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三二三章 阵乐

第三二三章 阵乐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周礼》有八音,鼓为首。

鼓不但是礼器,更是征战杀伐时的军器。

因在集市之中,想要声音传的远,就必须用大鼓,也就是军阵中传令所用的四尺汾鼓。

但普通百姓哪听过这个?

真要一点准备都没有,冷不丁的敲响战鼓,效果绝对不会比后世在人流云集的商场里拉响消防警报的差。

怕引起慌乱,李承志没敢先用鼓,而是只用唢呐,演奏了一首极为欢快的《百鸟朝凤》,好让百姓先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这是在奏乐,而非打仗……

看台上有了动静,元悦兴奋的一声低呼:“来了?”

李宪皱起了眉头,也看向了台上。

二人方才说的就是这个。元悦称,高湛有办法让整个大市都听到今日的奏演,李宪表示怀疑。

八里大市可不是泛指,而是真的有八里长,什么样的奏乐能传这么远?

心下狐疑,自然就看的认真。李宪见李承志一挥手,天上突然传来一道尖响。

顺声一看,台角立着两架高梯,各站着两个男子,一个端着一支唢呐在猛吹,另一个正执着一面丈余方圆的红旗在挥舞。

红旗左右挥了三下,朝天一指,那唢呐才停。台上台下随之一静。乐师、仆吏、衙役,乃至城墙上的禁军都盯着高梯上的那杆旗和那支唢呐。

也就静了少许,唢呐又猛的一响:吱儿……

声音极是嘹亮,且越吹越利,就如一只鸟儿直冲云宵,越飞越高,越飞越高……

足足五六息,李宪都觉的那吹唢呐的汉子怕是下一刻就会吹断气之时,另一架高梯上的大旗猛的往下一挥。

四下突然响起整齐而又高亢的唢呐声,就如百鸟出林,又齐又密。

李宪顺声一看,一路走来见过的那些冰车顶上,尽皆站有人影,正在端着唢呐用力鼓吹。

他默默一算:来时所见之冰车怕不是有上百辆,上百支唢呐合奏一曲,何止才是这八里大市能听到?

原来如此!

心下感叹,无意间扫过约半里外的一架冰车,看到车顶上也挚着一面红旗。再往远处看,又过了约半里,依稀可见又有一杆红旗,李宪一震:“白甲营的《旗哨令》?”

“什么东西?”元悦狐疑道。

说了你也不懂,教了你也学不会……

李宪长叹一声,解释道:“是李承志麾下行军探哨、阵战传令的警讯之法,须臾间,就可用铜哨将极为繁复的军令传至数十,乃至十数里外……”

“这般神奇?”元悦惊道,“为何不在军中推广?”

“无用的!”李宪摇摇头,“便是因为太繁复了,令兵不但需识字,还需懂些乐理……试问军中的大头兵,有几个能学会?”

那是什么乐理,李承志自己都是半懂不懂!

是他编的拟声词,比如“吱儿”代表的是什么,“咻儿”又代表的什么,“吱儿咻儿吱儿……”等等组合在一起又代表的是什么。

因为是他亲自琢磨亲自教,李丰、李时、李睿、李聪等人自然就学的特别快。

但要写到纸上编成操典,就跟天书一样,绝对能让人看的一个头比两个大。

奚康生带着一帮将军研究了整整月余,却只能望令兴叹。最后呈到了兵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就如李承志的训兵操练之法,练一小撮精兵当无问题,但要全军推广,就跟讲笑话一样了。

无它,军中识字率太低,能看得懂操典的怎么也是队主以上的军官,哪个带兵的将军舍得让其当个小小传令兵?

不似李承志麾下,每队之中就配司马,不打仗的时候就强迫兵卒识字,考试不及格就得饿肚子……

元悦哪会在意这个,只是盯着台上的高湛鄙夷道:“我还以为高二真长能耐了,原来又是李承志在帮他?”

李宪不由点头:你以为呢,不然为何是李承志发号施令?

不过这曲子倒是挺轻快。不似宫中宴会,肃穆有余,却欢畅不足,更比此曲少了许多灵蕴。

正听的入神,看到台上的乐师在准备战鼓、金锣等,李宪惊道:“竟还要用到金、鼓传令?”

