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京剧大师:我从龙套开始捡属性 > 第二百六十七章 传统糖画(求月票)

鲁省淄州,在周朝时期,这里是齐国的首都!

今天是大年初二,林牧带着三乾,山重和林笑笑一行四人来到了淄州城南的芙蓉镇上!

这里有连续七天的庙会,非常的热闹!

“笑笑,跟紧了,人多,别被挤丢了!”

林牧带着口罩和帽子,非常的低调。

三乾则是穿的跟个小熊一样,然后被人高马大的山重扛在脖子上,手里拿着一根龙形的糖画,一脸幸福的看着,连舔一下都不舍得!

刚才在庙会的门口,林牧惊喜的看到了一个画糖画的摊位!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

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林牧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学校门口经常会有一个中年人在那里做糖画!

下学之后,学校门口弥漫着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正是从中年人摊位上的小锅里散发出来的!

里面粘稠的糖稀,看着是那么的诱人!

而最让林牧印象深刻的是,那位中年人只是用一个普通的勺子,舀出一勺糖稀,在一块汉白玉的石板上,竟然能够画出那么多的动物来!

一旁还有一个用来抽奖的转盘,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块钱转一次,转到什么动物图桉,老板就给你做什么!

上面基本上就是十二生肖,最大的就是龙,最小的就是一个糖饼。

林牧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经常光顾这里,不过,林牧每次基本上转到的动物,都是体型比较小的,每次都很吃亏!

但是,林牧一直坚信自己一定可以转到龙,一定能好好的薅老板一次羊毛!

等到长大了之后,林牧才明白,那个转盘,老板是可以控制的!

从南京到bj,买的没有卖的精!

不过,今天林牧遇到的这个画糖画的老板,虽然也有一个转盘,但是林牧很清楚的可以看出来,这个转盘上并没有机关!

三乾对这种糖画非常的好奇,于是林牧就花了五块钱,让三乾去转一下转盘,看看能转到一个什么图桉来!

三乾搓了搓手,伸手一拨转盘上的指针,指针就飞快的转动了起来!

周围不少人看到这一幕,都不由自主的围了过来。

从古至今,这种事情都是非常能够吸引人的!

林牧隐藏在口罩之下的脸上也露出了一抹微笑,想当年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有人要去转转盘的时候,肯定周围会围上一大群的人。

转盘上的指针慢慢的停了下来,在林牧惊讶的眼神中,指针稳稳的落在了龙的图桉上!

林牧看了一眼旁边的节目表,龙的糖画,价格是五十元!

现在的糖画价格已经比当年翻了十倍,最便宜的糖画,也要十块钱了!

不过,现在的卖糖画的太少见了,林牧在京城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呢!

物以稀为贵,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看到自己转到了龙的图桉,三乾顿时一蹦三尺高,激动的抱住了林牧,嘴里哇呀呀的喊着,兴奋的不行!

这个摊位的老板也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到三乾竟然转到了龙,顿时也露出了一抹笑意。

“小朋友,你运气真不错啊,我摆了两天的摊儿了,但是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转到龙的呢,你是第一个,太厉害了,等着啊,伯伯这就给你做啊!”

周围的人也是纷纷围了上来,由于糖画的性价比有些虚高,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负担的起。

不过,看到有人抽到了龙,大家伙都是想要看一下,这个龙是怎么画出来的!

看到这么多人围了上来,老板也是提起了精神来,这可是活招牌啊,说不定自己等会画出来的龙形糖画,能让更多人的来买糖画呢!

只见老板拿起勺子,在一旁温热的糖稀里搅和了一下,然后舀了半勺糖稀,轻轻的在锅沿儿上一刮,轻巧的来到了那块汉白玉的石板上空!

众人都是伸长了脖子,多少年都没有见到过画糖画的了,不少人的心里还都是有着一丝怀念的!

尤其是那些跟林牧岁数差不多大的年轻人,都是在互相交流着小的时候吃糖画的经历!

老板手中的勺子轻轻一斜,糖稀如同丝线一样从勺子里倾泻而下,随着老板的手不断的在石板上游走!

林牧看到老板的动作,不由得眼中一亮!

看来这位老板不但是一个画糖画的高手,而且还是一个书法高手啊!

看着一个龙飞凤舞的“龙”字,在石板上慢慢的成型,林牧不由得心中暗赞了一声!

果然,高手都在民间啊!

只见这个“龙”字,左上角的“立”被老板用勺子轻轻一压,然后用铲子飞快的划了几下,就变成了一个威风凛凛的龙头!

“哇——”

三乾被这鬼斧神工的一幕惊讶的长大了嘴巴!

周围的众人也都是发出了一声惊呼!

好巧的手啊!

林牧的眼睛也眯了起来,这位老板画糖画的功夫,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看来并非是短时间学出来的!

而“龙”字的右半边,被老板用勺子压了一下,然后轻轻一甩,糖稀在石板上甩出了一个漂亮的弧线,竟然形成了一条尾巴!

“林大哥,你快看,哇塞,太漂亮了吧!”

三乾已经快要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了!

三下五除二,老板拿出来一根竹签,按在了已经完工的“龙”字糖画上,用铲子轻轻的将糖画从石板上铲起来,然后向前一推,说道,“稍微等一下,等凉了再拿起来!”

三乾闻言,将伸出去的手缩了回来,站在石板前,仔细的打量着这个“龙”字糖画,越看越喜欢!

【民间手工艺——糖画(名家级)】

【君子六艺——书法——悬空成字(名家级)】

当老板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从他的身上浮现出了两颗金色的属性球。

林牧的脸上露出了一副了然的表情,果然这位老板不但是一位画糖画的高手,而且有着深厚的书**底!

悬空成字,看来这是老板独有的一门绝学啊!

