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三三九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

第三三九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皇帝口谕:皇后遇刺未有定论之前,候刚不得出监牢半步!

元雍与于忠入奈,只能亲入地牢提审候刚。

这就根本不是人能呆的地方。

暗无天日,潮闷无光。蚊虫肆虐,老鼠肥的抵得过花猫。两只小眼中泛着绿光,见了活人竟都不怕,好似要扑上来咬一口的模样。

牢内恶臭扑鼻,只要打过仗的人都很熟愁:这分明就是尸臭……

元雍惊的心底发寒:候刚竟被关在了死牢?

莫说时间长,便是关上十日半月,候刚怕是也废了……

皇帝真狠!

候刚斜靠在栏边,满脸狰狞,双眼腥红,牙齿咬的咯咯作响,就如一头野兽一般。

“都怪那李氏小儿……候某定将你碎尸万段……”

“你这是咎由自取,与李承志何干?”

元雍用帛巾捂着口鼻,瞪眼骂道:“若非恶了陛下,何止于落的如此下场?真是愚不可及……”

元雍觉得,候刚简直蠢透了。

恨高氏归恨高氏,但高英总归是皇后之尊。且陛下就在一侧,你都敢耍小心思?

你这分明就是见李承志既将得陛下宠幸,抢了你的恩宠,又知他与高氏亲密,从而恨屋及乌……

身为领刀剑左右,护驾本就是你职责所在,这这般关头你都敢挟私报复,已然是犯了皇帝大忌。陛下不治你治谁?

“下官无错!”

侯刚梗着脖子回道:“那刺客与李氏小儿同籍泾州,且同出陇西李氏,故某一时情急,误以为二人是同伙……”

“够了!”于忠冷冷的盯着侯刚,“是你蠢还是我蠢,还是你觉得,陛下会信?”

一个世居祖居,一个迁居乌支,除了同属泾州,再八百杆子都打不到一块。而泾州一战,乌支李氏几乎被李承志灭门,便是从这一点论,也知那刺客是诬陷之。

况且那刺客临死前还提到了元雍,按你候刚这般说法,颍川王才是刺客主谋?

还要敢在皇帝面前说这种糊弄傻子的话,莫说免罪,怕是候刚连命都保不住。

罢了,毕竟是心腹,总不能忍看他屈死于此?

于忠长声一叹,“回宫后,我再求求陛下,先将你移出死牢。但你也要谨记,切莫再愚弄陛下……要知,十个你侯刚绑作一团,也及不上陛下一半睿智……”

候刚猛的一愣。

于忠此意,分明是让他再见皇帝时,实话实说……

见他还似不开窍,元雍没忍住,恨声骂道:“蠢货……知不知为何领军(于忠)罪责比你还重,皇帝却能让他待罪立功?真就以为何人都如你一般缺心眼,以为那高肇真是善类?”

颍川王口中的“何人”,指的就是陛下吧?

侯刚恍然大悟:就是因为自己与高肇有仇,才有可能免罪?

真是成也高肇,败也高肇……

他深深往下一拜:“谢过殿下提点!”

“莫聒噪了!”元雍不耐的摆摆手,又催着于忠,“这破地方多待数日,怕是都得病一场?快些办正经事,早些查出头绪,也能让陛下早些定断。也好早些将这厮捞出去……”

侯刚千恩万谢,恨不得给元雍跪下来。

于忠点头应者,从怀里掏出一枚小盒,打开递至侯刚眼前:“护驾当时入内,可曾内过此物?”

侯刚定睛一瞅,却是一枚如针尖般的事物。但极是细小,眼神若是不好,怕是都看不清。

“这般细弱,下官怎会在意?”侯刚摇着头,“并不曾见过!”

想来也是如此。

本是抱着万一来试一试,终是失望而归?

看来还真就只能去问李承志。

于忠收起小盒,又交待候刚莫要急燥,称长则三五日,短则一二日,定能将他捞出这地牢。

二人离开廷尉监,回往皇宫。坐在马车上,元雍疑声道:“若说李承志换了这针,孤是不信的,因为无任何意义。但为何王显、徐謇又一口认定这针上无毒,李承志却又说这是毒针?”

