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在下,中医黄素 > 第421章 大医精诚中

第421章 大医精诚中

书名:在下,中医黄素 作者:十年老陈皮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5-04 22:25:12

黄素拿过黑板擦,擦掉黑板上的行书,再次拿着粉笔,笔走龙蛇地书写起来。

书写过后,黄素背对着黑板,把自己写的东西背诵了一遍。

张湛曰: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面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思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大医精诚》是孙思邈所作,一个医术精湛,又能诚信救人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医,所以大医应该是德术兼修。德非术不行,术非德不远。德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人之两足,缺一不可。

大家最为熟悉的那一部分只是《大医精诚》里面诚心救人的部分。

然而《大医精诚》全文一共分为四段。

除诚心救人,《大医精诚》其他三部分分别为医术精通、大医之体、为医之法。

黄素第一堂课就是给学生讲《大医精诚》。

或许这段文字没有诚心救人段落的康慨激昂,韵律十足。

所有的同学都静静地听着黄素的朗诵。

黄素朗诵结束后,继续说道:“讲诚心救人,下面我就要给你们讲讲《大医精诚》里的医术精通了。”

又看着下面还处于刚刚背诵后,已经精神亢奋的学生们。

“欢迎各位同学选择一门最难学的医学,中医不是西医如同排列组合的治病方法,她要求你们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熟读中医经典,还要有如同刑侦一样敏锐的洞察力,抽丝剥茧找到病症后真正的病机,再灵活运用你们所学的知识。”

黄素澹澹地微笑,给还在兴奋中的同学们浇桶凉水,让同学们从亢奋中清醒过来。

看着不以为然的同学们,黄素开始慢慢讲起了《大医精诚》医术精通的篇章。

医术精通讲的是张湛的一段话。

张湛,东晋学者、玄学家、养生学家。字处度。高平人。

他一生撰写医书撰有《养生要集》、《养性传》、《延年秘录》。

他说,医道向来很难精通,为什么难精呢?因为很多疾病本质一样,但表现却五花八门,或者本质不一样。但表现却相同。比如大家都是贫血,有人表现为头疼,有人表现为腰酸。有人表现为四肢冰冷。如果抓不到贫血源于脾胃生化气血不足,片面地吃治疗头晕的药、腰痛的药,还有四肢冷痛的药,都不能很好地得到治疗。只有把脾胃气血补足,让贫血改善,这样持中州,灌四旁,各种外在的病象才会一一消失。

又比如两个人都咳嗽、一个吹了风则咳,一个长期劳累过度而咳,他们病因不同,表现症状却一样,吹了风咳嗽的用荆防败毒散这咳门第一方,一通宜理肺,疏散风邪,咳嗽马上好了。长期劳累过度的就要虚则补之,因为劳倦伤脾,所以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培土生金,虚则治其母。这时没有用止咳的药,却能把咳嗽治好。

同学们就会很奇怪,如何能够透过病象知道病人的本质呢,也对品味黄素刚刚的话。

这个疑问,孙思邈也讲了,他说,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完全不是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到的,你怎么能够判断他是外感还是内伤,又怎么能够知道他这是贫血,脾胃生化功能减退导致的疾病呢?

孙思邈说,这就要考验医生诊断疾病的功夫,这叫必先诊候以审之。

那怎么诊候?中医认为诊断疾病要四诊合参。

四诊是什么?就是常说的望、闻、问、切。

可就拿切脉来说,这寸关尺的搏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跳法,经络穴位也会因为高矮胖瘦而有差异,肌肤筋骨也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状态。这样看似没什么标准,你怎么诊断?

孙思邈讲,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以言医道。也就是说医道是至精至微的事情,

你如果粗枝大叶地学,浅尝辄止地思考,那你最好不要学医,为什么?因为你学业不精,误了别人性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学医怎么会误别人性命呢?

就像一个老太太,本来脉象亢盛有力,你就说老年人虚了,应该补补,结果给她用了一根高丽参,还没吃完,眼睛就出血看不见了。

孙思邈称,这是盈而益之,重加其疾。说白了就是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什么叫虚虚实实之戒呢?虚虚就是让虚弱的人更虚,给亏虚的人用下法,结果他站不起来。实实就是给壮实的人甚至上火的人加一把补药、这就等于火上浇油,严重的会引起狂躁出血。

所以医生一旦用药用反了,就像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一旦用药得当,就如同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露。人参也会杀人,用不好也会给身体添疾病的。

没有绝对的好药、坏药。好不好,看用药的人、看有没有对证。

这个老阿婆误服人参后,导致眼珠出血,视力下降。后来明白的医生,赶紧给她几片大黄泡水喝,把人参的补力消掉,让上冲的脉势下顺,眼鼻出血就收住了,头脑没那么胀痛了,慢慢恢复了清爽。

大家看,如果不知道及时解救,一错再错的话,这可不是眼鼻出血那么简单,有可能脑出血中风,这就麻烦了。

所以老人最好不要乱吃保健品,不要给父母乱买保健品,尤其把中药材包装成保健品的太子参、鹿茸、阿胶等,它们本身是药材。

有些人在外面赚了钱,就以为高价昂贵的补品就都是好的,买了很多送给家中老人,老人乱吃中医药补品吃出事的年年都不在少数。

这叫什么?

