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传承国风后我成为考古博主爆红了 > 第16章 一荤一素一点心,一道历史一刻痕

何浣溪语气不疾不徐,仿佛一道清风拂过,清脆悦耳的声音落入人们的心里。

“一荤一素一点心,小小的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智慧,来历悠久,背后更是有鲜为人知的典故。别看菜品普通寻常,但它们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一道菜品,就是一道传承,一个历史。它们之所以能够走进千家万户,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足美好的时代,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它们的历史。”

何浣溪浅浅地喝了一口茶。

放下茶杯时,杯底与饭桌碰撞,发出清脆的“哒”声,颇有种拍案惊奇之感。

可不惊奇吗?

就连网友都没想到,这寻常的一荤一素一点心,在何浣溪的嘴里,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大身世”!

“提起这道红烧茄子,就不得不说一下茄子的由来。据说,原产印.度的茄子,状如鸡蛋,由东汉时期传入到我国。在公元533年至544年间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介绍怎么种植茄子的方法。这说明在南北朝之前,茄子就已经从印.度引进过来,并开始种植了。”

“茄子有很多别名,落苏、紫菜、昆仑瓜都是它,其中我要跟大家讲的是昆仑瓜,就连隋炀帝杨广,也把这紫色茄子称为‘昆仑紫瓜’……”

“红烧茄子,是一道地方名菜,此菜是素菜中的精细者,属于浙菜系或东北菜,作为一道家常菜,它营养价值丰富,味道咸鲜。最重要的一点是,容易上手。”

何浣溪莞尔一笑,“想要摆脱‘厨房杀手’这个称号的新人们,可以尝试一下做红烧茄子,应该会有惊喜。不管味道怎么样,起码煮熟了就能吃,怎么折腾都不会中毒。”

【哈哈哈,感觉是为我准备的!】

【今天我在学校里吃的就是这道红烧茄子!】

【茄子真的很好,肉质饱满,会做的厨师能把跟茄子有关的斋菜,做地跟吃肉一样,我最喜欢吃蒜蓉烤茄子!】

【茄子有一道菜色叫做的茄子煲啊,不知道你们吃过没有,我经常吃。这道菜也叫做肉末茄子煲,但我妈不喜欢放肉末,喜欢放咸鱼,也是一道好吃的风味!】

一道看似寻常又不寻常的红烧茄子,被何浣溪介绍的高大上了起来,也引起了网友们天南地北的“攀比”。

弹幕里,网友各抒己见,将自己认为用茄子做出来的美味佳肴给说出来。

这些菜品在他们心目中都是排名第一的。

紧随其后,何浣溪又介绍起了“东坡肉”。

“东坡肉是北宋着名词人苏轼发明的一道美食,而苏轼号称东坡居士,所以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将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相信这道菜由来的历史典故,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元佑五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值梅雨时节,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是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杭州的老百姓为了感谢苏轼,过年的时候,纷纷抬猪担酒来给苏轼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状,烧得红酥软烂,拿去分给老百姓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于是人们亲切地将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何浣溪话语一转:“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典故,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典故,但你们可知,苏轼制作的东坡肉,其实早有来历。在最先开始,这道菜不叫做东坡肉,而叫作‘回赠肉’。”

【没有听过啊!】

【为什么会叫回赠肉,难道是因为这道菜被苏轼送回去给老百姓吃,所以叫做回赠肉吗?】

【虽然没有听过回赠肉的故事,但我觉得苏轼肯定很早就知道怎么煮东坡肉了,总不可能村民将猪送过来之后,他忽然灵光一闪,想出来的吧?】

何浣溪抽空看了眼手机,主要是看弹幕。

她道:“已经有人猜出回赠肉的意思了,没错,回赠肉就是苏轼回赠给老百姓从而得名。相传在熙宁十年,苏轼赴任徐州知州,当地大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率领禁军营亲自抗洪,跟全城老百姓一同筑堤保城!”

“这一抗洪,就奋战了七十多个昼夜,终于保住了徐州城,百姓们无不欢呼,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百姓共存亡的好知州,于是赠送猪肉。”

“苏轼指点家人把猪肉烧制成了红烧肉,回赠给参加抗洪的老百姓,引为一桩美谈,于是称这道菜为回赠肉。”

何浣溪轻酌了口茶水,慢慢道:“后来在元丰三年时,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自己开荒种地,把此地称为‘东坡居士’,又亲自动手将烹饪红烧肉的经验写进了《食猪肉诗》中,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名气。”

她风趣幽默地摊手,“接下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后来苏轼重新返回杭州任知州,带领老百姓抗洪,这一次,‘东坡肉’举世闻名。”

【我是徐州人,主播说的是真的,城里还有专门的苏轼故居呢!我们这儿都不叫“东坡肉”,叫“回赠肉”,这是我们徐州的“东坡四珍”之一!】

【苏轼跟洪水真有缘分,两次都抗洪,两次都得老百姓赠肉。】

【小笼包又有什么历史典故,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了!】

何浣溪做吃播,跟其他主播真刀真枪撸起袖子吃不一样。

其他主播走的路子,那叫“现身说法”。

何浣溪走的路子,那叫“隔山打牛”!