“不是用来传令,要用来奏乐!”元悦回道,“莫惊,子澄早向陛下秉呈过,城门、羽林、宫禁各监均知会过,不会引起慌乱……”

那就好!

李宪点点头。等一曲奏完,他又往官道上望去,见跟着冰车的那些仆吏并没有急着开售,而是在喊着什么。

仔细一听,似是在向百姓解释,稍后会有金鼓响起,只是奏乐所用,莫要慌张之类的。

看来确实是有准备……

结果便是,等金鼓一响,宫外安然无恙,倒是宫内乱成了一锅粥!

男人还好,但一群王妃哪经过这个?

金鼓一响,就有数只酒盏跌落到了青石地上。恰好鼓声一停,又传来数十位乐师用以合乐的“吼、哈”之声,一群贵妇当即就吓的花容之色。

又是金鼓,又是厉吼,这难道不是乱军已经打进来了?

不知谁一声尖叫:“打进宫了”,就如在烧开的油中倒了一瓢水,殿里当即就炸了锅。

哭声、喊声、叫声、骂声,声音尖的能刺破耳膜。还有慌乱之下带翻酒案,杯盏碟碗摔落于在的脆响。

女人一乱,男人也跟着乱了起来。有人喝问着殿外的禁卫,是不是乱军已攻进了皇城,还有人抄了几案准备堵门。

元恪脸如锅底,眼角狂跳。高英双眼圆瞪,檀口大张。

只是几声金鼓,就将一众宗室惊成了这副模样?

听不出那鼓声在城外么,便是真有乱军造反,也只是在攻城,并未攻进皇宫。

宫墙高逾五丈,宫中禁军上万,再不济也不至于须臾间就让乱军攻破。

你们这般堵门,不怕被来护驾的禁军一顿乱刀砍成肉酱?

简直蠢的不可救药……

正暗怒着,见一道身影向他扑来,元恪定睛一看,却是四弟元怿。

元怿抱着一张几案,护在了元恪身前,急声劝道:“二兄,入地宫吧!”

听到这声“二兄”,元恪原本如火山喷发般的怒火,竟当即消了六七成。

疾风知劲草!

堂堂亲王,只凭几声鼓就慌成这般,实是不应该。但元怿能在第一时间想到他这个皇帝,却实属可贵。

元恪又往下一瞅:被他寄于厚望,一直养在宫中的胞弟元怀,竟然躲在一张案几之下瑟瑟发抖。脸上已无半点血色,眼泪不停的往下滴……

这就是朕看重的大业相继之人?

元恪眼神一冷,厉声吼道:“元怀,给朕滚出来……”

声音不算大,远不如那几个王妃的尖叫,但听到有些人耳中,却中晨钟暮鼓,分外提神。

元雍正撅着屁股顶着殿门,听到元恪的吼声,禁不住的一个激灵:光顾着慌乱,竟把皇帝给忘了?

完了,不会被皇帝记在心里吧?

多年敬畏之下,早让元雍形成了条件反射。脑子里都还在惊疑着,身体自然而然就做出了反应,竟飞一般的扑了过去,口中还狂呼着:“护驾……护驾……”

元恪阵阵无语:他怎么都没想到,第二个能想到自己的,竟是一向奸滑、胆小、懦弱的元雍?

不过不错了,至少还有人记得朕,也并非所有的宗室都将朕这个皇帝当成生死仇敌……

正自苦笑,只听“咚”的一声,殿门被人撞开。正试图堵门的几个宗室瞬间被撞飞。

元雍都被吓了一跳:幸快跑的快,但凡慢上半丝,怕是骨头都得被撞折几根……

一群全身甲胄的禁军冲进如龙似虎般的冲进殿来,手中各持刀弩,厉声吼道:“跪下……跪下……”

领头的分明是内侍中刘腾与通直散骑常侍(值事将军,皇室寝卫统领)候刚。一众宗室都懵了:难不成,是禁军反了?

这二人却理都不理他们,口中狂呼陛下直奔堂上。一众郡王往后看去,皇帝别说慌,屁股竟都没有挪动半分?

