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二百四十七章 收智商税

第二百四十七章 收智商税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峡口一侧的平地上,立着一座约两人高,两头细中间粗,像是一只大腰鼓一样的炼铁炉。

高炉半边在外,用来鼓风、出渣,以及出铁水。半边用土围住,建成了一座高台,与炉口齐平,以供铁匠操作。

整体看起也就半间房屋大小。

这是正儿八经的高炉,并非如坩埚炉一样,光抬了个名头。

但要论工序,将矿石炼成块炼铁,要比坩埚炼刚简单的多。

无非就是粉碎矿石——入炉——混和催化剂并焦炭烧,然后烧出铁水。

这样炼出来的块炼铁,十之**是生铁。

而且已经除了一次磷和硫,品质比当初李松和胡保宗比高平镇买来的高多了。

剩下的自然就是除碳,或和以熟铁,用坩埚炉炼成钢。

之所以不用坩埚炉直接烧炼矿石,是因为坩埚炉不好除渣。

往上追溯,其实西汉时期的汉人,就已经会修建大炉子用来烧炼铁矿石了,不过修的比较臃肿,至少有眼前这一座的五六倍大。

但至多到宋朝时,高炉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不但能将渣水(铁水和炉渣)分离,甚至还会鼓热风(空气加热)。

而这些技术,基本已是人力炼钢技术的巅峰,所以往后的一千年,至工业炼钢普及之前,技术基本再未进化过。

包括建国之后的大炼钢时期,造的高炉也罢,炼铁的技术也罢,大都和宋朝没多大区别。

因此,宋朝的造甲技术已相当先进了,有时宋兵和金国的铁浮屠作战时,需披三层步人甲,但全重也才七八十斤。

所以,大宋之所以被人说怂,绝不是大宋百姓的锅,应该问问赵氏皇氏才对……

……

一群铁匠围着地下的那滩铁水,就真如见了神迹一般。

从未见过,铁这般容易就炼化的?

怪不得郎君不远千里,也要让白甲营遁到此地?

原来是有好东西……

看到李承志和李松等人,一群铁匠飞快的散开,让出路来。

李承志走到近前,凝神一看,眼睛猛的一鼓。

虽然已经凝结,但他哪里能认错:这绝对是块炼铁(初级铁料),而非烧结块(炉渣)。

再说了,如果炉温不够,也根本炼不出烧结块。

不应该啊……

李承志捏着下巴,狐疑的看着老铁匠:“如何炼出来的?除了磁石外,你是否还往炉中加了其它物事?”

他怀疑,老铁匠是不是机缘巧合之下,扔了块石英石或是石灰石进去。

如果催化剂足量,不用焦或是煤,也确实能把矿石炼化。

特别是石英,一般的磁铁矿中往往有伴有石英矿脉,被老铁匠误当成铁矿石很正常。

老铁匠更懵逼。

他仔细的回忆着:“再无加过任何物事啊?就是小老儿从哪堆磁石中随便捡了几块,扔到了炉中……”

等于是问道于盲?

算了,还是自己去看吧……

李承志暗叹一声,又道:“磁石在哪,带我去!”

“朗君请!”老铁匠领着李承志到了高炉之后。

不大的一堆石头,有黑有黄,还有的反着光。

只是随意瞅了一眼,看到夹杂在其中,或白或紫,或绿或黄的一堆碎石渣时,李承志猛的一愣,竟“哎哟”一下叫出了声。

什么石英,这特么是萤石。

李承志都想给自己两耳光。

亏自己还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高材生?

还哪里有脸说,这是前世的老家,踏遍了每一寸土地的地方?

知道老家有金、有铜、有铁、有煤,还有粘土,怎么把老家还有萤石矿这一点给忘了?

也可能是因为关中没这东西,再加用处好似不怎么广,自己一时没想到。

其实用处还是有好几样的。

炼钢时能当催化剂和助熔剂使,助熔的燃点比石英要低,同时还能除硫除磷。

这个作用其实可有可无,虽说各地都有,储量还极大,但大都埋在地表以下。

相比较起来,只要有沙子的地方就有的石英砂,岂不是更容易得到?

李承志觉的稀奇的是,这玩意可是能用来蚀刻玻璃的……

想像一下,发给士卒的那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子上面,要是再能多出一副龙、凤等神兽,或是山川河流的图纹,这个年代的人会是什么反应?

