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短线搏杀 > 第33章 易和难

第33章 易和难

书名:短线搏杀 作者:股市猎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13 21:18:40

昨天中午,张生差点又喝高了,还是夫人来接走他的.......

今天早上,远生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农民工不远万里,来到荷兰,只为看一眼梵高的画。他,临摹了10万张梵高的画,但是一副真迹都没有见过。在此之前,他是深圳大芬村的一名画工。整天蜗居在不到10平米的画室。这里的画工,大多数农民出身,但拿起画笔,就成了中国的梵高、莫奈、达芬奇。

不过,他们跟画家有着根本的区别。更准确地说,在这里,一副油画的诞生,更像是流水线作业。有人只画蒙娜丽莎的左眼,有人只画麦田里的乌鸦,常常数十年,有人只画一朵云,一棵树,一只眼睛。

按理说,现如今用机器打印一张油画,成本低得多。可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欧洲的中产阶级,所崇尚的依然是手工复制。高科技越发达,手工越昂贵。于是,在遥远的东方,深圳一个叫大芬的城中村开始崛起,这里交通便利,房租便宜。最重要的是人力极其廉价,画商们看到了商机,他们放弃了人力更加贵的香港和韩国,来到这租画室,招募画工,然后将他们的画批量收购,销往海外。

一个叫小勇的男人,便成了其中的一员。在画了20多年的梵高后,小勇开了自己的画廊。他收的第一个学徒就是自己的老婆,紧接着弟弟也加入进来,与一生只卖出一幅画的梵高不同的是小涌的画全部卖出,通过反复的训练,妻子画一幅《星月夜》只需要两个小时,小涌画一幅梵高自画像只需要28分钟,梵高的画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肌肉的记忆里。百年前的梵高一定想不到,自己那些无人问津的画作,竟然在百年后的大洋彼岸,养活了无数的家庭,讽刺的是,这些复制他的画的人,甚至有很多,都不知道梵高两字怎么写。但是小勇不一样,冥冥中他感觉梵高和自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天夜里,小涌组了一个局,一边喝酒,一边看梵高的纪录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他想了解,这个让自己得以谋生的人,传记里的梵高一生孤独,他被当作怪胎,被排挤,从荷兰到英国、法国,他四处辗转,一路流浪,一辈子只卖出了一幅画,最后在贫困中死去。他把一生的热爱和激情,都留在了画里。麦田里的乌鸦、新月夜、向日葵、杏花,画工们目不转睛盯着荧屏,这个百年前的画家,和他们一样,一文不值,四海为家,不被理解,渴望被接纳,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相似的成分。他们临摹了几万幅梵高的画,熟悉梵高每一幅画的色调、笔法,可他们一次都没有像梵高那样为自己的心做画。

影片结束后,小涌萌发了一个愿望,去荷兰亲眼看看梵高的真迹。过年时,他在饭桌上说出这个愿望,同辈的中年人尴尬地笑了笑,他们没有回应,而是说;恭喜发财。理想,对于一个拖家带口的中年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小涌心里那团火,亲友们只能看到烟。

2008年小勇接到一笔欧洲的订单,订单来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小涌很兴奋,那是梵高美术馆所在地,是梦开始的地方。合作多年后,客户向小勇发出一个邀请,邀请他去阿姆斯特丹,他们负担小勇的吃住,小勇只要出来回的机票。冥冥之中,小勇心中的那团火又被点燃,他跟妻子商量了无数次,但最后的话题,总是回到钱上,中年人的世界容不下理想主义,直白点来说,两张机票,得画多少张油画,才能换回来。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哪一样不要钱?

不过最后,妻子还是同意了,她看到了丈夫眼中少有的光。办好护照,安排好家里的琐事,小勇收拾了行李,坐上了这趟人生中最遥远的航班。然而落地后,眼前的一切刷新了小勇的认知,他原本认为这里高楼林立,大夏纵横,但到了才发现,阿姆斯特丹更像一个小镇,不大,但是很精致。比钢筋水泥的深圳更加适合画进画里,小勇一直拍个不停,镜头里他笑的像个孩子,在梵高美术馆附近的一个小摊,小勇一眼认出了自己画的画,那副巨大的梵高自画像是小勇的得意之作。店里的小哥告诉摄影师:这个梵高像卖500欧元。摄影师打趣地问小哥:你知道这是谁画的吗?小哥尴尬一笑.....店里老板热情接待了他们。小勇也带来了见面礼:一副向日葵和梵高自画像。老板打趣道:今天晚上我拿这幅画和美术馆的对调,相信我,他们不会看出任何差别。摄像组的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只有小勇他的神情越来越落寞。小勇说:他和我合作了这么久,我以为他的画廊很高档,没有想到,他是个卖纪念品的。小勇的作品与其说是画,倒不如说是特产,更为贴切。他们随意挂在墙上,供人挑选。站在那副花了他很多心血的自画像旁,小勇沉默了。他有些失落,但更加多的是不解。店里的仿制画低档,但不廉价,那副《大象》荷兰商人以450元人民币价格收走,一转手就以500欧元(大概等于5000元人民币)价格出售,漂洋过海,这画的价格翻了8倍多,赵小勇不明白,合作这么多年,这客户既幽默又慷慨,也很欣赏自己的产出,可为什么自己的辛苦付出,在一幅画的价值中只能占据一个零头,第一次小勇感受到什么叫剥削。

