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 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儿

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儿

书名: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作者:张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1-31 21:52:37

近日,就心理咨询问题求教于一位业内朋友。心理学博大精深,我研习多日,只是一知半解,不得其门而入。幸友人不弃,诲我不倦,令我茅塞初开。今录在兹,作为个人求知道路上的一个坐标,亦或可对其他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助益。

心理治疗“对人不对病”

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好比海面上的大风大浪,原因是海底有火山在爆发。医学干预只是抚平海面上的风浪,心理干预则是要找到海底的火山口,彻底解决问题。

你是心理咨询师,但我首先想问问你对西医治疗精神疾病的看法。我知道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是反对用药的,认为药物治标不治本、有副作用等等。你怎么看?

我不排斥药物干预这条路。我也不认为心理治疗可以包打天下。比如遇到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咨询,我是要转诊的;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我也嘱咐他要配合用药。从心理治疗到药物治疗,从社区医院到专科医院,应是协同的系统。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治疗方式,甚至可以组合治疗。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我经常作这样一个比喻:疾病发作的时候,患者的种种症状好比海面上的大风大浪;风浪的根源,则是海底下有火山在爆发。医学干预只是抚平海面上的风浪,至于海底下火山爆发,它管不了。心理干预,则是要找到海底的火山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此说,西医治疗精神疾病,治好了,只是临床治愈,把症状消除。当然这也非常重要。如果海面上波涛太汹涌,你就没法进到海底。所以先要用药物干预,等波涛小一点儿,心理治疗才能入手。

我不希望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立起来。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用什么方法治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好起来。

西医治疗精神疾病,依据的原理是:精神疾病大多是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所致,医学干预就是用药物来调节大脑内的化学平衡。我想问,精神疾病心理干预的机理是什么?心理学承认大脑疾病的生理基础是神经递质失衡吗?

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属于两个体系,两条路完全不同,不应该简单地用这一种去套另一种。两者的科学机理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西医的神经递质理论,我可以接受。但我感觉,西医针对的是病;而心理治疗针对的是这个人。在症状之外,还有一个轴是人格,是人格成长。心理治疗是两者兼顾的。

西医治疗的原理,现在基本明确了,至少有了一个方向。但心理治疗的原理,比较复杂,说不清。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可能需要自己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举一个例子。我曾接待过一个病人,是抑郁状态。但是让她来咨询的痛点,是纠结于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整天纠结着,有点儿像强迫思维。

因此,咨询的时候,我跟着她谈,就谈不下去。看到她第一眼,我就产生一个感觉,觉得她很干。20来岁的姑娘,按道理正水灵着呢,可是她那么干枯,活力在流失。我意识到她可能会有抑郁的问题,就反馈给她:“你好像水分在流失。”听到我这句话,她流泪了,本来凝固的情绪开始流动了。

抑郁症患者如果情绪动起来了,就已经在好转。但这是怎么发生的,我说不清。我只是跟她建立了一个关系。

她是不是觉得,你说中了她的心思,于是你们产生交流,就可以进行下去了?

起码我们不会在那些强迫思维上转了。那些纠结无意义,是她在抑郁状态下的表现。如果她的抑郁解决了,纠结的具体问题自然好办。只在思维这个层面跟她解释没有用。

如何积累直觉

心理治疗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你能不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说到这,我想起艾瑞克森的一段往事。作为心理治疗大师,艾瑞克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沟通者”,他的治疗中很大一部分努力,都花在和患者建立沟通上。

曾经有个病人,住院多年,不和任何人说话,没有人能够知道他在想什么。一天,病人在院子里待着,艾瑞克森走到他面前,突然把他的衣服脱下来,翻过来重新给他穿上;然后,把自己的衣服也脱下来,翻过来穿上。这一瞬间,病人对他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然后,艾瑞克森拍拍他的肩膀说:“现在,把你的事情告诉我吧。”从此,这个病人开始和他说话。至于治疗,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这是典型的沟通问题。你知道,认知疗法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能力发展后才形成创伤的人,认知疗法是有用的。但是对在语言前期,即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受到创伤的人,只能用非语言的方式来治疗。

我理解艾瑞克森的这个病人,应该是在语言前期受过创伤,因此你和他说什么都没有用。艾瑞克森后来和他同频了,才能建立沟通。

那艾瑞克森为什么用反穿衣服的方式来同频呢?反穿衣服象征着什么?

这个不知道。可能因为他的特殊经历,他会有一些特殊的天赋。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可能就是一个感觉、直觉。心理治疗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你能不能和患者连接上。

心理治疗很多时候只是靠主观感受。它不像生理问题那么清晰。

如果这样,是不是你们平常在工作中也充满了困惑?比如,你在这一步,并不确切地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对于能不能治好患者心里并没有把握?

