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科幻灵异 > 末世大佬问鼎娱乐圈 > 【2】[秦绝0724]《妙影荟萃》采访|605

【2】[秦绝0724]《妙影荟萃》采访|605

书名:末世大佬问鼎娱乐圈 作者:黄油奶酪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02-15 13:23:34

《妙影荟萃RayE》·演员专访(上)

本期专访记者:王芝;方木泉;赵良

——

【秦绝:因缘际会爱上表演】

Q:成为演员的契机是什么?

A:遇到了蒋舒明导演。我之前从没想过自己会走上表演相关的道路。(一开始)想的是搞一搞音乐,是的,音乐曾经是我的梦想。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觉得不是太能够做得下去,正巧与蒋导遇上了,他说我很适合《囚笼》里少年赤那的角色,我说我没演过戏,他说“没事,我对指导演员如何本色出演很有经验”。从此我的演艺之路就正式开始了。

Q:很奇妙的缘分啊。之前醉心于音乐的话,是不是说明你自己也并不排斥进入娱乐圈,不排斥在人前表演呢?

A:其实不是(笑),我本人是那种只喜欢在小圈子里和亲密的人一起玩的类型,而且比起台前更喜欢幕后。如果坚持做音乐的话我现在或许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作曲人。嗯,我不喜欢被太多目光注视着的感觉,当然,假如我必须站在台上,我也能做到,并且调整心态让自己去享受它。就很“社牛社恐二象性”吧,哈哈。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外能够自如地社交,但其实内心是比较享受孤独的。

Q:原来如此。那么是什么让你喜欢上了演戏呢?

A:因素有很多。我参与了两部影片的拍摄,因为一些私事,个人状态在那时候比较危险,恰好饰演的角色都是相对来说负面一些,比较消极的那一种,所以心里是有一种发泄式的(情绪)。就想着或许可以借机去“释放”一部分的自我,那两部戏里打戏确实也挺多的(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同组的演员尤其是岑易老师,还有角色和剧情本身,都给了我特别大的影响。我从一个迷茫的、不稳定的状态里走了出来,我开始喜欢上了表演,接纳角色,也接纳自己。当一份事业能让你与自己和解,从中找到人生意义,收获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那你很难不爱上它。

Q:不是科班出身,却机缘巧合成为了演员并热爱上了演艺事业。你是如何精进演技的呢?会想要考取艺术类的大学,成为科班生吗?

A:不会。我正在申请的大学和专业还是比较偏幕后的,是包含艺术类的复合专业。演技这方面,因为我是半路出家,从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本色出演”,接着第二个角色的人生经历和我本人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地成为了一个“浸入派”演员。这样的情况感觉不是很适合去念科班。导演也说过我去系统学习的话反而会破坏这份“灵气”和“野性”。所以我接受了他老人家的建议,一边自行研读表演类的专业书籍,一边用更多的角色去磨练,去突破,这里面经常会有走岔路的情况,但是自我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确实是非常印象深刻,受益终身,就像学自行车、用筷子一样(笑)。

Q:这就是你选择参加《娱乐实习生》这个综艺的理由吗?

A:没错。这个节目也是导演老师推荐给我的,我很感谢他。

——

【秦绝:摸索前行的“野路子”】

Q:刚才你讲到表演相关的话题眼睛都亮了。我很好奇,《囚笼》拍摄在去年八月,那时你第一次接触演戏,与《娱乐实习生》第一轮相隔了大半年。而“少年赤那”这个角色以武戏见长,文戏几乎没有。在这段时间里,你是如何补足短板的?

A:一是上课,二是大量练习。当时拍完《囚笼》后我恰好处在一个感觉自己无家可归的状态里,就问蒋导能不能留在剧组做小工。是的,想要一些归属感。这个过程中蒋导和岑易大哥都帮了我很多,引导我、指点我,我最早的文戏经验就是靠在导演旁边“蹭课”,现场观摩岑哥演戏得来的。这之后拍摄了第二部电影,很多短板比如文戏、哭戏、台词气口这些基本功等等,都是在那时进行了大量的锻炼。

Q:听上去是短时间内的巨大进步。这很神奇,你的演艺经历到现在为止还不足一年,给人的感觉却很成熟老练。能谈一谈你对表演的理解吗?

