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二百八十五章 拦路虎

第二百八十五章 拦路虎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只感慨南朝寺多,却不知四百八还不够北魏的零头。

北魏官方史载:高祖(孝文帝)迁都邺城,洛阳馀寺四百二十一所。

至西魏时: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馀,合有二百二十里(坊),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意思是洛阳城中每一个方圆约一里的小型社区内,至少有四座寺庙,每七八户百姓就要供养其中一座。

这才是洛阳一地,数年前任城王元澄给当今皇帝奏章中写到:略而计之,僧尼大众户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而大魏官方记载的全国民户也才五百余万户,等于三分之一还要多的百姓不事生产,要靠国家、朝廷、百姓供养,这是什么概念?

与之相比,奏章中还提到的“妃主昼入僧房,子弟夜宿尼室,像塔缠于腥臊,性灵没于嗜欲……”之类的影响和危害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不亡才见了鬼?

李承志暗叹一声,又问道:“今日初几?”

便是和尚尼姑也多,也不至于全涌到街上来,这分明就是在过什么节日。

李协掐指算了算:“秉郎君,今日五月廿七!”

李承志恍然大悟:怪不得,原来是佛道两教逢七必会的“小厨会”,就如后世的庙会一样。

而像这种大型聚会,不到结束内城是绝对不会开门的,所以此时进内城已成了奢望。

李承志无奈,只好将马匹车驾寄存在城外驿站,让李协带着几个人看守,又带着李睿和三个护卫游玩了起来。

只当是逛街了,几个人随着人流漫无目的的晃荡着。

人很多,粗布麻衣有之,锦罗玉衫的也不少。路过之处,时不时的就有摇着团扇的贵妇或是小娘子盯着李承志猛看。胆大一些的还会给他抛媚眼。

李承志看的咂舌不已,暗暗感慨着南北朝风气之开放。

好吃的东西也挺多,蜜桃鲜杏,果脯肉干、梅酒奶酪琳琅满目。李承志还看到了几个拿贻糖吹糖人的。

他们一直都在往东走,走着走着,李承志突现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越往东,离内城越近,和尚尼姑就越少,行人也越少,直至三丈宽的官道上都能跑马车了。

往前一看,原来是临近内城墙下已没了和尚的法台,反成了道士的道坛。

法坛不多,也就三四座,怕是连和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别说杂耍了,连声吆喝声都听不到,台上的道士女冠虽然在施粥,但个个神色冷清,连句多余的话都没有,颇有一副“你爱来不来”的模样。

台下的信众更是少的可怜,竟连受粥的乞丐都没几个。

李睿万分不解:“两边差别怎如此之大?”

李承志想了想,觉的解释起来太麻烦,索性不作声。

一是两教主张的理念不一样,二是信众的阶级构成不同。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超凡脱俗,渡的只是自我,玄奥不说,受众面还窄。

再加新天师道走的是上层路线,清高的一批,收的都是门阀贵族子弟,能有多少信众?

佛教却讲究普渡众生,更有来世福报,荣享富贵的轮回学说,通俗易懂,老百姓一听就觉的有盼头。

再说通俗一点:以这个时代的平均寿命而,到了可辩是非之时,差不多也是土已经埋到腰、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年纪,你让他信道教的今生,还是信佛教的来世?

两者间的差距一下就被拉大了无数倍。

也就只有官当到了头、钱多的花不玩、家里的女人多的怕是连名字都记不全、只要是能想到花样全都已经玩腻了、感觉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贵族阶级才会喜欢道家的调调。

这也是南北朝时期,贵族阶级中玄学极其兴盛的原因……

也没什么可逛的了,再加这里离内城也近,城门一开就可以进城。李承志就想着找处地方坐着等一等。

道坛底下就有粥棚,还可以遮阴,他随意挑了一处,带着李睿等人往那边走去。

走过最近的一座道坛时,也不知发现了什么,李睿一声:低呼:“郎君,你看!”

李承志一抬头:台上立着一杆黄幡,中间写着“无极观”三个字,两边各是一句楹联:高坛揽异客,千金酬奇宾!

千金?

这里的金哪怕指的是铜,一千斤也能买二三十万斤粮了。

李承志顿时来了兴趣,往台上一瞅。

道坛布置的很华丽,上遮纱棚,下铺毡毯,台上的几案也是油光水滑,绛鲜杏丽。

几案上摆着几样事物,旁边各铺一张帛巾,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两边各立着一个女冠,似是随时以备有宾客问询。

再看那巾上的字:三道题,每解一道便有百金(铜)相赠,三题均解,可得一千金。

李承志一脸的古怪:真的假的?

洛京城的钱这么好赚的么?

看李承志姿仪不凡,两个女冠齐齐的一稽首:“檀越有礼!”

“有礼!”李承志微一点头,又问着李睿:“你能解几道?”

