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 第002章:中医诊脉

第002章:中医诊脉

书名: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作者:田梦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00:47:02

张景紧跟着李渔,转过一个弯,果然,国医堂就在近前。

抬眼望去,经典徽派建筑的门楼下,悬挂着“国医堂”三个鎏金大字,在朝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大门的两侧是一副对联,紫红色的檀木上雕刻的祖母绿色字体格外醒目。

上联是“国医华堂承仲景准绳”,下联是“杏林名圃师南阳典则”。

进入大厅,则是一条条挂号候诊的长龙,秩序井然。

张景不禁感慨,果然是没对比就没有伤害。

单就这波患者的数量来看,明德堂从开业至今,所有医生的门诊量加起来恐怕也不及一半。

突然间,张景发现这家国医堂的全称为“国医堂中医门诊部甲子市分店”。

甲子市?

这么奇怪的一个城市名,现实中别说是省会了,全国也绝对找不出。

看来,系统果然是设计了一个虚拟的城市。

只是,一切都模拟得如此的逼真,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李渔见张景愣在那里半晌不动,忍不住小声催促道:“小张,别磨蹭了,抓紧时间,我还要介绍一位师姐给你认识呢。”

师姐?

张景一听,竟然有点小期待。

也不知道她跟师多长时间了,医术水平如何?

以后能有个可以相互切磋的同门,对自己医术的进步应该帮助不小。

很快,就来到位于二楼的诊室,标牌上写着:李渔主治中医师。

张景又扫了一眼门口悬挂着的医生简介,起首第一行就写着:李渔,青年中医专家,刘老学术传承人……

刘老?

仅仅这个名字,就亮瞎了他的钛合金狗眼。

刘老是经方派的代表人物,当今只要研究伤寒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老不仅善用经方,而且将古方今用,收到了显著的疗效,也将经方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此外,刘老在教学、临床之余,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伤寒论通俗讲话》、《经方临证指南》等30余部,先后发表中医学术论文110余篇,在中医界享有崇高地位。

想不到李渔年纪轻轻,竟然这样大有来头。

张景很惭愧,当初自己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小张,怎么又发呆了?快来认识一下师姐吧。”李渔脸色微沉。

心道:这小伙子咋回事,怎么感觉有点呆头呆脑,不太聪明的样子。

张景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抬眼看去。

只见一个年龄和自己一般大,梳着马尾辫的女孩,此时正盯着他看。

眼睛很大很亮,但眼神似乎有点怪怪的。

“你好!我叫李思萌。”女孩大大方方地伸出了右手。

倒是张景,毕竟第一次和女孩子握手,难免略微有些不自然。

伸手轻轻握了两下便立刻松开,微笑道:“师姐您好,我叫张景。”

李思萌被眼前这个面容清秀,略显腼腆的大男孩吸引住了,娇笑道:“小哥哥,别这么客气,叫我思萌就行。”

“思萌,严肃点!”一旁的李渔轻声呵斥。

李思萌这才收住笑容,有些不情愿的嘟囔了句:“知道啦,师父。”

张景也觉得这女孩确实有点轻浮,真搞不懂李渔怎么会收这样一个徒弟。

“好啦,思萌,你赶紧带师弟去找件工作服,马上要开诊了!”

张景于是根据李思萌的指引,去更衣室穿好了白大褂。

再次回到诊室的时候,李渔已然落座。

李思萌也拿着本子和笔,端坐在他的左后方。

看见张景来了,李渔指了指右边的方凳。

“小张,坐这里,待会儿患者来了,你先给号号脉。”

张景一听,顿时有些忐忑。

心道:怎么刚来就要上手,他可没什么诊脉经验呢。

其实,放眼当下,即便临床多年的中医,真正会诊脉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很多中医,都只是做做诊脉的动作,装装样子罢了。

至于诊脉高手,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张景略微想了想,还是决定直接坦白:“李老师,我还不怎么会脉诊。”

李渔皱了皱眉头,问:“难道你们学校的老师没有教过?”

“学得不太好。”张景艰难地挤出几个字。

李渔微微摇了摇头,严肃地说道:“中医四诊之中,以脉诊和舌诊为重,脉诊更是重中之重。要当一名真正的中医,这个不学好可不行。”

张景表情有些尴尬。

李渔又问:“那你们《中医诊断学》课本上教的,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方法总会吧?”

说起理论知识,张景自然不在话下。

于是清了清嗓子,立马背诵起来:“手腕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从关至尺泽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故名关部。”

“具体的定位方法是,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上方靠近腕关节处为寸,关后方靠近肘端位置为尺。”

李渔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继续问道:“基本持脉手法呢?还有印象吗?。”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李渔听完后,点了点头,心道:原本以为张景的基础会很差。现在看来,至少理论知识还是蛮扎实的嘛。

就在此时,敲门声响了起来。

“请进!”李渔对着门外轻轻喊了一声。

一个中年男性患者推开门,东张西望地走了进来。

李渔让张景将方凳移到诊桌前,鼓励道:“诊脉的时候,把心沉下去,时间可以长一些,仔细体会指下感觉。”

“请坐!”张景定了定神,招呼男患者。

“医生,我……”男患者刚刚落座,便准备说出自己的症状。

李渔连忙制止了他:“你好,请先别说话,待我们诊完脉后再询问你。”

患者“哦”了一声,立马闭上了嘴巴,只剩满脸的狐疑。

“张医生,开始诊脉吧。”

对于称呼的突然改变,张景先是微微一愣,不过立马明白过来。

毕竟在患者面前,当然是这样显得尊重。

“请将左手放上来,手心朝上。”张景不紧不慢的说道。

男患者依言将手腕置于脉枕之上。

张景伸出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照标准定位法,分别定好寸关尺三部。

为了让心完全静下来,张景索性闭起了双眼。

先是总按,也就是三指平齐,同时发力,先轻,后重,再换以中等力度。

随后,又采用单指分别点按,同样是运用举按寻三法。即轻举,重按,中寻。

张景努力回忆起十二种常见脉象的特点,细细甄别每一部脉象情况。

同时,李渔也在一旁悉心指导。

不知过了多久,张景终于慢慢睁开了眼睛。

轻轻放下手,点头示意:“可以了。”

李渔嗯了一声,微微颔首。

接着,便开始亲自为男患者诊脉。

张景在一旁仔细地观察,发现他表情气定神闲,指法极其娴熟,一看就是诊脉高手。

两只手加一起,总共用时大约为五六分钟。

诊完脉,李渔对张景说:“现在,可以说说你的脉诊结果了。”

“应为浮弦之脉,《脉经》有云: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又云: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我诊此脉,浮于手下,轻取即得,且如张弓之弦,重按则减,故应为浮弦之脉无疑了。”

李渔笑了,这小伙子,果然一点就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