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旧日音乐家 > 第一百六十二章 请假条(4800)

第一百六十二章 请假条(4800)

书名:旧日音乐家 作者:胆小橙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2 20:28:17

「艺术品位是一种资本,文化范畴的资本。」

「论绝对的财富,我如何去跟亚岱尔先生相比?论绝对的实权与力量,博洛尼亚学派如何去跟特巡厅相比?但当局比谁都清楚那个道理:就算是有知者们也不愿意自己在失常区跟自己过日子……」

「所谓民众口中的「学阀」或「王室贵族」们,在这个工业时代最引以为傲的早已不是资产和土地,而是一如既往掌握在手的,对于「高雅艺术与渊博鉴赏」的定义权——就如同你曾经分享的,担任「艺术顾问」经历时的感受。」

「不过我也发现了,在社会热点舆论报道,尤其是偏「负面」的消息报道中,永远是那些角度刁钻又放开手脚的媒体能占得流量先机。一连快十天的时间,《事件报》几乎一直在反反复复脱销加印,本来只是一家影响力基本囿于本地的二线媒体,结果那一期周刊,在圣塔兰堡的需求量从以往不到1%直接飙升到了20%,可以说将同城《乌夫兰塞尔艺术评论》的风头完全盖过了……」

「我仔细读了几家权威刊物的文章,应当说它们的批判是保留的,讨论是理性的,态度是严肃的,结论总体也是「需要继续审视」,但遗憾的是,这些专业分析「阶层、审美和道德」之间关系的理论文章,认真去阅读思考的人却比以往要少……」

「究其原因在于,《事件报》简单粗暴的「配图 脱口秀式报道」,不仅让所有置身事内事外的市民都想一睹为快,而且更微妙的是,它隐隐约约提供的某种情绪价值,直接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让我颇觉有趣的是,这些尊敬你、喜欢你、亲近你的绅士淑女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一种类似「你怎么还和别人玩」的小家子气,实际上很多人都忘了你只是中产阶级里较优渥的出身,也忘了真正的艺术大师们从来都不只是某一国家或某一阶层的骄傲,而是全人类的财富……」

「但总体可以认为,这次的声音不管是情绪宣泄还是严肃讨论,都只来自上流社会中学阀与王室贵族们的态度。至于你在来信中问我,能不能总结出工业贵族,以及中产阶级对这次「劳工、小贩、娼妓与绅士淑女同时赏乐」是什么观点?——」

「他们没有观点。他们主导的媒体也有对事件的报道,但观点性的部分全是类似「同义转述」与「附和」的性质。我不否认在工业时代,这些人已逐渐变得自信,逐渐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寻求积极发声,但一旦到了艺术领域,他们就开始露怯啦……他们显得自己积极拥抱着「皇室审美品味」,但实际上发表艺术观点前,一定会暗自先「看看我们这些人怎么说」,再小心翼翼地弄出点行文,显得自己在「独立思考」,立场和基调又大差不差……这种小心思我看得很多的!但是,还是好想笑喔……」

「我的时间比你悠闲,承受的压力也比你小,学派研习并非日夜深稽博考,若抱着检索某一特定神秘学知识的目的,那么那些文献无一不显得晦涩冗长而信息密度极低,但实际上它就是历史、文学或艺术的探讨性阅读……往往无形之物比有形之物更有价值,隐秘的历史总是倒伏在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之下,当你不经意间捕捉到一个悄然透露出的细节,再与往昔的修养互相印证时,自然能嗅到来自陈年珍贵红酒的芬芳……」

「洛尔芬湖是皇家音院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凝望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散步时我喜欢眺望对面那几排白石雕像,想象着它们是一支吟诵复活颂歌的合唱团,那里地势天然生得好,各处植物景观组合或隐或显,安排得也很是地方……现在它们已经绽出新芽了,但同样的春天不一定意味着相同的喜悦,愉快或郁结取决于每个人过冬的方式,若未曾竭力对抗过严冬,就不能体会到春天的温暖,若未曾经历过对宿命患得患失的不定,就

无法体会到拥有时那天的幸福。」

「如果自己认为一件事是需做的,就坚持做下去。」

「你的罗伊·麦克亚当」

视线掠过最后一行优雅而极尽伸展的笔迹,范宁将信笺塞回,他在读信时本就不多的笑意一点点地散去,然后怔怔出神了许久。

精致的玫瑰色信封下面,以没有完全覆盖的方式压着另一小张文件。

卡普仑手写的请假条。

自三月份以来,这样的假条已经出现了4次,每次的时间都没有超过3天。

但实际上,自新年音乐会之后,卡普仑的身体就以很明显的趋势一天天地衰弱了下去,其速度完全与他急剧增长的指挥水平成反比。

他的骨骼疼痛更剧烈,开始更频繁地服药,超过一个小时的站立会非常吃力,后来则发生了好几次在排练或讨论工作时晕倒的事情。

其实自从去年的开幕季演出一结束,范宁就从后续的演出计划安排上有意减轻了他很多的工作任务,再随着年后室内乐与独奏演出的铺排,以及两位客席指挥的加入,范宁将他其他的事务几乎全分走了。

