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 上架感言(可能史上最长)

上架感言(可能史上最长)

书名: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作者:田梦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00:47:02

此刻的鹿城,外面白雪纷飞。

坐在诊室内的我,内心却激情似火。

盼星星盼月亮,我的书终于要上架了!!!

好吧,其实主要是因为,我的身后放着一台1200瓦的取暖器,俗称“小太阳”。

诚如开篇的新书感言中所说,这是我在纵横中文网签约的第三本小说,却是唯一一本坚持到上架之前不断更的小说。

单从数据上来看,似乎一本不如一本,但是我依然对这本小说抱有极大的热忱。

因为,这不是小白文和普通爽文,而是一本真正硬核的中医小说。

我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每一位读者:

中医到底能不能治大病和急症?

真正的中医是怎么治病的?

中医是不是慢郎中?

大医还有吗?

何为医?

……

当然了,这本书能够诞生并最终成功上架,首先得感谢主编小窗大大。

我就从没听说过这么有责任心,又不厌其烦指导作者改文的网文编辑。

其次,我得感谢纵横中文网这个好平台,是她让我圆了儿时的“作家”梦,虽然目前只是个不入流的网络“作者”。

接下来要郑重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莫大支持的各位作者大大和读者朋友们。

特别是同行大哥“妙手秀才”,新书刚刚发布就第一个豪掷5000币打赏,令我倍受鼓舞。

还有“修心不够的修道人”,一直默默打赏和投推荐票支持,而且也是中医同行。

更有“迷茫了半辈子大哥”,每天准时推荐票和鼓励留言送上,您这个朋友,我这辈子交定了!

除此之外,还有新老朋友:镜中看人生,紫藤花开,兵哥哥ks,竹中鸟,水晶玻璃zp,小丸子2020,茹逸君子,纵横辰宇,何以唯酒,余三味,书友59215791,辣目洋子,小榆榆,九掌柜呀,慕云追月,新馨之约,乡村小刁民……等捧场支持。

以及其他各位在我的书评区留言,投月票和推荐票的朋友们。

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家人。

在此,要夸一夸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内子,为了让我工作之余安心写作,她主动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

顺便也提一提我那集才华与帅气于一身的儿子,他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令我这个老父亲倍感欣慰的是,还在上小学的他居然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的小说手稿。

要知道,我看的第一本小说还是在上初中。

本书上架后,如无特殊情况,依旧是每章两千多字,一天两更。

需要支付的费用大概是每章6-7个币,每天不会超过15币(折合成钱为一毛五分)。

真心不建议全订,如果觉得有值得一读的章节,单独订阅即可。

哪怕只是订阅一章,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就像我平时给患者做温针灸,从来都是治疗一次收一次钱,绝不按疗程收费。

觉得疗效满意,下次再复诊,童叟无欺。

我是一名临床主治中医师,工作稳定,温饱无虞,不必卖惨。

写作纯属个人爱好,从不敢奢望成为网文“大佬”。

只是希望能写出一点有意思,同时也有点意义的东西出来。

诚如简介中所说,本书所录皆为当代真实医案,均有据可查,只不过,都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化处理。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包括恩师拈花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有医德的真正纯中医!

近几年大家生活不易,让我们一起加油!

祝各位看官大大诸事顺遂!

身体健康!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作者田梦顽奉上

……

最后的最后,附上三年前上交给恩师的一篇“作业”,其实也算是本书创作的一点初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我的中医之路》

虽然大学毕业已十五年,但是进入中医内科临床也就是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当初没有受到张老师的召唤来到大道,或许时至今日,我仍然在一家与养老院相“媲美”的康复医院每天重复着书写病历的工作,拿着一份还算不错的薪水,继续挥霍着自己的青春。

我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比较尴尬,毕业证书上写的是中医专业骨伤方向,然而在校期间却是和针灸推拿分在同一个系,和中医临床专业似乎没什么交集。

我原以为中医系主内科临床,而针灸骨伤系算是偏外科的,没想到毕业临了又重新站队了。

据说骨伤专业之前也是独立的,毕业后基本分配在各级中医院的骨科或外科,都是靠拿刀吃饭的,算是中医院校里最有“钱途”的。至少大一入学班会课上班主任是这么说了,同时,他还说大一大二学的都是中医基础课,不必太认真,能通过考试即可,到了大三大四才是专业课,需要花苦功学,毕竟只有专业课以后工作才用得着。

因此,我们骨伤班可能是全校中医基础课学得最差的,象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考试不及格甚至补考还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大学毕业后,家人找了一点关系进入了市中医院上班,一年半的时间里,天天除了写病历就是在手术台上给主任做助手,干着与中医根本完全无关的工作。

或许是性格使然,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对做手术并不感兴趣,加上无法融入公立医院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就萌发了改行的念头,正巧深圳的老友邀请一同开办网络公司,于是不顾家人和科领导的规劝毅然选择了离职。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自由呼吸的感觉确实很美妙,然而现实也确实很残酷,由于经营不善,才过半年,网络公司就黄了。

当初离开医院时,科领导接到我的辞职信并未上报,承诺给我保留职位随时可以回去上班。事实证明他也的确做到了,因为后来听以前同事说,我走后,医院还照常给我发工资,直到近半年后院长正好要找我才知道我早已离开,赶紧让财务冻结了我的工资卡。

既然选择了离开,自然没有再回头的道理,又一次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彷徨了,是继续改行还是回归本行,难以抉择。