恰值此时,鼓声吼声齐齐一歇,竟换成了唢呐、琵琶等的奏乐之声时,那些方才还乱做一团的郡王、王妃等,全都跟施了定身术一样,脸上的表情极其精彩。

根本没有什么乱兵,只是宫墙外在奏乐……

最先尖叫的那两个王妃吓的魂都快飞了,脑子里阵阵空白,噗通一声就跪了下去。

这一跪,才仿佛惊醒了众人,不大的功夫,殿中就跪了一地,齐呼恕罪。

皇帝也不做声,只是冷冷的盯着一众宗室皇亲。

元雍还以为皇帝是不是在等他也跪下去,膝盖都打了弯了,才听元恪一声轻叹:“皇叔现在可知,我为何不准尔等外放,却要留在京中?”

元雍稍一琢磨,瞬间会意:只因尔等皆是一群无才无德、无胆无能的酒囊饭桶之辈,朕才不得已为之……

他不但没恼,反而一阵窃喜:孤贵为亲王,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又不敢造反当皇帝,要那般强的才略胆识做什么?

无胆无能才能活的长久……

他往下一拱:“陛下英明!”

看元雍一副理所应当的模样,元恪竟无以对。

再看跪在地上那一堆,慌乱有之,惊惧有之,却不见半丝羞愧之色,元恪阵阵无力。

有才才德,有胆有识,且忠贞不二的宗室,或是牧守一方,或是安镇一地,皆被自己择才而用。正是这些不堪用,才被当做囊中一样养在了京中,自己又有何苛求的?

他心灰意懒的挥挥手:“起来吧!”

一群男女千恩万谢,皆是爬起身来。

又听殿外一动响动,尚书监刘芳、尚书令崔光、御史中尉王显、大夫甄琛,并领军将军(禁军统帅)于忠等,慌里慌张的跑了进来。

这几位全在偏殿当值,听到禁卫正殿骚乱声和护驾声,吓的魂飞魄散。任往日如何沉稳,却是将吃奶的都了出来,往琥殿急奔。

于忠本就是武官,王显甄琛则是能文能武,都领过军打过仗,身体很是强健。但两老头却是纯纯的纯文官,再加上了岁数,差点没跑断气。

都是人精,看殿中一众宗室皆是一脸悻悻,皇帝则是满脸的狠铁不成钢,这几位已猜到了七八位。

朝着一堆郡王抱了抱拳,这几个又凑到皇帝身边。缓了好一阵,等气能喘匀了,刘芳才恭身问道:“陛下……无恙吧?”

“几声鼓而已,朕能有什么恙?”

元恪怅然一叹,“罢了,这酒喝得也确实没甚滋味,随朕登城……”

皇帝是要登上城墙看热闹?

若是以往,肯定是要劝一劝的。但此时元恪分明正处气头上,都知道最好先顺着捋,不然绝对会生出什么事端来,所以竟无人敢纳谏。

就只有崔光委婉的劝了劝:“金鼓齐振,城下怕是早慌做了一团,也没甚可看的……”

十年君臣,早已知己知彼,元恪冷冷一笑:“朕早已知会执金吾与羽林,且派了宣义(元悦)与李宪。若惊扰了百姓,这鼓早停了,怎可能奏的如此激烈?你就是不想让朕去看吧?”

崔光哪里会认,忙一低头:“臣绝无此意!”

告了一声罪,他索性朝于忠一拱手:“还请魏郡公摆驾!”

元恪不耐烦的挥挥手:“只是登城而已,摆什么驾?简从既可!”

听高湛说过,至多只会奏五六曲,等王仪的卤薄摆起来,怕是早演完了。

元恪说着就往外走。

于忠却一点都不慌,几声呼喝,顿时有一队禁卫飞快的登上了城墙。

还真不是皇帝一时兴起。于忠早就被刘腾知会过,说是陛下今有可能会登城,请他早做准备。

无它,元恪让高湛将乐台摆在金墉城下时,刘腾就有了些猜测。

皇帝也可能只是想听一听,但被一群宗室一激,驴脾气就上来了……

元恪说要简从,众臣也只能简从。怕惊扰城下,元恪没让黄门打华盖,只是撑了一顶普通的大伞。

从城下看,至多也就是觉的城楼上的守军多了一些。

这一阵耽搁何止一刻,台上已奏完了三曲,正值中间停歇。而十数丈宽的高台下竟围满了看客。

台下、官道边的冰车齐齐开售,每一辆车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看似极是简单:大冰锯成小块,几锤子下去就是一堆冰沙。而后拿铲往碗里一装,再淋些化开的饴糖水,就是一碗冰沙。