李睿瞅了瞅,又挠了挠头:“只能解一道吧,就那道弹指燃灯……”

李承志点了点头。

术业有专攻,侧重点不一样,李睿会解一道也算不错。要是李亮来,哪一题都不在话下。

二人一问一答,极是随意,但两个女道士眼珠子都快要掉出来了。

这话要是从这位郎君口中说出,她们说不定还能信一分,但旁边这位干干瘦瘦,看模样分明只是个仆从,却张口就能解一题?

两个女冠一瞬不瞬的盯着李睿,齐声问道:“檀越当真?”

李睿随口应道:“自然是当真的!”

两个女道士猛的一惊,对视一眼后,一个扭头就往里走,也不知是去端铜钱了还是去叫人了。另位一个恭恭敬敬的请着李承志等人:“几位请上座!”

闲着也是闲着,就当给李睿赚点私房钱,李承志也没推辞,上了高台。

屁股都还没挨到蒲团,听到台后一阵响动,李承志扭头一看,从后面奔出了七八个道士。

有男有女,居中一位格外显眼,穿一身白袍,长的也很是白静,细皮嫩肉不说,竟颇有几分飘逸之意。

看到李承志,那道士仿佛愣住了一样,脸上竟然浮出了一层粉晕。

一起出来了七八个男女,个个帛袍罗衣,年轻靓丽。李承志不可能只盯着他一个人看。

打量一了圈,看就穿白袍这个戴的是莲花冠,李承志便猜到,这位应该算是其中级别最高的。职级应该和泾州太平观的郭守正差不多,已能称一声天师了。

虽看着年岁不大,至多也就二十出头,李承志也不奇怪。自太武帝之后,天师道徒中不乏王孙子弟,所以不论是衣衫靓丽,还是姿容不凡,更或是年纪轻轻就居高品,都属正常。

他没敢拿大,站起了拱了拱手。但客气的话都还没说出口,那白袍道士飞一般的跑了过来,一把就抓住了李承志的手,满脸激动的说道:

“这三题,君果真解得?”

一看这道士的模样,李承志就猜出,估计是这白袍道士被人用这几题难住了,更或是还以此打了什么赌,所以才如此急迫。

不过和自己无关,赚了钱走人就是了……

心里正思量着,鼻间飘来一股极浓的脂粉香气时,李承志才发现两个挨的极近,几乎紧贴在一起。

南北朝的男人涂粉再正常不过,扑腮红抹胭脂的也不在少数,只是李承志不习惯。再加天热出了汗,这股味道说不出的怪异。他本能的一甩手,又往后退了两步。

那道士微微一愣,似是受了羞辱一样,脸色猛的一白。

“不是我解题!”李承志有些腻味,两手背在身后,狠狠的在衣摆了擦了两下,又一指李睿,“是我……是我族弟,你这三题他均可解得。当然,你那千金也得是真的才行……”

一听三道全都能解,道士脸上的不快消散了不少,脸上又露出了笑,轻轻挥着手:“端上来!”

一个女冠恭声一应,端着一方红漆方盘走了过来,上面还盖着一层红绸。

“这哪有百斤……”

李睿刚嘀咕了半句,就被李承志给瞪了回去。

价抵千金的东西多了去了,不一定非得就是铜。

他已猜出了几分,等那白袍道士掀开经绸,一道金光映出,李承志暗赞了一声:果然!

漆盘内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枚金铤,每枚只有两指宽,半指长,一指厚。看着虽小,但毫无疑问每一枚都有足斤重。

一斤值百铜,十枚金铤抵千斤铜绰绰有余。

白袍道士笑吟吟的看着李承志:“请!”

都说了不是我,这道士听不懂人话还是怎么地,怎么老盯着自己不放?

他心里腹诽着,又催着李睿:“先解第一题,用硝粉……”

原题叫弹指燃灯:夜里燃着一盏油灯,被吹灭后,竟有道士屈指一点,或是隔空一弹就能复燃,问何解。

听起来很玄乎,说穿了其实一钱不指:弹灯那道士的指甲里藏着类似火药一样的东西,趁灯芯上还有火星,用手一指自然就着了。

之所以要选在夜里,是怕有药粉飞扬出去被人看到。

道家金丹术中本就有硝石、石硫磺遇火极易燃的记载,白袍道士之所以没想到,是因为思维受锢,没转过那个弯来。

虽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但独独差的就是伸指一戳的那一丝灵感,所以包括旁边的七八个男女道士,没人觉的这少年郎君不过如此,反而都极是敬佩的看着李承志。

到此时,除非是瞎子,不然哪会看不出解题的其实就是他。

但那白袍道士不但没高兴,反而黑着脸嘟嘟囔囔的骂着人。

他声音有些低,嘴里也含精不清的,李承志没听清楚前面的话,只隐约听到后面的“爷爷的一千金……”

李承志止不住的心里一跳。

看他的穿着举止,怎么也不像是为了一千斤铜就就能脸的人物。

那就只能是一千真金……你家开矿的?

