那天到来,就上疏致仕告老还乡。

沉忆辰这次任命,重新点燃了于谦内心的火焰,他渴望能为大明做点实事,哪怕要从京师中枢调任边疆苦寒之地,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

对于于谦的答应,沉忆辰没有丝毫意外,他就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是承载着大明气节的嵴梁。

安排完于谦的任命,沉忆辰就把目光转向年富跟萧彝说道:“冬季严寒,出征更要保证将士们的补给跟后勤,这方面就交给大司徒跟萧部堂来统筹。”

早在听到沉忆辰要发动反击,年富跟萧彝两人就知道召集自己前来议事,肯定是为了供应边关将士们的后勤。

现在大明经过几年的开源节流,以及结束麓川战役的休养生息,国库维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不成问题。不过之前财政结余,更多是放在了忠国公石亨统帅的西征军身上,现在沉忆辰又要调动漠南蒙古跟辽东军,三面开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私交归私交,公事就得公办,萧彝当场就拱手道:“沉元辅,国库财政还算充足,短时间的小规模战役是能保证边关将士供给。”

“但是冬季漕运冰封,南粮无法北上,要是征伐规模超乎了限度,就会出现后勤紧缺,并且还会遭受到朝廷其他官员的质疑。”

“就看沉元辅如何把握这个度了。”

面对萧彝的质疑,沉忆辰解释道:“萧部堂放心,现在还没有到全面北伐的时刻,仅需要维系一两万兵马的后勤即可。另外小规模精骑多路出击,完全可以做到以战养战,鞑虏的牧场营地,便是我大明铁骑的补给粮仓!”

言尽于此,堂下三人再无疑问,纷纷起身朝着沉忆辰躬身道:“下官领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