“小朋友,可以拿起来了!”

没等多大一会,老板就笑眯眯的冲着三乾说道!

三乾咧着嘴,快速的伸手将那个“龙”字的糖画拿了起来!

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色的糖画散发着晶莹的光芒,透过阳光,糖画在地面上也形成了一个阴影,就像是一个书法家在地上写了一个“龙”字似的!

周围的不少人都被三乾手中的糖画给惊到了!

在石板上的时候,虽然看得出老板手艺的不俗,但是,当糖画被三乾拿起来的时候,有了立体的感觉,瞬间就不一样了!

“老板,我也来一个!”

“我也要一个!”

“爸爸,爸爸,我也要!”

“妈妈,我也要那个龙!”

看到围上来的人,山重赶紧走过来,用自己雄壮的身躯挡住了挤向三乾的人群!

林牧也是赶紧拉着林笑笑的手,分开人群,离开了这个拥挤的摊位!

“支付宝到账,五十元!”

老板正在从锅里舀糖稀的手不由得一顿,忍不住摇了摇头,露出了一抹笑意,心中微微一暖!

他知道,这是刚才的那位顾客给的钱,并不是只给了五块钱的转盘钱,而是直接给了“龙”型糖画的钱!

老板知道,自己这是遇到不差钱的厚道人了!

“好,恭喜你,转到了猴子,我来给你做一个白猿献桃!”

刚刚转动转盘的小朋友看到自己没有转到“龙”,顿时脸上的表情就垮了下来!

老板赶紧安慰着说,猴子也很可爱啊,等会做出来你就知道了!

这才让小朋友没有哭出来,脸上也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

一路走来,由于三乾手里举着糖画不舍得吃,恐怕被周围的人群把他手里的糖画给挤坏了,于是山重直接就把三乾扛在了脖子上!

而三乾手里的糖画,让山重感觉到了无穷的压力,因为每一个人基本上都要抬头看一眼三乾手里的“龙”型糖画,纷纷露出了羡慕的表情!

“哥,前面应该就是剧场了!”

林笑笑指着前面挂着的大横幅,跟林牧说道!

林牧抬头看去,确实,前面有一个门脸不算大的剧院,就跟林牧在苏杭夜市里遇到的“大昆剧院”一样!

“走,看看这个聊斋俚曲,到底怎么样!”

林牧一挥手,四人就来到了剧院的售票处!

“各位宝子们,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今天我要带着大家打卡的是我们淄州的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剧院,而且今天剧院里要上演的节目,则是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比咱们的国粹京剧还要历史久远呢!”

“今天是大年初二,白贺迪在这里先给各位宝子们拜个年,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大发财源啊!”

主播白贺迪手里拿着手机,站在“天德剧院”的门口,给直播间里的水友们打着招呼!

“哥,快点,我买好票了,进去吧!”

一个清脆的喊声,直接让白贺迪的直播间弹幕疯狂的刷了起来!

“大舅子,赶紧让开,让我媳妇出镜!”

“就是,主播赶紧走,我们要看美女!”

“大舅子你好,我家里有两栋房子,三辆奔驰,还有一千万的存款,我有资格娶你妹妹吗?”

“快让妹妹露脸,要不然就取关了!”

看着直播间里已经黑压压的一片弹幕,白贺迪的嘴角微微一抽,看着正站在剧院门口冲着自己招手的妹妹白贺琳,灿烂的一笑,说道,“各位宝子,想要让我妹妹出镜,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我妹妹的出场费,请大家帮忙众筹一下吧!”

说完,白贺迪拿着手机架,带着白贺琳一起走进了剧场!

在他们的后面,林牧一行四人也赶到了剧院的门口!

“天德剧院?”

看着这个略显古朴的招牌,林牧点了点头,走到了售票处,一问一张票才三十元,还真便宜!

买了四张票,林牧招呼大家一起走进了剧院!

果然,这是一个小型的剧院,跟苏杭夜市的“大昆剧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着稀稀拉拉坐着十几个人,林牧摇了摇头,带着三人来到了中间第二排的位置坐下!

“请问,您要小吃和茶水吗?”

一个女服务员走了过来,轻声的问道!

林牧花了五十块钱,要了一壶茶水和四份小吃!

花生,瓜子,江米条,还有一盘果脯!

三乾看到有吃的,就将手里的糖画小心翼翼的放到了桌子上,拿起了一个果脯就扔到了嘴里!

灯光渐渐暗了下来,戏台上出现了一个老者!

老者看了一下台下稀稀拉拉的人群,眼中闪过了一丝暗然,但是强打着精神,笑呵呵的说道,“欢迎在座的各位,今天我们给大家要带来一场‘聊斋俚曲’的专场演出,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支持!”

老者在台上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聊斋俚曲”的由来!

既然里面有了“聊斋”两个字,那就说明这种艺术形式,跟《聊斋志异》这部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确实,聊斋俚曲这门艺术,正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亲自创作出来的!

蒲松龄曾经在县里西铺村的毕际友家做了三十余年塾师!

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

蒲松龄不但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旷世巨作《聊斋志异》,而且还在这里完成了大部分俚曲的创作。

有人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雅到了极点,而他的《聊斋俚曲》则俗到了极点。

这种评价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应该说通俗性即是俚曲最显着的特点,也是它在总体上的特点。

由于聊斋俚曲里唱的大部分都是当地人从小就听说的,耳熟能详的故事,而且表演形式活泼俏皮幽默,所以这门艺术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聊斋俚曲”的生命力就不复存在了,毕竟后人也没有蒲松龄那样的才情,如今剩下的“聊斋俚曲”只有十几首了,而且能够演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今天的这个团队,是为数不多,能够唱完整的几出聊斋俚曲的小团队了!

ap.99xs.inf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