除了他不可能愿意分走的《第二交响曲》前四个乐章的先行排练任务。

对于卡普仑这每次交上来的所谓请假条,范宁的内心反应是十分矛盾的。

事实上哪用得着这样书面申请?若是需要去医院辅助治疗及休养身体,随时直接去就行了,范宁既不会调整其岗位,也不会扣除其薪资,也默认了奥尔佳同样陪护休假,甚至他觉得最好的事情应是「彻底休息好了再回到指挥台」。

但显然以上所有都不是重点或现实。

不存在彻底休息好了再回指挥台这事,如果卡普仑在每次返岗拿起指挥棒时,范宁都要求他继续回医院或家中休息,这与提前杀了他无异。

所以事情才变成了现在这样,每隔十来天他实在扛不住了,就会来给范宁交上一个2-3天的病假申请,然后等时间到后,又以看上去「休息得不错」的气色重新来报道了。

窗外雾霭沉沉,不见阳光,偶尔能听到一两声飞艇的沉闷鸣响。

「范宁先生,下午茶还有十分钟开始。」

门口传来一位行政部职员的礼貌提醒声。

「我不去,你们聊。」

眼神游离一段时间后,范宁将看完的信与请假条收好,将自己一大堆杂乱的情绪全部压下,处理了一小堆工作文件后,又开始提笔梳理起明天首场青少年交响乐团音乐会的布置要点来。

如果不能以很高的效率处理完每天的事务,那么为数不多的作曲时间就会进一步被挤压,已进入最后合唱阶段写作的第五乐章就会更晚得到排练了。

只是,「音乐救助」计划的另一部分登台在即,这件曾经同样是范宁心心念念的愿望,如今实现之际,心情却怎么也高涨不起来。

沙沙的写字声如窗外铅黄的雾。

第二天晚上7点30分,特纳艺术厅处处亮着华灯,入场的第一波高峰已经过去,但检票大厅、二楼廊道和交响大厅外面的其他区域,还是有相当多的听众滞留。

其实今晚的演出,原先阶层的乐迷仍然占据了一半的比例。

那场新年音乐会实在给音乐界留下了太深太深的印象,几乎所有人清楚特纳艺术厅有个「音乐救助」项目,也清楚当时的合唱团是什么水准,只要是带点脑子的人都知道青少年交响乐团的水平同样不会太差,再加上今天大量的新作首演……

就算这场音乐会定成十几二十镑的价格,他们也同样会买的,而且论排队购票的机会,他们比劳工小贩们更加方便。

相比于极

少极少数「拒绝和娼妓共同赏乐」的道德家,其实更多的人抱的是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理,反而更加期待出席了。

他们很想看看这群人到底会有怎样的表现,想看看尊敬的范宁先生把他们放进来后的会不会后悔,所以这其中很多具备记者身份的人,此时在检票大厅附近逗留做拭目以待状。

这其中尤其以《事件报》的几位记者最为积极,他们准备针对前期「乐迷采访」的代表性言论进行「实况跟踪报道」

除了演出现场,特纳艺术厅未禁止拍照行为,很多媒体已经开始调试设备了。

可直到过了8点,有几位站在二楼廊道观察下方的记者乐迷,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们已开始集中入场检票。

之所以说后知后觉,是因为…

这些劳工、匠人、仆从、小贩、小文员和近郊农民们,在着装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灰黑色而非浅色花色,选择了纯色而避开了格子和条纹。

当然在细看后,记者们也很容易就发现:其质地款式劣质又老土,鞋子也不是皮鞋,身形不够挺拔,举止也不够优雅,但起初零星几个人入场时,的确无人注意,只有在后面人流到达高峰时才意识到他们来了。

这说明在音乐会场合,这样的形象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谈不上惊世骇俗或惹人笑料。

而且…

有很多人在门口暂停过一次,因为他们看到了导语,也有工作人员引导,两边提前备有浸在清洁液里面的湿巾架。

这部分因务工而来不及清理显眼污渍的人,大体做了一次清洁才入场。

他们手上握着曲目单和门票,有些拘谨地将门票呈递给检票员,又反复对照着席位上的号码与实际的区域位置入口,并用好奇和惊叹的目光一路打量着音乐厅的环境。

相比充斥着粉尘、机油、噪音或染料污渍的工厂,这里洁净的木头、石板、灯箱以及充满美感的陈列装饰,虽不至于说像来到了「天国」那么夸张,但总是在提醒着他们,世界上还是存在能让人感受到「活着」的地方的。

二楼廊道处,《事件报》一位留小胡子的记者,和旁边负责摄影的助理大眼瞪小眼。

这…不是我们想拍的东西啊…

不体面没错,但谈不上失礼吧?