趁白袍道士发着狠,李承志往前一步,走到了一张几案前。

上面放着一只木头雕的狗,大致和京巴差不多大小。

题目写的是:招之既来,挥之则去。大致内容是:有个道士会仙术,能驱死物。念一段咒语后,对着木狗一招手,再喊一声“来”,木狗就像是长了腿一样的滑过去。若是再喊一声“退”,木狗就会往后倒滑。

要是木鸟的话,就是飞过去的,很是神奇。

李承志又伸出掂了掂,察觉份量不对,就知这只木狗应该是白袍道士后制的,而非与他打赌的那道士所用的那一只。

李承志稍一沉吟,又在李睿耳边低语了两句。

说穿了还是一钱不值:木狗里藏着磁石,道士的袖子里也藏着磁石……

刚一说罢,只听“啪”的一声,李睿一巴掌就拍到了额头上,满脸都是懊恼。

这般简单,自己竟然未想到?

对他而确实简单,只是因为他随李承志去过河西,亲眼见过吸铁石,更知道有何用处,当然一点就通。

古籍中也时有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就有这东西的详细描述。

但这两本都被归为“杂家”之学,如果不是特别喜好杂家之道,一般的世族子弟基本不读。再加吸铁石的作用不广,在古代除了制司南和罗盘,再好像没什么用处,所以了解其特性的人着实不多。

而这白袍道士恰好就是除了正业不务,再什么业都务的那种人,一听磁石就什么都明白了。

见他牙齿咬的咯咯直响,就如李睿似的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的模样,李承志便猜出,这次被骗去的,怕是的好几个“一千金”……

恨了好一阵,白袍道士才缓过了神,碍着挤出了一丝笑,期翼的看着李承志:“还有最后一题,请君解之!”

最后一题叫丝灰悬钱:就是用一根丝线吊着两到三枚铜钱,用火点燃后,线烧完已成了灰,但依旧不断,除非用手碰才会断开。

这一题有些麻烦,一时半会根本解释不清楚,便是讲了也无人能懂。而且手边没有合适的原料,更无法当场验证。

李承志稍一沉吟,给那白袍道士说道:“可寻一盐池,或煮盐之地,取一丝线浸泡三至四日,取出晾干,便是那燃灰而悬钱不断的神丝,道长到时一试便知……”

说着他又一指漆盘:“此题不好验证,道长若是不信,当成搭头也无妨,只需将前两题的那两金兑了便可!”

“信,某怎可能不信?予郎君包起来……”白袍道士声音都颤了。

不怪他如此激动,这最后一题,可是关碍到内城中的一套宅子的,别说只是数斤真金,如果李承志张嘴,他百斤真金都舍得。

更何况还是如此的可人儿,不但生的如仙似画,竟还精通这般多的艺术,比那崔延夏强了百倍……今日好运气,竟让自己给碰上了……

白袍道士心里转着念头,看着李承志就像看到了绝世珍宝,眼睛里的精光都快溢出来了,“君如此博学,更精通异术,真奇才也。若是入我国教,定会大放异光……若君有意,某虽不才,但保君一个天师之职是无虞的……”

李承志一脸的古怪:天师道是你家开的?

我大放异光的能耐多了去了,用的着装神弄鬼去骗人?

他头摇的波浪鼓似的:“多谢道长好意,子不语怪力乱神,某乃儒生,不信道释……之所以能解这三题,也并非精通什么奇术。不过是多看了一些杂书,懂几样奇技淫巧罢了……”

一听这话,旁边一个穿红袍的道士脸色猛的一冷,双眼如刀一般的盯着李承志,就像在看生死仇敌。

若不是慑于白袍道士之威,他早扑上去和李承志拼命了……

白袍道士愣了愣,似是没料到李承志会这样讲。又温声劝道:“如今早无门户之见,提倡三教合一,君实是不用担心……”

看李承志好像还不动心,道士口风一转:“原来君想做的是这朝廷的官?某不才,还算有些门路,可为君谋划一二……”

这口气越来越大了,感觉除了天师道,好像这朝廷也是你家开的一样?

怎么没完没了了?

李承志有些不耐,但说话还算客气:“某要入城,道长的好意心领了……”

看他脸上的笑容淡了许多,道士悠悠一叹:“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果然是北地蛮夷,怕是没吃过亏,还不知这京城的水深水浅……”

随着道士的话音,那七八个男女道士竟齐齐的堵了上来,将李承志围到了中间。

李承志眼神一冷:“道长这是何意?”

那道士依然笑着,但脸上却生出了一层红晕,眼中多了几丝媚意:“还能有何意?只是见郎君器宇不凡,姿容无双,某心生仰慕,想与郎君结交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