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 第005章:经方六经辨证

第005章:经方六经辨证

书名: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作者:田梦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00:47:02

“请问李老师,依照您的意思,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经方不仅可以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调理剂量以及煎服方法,而且也可以增减药味,甚至替换其中的某些药物呢?”张景略一思忖,决定问个明白。

李渔微微颔首,而后反问道:“你来说说看,后人尊《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如何理解这个‘方’字呢?”

“方可以理解为经典处方,《伤寒论》所载方剂,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故被后世奉为经方。”

“这个只是普遍的认识,我倒觉得这个方更应该是方法,也就是辨证论治之法则。”李渔微微一笑。

张景仔细一想,颇觉有理,不禁心中再次赞叹,果然不愧是刘老的学术传承人,见解就是深刻而且独到。

“李老师,这么说来,伊尹所著《汤液经》才应该是人们所理解的方书之祖,也可以说是方剂之源,对吗?”

“没错!医圣张仲景最大的贡献在于,参考了《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和《平脉辨证》等古代医书记载的内容,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创立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之魂。”

“嗯嗯嗯!”张景连连点头,表示完全认同。

李渔突然话锋一转,继续问道:“你再说说看,六经辨证的核心是什么?”

张景思索片刻,郑重回答道:“六经辨证就是三阴三阳体系,三阴三阳的核心应该是阴阳。”

李渔微微颔首:“没错,张景岳说过,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总之,万事万物皆离不开阴阳。关于阴阳之分,你不妨列举两个最浅显的例子看看。”

“女人为阴,男人为阳。黑夜为阴,白天为阳。”张景立马回道。

“嗯,很好。我们就以昼夜为例,如何在阴阳基础上,再分三阴三阳呢?”

“……”这个张景之前可从未思考过,一时之间,根本回答不上来。

“没关系,你先说说看,三阳中哪个阳气最多,哪个次之,哪个又最少?”

“太阳为三阳,阳气最多,少阳为一阳,阳气最少,阳明为两阳合明,阳气量居中。”

“三阴呢?”

“太阴为三阴,阴气最盛,少阴为二阴,次之,厥阴为阴之尽头,阴尽则阳生,故为一阴。”

“很好,很好,”李渔连连点头,忽而转过头来,对着耷拉着脑袋,漫不经心的李思萌说道:“多学着点儿。”

李思萌瘪了瘪嘴,想辩驳又有些不敢,只是偷偷瞪了张景一眼。

“咚咚咚!”敲门声再次响起。

张景跃跃欲试,准备再次接诊。

却不料,李渔淡淡笑了笑。

“第一个患者耽搁的时间有点多,后面的患者还是我先来接诊吧,不然预约的患者可得等着急了。你的四诊经验还不太足,特别是脉诊,这可是中医的看家本领,也很吃功夫。回头休息的时候,先让思萌带你去脉诊学习室好好练练。”

“脉诊学习室?”张景有点懵。

“对啊,你们大学《中医诊断学》考试的时候,难道没有使用脉象教学考试仪吗?”

“哦,有的有的。”

张景想起来了,这是一种可以模拟各种脉象波形,然后出题让考生作答的机器。

他还记得,当时五道题自己只答对了其中的两道。不过,就这个正确率,已经算是全班数一数二的了。

毕竟,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对于完全没有临床经验的在校医学生来说,的确太难了!

“虽然机器模拟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体的真实脉象,但是,整体感觉还是大差不差的。先过了机器考试关,再和临床脉诊实战相结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对于初涉临床的中医生来说,只需把握大局,抓准主要脉象。然后再根据舌诊、问诊等情况,四诊合参,仔细辨证论治,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正说话的功夫,第二位患者已经坐到了诊桌的对面。

这是一位年轻女性,和前一位男患者只穿了件衬衣截然不同。还没到冬天,竟已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

即便如此,仍不时打着哆嗦,而且时不时吸下鼻子。

张景心里很清楚,这是典型的恶寒表现。

李渔将病历本递给张景。

张景接过一看,体温一栏写着39度8。

不禁心下一凛:如此高的体温,竟然畏寒如斯,而且额头未见一滴汗珠,这种情况还真是不多见。

李渔仍然没让女患者开口描述病情,直接先摸上了脉。

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脉浮数。”

接下来,又开始进行舌诊。

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舌质淡,苔薄白。”

说完后,扭头问张景:“单从目前知道的情况来看,根据你的初步诊断,最有可能是什么病证?”

张景信心满满:“根据《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患者有脉浮,和明显恶寒表现,应为太阳病。”

“属于什么证呢?”李渔追问。

“……应该为太阳伤寒证。”张景想了想,回答道。

李渔仍是不予置评,又接着问李思萌:“你认为呢?”

“我……我认为是太阳中风证。”李思萌其实根本没多想,只是为了跟张景抬杠。

“思萌,先说说你的分析吧。”李渔微微皱眉。

“患者女性,舌质淡……又怕冷明显,说明体质弱……体弱则易表气亏虚,是为太阳表虚证,即太阳中风证,方宜桂枝汤。”李思萌由于准备不足,一开始有点紧张,不过后面倒是越说越自信。

“张医生,你的诊断依据呢?”李渔又回过头来问张景。

“有汗与无汗以及发热之势,都可作为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该患者恶寒明显,穿衣甚多仍未见汗出,且体温高至近40度,寒邪闭表明显。故可初步诊断为太阳伤寒证,不过还需结合问诊后,方能最终确定。”

“很好,如果让你问诊,第一个想问的内容是什么?”

“问病后出汗的情况。”

“理由呢?”

“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证候。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而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故,有汗或者无汗,可作为辨证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的核心要点。”

“老师,我有异议。”李思萌突然插进话来。

“有疑问再好好读读《伤寒论》去。”李渔瞟了她一眼,没好气地说。

紧接着,话锋一转:“张医生,我来问诊,你继续记录病案。高热之时,身体一定很不舒服,尽快开出药方,别让患者久等。”

通过询问病史,知道这位女患者来自一个矿区,前几天不幸染上流感,从此高热不退。

先吃西药抗流感的感冒药,没有效果。

然后又服用银翘散,桑菊饮颗粒等中成药,不仅无效,反而头痛、浑身关节疼痛的症状明显加剧。

张景在病历本上认真记录着:患者,女,28岁,主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3天。缘于外感时邪疫毒,服西药无效,复服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中成药后,症反加剧。现体温39度8,鼻塞,少许清涕,一直未有汗出,纳呆,二便可。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诊断:太阳伤寒证。

“嗯,开处方吧。”李渔看后点了点头,对着张景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