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四百八十九章 防老如防贼

第两千四百八十九章 防老如防贼

书名:重生之乘风而起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2-31 22:55:13

“其实非常复杂。”周至有点不知道如何跟麦小苗解释:“就跟画画差不多,正常有手的人都可以,但是效果怎么样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小苗你不知道吧?肘子是南派扬工的传承人,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的翰林图画院。”

周至知道小苗又该晕了,笑道:“那是以前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其实早在宋朝之前,文化事业相对发达的五代中两个国家,后蜀和南唐设立专门从事绘画的机构,叫画院。画院由国家管理,画家称‘翰林侍诏’,属于皇帝顾问的官职,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俸值’。”

“宋王朝统一中国后,继续设立画院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翰林图画院。原来五代时画院的高手都在宋画院供职。为了挑选为新建的玉清昭应宫绘制壁画,画院主持向全国召募画师,应召画家竟超过三千人。经过考试,武宗元、王拙等百余人入选。”

“之后皇家画院便非常的活跃,最鼎盛的时期是从宋徽宗到南迁后宋高宗、宋孝宗时期。当时的画院日趋完备,考试甚至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考试按题材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为题,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更有创造性。”

“很多著名的绘画考题的故事,就是从这里边传出来的,比如,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一般的画家都爱画在船上停一只鹭鸶的俗套,而优胜者则画一人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因终日等待渡者而疲倦。”

“又如‘深山藏古寺’,一般的画家画深林中露出古刹的一角,小苗你觉得怎么画会胜出?”

“把庙宇的一角画得尽量小?”麦小苗想起了灵山寺躲在雪山中的情形。

“优胜者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画面里连一点建筑的痕迹都没有。”

“还真是巧妙啊……”麦小苗笑道:“有意思,还有吗?”

“还有好多,比如‘踏花归去马蹄香’,比如‘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有画家通过巧妙的构图解释诗意的典故。”

“改天你得给我讲讲。”这些典故让麦小苗意犹未尽。

“《蛙声十里出山泉》就在西三环万寿寺,中国现代文学馆,肘子哪天可以带着小苗去看着画讲,那样更有意思。”

“那《踏花归去马蹄香》也在那里吗?”

“哈哈哈……”启老笑道:“《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的作品,他是近现代的画家。而《踏花归去马蹄香》,那是南宋宋徽宗给翰林画院的考题,那可比肘子带来的这幅画还要早三四百年,画早就没了,后来虽然也有人借题发挥,但是也相当于做开卷题目,真没有画得很好的了。”

“这幅画准备修多长时间?”王老爷子问道:“虽然好修,但是要保住原裱,是不大可能了吧?”

“只能照顾画芯了。”周至说道:“剩下的原裱除了画轴还能用,绫锦压条清洗干净还能凑合,别的怕是只能留成几份标本了。”

“要是工具齐备的话,七天能够修好。”

“修画有时候得等,那正好,你可以带小苗在京城里逛逛。故宫国博就不用我们带了吧?我记得你在两处都有可以带人进的顾问卡。”袁老笑呵呵的说道,她看面前这两个年轻人越看越喜欢。

“可没那福气。”周至叫苦道:“估计只有晚上回来修画,早上得去丰台那边的海军单位接受问询答辩,要是顺利的话,估计要在青岛和首都搭建网络,配置程序,一大堆的事儿呢。”

“我们回这儿来也一样的。”麦小苗有些舍不得离开:“我觉得就这里的东西都够我看了。”

“要细看的话,这里倒是十天半月都看不完。”王老爷子点头:“够得上一个私人博物馆的级别了。”

“就连国博和故宫都得借展,这里有些东西是大馆都没有的孤品。”启老爷子笑道:“等闲看不到的。”

“明天我们先召集京中的同僚,还是做个鉴定,对了,这画要是在我国博修好的……”

“别!”周至赶紧摆手,王老爷子这话接下来要怎么说他一猜就知道,得赶紧堵死:“我能把这画儿带到这儿来,是给州里省里都打了保票的,修好以后一定要带回去。”

“要是国博舍不得材料钱,我去荣宝斋找陈老也可以。反正这画儿啊,留不在国博。”

说完后又看了启老一眼:“也留不在故宫。”

“你小子现在防我们跟防贼似的了哈?”王老佯怒道:“算了,还是在国博修,现在修明代画作的机会也少了,修的时候还可以让馆里的人观摩。”

“嗯,到时候我也带人来。”启老说道。

“那这材料……”

“国博出!”王老白了周至一眼:“不过培训费就没有了,另外我们要摄像留下修复课程的资料。”

“随你。”周至顿时眉开眼笑。

“也是运气好。”王老也说道:“为了复制历代帝王像,我们刚好从蜀中定了一大批绫锦和绢帛,需要的材料刚好都在其中。”

“是全本还是一部份?”周至问道:“这是大动作啊!”

“的确是大动作。”启老爷子感慨道:“要说起来,这活也干了七八十年了,好些早期的画师,都不在了。”

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其实数量很大,从太昊伏羲以下帝后贤臣画像,分图卷、图册、图轴三种制式,共有一百二十一份,所绘大小人物共五百八十三名,其中帝后像用黄表朱里,臣工像用朱表青里。

这套修裱方法是清仿明,明仿宋,用的宣和画院的办法,也就是“南工”,刚好是周至的强项。

只可惜这套珍贵的绘画现在还在台岛故宫博物馆,大陆收藏的都是从民国到现代的很多画师临摹的仿作。

但这些仿品的等级也非常的高,不少画师都是当时名家,为仿作付出的心力也极大,复制的手法也是用的双钩填彩法,特别适合复刻这些肖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