当然,心理治疗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也不是神仙。

不过,我有一个同事说,心理咨询师应该像一个不倒翁。在治疗的时候,两个人都倒了,是不行的。至少,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看到,即使治疗无效,咨询师还能站起来。这本身也有治疗作用。在同样恶劣、不舒服的状态下,他发现你还活着,就知道自己也能活着。这是一个无言的支持。

你发现你不是孤独的,还有人跟你在一起,这本身就是治疗。

你刚才提到的感觉、直觉,可以学习吗?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从大量个案中总结提高。至于直觉,我觉得每个人都能有,只是平时没有开发它。学习、体验、观察,慢慢你就会形成感觉。

再说具体些。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具身认知”(Embodied cog

itio

),简单地说,是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抑郁的来访者。她是被人强行带来的,情绪很抵触,不肯说话。我首先想和她建立关系,在这过程中,我感觉到我的胸口又热又堵,像火一样烧。这就叫具身。我明白了她有不想表达的东西。这时候和她说啥都没用,因为她的情绪通道都被堵死了。

这可以用科学来说明吗?

最初我也觉得很诧异、震惊,因为这违背了我们的教育背景。但是随着训练、个案的增多,我这方面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其实我们都有这个能力,只不过自己没有注意,缺乏训练,慢慢湮没了。

后来怎么样了?

我对她说:“你的情绪在我胸口体现出来了。”她说:“是的,我堵得慌,什么都不想说。”从这时,我俩才开始建立了关系。

我说:“那你就回去,把你的怒火宣泄掉,咱们再说别的。”我建议她去找到让她愤怒的人,把该说的话说出来。她按我说的去做,后来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我再和她谈话,就能够进行下去了。

童年创伤和感情缺失

一个人的童年创伤,被一层层防御所覆盖,最后终于被击穿,表现为心理障碍。

说到这儿,我还是想问:心理学认可大脑疾病的生理基础吗?比如你刚才说的,一个人的童年创伤,被一层层防御所覆盖,最后终于被击穿,表现为心理障碍。这时,他的大脑是否会有生理改变?也就是说,他表现出的心理障碍,是否会有生理基础?

两者并不矛盾。心理学绝不否定社会基础、生理基础。一个人病了,内在外在的因素都会有。

我再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双相障碍个案。他病发时会打他妈妈,吃了多年的药。他的家族里,也有好几个人抑郁。慢慢随着咨询深入,我发现,遗传当然是一个解释;但这个家族,从祖辈开始,就没有爱的能力,给不了下一代感情的东西。这些孩子就各自发展出一些护身的本领;再到下一代,有吸毒的,还有其他各自的补偿方式;再到第三代,就有抑郁、强迫的问题等等。我觉得这个家族是缺少温情的,没有爱的能力。

你的意思是,在这个案例中,作为物质基础的基因只是表象,实质是感情的缺失?

或者是教养方式吧。

我还遇到过一个恐惧症个案。他到现在也没结婚。他的症状是不能见血,地上有个黑点,他就觉得是血,会很恐惧。后来我慢慢发现,他说起来好像有点儿强迫,其实是在往妄想的方向发展。他一方面表现得很规矩、认真;另一面又很想牛仔、风流。他平常把这一方面全压下去,但当进入亲密关系时,焦虑、恐惧都表现出来了。他的家族中,表弟表妹的婚姻情感都有麻烦。他们小时候都是跟着祖辈长大的,这之中可能有教养方式的问题。

刚才你反复说到“创伤”。是不是说,心理疾患可以理解为小时候精神创伤在成年后的显性化?

大致可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创伤,或大或小。还有一些微创伤。有的孩子天性相对敏感,再加上父母回应不到位,日积月累,对于别的孩子不是什么事,对于他就可能形成大的问题。

心理治疗是系统工程

很多孩子抑郁也好、双相也好,其实是家庭问题在他身上的反应。这时候家庭疗法可能会有效果。如果父母不参与,孩子很难真正好起来。

心理学门派众多,你属于精神分析这一派?

也可以这么理解。精神分析笼统地说,是在潜意识层面工作。这更多是用隐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抑郁症,其隐喻是不断攻击自己,所以极端时会有自杀问题。隐喻被破解后,即意识化后,或表达出愤怒后,他就会有所好转。

心理学还有哪些门派?