“许是各人医理不同,故有误差!”

于忠回了一句,又斩钉截铁的说道,“但如今该查的都查了,便有疑点,也只有这毒针的来路了。也只能在此下功夫……”

倒是这个道理。

“那就直去寻李承志!”

元雍点点头,又交待道,“虽说我等与侯刚同属元族(鲜卑),那李承志也确与高氏亲近。但理若论到深处,此事终是侯刚莽撞了。

而李氏子少年成名,尽显轻狂据傲,但是与高氏结了亲,也不一定就会以高肇马首是瞻。故而稍待思贤若见了他,还是莫在刁难的好……”

元雍这是怕于忠恨李承志害了侯刚,故而对李承志心生怨岔,从而交了恶。

若真如此,李承志还真就只剩攀附高肇这一条路走了。

元雍觉得,如这般人才,还是莫要落入高肇之手的好。不然岂不等同于给敌人送刀?

于忠轻吐了一口气:“殿下放心,某晓得!”

侯刚是侯刚,于忠是于忠,怎能一概而论?

便是从李承志识破刺客这一点来论,身为领军将军,于忠也该感念于他。

试想,若让这刺客逃过了这次,下次又谋杀皇帝呢?

他于忠九族怕是都得被夷尽……

再者,于忠总觉得昨日皇帝对他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举动和李承志有很大的关系。

好似就是李承志颇有深意的偷瞄了高肇一眼,恰好被皇帝看在眼里,才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般一想,好似要感激李承志才对?

……

李承志跪坐在偏房,露着胳膊,让高文君换着药。

一门之隔,便是皇后休养之处。

皇后只被治了一半,自是不可能扔下不管。等被皇帝审了一通,又指点着女医官割开皇后的伤口排完脓,上完药,就已是入夜时分。

到此时李承志才知,后宫竟然宵禁了?

光是一个昭阳宫外,竟足足守了上千禁卫。

也不只是值守这般简单,而是除皇帝有诏外,任何嫔妃、内官、太监、禁卫、宫娥等不得离开属宫。

等于皇帝不但禁断了内外,连内宫诸司、诸监、诸殿、诸宫之间也隔绝了。

毕竟皇宫内出了刺客,皇后差点一命呜呼,如此戒备倒也不奇怪。

李承志觉的怪异的是:皇帝把他这个外臣禁在宫中算是怎么回事,而且还是皇后宫中?

若查不清刺杀案,宫禁定是不会开的,等于他得宿在昭阳宫中好几日?

皇帝就不怕有人多嘴,最后传成风风语?

这般多的禁卫、女官、宫娥等,李承志便是有孙悟空的本事也绝然干不出点什么来。

李承志就是觉的皇帝这个举动太奇怪了,好像故意把他锁在宫里似的……

一阵猜疑,高文君便换好了药。李承志照例说了一句:“劳烦了!”

若按往常,以二人相敬如宾的默契,高文君定是会回一句“郎君客气”,但今日等来的,却是一声冷哼和好大一个白眼。

不,好似是昨日皇后遇刺后,高文君就猛的转变了态度。

每次冷哼,那欲说还休、似嗔似怨、似羞似恼的表情,分明就是因为什么吃了醋,恨不得咬李承志一口。

李承志一头雾水:我干什么了?

感觉关系突然就近了好大的一步。也就是在宫里,地方不合适,但凡换个地方,李承志说不定就动手动脚了……

女人心,海底什!

心里腹诽着,李承志也随高文君出了偏房,准备再到皇后房中再看一眼。

破伤风没那么好治,除了防治持续感染,痉挛的症状也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好在有蔓陀罗花,安定效果奇佳。但凡发病就给灌上一口,就算皇后身体绷的跟铁一般,至多一分钟就能松弛下来。

就是副作用有些大,每次皇后都忍的好不辛苦。有两次,李承志甚至听到皇后发出过若有若无的呻吟……

真是罪过!