后来在一好兄弟的邀请下,来到昆山,几次进入人才市场,投了几份与网络相关的工作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无奈之下,想到自己还有一本执业医师证书,于是改投民营医院,结果面试通知终于来的,不过我的中医专业在这边却不能注册在骨科执业,让我干中医内科又不会。

再后来,就碰到张老师。在和张老师最初同事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其敦敦教诲从未上心,做事总是敷衍了事,现在想来,很是愧疚。

离开张老师后,又在一家医院的老板投资下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网络项目,不过两年后又失败了。自此,我才决心回归医生本职工作,搞网络只作为业余爱好。

继续从事骨科工作显然不靠谱,一是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另外中医专业在这边也做不了骨科,改做中医内科临床也不现实,毕竟大学时中医基础课底子太差,重新开始学没有这个勇气,剩下最好入门也就只有针灸推拿了,于是考了针灸专业的主治医师。

没想到的是,有了主治医师证,就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以前执业医师的时候想找一份三千元的工作也不容易,刚晋升中级职称后,就有医院主动打电话过来直接五千一月把我招去了。

再后来苏州的一家康复医院更是开出一万的月薪,优越的住宿条件,五险一金,工作不到半年领导就准备提拔我做新开设病区的科主任。

离开老家在外漂泊了这么些年,此时终于看到曙光。

也就在这时,张老师找到了我,说他开了一家中医门诊,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干,是否愿意做一名真正的中医。

说实话,好不容易刚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稳定下来,又要重新开始,家里人并不赞同,我自己也有些犹豫。

院领导听说我要走,再三的挽留,甚至要为我开设中医诊室。可是对于中医内科,我有的只是向往,自己却是一窍不通。

以上这些似乎都是题外话,有点长,有些哆嗦。可能是这一次回老家参加高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一下子勾起了许多的回忆。

对于中医内科临床,在此之前的记忆并不多,大学时因为冬季皮肤瘙痒伴有牙龈肿痛,曾找过在外面开中医诊所的学校老师看过一次,他是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当时好象吃了一周还是十天的药。效果有,但不是太明显。

后来带我母亲也找他看过一次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效果也不是太好,不过服务态度是极好的,听家人说,吃完半个月的药后,他还亲自做了电话回访。

再后来到市中医院上班,当时医院也有位名中医,每天看诊的人从凌晨就开始排队,于是继续找他看冬天皮肤瘙痒问题,然而一周下来仍无明显效果,只得选择医院的皮肤科拿了西药,这一次倒是效果立竿见影,只不过来年冬季仍然复发。

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医治疗效果就多了几分怀疑。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家综合门诊的针灸科坐诊,来了一位发热的病人,说是在隔壁内科输液一周了,高热还是反复不退,能用的抗生素都用上了,最后几天还加上了激素,结果都是当时热退,下午又开始高热,内科医师实在没辙,说要不找中医看看吧,于是推荐来到我这里。

病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几乎没开过一张中药处方。

当听说输液一周就退不了热,当下就很想打退堂鼓,不过其时我正备考主治医师,手头拿着一本伤寒论在复习,心念一动,便硬着头皮望闻问切。

患儿舌苔厚黄燥,面赤,汗出,怕热,一问四五天未大便,又常在午后发高热,便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大承气汤证吗,不过门诊只开设针灸科而没有中医科,所以并没有配备中药房,于是就让拿了成药大黄通便颗粒,让吃一天试试看。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患儿母亲打电话跟我说,只吃了一次药,大便通了,热也退了,问我还要不要继续吃。

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就说体温正常了就不要再吃了。

几天后患儿的母亲特意又到门诊当面致谢,反馈说发热没有再起,并且感慨说,中医还真有点神!

经此一次,我对中医又恢复了一些信心。利用备考主治医的机会,第一次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伤寒论。

其实大学时也学过这门课,不过当时完全不重视,几乎没认真听过几节课,只是考前临时抱佛脚,按着老师划的重点背了两天混个及格罢了。

三阴三阳体系是立体而多维的,涵盖的面也是极广的,体现了古代对世界认知的大智慧。大到无边无垠的宇宙,小到世间一粒尘埃,都离不开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应用于中医临床,与传统时方相比多了一个架构,或许有时呈现出来的样子比较简陋,更谈不上华丽,然而这正是经方魅力所在,往往能直达病所,解决顽疾。

就好比是建一栋房子,经方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周边环境、土质等因素先建好房屋框架,或许装修不够完美,但是经得起风霜,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而传统的时方更多注重病症相合,经验用药大于理论组方,往往是外表华丽而应变不足。

刚来到大道的时候,跟随张老师抄方,那时的我就是一张白纸,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引下,一点一点发现了三阴三阳体系中的奥秘,收获良多。

再后来,慢慢开始进入中医内科临床,也渐渐治愈过一些病人,当然,也时常得到治疗效果不好的反馈。

刚开始,碰到看得不好的病例总是很沮丧,不过久而久之,似乎就有些麻木了,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毕竟再好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何况自己可能连入门级别还没达到呢。

进入中医临床时间越久,碰到的疑难病例自然就越多,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我开始尝试一些所谓时方对证治疗,或者在经方基础上加上一些所谓的效方,有的时候确实也能起到一些效果,不过更多时候都是收效甚微。

我开始有些茫然,所幸张老师让我加入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可以获得再次重新认识三阴三阳的机会。

相信有了这几年临床的积淀,加上张老师对于三阴三阳体系认识的日臻完善,定能发现更多藏在三阴三阳体系中的中医奥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