A: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长一点吗(笑),谢谢。我的认知里表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动作”,第二个是“行动”,第三个是“戏”,它们是一个包含式的递进关系。用文字来表达的话,“动作”是非常单纯的客观描述。比如“走几步路”、“喝两口水”、“咧开嘴”。这里面是不带有任何因果关系和感**彩的,只是发生了一个动作而已。那么“行动”,行动包含动作,并带上了因果逻辑。比如“因为渴了,所以喝两口水”,也就是说一个人物行为举止的底层逻辑就出来了,有了前因后果,这个行动就有了相应的意义。那么“戏”是什么,“戏”就相当于给“行动”加上了描述,这个描述可以是形容性的,也可以是副词。比如“一个人因某件事而气得口干舌燥,于是拿起矿泉水瓶猛地喝了两口,却又因为喝得急切呛到了,因此愤怒地边咳嗽边捏瘪了矿泉水瓶”,这就是完整的一段戏了。表演,最终演的就是“戏”。

Q:虽然你说自己是野路子、浸入派,但这个回答却很有体系,很有“科班感”。

A:我是典型的从答案反推解题过程(笑)。起初我没有去关注“动作”、“行动”这些要素,我的做法是让自己完全与角色共情,有相似的地方,我就让角色覆盖自己,有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就把自己的人格丢掉,让我彻底成为他。在这种“完全浸入”的情况下,我和角色是一体的,就像“被附身”一样,所以下意识的一些思维、行为,其实都是角色做出来的。演戏中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这就导致了我之前不用特意去练习特定的“动作”,也不用去思考这段“行动”的因果逻辑。这是一种很“投机取巧”的行为,用得好会很便捷。而在演完之后,我会拿着自己演戏的结果去往回推演戏的逻辑,也就是补充角色的人物小传。这才渐渐摸索出这一系列的理论。现在演戏的时候就是表演方法和沉浸入戏结合着来,争取把两边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把角色塑造得更好。

Q:眼神戏也是这样吗?从《囚笼》到《非雁》,你的眼神戏一直都很惊艳。

A:谢谢您的肯定。浸入式演戏的时候很多眼神戏是自然而然地表演出来的,眼睛是睁大还是眯起,眉头皱不皱,额头是紧绷还是舒展……这些都是靠着“入戏”去带动的,目前还没有特意去设计过这里该是什么样的眼神,一般是和导演沟通,说“这儿需要一个有悲怆感的眼神”,“这里要个绝望的”,等等,然后就捏着这份感觉去入戏。但是这种同样需要很多的前期准备,按我个人的分类来说,就是“硬件设备”。

Q:能详细讲一下这个“硬件设备”吗?

A:其实指的就是演员生理上的东西,比如面部肌肉,比如声带。要想做出合适的表情、眼神,就得首先保证使用到的肌肉必须灵活,不然一旦入了戏,下意识想笑、想哭,却发现自己的脸很僵,没办法大幅度的活动或者细微地变化,那当然就立即卡住了。台词也是这样的,要先开嗓,锻炼声带、舌头、口腔这些,首先让硬件不拖后腿,让自己口齿清晰,接着才能去锻炼软性实力,也就是赋予感情,添加合适的顿点、气口。这个理念放在武戏里就很好理解,武术动作肯定会要求下盘稳、出拳时手臂打直等等,但文戏的话,大家有时不太会关注这方面,其实里面的核心概念都是一样的。

Q:你现在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从目前为止的作品来看,不论是爆发类的还是内敛类的表演,感觉你都很得心应手,这里面的难度会不一样吗?

A:过奖了。我觉得自己只是摸到了门槛而已,只能说不算拉胯,还看得过去。难度么,以我个人的感觉来讲,都差不多。因为即便是爆发戏也要求演员要粗中有细,不能因为是外放式表演就一股脑都扔出去,也得有放有收,这样才能制造出前后来回的张力,不显单调。而内敛类的表演虽是压抑住的,但有时里面蕴含的情感也很激烈,就像箭已经搭在弦上了,弓也拉满了,只是一直绷着不发而已。

Q:我认为《非雁》里秦飞燕与沉丹青的对手戏可以为这一段做个很好的注解。

A:是这样。

Q:说到对手戏,你觉得对手戏和独角戏有什么不同吗?有没有更偏好哪种?

A:我觉得我这话听着很圆滑,但事实的确是各有各的好处,当然也各有各的难处,不好说更偏好哪一种。独角戏意味着演员要撑住场子,表演必须非常有感染力才行,而对手戏其实可以互帮互助,演员两方或多方为彼此提供支撑,互相承担一部分“戏的气氛”。但与之相对的,独角戏交给演员的空间更大,也更自由,方便你自己去调整、把握,而对手戏就需要磨合了,“平衡”也是很重要的。

Q:这里的平衡指的是两方的演技吗?还是气场和气势呢?

A:这个说来话长。因为演技和气场是个变量,它不仅要看角色和演员的契合度,还要看角色本身的设定,更要看当时的剧情场景,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非雁》中的秦飞燕与沉丹青,或者秦飞燕与李执,这两方就处于同一水平线,气场和演技也要把握住,得有来有回,相互拉扯。但若是秦飞燕与李喆,或是秦归雁与苏苏,从剧情和人物设定上我饰演的角色就是更强的那一方,这时候就需要我去调整自身的演戏状态。因为考虑到作品整体的观感,哪怕是明显的强弱对比,对手戏中如果一方彻底压制住了另一方,就结果而言还是不太好的,导演也会很为难。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