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十四章 老臣手段

第九十四章 老臣手段

书名: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00:26:01

和文彦博不一样。

韩绛听出了些言外之意。

他记得很清楚,少主所引用的那两句诗,在最后的结尾。

成王是这样说的: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先王的伟业,我不敢忘记,在先王的灵前,我发誓一定继承并发扬光大!

成王发誓要继承并发扬武王的事业。

少主呢?

他是不是也要继承发扬大行皇帝未竟之业?

最关键的是,韩绛适才看的仔细,少主在说话前先看了帷幕后的两宫。

所以,这是两宫教给少主说的话?

要少主继承大行皇帝的事业,并发扬光大?

联想到这一路上听到的种种传说。

尤其是前几日的李定案,紫宸殿便殿上,少主怒斥之语,两宫震怒之言。

带着这样的想法,韩绛仔细斟酌了一下用词后,持芴说道:“老臣以为,大行皇帝功业,天下景仰,临朝一十九年来,造福天下,协礼文,正法度。以庠序造士,以经术取人,以法理核吏……”

“今皇帝陛下初登大宝、太皇太后初听大政,皇太后初佐军国,不以老臣迂腐,德音下降,以询老臣军国之事,老臣昧死谨奏之……”

于是,侃侃而言,将其在外的十来年间,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一一说出来。

听到两宫不时点头。

也让赵煦听着,大感满意。

因为这是来自于一个过去十几年里,以宰相身份出知地方,历任邓州、许州、河阳、大名府、河南府的元老重臣,从地方上带回来的第一手直观信息。

也因为韩绛做事的能力,朝野都是有公认的——韩绛除了不会带兵打仗外,在民政上的能力,被人认为可比富弼富韩公。

元丰六年,河南大雨,黄河溃堤。

就是韩绛一边指挥军民,修筑新堤,一边开仓赈灾,帮助灾民渡过危机。

新堤筑成后,不过几个月,洪水再来,韩绛修筑的大堤,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安然无恙。

因而,韩绛得到河南府百姓的拥戴。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元祐初,韩绛在大名府主政时,正是他亲自考察了当地的河堤后,坚决拒绝了都水监的瞎指挥,采用了正确的办法率领当地军民,抵御住了当年洪水的狂猛侵袭。

所以,虽然赵煦明知道,韩绛在这些事情里面,肯定塞了自己的私货,也肯定带了他的政治意图。

但他还是赞赏不已——这个世界上,那里有不带自己政治意图和私货的大臣?

能有一个肯做事会做事的就不错了,该知足了。

但在一旁听着的文彦博,越听越不对劲。

因为韩绛所言种种,虽然指出了不少新法在实践中的问题和弊端。

可他也说了新法的很多好话。

尤其免役法和免行法,被韩绛称赞是‘千古德政’,只需要‘稍作修正,去其害处’就可以‘施及百世,用为成法’。

听得文彦博太阳穴都在跳动。

偏偏,文彦博自己已经致仕了好多年。

想要反驳,却拿不出恰当的说辞和具体的案例。

此外,现在韩绛在说话,他要是贸然打断就太失礼了。

所以,他只能一边听着,一边在心中思虑着韩绛所言的漏洞。

韩绛在侃侃而言,将近两刻钟后,终于结束了他的进言,持芴而奏,拜道:“故此,以老臣愚见,当今天下之政,在于为政者太急,在于施政者冒进……”

“大行皇帝,神武睿知,早知此弊,方以德音,以教少主……”

“今皇帝陛下初登大宝,便罢市易法,去堤岸司,与民生息,与民分利,实乃天下之幸也!”

“老臣愚钝,以为当今之政,当依大行皇帝遗命,用老成谋国之士,去浮躁冒进之人,缓急进冒进之策……”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何止君子、学问当琢磨、切磋,方能长久,国政亦然!”

韩绛的话说完后,就持芴恭立着。

帷幕后的两宫,却长久的没有反应。

她们都在消化韩绛方才所言带来的震撼!

韩绛的进言,是过去十几年来,两宫第一次听到的。

过去,围绕在她们身边的人,都在告诉她们,新法一无是处,新法害民残民。

韩绛是第一个说,新法也有些可取之处的。

尤其是免役法和免行法。

但两宫一时间都难以接受这种新奇的视角。

原因?很简单!

