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 第004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第004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书名: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作者:田梦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00:47:02

“嗯。”李渔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四诊资料已收集完毕,思萌,你先来辨证一下,患者属于三阴三阳中的什么病什么证,应该用什么方?”

三阴三阳?

听到这几个字,张景突然明白过来。

三阴三阳体系是《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六经辨证法。

其实他早就应该想到的。

李渔是经方大家刘老的学术传承人,肯定也遵从医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法则。

难怪刚刚问诊的时候,李渔特别强调要辨证,而不是去纠结所谓的西医或中医病名。

没等他细想,李思萌已经开始摇头晃脑地分析起来。

“皮肤为表,脉浮,故病在太阳,无鼻塞,明显恶寒等症,说明表邪已不重,故诊断为表郁轻证。方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依据呢?”

“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面色反有热色……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末了,又补充一句:“此方也是治疗荨麻疹最为常用的经方。”

说完之后,李思萌脸上微有得色,显然对自己的答案很有信心。

李渔却不置可否,继续回过头来问张景。

“张医生,说说你的诊断。”

“我和师姐的看法可能有些不同。”张景思索了一会儿,郑重说道。

“嗯?”李思萌秀眉微蹙,心里一紧。

“继续说下去。”李渔的眼神中满是期待。

“我认为患者虽有浮脉,提示表证未解,但同时还应有阳明湿热之证。因……因为脉弦可主痰饮,此外,舌苔黄腻,大便粘腻,小便也偏黄,更说明里……里有湿热。”

张景说得有些磕磕巴巴,毕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临床辨证,心里底气难免有点不足。

没想到,李渔听完后连连点头:“辨证很对,那该怎么用方呢?”

“《伤寒论》第二百六十二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处方用量呢,还记得吗?”

“麻黄(去节)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背诵《伤寒论》原文,这可是张景的拿手好戏。所以,极为流利。

话音刚落,李渔心中暗暗一怔:好家伙,原本以为他能记得住药物组成就已经不错了。没想到,关于每味药的用量,炮制方法,甚至是煎煮和服用方法都一字不差。

这一点,恐怕连他自己都办不到。

于是再次连连点头:“很好!很好!果然是学经方的好苗子,基础扎实,悟性也高。”

听到这番夸赞,张景还没说什么,李思萌却不干了。

嘟囔着嘴说:“我看他也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我不服气,下回再重新比试。”

这一次,出乎意料的,李渔倒没有责备她,反而笑着说:“行呐,我倒想拭目以待了。”

见此情形,张景愈发觉得这个李思萌脾气有些古怪,说话总是咋咋呼呼的,实在不讨人喜欢。

还有,这师徒二人的关系怎么看起来也有点怪怪的?

没等他琢磨明白,李渔又发话了:“张医生,你来给病人开处方吧,注意剂量的换算。不可直接套用1两等于15克,这位患者,你就按照原方的五分之一来计算。只写用药和用量,其余的我来补充。”

边说边递给张景一张空白的处方笺。

“李老师,经方不是讲究原方原量,不能随意增减的吗?”张景忍不住好奇地问。

“我们师仲景之法,主要是学习他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经方,也主要是学习其严谨的配伍原则。但是,千万不可泥古不化。就拿这首方子来说,如果面对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你能使用相同的剂量吗?”

闻听此言,张景只觉脸颊微微发烫,连忙提起笔,开始书写起来:生麻黄6克,连翘6克……写完后双手递给李渔审核。

李渔仔细看了看:“嗯,字不错,不过下次可以写得更工整些,这样药师按方抓药才不容易出错。”

张景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毕竟平时习惯了“龙飞凤舞”,已经很久没有认认真真写楷体字了。

只是,他有些想不明白,这么大的中医馆,怎么诊室就没有配台电脑呢?

要知道,就明德堂那种小诊所都用上电子处方了。毕竟,这样可以节省不少书写的时间嘛,而且打印的字体肯定最容易辨认。

还没来得及询问,李渔已经开始对男患者交待煎服方法了。

“这么的,你按着这个方子到下面中药房抓3副。把药拿回去之后,三碗水煎成一碗,白天不用喝的,只用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趁热喝上之后再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发汗,连发三天汗就行了。”

“只开三天药管用吗?我之前可是看过很多中医的,吃过很多中药都没怎么起效。吃西药当时倒是有点用,可是只要一天不吃又会发出来。”男患者一脸质疑之色。

这其实也是张景的想法。

荨麻疹发了两个来月,三副药就能治愈?

李渔是不是过于自信了?

再看李渔,却仍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回答道:“此疾虽时日已久,但素体阳气未衰,三剂药足矣!放心吧!服药后,今晚就能睡个好觉了。”

对于前半句话,男患者听得云山雾罩,似懂非懂。

不过,后面的话就明明白白了。

心道:既然医生这么有把握,那八成是没问题了。

于是连忙说了声谢谢后,便捧着处方喜滋滋地下楼去了。

诊室里又只剩下师徒三人了。

“李老师,为什么您的诊室不用电子处方呢?”男患者刚关上门,张景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电脑打字虽然简便快捷,但是容易养成心浮气躁的性格。而中医看诊讲究静心、仔细和认真,诊脉时更是如此。”李渔不紧不慢的说。

张景暗自思忖,越想越有道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变得越来越浮躁。

“还有请问李老师,为何您交待患者只需晚上服用一次,而不是按原方之法,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呢?”

李渔笑了笑:“这个很好理解呀,你想想看,他的病一般什么时候发作明显?”

“哦……”张景一拍脑袋,立马反应过来。

自己真是犯糊涂了。

既然剂量都可以因人制宜,那么煎服方法,当然更能灵活变通啦。

一念至此,张景不禁心生感慨,李渔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经方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