「咔嚓。咔嚓。」

《霍夫曼留声机》的资深记者兼乐评人费列格,则若有所思地亲自按下了快门。

时间太紧张了,这第二波检票高峰很快结束。

基本上卡在了8点半的前两分钟,最后一批才入座。

这归功于一路大量的引导提示牌,让匆匆忙忙的人们不至于在偌大的音乐厅迷路。

「今天的曲目单怎么这么长?…」

几位绅士拿到手后发现,它排版精美、内容详实,足足可以展开四折八页。

「上半场:」

「1.《蝙蝠》序曲:从热烈又欢腾的全乐队齐奏开始吧!接着是在轻柔音乐声中由双簧管吹出的活力主题,然后你将听到中间四段性格各异的片段——

第一段是华丽流畅的小快板,在弦乐(一堆提琴)的拨奏下,小提琴旋律悠扬动听,它的颤音伴随圆号转调,最后以短笛颤音衔接;

第二段是优雅的「嘣擦擦」三拍子圆舞曲,依旧是弦乐呈现,后来长笛也加入舞步;

第三段是慢一点的三拍子行板,这里弦乐是伴奏,而双簧管的主旋律略微有点哀婉忧愁,不过很快,它就变得轻盈而准备转调了;

第四段是很快的「嘣嚓嘣嚓」二四拍波尔卡,小提琴和长笛带队将欢快情绪发展至全乐团;

接下来你会听见它们

的重复,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第三段全变成了明亮欢快的大调,这很有趣,这很激情,等最后序奏部分重新出现后,音乐将在白热化的**中结束。」

「2.《g小调第十五号交响曲》:本格主义大师塔拉卡尼前中期的小型交响乐,旋律动听,结构工整,形象鲜明,富有古典之美。

第一乐章,甚快板,注意木管组不安分的小调音响,然后我们听到了大提琴优美而感伤的主题,在颤弓加剧的乐队经过句后,迎来了副题圆号与双簧管的温馨对话…

(注意,乐章中间无须鼓掌)

第二乐章,较慢的行板……

(注意,乐章中间无须鼓掌)……」

「下半场:」

「3.《电闪雷鸣波尔卡》……4.《闲聊快速波尔卡》……5.《天鹅湖》……6.《野蜂飞舞》……7.《农民波尔卡》……8.《溜冰圆舞曲》……」

今天的8首曲目,竟然每一首都附上了被范宁先生称之为「导赏」的提示语,和印象主义美展时一样!

很多人依旧没注意到一个细节: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单,在当时的购票现场就能提前拿得一份。这和以往是不同的,很多劳工是拿着提前领好的曲目单入场的。

这导致了一个现象:当下好奇又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的,大部分反而不是劳工,而是刚刚在现场才拿到的绅士淑女和专业人士。

因为很多劳工之前就熟悉了,他们现在只是重新扫了几眼。

而且绅士淑女们又发现,除了每首作品的详细引导,曲目单后面还精心附上了一个「交响乐团座位分布图示」!

上面不仅框出了相对位置,把每个乐器名扔到了对应区域,而且名字下面还有乐器的外形轮廓缩略图,首席和指挥的位置也被标了出来。

「确实挺一目了然,不过这种常识性问题,需要标得这么清楚么?」

有很多乐评人或音乐专业的学生听众有些疑惑。

「哗啦啦啦——」

身边响起的掌声,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阅读曲目单中抬起头来,加入鼓掌的队列。

他们看到了穿着西服与礼裙的乐手们开始进场。

这些乐手们年纪都不大,此刻动作和表情有些稍稍紧张。

但他们的气色非常地好,眼神也非常明亮有神。

一种在精神生活极度充实的环境中才能有的状态。

接着是穿一身黑色女式礼服的洛桑小姐在更热烈的掌声中登台。

看着少年少女们在指挥的带领下向听众行礼,在场有相当多的记者和乐评人,突然露出了一种长长的思索表情。

「我又意识到了一个之前并未明确注意的问题。」一位记者回想起这阵子的舆论,然后朝身边的朋友低声开口。

「什么?」身旁的绅士下意识问道。

「台上这些稚气未脱但气质初显的小乐手们的出身,同样来自劳工、匠人、仆从、小贩或农民的家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