向太后是因为她的父亲向经,当年因为市易法配套的免行法施行,被言官弹劾影占行人,被迫出知青州,死在外地。

这让她不可能对免行法有什么好感。

可是,韩绛偏偏说的有些道理。

特别是,现在向太后的身份变了。

她不再是那个没有儿子的向皇后。

现在,她的儿子是这个天下的主人。

所以,身份一变,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了。

从前,免行法什么的,在向太后眼中,完全就是恶法。

别人别说在她面前说免行法的好话了,就是提起来她都可能会发怒。

而太皇太后,则主要是因为韩绛言及免役法的事情而有些不是很高兴。

免役法免役法,顾名思义,就是免除百姓过去的徭役,而用交税代替。

可问题是,大宋的役法是与众不同的。

在过去的嘉佑时代,只有全县财产最多的人,也就是五等户才需要去论调服役——当然官户不在此列。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并不需要服役。

可免役法实施后,所有人,包括过去不需要服役的官户、僧道、单女户,都得交钱了。

好多外戚勋臣,特别是高家的亲戚,都来太皇太后这里诉过苦——倒不是高家人缺那几个免役钱。

问题是,太丢人了!

堂堂皇亲国戚,居然也要和措大一样交税!

千年以来,有这样的事情吗?

免行法也是如此。

但,韩绛说的话,特别是韩绛说话的方式,又让这位太皇太后犹豫起来。

因为韩绛用的是她最喜欢也最熟悉的嘉佑时代大臣说话、做事的语气和方法。

不要急,慢慢来。

咱们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

你说什么时候能搞清楚?

调查、落实、商议,怎么着也得一年半载吧。

于是,在沉默了一会后,她终于开口了。

“韩相公所言,老身和皇太后,会仔细考量……”

“还请相公,将所言种种,写于文字,上呈殿中……”

韩绛持芴再拜:“唯!”

这个时候,文彦博持芴起身了。

“太皇太后……”这位老臣别看都快八十岁了,说话的声音还是很洪亮的:“老臣以为,韩绛所言,实乃包藏祸心……”

作为熙宁变法时代大行皇帝特别挑选的,放在朝堂上来制衡王安石的元老。

文彦博哪怕已经致仕很久了。

但他对新法的了解和认知,是所有旧党都没有的。

几乎每一条新法的推出,文彦博都必然唱反调,必然强烈反对。

在朝堂上,和王安石你来我往之间,自然他也清楚那些法令的起源。

譬如青苗法是李参在陕西路推广的。

王安石推行的时候,李参早死了。

将兵法是完全抄袭的范仲淹、张亢在陕西的试点。

市易法是吕嘉问发明的。

至于免役法和免行法嘛……

文彦博看向韩绛,一双老眼带着审视。

“老臣昧死上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所谓免役法,首倡者,便是如今在殿中的这位……”

石破天惊!

帷幕后的两宫一听,眼神都变了。

看向韩绛的目光中带着审视。

好嘛……

居然是你首倡的!

难怪伱要说好话!

文彦博继续说道:“若老臣记得不错,当是仁庙至和年间,韩绛、蔡襄,上奏以乡户五则法,始变役法,自此国朝美政不存,而遗祸至今!”

这一刻文彦博彻底忘记了,当年他是如何称赞韩绛、蔡襄的那个倡议的。

更忘记了他曾在仁庙面前,亲口称赞韩绛之法‘苦乐均济’。

因为文彦博很清楚。

在朝堂上就不能讲道理,也不要去辩论。

两宫反正也不懂什么事衙前役,更不知道什么中唐以来,天下财税制度的变革,也完全不了解,大宋立国以来的役法变动历史。

少主又小,而且年幼。

所以,只要他把帽子扣过去,韩绛还能怎么办呢?

有口难辩,他就只能乖乖低头认输—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被毁掉,主动避位。

所以,文彦博再接再厉,继续持芴说道:“治平四年,王安石尚未入京时,还是这位韩绛韩子华,于君前首倡助役钱!”

“故而,王安石入京后,为了回报韩绛举荐之功,便也倡议变动役法!”

文彦博一边上奏一边恶狠狠的看向韩绛。

他知道韩绛的弱点——不善辩论。

而且,文彦博还知道,只要他逼着韩绛和他辩论,哪怕韩绛赢了,也必输无疑!

因为君前辩论,决定输赢的,从来都不是谁有道理,而是谁说的话能迎合君上的心意。

没看到方才,两宫在韩绛上奏之后,沉默了那么久吗?

这就说明,韩绛所言,肯定不合两宫心意。

所以啊……

文彦博得意起来。

“韩子华,你就不该入京!”

“乖乖和老夫一起回洛阳饮酒作乐,岂不快哉?!”

这一章写的慢了一些。

PS:明天加更啊,因为月票2500票了。

嗯,肯定不会敷衍大家。

4更每章至少3000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