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古典架空 > 回到三国当黄巾 > 关羽古代军队行军、扎营、作战、军规

关羽古代军队行军、扎营、作战、军规

书名:回到三国当黄巾 作者:闲话桑麻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2-14 23:55:09

决定战争之后,军队就要出动,有关战略层面的问题,在下一篇帖子里讲。现在从行军讲起。

我们知道,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一般的国家有余粮调出区和非余粮调出区之分,余粮调出区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大的,能够供给额外人口,因此军队行军一般是在余粮调出区之内。当然,因作战需要而不得不在非余粮调出区行军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但大体上是把在余粮调出区行军视为正常。在这样的地区内行军比较省力,如果是在本国领域内或友好国家行军,则依靠后勤队提供粮食和依靠派员征发、购买当地百姓的粮食。如果军队纪律不好,征发往往成为掠夺,掠夺本国居民一向被认为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纪律不好的军队经常这样做。比如明末官军,被称为:“强盗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筛子,军官好比剃刀”。这样的军队想打胜仗,除非天神帮忙。纪律良好的军队不会掠夺本国人民。有一个小故事是:一个军团的罗马军队在一个苹果园中驻扎,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连一个苹果都没有减少。如果因故不在余粮调出区行军,那么有好几种办法:一是掠夺。人民遭到掠夺,固然悲惨,但军队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猎和采集食物;三是依靠随行给养和牲畜。如阿拉伯军进攻东罗马的叙利亚的时候就是这样;四就是依靠补给队了。当到了敌国境内的时候,军队的补给就会遭到极大挑战。因为不仅补给距离变长了,而且还要面临敌人的坚壁清野和骚扰。在各个地区,收割粮食的时候不同,在热带是一年三熟,暖温带是一年两熟,温带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节外,其余时候必须从敌国人民那里获得粮食。在古代,掠夺敌国居民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掠夺往往非常残酷。焚烧、掠夺、强奸是家常便饭。凯撒进攻别都里及斯人的时候,因为没有焚烧村落而使后者猝不及防。可见当时罗马军队是把焚烧村落视为惯例的。其实没人任何头脑正常的将官会限制军队在敌国境内的掠夺。只有在内战中,掠夺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颜亮进攻南宋的时候,严格约束纪律,士兵失火烧毁民房,都被斩首。于是金军与百姓“亲如一家人”。其实即使在现代,国际法也认为帝国的人民和财产具有“敌性”,允许限制其自由和进行征发。当然,无节制的掠夺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夺时,一般大部队是不出动的。只出动散兵进行。除了掠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国家获得补给。但在敌国境内,补给队容易遭到袭击,因此补给队本身也需要护卫。中国进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决战中,主力骑兵10万,而保护后勤队的步兵却有数十万。这些步兵当然也要消耗粮食,因此运到目的地的粮食有限,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对匈人作战:运输三十石粮食才能到达一钟。由此可见如果对拥有大量骑兵的敌人作战,后勤压力是多么大。

在敌国境内行军,遭到袭击的危险比较大,所以行军的时候要有所防范。在国内行军时只需要成一字长蛇阵沿重要道路行军即可,如果军队数量太多,沿几条道路前进就是了,但在敌国内,要避免敌军的突袭,所以一般避免在狭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泽行军,因为一旦遭到敌人袭击,很难展开。行军时,一般把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行军队伍两翼是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以便照应前后。军队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当遭到袭击时,先头部队在原地坚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开,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开,以后部分单数向左前方更远处,双数向右前方更远处展开。迅速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如果非要从狭隘地区行军不可,为了安全,一般要先占领前方高地。如在水网地带,一般要多路并进,每路都保持在临近的另一路能够看得到的距离内。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够迅速而有序的从行军状态变换到战斗状态,或者进行相反变换。