这叫不通医理,孝心也会变成利刃,无知的爱就是一种伤害。

听着黄素的讲述,全班同学脑海里第一想到就是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是功这句俗话。

这句话就是在感叹世人不通医理,蒙昧无知,总认为补品吗,补一补总没有坏处。

就像中年男人精力不济,总喜欢茶水杯里泡枸杞。

在你不知道你精力不济是阳虚、阴虚、血虚、湿热引起,就贸然地喝枸杞,药不对证喝一辈子的枸杞也枉然。

药不对证,人参亦害人;药若对证,大黄也能建立大功。

对这些学生的反应黄素非常满意,继续讲虚而损之。

一个本来亏虚的人,你还说他身体有病邪,应该把病攻出体外。本来寒积便秘的,你只看到便秘的标,没看到虚寒的本,你就草草给他用了下法,他马上就会头晕气短,脚都站不稳,大便更排不出来,肚子也冷痛,胃口全无。

所以古人讲,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旧病未已,新病复起。

病人想来治便秘的,反而让你治得头晕眼花没胃口,没有帮病人治好病,反而添了病,孙思邈就叫这种行为为含灵巨贼,重加其疾。

你非但没让疾病减轻,还加重了,这是医之过啊!

你如果懂得辨寒热,给他用点温药,他反而舒服、所以寒温错了,病症立马加重,这叫寒而冷之。他本身肚子就缺把火,大肠才蠕动不了,你又给他用凉茶、寒冷的大黄,这不是雪上加霜是什么?

同学们听到黄素距离讲解都非常震惊,原来学中医这么难,原来学中医太危险了,一个方向性错误,就有可能把病人带向病痛的深渊。你希望他活过来,但实际上却加快了他的死亡。

那什么叫适而彻之呢?

有些医家,凡看到病痛,就以为这是经脉不通,应该打通它,因为不通则痛,就给他用大量活血化瘀药,让他的血脉跑起来。

殊不知有些劳损之人,气血还不至于闭塞,能够慢慢地走,你却使劲加快它,叫它跑快点。

这就像一匹马已经累得都快跑不动了,你还拿鞭子抽它,让它跑用更快的速度跑,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匹马很快就断气倒地了。

所以这时不是要用大量活血化瘀之药,而是要慢慢培补他的元气。气足后,自然走得快,不用你去赶它,这叫不用扬鞭自奋蹄。

那什么叫塞而壅之呢?

一个人本来气滞血瘀。说话都没力气,身体经脉堵塞得严严实实,你一看就说,这浑身没劲,肯定是虚的,就给他用大量的补药,一补就麻烦了,他就上火,经脉堵得更厉害,昼夜烦躁不得安,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更没精神、脑子兴奋得像高铁一样快,但身体却像老破车一样,缓慢走不动。甚至随时有散架之感。

所以这时不是一味地给他补充,而是要疏通瘀塞,令气血对流,疾病乃愈。

那什么叫热而温之呢?

有些病人本来胸中烦热,身体强壮,他还想纵欲壮阳。他就跟医生说,医生,给我开些壮阳药吧,贵一点的都不怕,我有钱。

如果医生听了他的话,给他开一系列扶阳补肾的药,这医生就不是在看病了,而是在看钱。

用了这些药,病人马上兴奋起来,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短时间内充满精力和激情,但纵欲过后,亏损得更厉害,衰老得更快。

这叫什么?叫年轻气盛还加把火,火上浇油,生命燃烧得更快。

为什么古代很多皇帝寿命非常短,就是服用了太多虎狼之药。

皇帝要尽兴,太医们明知这是火上浇油,对身体有害,却碍于威权,只能遵从。

最典型例子就是明朝泰昌皇帝,登基一个月就因为纵欲无度,暴毙而亡,史称一月天子。

孙思邈说,你企望让他快活,其实是在死亡的悬崖上推他一把。

医生如果干这事情,就不是在救生,而是在杀人。

所以作为医生,不能盲目满足病人的要求,要看对他是有利还是有弊。满足一些为了纵欲而要求壮阳的病人的要求,你不是在积德,而是在造恶。积德之家必有余庆。造恶之家必有余殃。

学生们现在对中医这职业不禁有些胆战心惊,如果不明医道事理,造恶了都不知错在哪里,这多么可怕啊!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灾难降临,而是你每天都在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自己却不知道。

胆战心惊的同时,学生们心里又产生敬畏之心。

那种看见李燕救人游刃有余,觉得我学会我也行的狂热之心,也慢慢冷却下来。

所以孙思邈讲,医道是各种技艺里最难精通的,如果不是天资聪敏,读万卷书,还有阅人无数,人情练达,你真的很难得到里面的精髓。

有些粗工学医,读了医书三年,偶然治愈一病,就昂头戴面,非常骄傲。

认为所有疾病,医书上都载有方药,天底下没有病不可以治了。

这样的愚者粗工,等真正临床,治病三年时,不禁感慨教材无用、古籍不行,中医没效。

他认为天底下没有一个方能治好病的,大家看为什么呢?

不是方子不行,而是他不行。

他就想拿着书去套病,疾病是千变万化的,又怎能拿着书生搬硬套。

黄素扫视着现场的学生们,语气严肃地说道:“所以一个医者真正想要学好中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不能道听途说,认为中医没落,未上战场先言败,你这不是在传承发扬中医,而是在做中医的掘墓人。”

中医看待西医的态度,也是老师看小学生的态度。

中医发展五千多年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将人体研究明白。

短短发展两百多年的西医,却敢大言不惭贬低中医,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理,那他们掌握人体的真正奥秘,医学上他们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权。

这就是典型的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

说白了就是医术不精通,形成的无知狂妄。

用老百姓的俗话就是,狗肚子里面装不了二两香油,一瓶水不满,半瓶水瞎晃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