看似是在做吃播,其实是在讲故事。

另一方面,她在讲故事的同时,也不会忘记展示菜品。

不得不说,节目组为了这次直播,可谓是煞费苦心、别出心裁了。

饭堂很普通,但细节处处不普通。

做吃播,最重要的是打光与镜头。

节目组大手笔地直接运用摄像头3d环绕技术,打光也特意让每个饭桌头顶都有一竖灯光,可以让主播用遥控器调节角度,确保光能打在饭菜上。

何浣溪的直播间里。

色彩靓丽饱满的美食,仿佛还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温柔的主播用轻柔的嗓音,将菜品背后的故事缓缓诉说。

不知道其他网友是什么感觉,反正待在这里的网友,都感觉自己饿了!

【越看,越听,越饿!】

【食欲大增啊,明明主播没有动口,但我就是被带起了食欲!】

【现在就下单一份红烧茄子和东坡肉!】

何浣溪的直播间,原本从排名第五掉到了排名第十。

但随着她的讲解,人气又缓缓来到了第五位,已经跟第四位非常接近了。

看其他主播的吃播,很俗,接地气。

但看何浣溪的吃播,给人感觉很高雅,很美好。

一道平平无奇的菜品,原来也有如此高光的时刻。

正如何浣溪开头所说的那样——

一道菜,便是一道传承。

何浣溪浅酌了几口茶,润了润嗓子,悠悠讲解着“小笼包”的历史典故。

“小笼包,别称小笼馒头,是我国着名的汉族传统面点小吃,最早出现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江苏省常州府一带。它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类似的“灌汤包子”流传至今,产品具有皮薄透明、卤汁丰富、蟹香扑鼻、肥而不腻等特点……”

说完了它的历史由来,也追溯完了小笼包的前世今生。

何浣溪的重点,放在了现代的趣闻里。

她眼里浮起一抹流光,恍如一汪动人春水,“提起小笼包的海外出口,不得不提的就是西班牙。”

“刚开始,我国有移民在西班牙经营华国餐馆时,小笼包在西班牙菜单上的名字叫做‘中心加肉的华国面包’,美味可口,很受欢迎。”

“后来,随着大量移民进入西班牙,华国餐馆越开越多,小笼包便成了每家华国餐馆必备的主力食品之一。那时候,小笼包被写成了‘小龙’,西班牙菜单上的注释更绝,叫做‘加华国龙肉的小面包’。”

“再后来,餐馆大胆进行改革,直接变成了:华国的龙面包。”

“渐渐地,小笼包不再是小笼包,而是变成了小龙包,驰名国外,闻名四海,无疑成为了小吃中的出名食品。”

【小笼包在国外居然这么受欢迎,完全想象不到啊!】

【厉害了,平平无奇的小笼包居然是加了龙肉的面包!】

【哈哈哈,翻译闹出来的笑话,竟然成为了经典。】

【主播会说话就多说点,想要在听多一点,感觉好自豪!】

【小笼包真的随处可见,只是我没想到它居然这么火……】

不知不觉间,何浣溪的直播间热度挤入了前三,排在第三名!

许多主播一直有在观察榜单,发现榜单的变化后,忍不住朝着何浣溪的方向看去。

她们无比纳闷:也不见何浣溪卖力地吃啊,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她的直播间?

有的主播距离何浣溪比较近,本来做吃播好好的,到了后头都没吃了,竖起个耳朵来,悄悄地听故事。

主播明小桃就坐在何浣溪隔壁,小声赞叹道:“原来小笼包有这样的典故啊,我从小就喜欢吃小笼包,我是吃龙肉长大的!”

【主播暴露了,做好你的吃播,别偷听!】

【就是就是!】

明小桃眼睛一转,小声地说:“嘘,你们别出声,免得被节目组认为我在划水,我明明吃得很认真,只是何主播说话的声音太好听了,把我心神都给吸引住了!”

靠着蹭何浣溪的热度,明小桃的直播间也渐渐开始热闹起来了。

网友们互相跳来跳去,口口相传。

不一会儿,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主播成了何浣溪的迷妹。

自己的吃播都顾不上,只想要听何浣溪讲故事。

网友们好奇之余,纷纷前来打卡。

这一波,让明小桃的直播间热度也上升了几名,处于中上层。

罗晶晶所在的直播间里。

她看见何浣溪的热度已经上升到第二名了,有可能威胁到她第一名的位置。

她眼眸微垂,看着满屏的弹幕,刚好有个弹幕划过——

【你们看了何浣溪的直播间吗,她讲故事好好听!】

罗晶晶眨着大眼睛,装作好奇地问:“何浣溪主播吗,她不怎么跟其他人沟通,原来这么会说故事吗?”

这一句看似无心的话,却被许多网友记了下来。

wap.

/132//.html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