刚出了偏房,又有女官来唤他,说是颍川王有召。李承志给高文君交待两句,让她先看着些。然后又向禁卫报备,才出了昭阳宫。

宫禁便是如此:无皇帝诏令,每一座殿,每一座宫中,皆是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

便是有诏,不论至何处,身侧都有禁卫与黄门黄同监守,以防里窜外联。

就如此时,便是元雍与于忠,只要入宫,不论见的是谁,身后必跟着三四位。且与人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记录在案。

感觉皇帝就跟惊弓之鸟似的,看谁都像刺客……

“这针是否被人调换过?”

李承志拿着那针,狐疑的看着元雍,“殿下莫不是怀疑,是下官换的吧?”

从皇后伤口里取出来之后,经手过的也就只有他和高文君。元雍这样问,意思已是直白到不能再直白了。

元雍也没否认,冷声笑道:“便是孤都有嫌疑,何况你?少啰嗦,孤就问你:王显、徐謇都称此针无毒,独有你,为何称此是‘毒’针?”

原来是想通过这枚针调查刺客的来路?

别说,确实是一条思路。

雕磨的这般精致,这针明显不是一两日就能制好的。而那女官一直在昭阳宫当值,日夜都有同值的女官在侧,定是没这般功夫的。

查她何日出过宫,或是与里的何人接触过,自然就能锁定大致范围。

心里想着,李承志随口回道:“此针确实未浸过毒!”

元雍眼睛一瞪:“那殿下如何中的毒?”

“是铁锈!铁锈好似无毒,但入血中,却堪称巨毒,就如军中所用箭矢,有时会浸金汁。

若是金汁经口而入,至多也就是腹泄几日。但若浸入血肉,必是九死一生……铁锈也是这般道理……”

这两个都领军打过仗,自是知道金汁是什么东西,皆是一脸错愕:“竟是如此,但一众侍御(太医)为何不知此理?”

“侍御所医,皆为身娇体贵之人,怎可会有金汁、铁锈入肉之疾?殿下该去军中寻问底层医卒才对……包括这针!”

李承志指着上面的倒刺沉吟道,“二位不觉得,这针若是放大数十倍,岂不就是有破甲之效的狼舌箭……”

“你给孤噤声……”

元雍骇的头发都要立起来了,恨不得捂住他的嘴。

李承志分明在说:这针十之**,就出自军中能征善战之辈之手。

被刺客诬陷的罪名、及监督禁军不力的罪责都还没洗清,这又扯上了军中?

但凡被皇帝知道这个消息,他这个太尉怕是当到头了。

看元雍吓的脸色发白,李承志有些无语,隐诲的提醒着他:“此物如此独特,莫说领军之人,便是常人稍一琢磨,也能联想到箭上……”

意思是你不要把皇帝当傻子糊弄,便是此时未想到,迟早也会想到的。

一个个的,都这般机灵做什么,笨一些不好么?

元雍心里骂着娘,也不知是在骂李承志,还是在骂皇帝。

他恨恨的问道:“还有呢?”

“遇刺的是殿下,刺客又出自宫中,一旦事败绝对是夷九罪的重罪,绝不会假手于人。便知雕磨此针者,十之**也是主谋之一。

且知铁锈有毒者,定是擅战之辈,且常年领军于一线,不然此针也不会制的如此精致且阴毒……下官觉的,自女官平时接触之人,亲近之辈中甄别,当能查出可疑之人……”

稍一停顿,李承志又道:“那刺客与下官可称血海深仇,故而临时反诬下官。

但她为何要诬殿下,且呼过‘杨公’,想来指的便是杨侍中(杨播)、杨刺史(杨椿)等人。

下官便想,刺客临终反诬,想来不是临时起意。便是那女官与与殿下及弘农杨氏无仇,也应是背后之人与之有仇……”

于忠听的眼睛一亮。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们怎可能想不到清查能与女官时常接触之人?

但皇宫这么大,光是嫔妃、内官、阉人、宫娥等就足有三四千。间接转上两三人,估计个个都能与刺客接触到。

但若说与军中有关,且与颖川王、弘农有仇的,怕是百中都不足一。

本是将李承志当嫌疑来审,却不说只是三两语,竟就解决了这般大的难题?

还真不负奇才之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