隔天小勇终于踏进了梵高美术馆,一道道保险门逐层打开,门后是他梦寐以求的真迹,向日葵,自画像,杏花,他在走过的每一幅画像前停留许久,口中喃喃昵语,不对,完全不对,颜色不对,20年里他对着书本临摹这些画无数遍,每根线条的落笔都刻在了骨头里,可真看到原作他才发现,原来那些参考的照片早就因为印刷出现了失真,他积累了多年经验,总结的画法根本就是错笔,每一幅画的油彩都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厚,自由灵动的笔触和大胆的配色,看不到半点悲伤,全是热爱和乐观,画布上涌动的生命力让赵小勇喘不过气,这一刻小勇意识到,握笔半生也许从未踏进艺术的大门,画了梵高作品20年,抵不到博物馆里的一幅作品。

美术馆的员工听说他画了20年梵高,向他表示敬意,同时问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赵小勇沉默了......他跟随着梵高的脚步去了巴黎,梵高艺术的转折点,听着教堂里的步道,这场旅行已经不在是一场旅行,而是一场朝圣,紧接着他来到圣米雷精神病院,100多年前梵高曾在此接受治疗,也就是在这里,梵高透过铁窗仰望星空,画下了《星月夜》,沿着狭窄的小路,小勇找到了梵高生前作画的咖啡馆,历经百年咖啡馆依然保持原样,小勇支起画板现场做了一副《夜晚的咖啡馆》,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抬头小勇惊喜的发现,这里的天空真的像梵高画里的一样蓝。

回家前一天,小勇去了奥维尔墓园,他蹲在梵高的墓碑前,三只苹果,三支香烟,小勇用中国人的方式祭拜了梵高。100多年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梵高,常常将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作为绘画素材,在那个习惯歌功颂德的时代,他注定被排挤,被孤立,住着最寒碜的小屋,过着最潦倒的生活,世人都说他是疯子,或许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回国后在大芬村的酒桌上,小勇谈笑风生,大家很羡慕他的梵高之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小勇突然很迷茫,看过真迹,画的更像就够了嘛,同桌姑娘小鱼,想做写实原创,听着梵高的故事她动了情,哭出了声音,她不想像梵高一样,下场悲惨,小勇拉着小鱼的手,支持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借着酒劲小勇说,我也想哭,可我毕竟是个男人,回到家外表刚强的小勇还是哭了.......在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家里没钱,小勇退下学了,因为贫穷,小勇从小到大,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目的性。临摹梵高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像梵高一样,为了自己的心作画,但这次朝圣后,小勇开始改变,他尝试用笔去画老家的人和风景,他画最尊敬的奶奶,画村里的孩子,画成长的雨巷。

一对摄影师父女把小勇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取名《中国梵高》在国外上映,小勇一下出名了,许多观众不远万里来到大芬村拜访他,客人们愿意为他的画出高价,买的不是画,而是中国梵高的故事,小勇受到激励,他的作品慢慢的由临摹过渡到原创,他的第一幅原创作品是自己的画室。10多年来,他在这里绘画,收徒,结婚,这幅画里有爱人、兄弟、孩子、自己,当然还有梵高。

这个一生仰望别人星空的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空,小勇自知不会成为梵高,但他的画笔不会停,那个潜伏在中年人躯壳里的灵魂开始慢慢觉醒,就像梵高曾经给弟弟提奥的信里写到:在世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是无名小卒,一个无足轻重又让人讨厌的家伙,这样的人在现在以及将来在社会上很难有容身之处,总而言之,我就是最为低贱的下等人,可是,就算这已成为了无可争辩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远生看完这个故事,深思起来:股市和画画,有相同的地方:掌握基本方法不难,要成为一个画工,经过严格的训练,基本都可以达标,但是,要成为一名画家,让画有灵动、有灵气,有灵魂,特别是有传世之作的画家,是非常难达到的。

同理,在股市,赚一次两次,特别是在牛市里赚钱,一点也不难。难的是长期、稳定赚钱,特别是在熊市赚钱,更加难。只有在熊市里,能连续、稳定赚钱,才是一个成熟的投资(投机)者必备的要素之一。

下周,是虎年的最后一个交易周,远生在等待它的到来............

(未完待续)

ap.99xs.info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