一般的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精神分析等。

什么叫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来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家庭治疗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

举个例子。我曾经做过一次家庭雕塑疗法。案主的后背有很严重的病变,但他自己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儿。我给他做家庭雕塑的时候,找了6个人,扮演他家里的6口人。这6个人并不知道他家庭内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只能跟着感觉走。这时扮演他哥哥的那个人,忽然觉得后背特别难受。这个感觉是完全说不清楚的,比精神分析更说不清。的确案主就是后背出了问题。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得了双相情感障碍。因为离得太远,我建议他在当地找一个治疗师。他就找了一个家庭治疗的。那个家庭治疗师见他第一面就说,你们家是不是有人出轨了?确实如此,家庭是一个系统,只是症状表现在了孩子身上。

家庭治疗就是把家庭当做一个整体,来发现其中成员的创伤?

差不多。很多孩子抑郁也好、双相也好,其实是家庭问题在他身上的反应。这时候家庭疗法可能会有效果。如果父母不参与,孩子很难真正好起来。

潜意识和催眠

诱导来访者进入潜意识状态,把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进患者的思维和情感,推动人潜在的能力,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我知道心理分析门派中,还有催眠疗法。这比较神秘,讲一讲好吗?

催眠疗法是指借助暗示性语言,诱导来访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潜意识状态,把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进患者的思维和情感,推动人潜在的能力,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催眠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轻柔的抚摸,使对方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间接法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单调低沉的声源,让患者凝视、倾听,或以“催眠物”接触头或四肢,而施治者则在一旁反复暗示患者进入催眠状态。

此时,可根据患者的病症,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语言向他明确指出,有关症状将消失;或进行精神分析,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治疗后,再及时唤醒患者或暗示患者逐渐醒来。

潜意识怎样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潜意识虽然无法觉察,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人在幼年时会被动地获得一些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观念内化到自己的“系统”之中。弗洛伊德说:“一个儿童如何认知、如何面对世界,以及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并可能在以后形成精神病的症状。”如果在儿童周围有不良影响,它就会潜移默化地潜藏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引导他的处世态度和方法。

一个人在幼年期是没有这种分析能力的,催眠则可借助潜意识状态,找到不良心理问题的源头,使本人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非理性或潜意识深处的观念,并用成年以后获得的经验和分析能力,对这种观念做出判断,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

被催眠者是睡着了吗?

不是,催眠不是睡着。被催眠者非常清醒,甚至比平常更清醒。催眠只是让被催眠者进入潜意识状态,这样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刚才我们提到的艾瑞克森,经常让患者睁着眼睛接受催眠。

狭义的催眠不是睡眠。催眠分浅、中、深度,会有两个状态:一是潜意识打开,但意识是清醒的,只是浅、中度;二是意识不太清醒,这就是深度催眠。一般我们咨询用浅到中度就可以了。太深了,患者的言语会模糊,就没法进入进一步的治疗。

如果被催眠时自己是清醒的,那岂不是说,需要患者配合?

所有的催眠本质上都是自我催眠。如果你拒绝,没人催眠得了。艾瑞克森被称为催眠大师,只是说他更容易绕过别人的防御。

患者在催眠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当真还是不当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意象,用以引导患者宣泄内心的情绪。当然这么做要非常谨慎。要看时机。时机成熟了,才能碰,不然效果不好。

因为这需要和患者的互动。他觉得安全,才会解除防御,互动才有可能;他觉得不安全,你强行带着他走,他感到更不安全,会抵触,这就叫阻抗。

对未知保持敬畏

科学的态度,本性的善良,还有专业知识,对于咨询师来说是最基本的。

这样看来,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复杂和艰难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也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候。你需要去感受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自己有什么感觉。很多时候你感受不到,因为来访者会自我防御。

症状其实是一种表达,是隐喻的表达。患者无法从正常渠道表达,就会用生病的渠道表达。我们需要与症状和解,不是去抗拒它。这样它就不是威胁性的了。

医生这一行,一定是越干胆越小。你要对未知保持敬畏,尤其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人。

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难的是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心理咨询其实不是把我的价值观灌输给你,而是把自己放空来接受你。

一个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好的心理咨询师,起码人格要健全。个人成长很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在学习、体验、督导,不会停下来。自我成长要跟上,否则会在工作中掺杂个人的因素,比如价值感、成就感、自己的情结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那么完善。一个咨询师,不可能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但至少要清晰地知道,自己哪一块会有症状。例如,如果我有同性恋倾向,给来访者做咨询时,就要意识到自己这个状况,做必要的调整。如果你对自己觉察不够,不但看不好患者,还会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对方,可能给他带来二次创伤。

总结一下:科学的态度,本性的善良,还有专业知识,对于咨询师来说,是最基本的素质。

一种病痛,本身就包含着治愈的力量。这是对抑郁症康复之路的生动写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