绝对能被抢疯……

更关键的是,带绿的荧石,夜里可是会发光的,在太阳底下晒个十几分钟,足足就能亮一晚上。

除了吸收光源后会发亮之外,这东西发热后也会发亮。

李承志记的小时候,捡这么两块东西藏在被窝里一阵乱磨,随着一股焦臭味和一阵石渣子乱飞,被子里就会被照亮的情景……

然后,一晚上都会被扎的死去活来,睡不安生。

而且十之**,第二天还得挨老娘的一顿好打……

所以,古代所谓的夜明珠,其实就是这玩意。

包括孙殿英从慈禧嘴里挖出来,新世纪后被拍了八个亿的那一颗,主要成份和李承志手里的这些绿色石渣绝对一模一样,都是氟化钙。

而后世被从荧石矿中挖出来的,一吨也才几千块……

但谁让那一颗是文物呢?

这东西在古代之所以那么贵,其实和铜在唐以前也很贵是同样的道理:被开采出来的极少。

而且荧石的强度也不高,只要风沙稍大一些,用不了多长时间,裸露在地面上的荧石就会少一小半。

不见的那一小半,已然被风沙吹碎,变成李承志手里的这种石渣了。

拿块普通的玻璃用来拍这东西的话,萤石全碎了,玻璃还好好的。

所以能被这个时代的人发现,并且很大块、足以用来打磨成珠的非常少。

就算能发现一两块,以古代的技术,开采时如何保证其完整性是第一关,长途运输是第二关,如何打磨是第三关。

最关键的是第四关:这玩意这么软,把玩的次数越多,镜面越粗糙,时日一长,别说夜里,照在太阳底下都不怎么反光。

几相一叠加,存世的一少,自然就贵了……

不过事在人为,李承志觉的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别说多,能雕磨出来个百来颗,估计就能把半个关中买下来……

再加上用荧石蚀刻出的玻璃珠子,这样的东西不管对汉人来说,还是对鲜卑人来说,绝对是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

而且这玩意还能用来造假:随便找块石头,粘上一层绿色的萤石粉,就会有夜明珠的效果。

比如后世的那些夜里能发光的塑料工艺品……

想到这里,李承志连炼铁刀铁甲的心思都淡了几分。

与其近似授人以柄、或资敌一般的锻炼兵器和甲胄用来换粮,还不如拿这样的东西收收智商税?

虽说胡商珠宝玉石多,但这样的东西,绝对是没有的,见了绝对会很稀奇。

至于胡商会贩往西域,还是贩往中原,又或是多久会穿帮,李承志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说干就干,李承志当即就将李松叫到了一边:“派人出去找……顺着合黎山往东至多七八十里,定然能见到如我手里一般的石渣……找到后立刻知会我……”

看李承志隐隐有些兴奋的模样,李松哪还不知郎君发现了宝贝?

他一边点头,一边狐疑的问道:“郎君,这是何物?”

“一时半会予你说不清楚!”

李承志不由自主的压低了声音:“你只需记住,这东西利用好了,绝对比之前炼出的陨铁刀还要值钱……”

李松差一点就叫了出来:“神兵?”

李承志脸一黑。

神兵个鸟毛?

满脑子都是刀刀枪枪,打打杀杀?

“哪有那么多的神兵……是如琉璃珠一般的物事……”

原来是珠宝?

李松虽还在稀奇,但脸上的神色还是不由自主的淡了几分。

在他看来,再绝世的宝贝,最终也得换成刀刀枪枪……

刚派完人,李承志又把李松叫了过来:“过几日,等安定一些后,让李亮或皇甫让想办法混进酒泉城,看能不能买一些羊脂玉,或是酒泉玉也行。”

李承志是觉得,既然已决定收智商税了,那不如多收一些。

也是想看看,能不能造出真正的夜光杯,也就是到了夜里真正能发光的那一种。

而非史书和诗中的那种西贝货:从来没有哪本史书里说过,所谓的夜光杯,在没有光源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发光。

大多都是如十五这样的夜晚,照着月亮比较好看一些的薄胎玉杯而已。

想想也能知道,这玩意这么脆,以后世的技术,都没有办法用萤石量产镜片,只能合成,更何况用荧石来磨制酒杯?

想到这里,李承志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玻璃镜片。

造珠子的时候,因为手边材料不太全,再一个时间不够,所以他就没有试,看能不能造出无色玻璃。

不过原理他懂:无非就是挑选不含金属元素的石英砂进进烧练,或是将石英砂中的金属无素除尽。

相对比来说,第一种方法应该更简单。

只要能烧出无色玻璃,剩下的无非就是打磨成镜片而已。

真要能把这东西造出来,李承志做梦都能笑醒:根本就不是能不能卖钱的概念,而是能造出望远镜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