大碗极大,绝对不比成人脑袋小,这么一碗就卖一钱。或者是会分成三小碗,但不零卖,也是三碗一文。

没办法,皇帝只收铜钱,而一钱足换两斤粟,足抵小户一家三口一日的口粮。怕亏良心,李承志就只能这样卖。

不过挺红火,竟有吃了一碗不够,还来卖第二第三碗的。

沿街的冰车不时就会传来即将售罄的哨令,当即就会有运冰的马车驶出官道之南的无极观,哪里缺便送往哪里。

见卖客络绎不绝,很是热闹,元恪心中一动,看着元雍与元怿,温声笑道:

“宣义(元悦)求了几次,说要将这营生交与他操持,朕怕他没耐心,就一直未答应。但皇叔与宣仁(元怿)若是有意,事后可去找子澄相商……”

元雍虽胆小,但论思敏智睿绝对一等一,不然绝不可能是孝文诸兄弟中唯一活下来的那一个。

一听皇帝这话,他就猜了个七八成:皇帝这是念自己与元怿方才护驾之举,有意酬功!

潜意就是,这营生绝对不亏!

但看着颇费人力,真能赚到钱?

真要不赚钱,找个借口拒了高子澄就是了……

心里思量着,元雍嘴上应的飞快:“臣谢过陛下!”

元怿也如他一般,满口答应了下来。

见此,刘芳崔光对视一眼,又微一点头。

说句实话,皇帝对宗室还是很不错的。不看他都节俭到了何种程度,而元雍、元琛等人又是何等的奢靡?

好家伙,竟然在洛水边各摆金山斗富?

家里摆一场酒宴,宴请宾客数百,而光是侍酒的美婢,就一人发俩。若是看对眼,你不带走都不行……

但皇帝却从未生出过歪念头,便是元雍、元怿、元悦等主动敬献,他也从来不收。

早些年之所以那般手狠,一是先皇过于仁厚,一众叔伯跋扈惯了,自然欺皇帝年少,行事很是无所顾忌。

而恰恰却忘了,皇帝甫一登基,正是慌恐无措、猜忌最重之时,无风都能空想出三尺浪来,又怎能忍得了一众亲王拥兵自重,时而还拒不受诏的行径?

别说七个,来七十个都不够砍……

感慨良久,听到城下传来一声极嘹亮的唢呐,刘芳崔光收起思绪,凝神朝下看去。

到此时,众臣才发现高台两边各立有一座高梯。许是怕违制,没敢立多高,也就两丈余。

“除了金锣鼓,还有令旗?”

一众郡王好不惊奇,“竟有这般的奏乐之法?”

元恪有些不耐,淡淡的一摆手:“噤声,听就是了!”

崔光等人尽皆无语:一听就知是个不学无术之辈,竟不知军中有阵战之乐?

当朝名将,与奚康生、杨大眼齐名的崔廷伯最擅阵乐之术,每逢临阵,必令金、鼓、笳、阮齐奏,以激兵卒士气,以壮军威。

崔廷伯还亲自作过以供阵乐的《壮士歌》与《项羽吟》,每战必奏,且百战百胜,无往而不利,因此还被陛下赞为“崔乐将”……

乐台离城墙也就十来步,因此城上看的很是真切。先听左边高梯上的唢呐响了一声,右边鲜红的大旗便挥舞了起来。

不多不少,刚好三息,四架大鼓同时一敲,连响四记。

便是军中传令,也只需一架而已,此时足有四鼓合击,声音何其大?

就真如炸响了四道雷,元恪都觉的自己的耳膜被震的发痒。

正欲伸指挠一挠,鼓声猛的一停,台上又响起了阮琴与琵琶的声音。

不多不少,刚好三息,四架大鼓同时一敲,连响四记。

便是军中传令,也只需一架而已,此时足有四鼓合击,声音何其大?

就真如炸响了四道雷,元恪都觉的自己的耳膜被震的发痒。

正欲伸指挠一挠,鼓声猛的一停,台上又响起了阮琴与琵琶的声音。

正欲伸指挠一挠,鼓声猛的一停,台上又响起了阮琴与琵琶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