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依敌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战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罗马重步兵的标准是负荷23公斤(有说15公斤,这似乎太“轻松”了;有说50公斤,这又太重了)在5小时内行军31到39公里。刘彻时代之前,中国人在谈到中匈边界的时候,说边界距长安仅三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汉尼拔在扎马之战失败后,据说两人两马在一天一夜间跑了200多公里。为了出奇制胜,轻骑兵长途快速行军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这是要注意的。因为轻骑兵如果快速机动,必然要抛下后勤队、重装部队和一切不能快速机动的人和物,而且,马匹本身将十分疲劳(尽管骑兵一般有备用马,但为了节省马力,备用马一般是不随快速部队前进的,否则所有的马匹都无法休息)。这样,轻骑兵自己的战斗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胜。一旦制不了胜,就只有失败一途了。不过快速机动确实能够为统帅带来巨大的机会。历史上,用轻骑兵快速进击获得大胜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军队的胜利。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进军速度,取决于牛车或马车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轻骑兵的快速突进,那么在三天之内前进240公里是可能的。

接下来谈谈军队需要的补给品。古代军队所需要的补给品有粮食、柴禾、衣物、备用武器、备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击武器、帐篷、挖掘和建筑工具、备用乐器,等等。军队携带粮食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其备量不一。有的为了轻装前进,仅备三日粮;有的又带上够吃三个月的粮食。有的情况下,军队带着大批牲畜作为肉食来源。如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进攻叙利亚的阿拉伯军在沙漠中曾吃骆驼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别要提到的是:战马需要饲料。虽然在补给不畅的情况下,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这会导致气力的衰减——自然,粗放饲养的马匹,习惯了吃青草,但这样的马匹体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马匹的。而到了冬天则非准备干草不可。一般来说,军队只携带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损了的士兵更换,以及及时修复损坏了的旗子。加上没有洗澡的条件,所以古代军队几乎都是臭不可闻的,全身爬满了跳蚤。备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则供那些较易损坏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于一次性消耗的射击武器,则是箭,古代欧洲还有标枪、石块等。一般一名射击兵携带箭数从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筑工具,因国别而异,罗马军队的工事世界闻名,自然它的建筑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较落后的军队一般没有什么建筑工具,如凯尔特和日耳曼军队。

军队所需非战斗人员则因国别而异。斯巴达军一人需要七名军奴,但其他希腊军队一般一名重步兵仅有一名军奴、罗马军队也有大量军奴、东罗马军队有军医、中**队基本上没有非战斗人员,一些杂务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有背负其盔甲的奴仆。。。总之,各国的情况很不一样。另外,随军商贩、军妓、高层人物的随员等情况也不一样,不过这跟战术没有多大关系,故而从略。有的军队,如希波战争时的波斯军队,带着庞大的属员队伍,这样的军队战斗里一般是不强的。

军队的工事和营盘是防止敌人袭击的保障和军队失败时依托的屏障。一个修建良好的工事体系,是难以攻破的,敌人的一切诡计在它面前也难以得逞。这里可以以凯撒在包围阿来西亚市修建的工事为例,宽近7米的第一道壕沟,5米宽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第三道壕沟中灌满了水。后面是4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和雉堞,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并布置弩炮。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130米。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在这130米内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御设施:采伐了许多树干和坚韧的树枝,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连亘不断的壕沟之后,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在沟内,把它们的底部钉牢(可能用了铁钉,也可能是埋在土里夯实),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们一共有五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在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一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里面安放着人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过四指。为了使它们坚韧和牢固,在它们底下垫有33厘米厚,夯实的土。坑的其余部分放着树枝和柴草,用以掩盖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这样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这些工程前面,又有33厘米长的木材,顶上钉着坚固的铁钩,彼此相隔不远地整个埋在土中,布满各地。整个工事分对内(对着阿来西亚城)、对外(对凯尔特援军可能来袭的方向)两部分,对外部分周长达21公里。在讲述了这样坚固的工事之后,罗马营盘似乎就没什么讲头了,只是井井有条而已。

免费小说,无弹窗小说网,txt下载,请记住蚂蚁阅读网w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