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四一零章 硬骨头

第四一零章 硬骨头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看李亮越走越远,李承志暗暗叹气:但愿不要如元渊所怀疑的一般,是刘腾察觉到了什么,不敢往下查。

最好是因为这老太监水平不够,害怕办砸,更怕背黑锅,才有意推诿。

但无论如何,哪怕前面真是刀山火海,李承志也要查个水落石出:如果此次刺杀并非意外,更不是羽林疏忽所致,而是里应外合,就是真的捅了天了。

敢干、能干这件事的就那么几个人,不管哪一个,一旦狗急跳墙,京中必然大乱,继而天下大乱。

别说一年,能给李承志剩一月的时间就不错了。他能不能逃到河西都还是个问题。

所以李承志才这么着急……

他思来想去,也想不到是谁。

当然,要是这么好查,刘腾早查出来了:真当皇帝将暗卫摆到台面上,是为了吓唬大臣的?

李承志倒是突发奇想,从皇帝这些天的布置中猜出来了一些:皇帝主要防备的便是于忠、高肇、元雍、元怿、元嘉这五人。

可能是因为这五位最受皇帝信任,最有可能做到里应外合。而且各个手中都有兵,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嫌疑最大的于忠已被下狱,两万羽林也被靳令不得出营,但皇帝并未收回虎符,而是转授于元怿。

皇帝此举,就是用来防备高肇的。况且没有皇帝圣旨,与太尉元嘉的虎符,高肇半个中军都调不动。

又怕元怿是幕后黑手,皇帝又让高肇任其副手,让其互相平衡和监督。

也莫以为元渊升了左卫将军,并令其日夜侍驾,皇帝就对元嘉信重万分。

但凡脑子灵光些,心思剔透些的,都能猜到几分:皇帝不敢全信元嘉,故而以元渊为质。

不然为何绝口不提先令元渊去卫尉上任?

虽然令其尽率虎贲,但李承志刚一醒,就令其暂负宫禁,并赐以令节。等于李承志虽是从五品,暂时却是元渊的顶头上司。

至于皇帝又是怎么防范元雍和其负责京畿外围的司州卫,李承志暂时想不到。

若只看表象,兵权依旧一分其五,相互为引援,又能相互制约平衡。所以不管哪个有问题,也只能乱上一时。

况且李承志坚信,皇帝应该做了更深层次的布置……

心中猜疑,他微一抬手,元谳会意,即令前骑开道。

五百虎贲簇拥着天子令节,浩浩荡荡的驶往城东。

天牢就在内城东角,非宗室、权贵、或犯了造反之类的大罪,都无资格关在这里。如今,却关满了和尚?

刘腾口中的一千八百余嫌犯尽在此处。而其中的八成,则来自白马寺。

说白了,刘腾将白马寺来了个一锅端。

白马寺是为供奉中国第一部取自天竺(古印度)的佛经(四十二章经)而建,取“白马驮经,自西而来”之意。是中国佛教名符其实的祖庭。

三国与十六国时期洛阳几度易手,连东汉皇宫、曹魏皇宫都被烧了好几遍,白马寺至多是僧人逃散,佛像乃至建筑却未受多少波及,可见其影响力。

太武帝后,白马寺一度兴盛至极。不论南朝的、北魏的,慕名来拜的信众多不胜数。而当时洛阳还是北魏与南朝的边界。虽属北魏,但时不时就有岛匪、奸细流窜。其中就数白马寺藏匿的最多,故而极不受元魏皇帝所喜。

孝文帝迁都后,宁愿新建报德寺,也不愿立白马寺为皇家寺庙,便是此故。

元恪继位,独喜景乐寺,后又新建永明寺,皇家寺院已有其三,所以白马寺的影响力更不如从前。颇有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而祖庭终究是祖庭,且供有祖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民间信众却极多,香火极盛。

但凡自天竺、西域来传法的和尚云游至洛阳,必落脚白马寺。故而高僧、名师极多。

也不只是胡充华请白马寺的高僧讲经,就连皇帝听腻了景乐寺的经,也会时而请白马寺的和尚入宫。

但偏偏,就这一次出了事?

要说没鬼,李承志是打死都不信的……

因天牢毗邻河南尹,故而一直由尹府兼管。李承志出府上值,下值归家,都会从这里经过。

两月前,因打残了印玄寺装鬼吓人的和尚,李睿还曾在尹府门外被判罚带枷示众。

当时主判官是李宪,上月才迁任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左将军、兖州刺史等职。如今的河南尹是杨钧。

也算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几年间,杨钧不但与高肇势如水火,更与李宪这个顶头上司整日介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可即便如此,最终还是升了官,殊为不易。

杨钧是杨舒的族弟,半年前,李承志甫一入京打掉了元悦的牙,就承其搭救。李承志深念其恩,来往的很是频繁,杨钧也并没有因为李承志即将与高肇结亲而与他疏远,反而很是亲近。二人相差十余岁,却一直以平辈论交……

甫一出宫,李承志先遣人传讯。杨钧早已率佐官、属吏等在尹府门外。当看到如铁墙一般推来的虎士,再见车顶上迎风“朔朔”做响的天子旌节,杨钧若有所思。

三公、三侍中、任澄王摄政之日均称:陛下只是偶染小恙,需休息几日。但心思稍珑玲些的,都当这话是放屁。

除此外,京中还发生了一桩奇事:偌大的白马寺,竟一夜间就成了一座空寺?

坊间都当奇闻神迹传谈,但杨钧身为河南尹,且还监管天牢,怎不知这些和尚跑去了哪里?

尹府之后的天牢都快关不下了……

刘腾这几日又是密捕,又是暗查,每日因刑讯折磨而死的僧人,整车整车的往外拉……动静何其之大?

虽然都是由暗卫经手,但人却关在杨钧这里,稍稍留点心,就能知道刘腾在折腾什么:皇帝遇刺了?

惊骇之余,再见李承志,杨钧也只当刘腾拖泥带水,久查无获,皇帝一怒之下换了人接手……

行至十丈左右,虎贲各分左右,将李承志的官驾亮了出来。杨钧率众官向旌节施礼,恭颂天子安。

奇怪的是,作完了揖,竟不见李承志下车?

车驾行至阶前,李承志才朝他拱了拱手:“李意失礼之处,还望季孙兄莫怪……”

是啊,何其失礼?予公予私,李承志都该下车来,与他舒舒旧,说两句场面话……

见李承志双眼浮肿,脸色腊黄,又像是被抽走了骨头,软软靠着车臂。虽做着揖,但双臂似是有千斤之重,手只抬到了一半。

再看车厢之内还侍有一人,并非李承志之属从,好似是宫中医官时,杨钧瞳孔突的一缩:“你……受了重伤?”

何止重伤?

差点就见了阎王。

李承志轻声笑道:“季孙兄放心,暂时还死不了……”

只这一句,杨钧就什么都明白了:刺客并未得手,皇帝暂时无恙。而十之**,应是李承志拼死相救……

救驾之功?

心中又惊又喜,杨钧一语双关的说道:“莫要多言,公务要紧……”

二人说着话,几个兵卒兵将李承志抬下马车,扶着坐进了轮椅。

杨钧又道:“半个时辰前,寺卿就遣来了廷平、廷正(均为廷尉属官,掌议狱,正科条),足有十人,皆是好手……”

李承志微一点头。

术业有专功,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查案也根本不是刘腾那样的查法,只靠刑讯逼供,除了制造冤案,多造死伤,还会使案情更加复杂化。故而刚出宫,就令元谳去了廷尉,请游肇派些经年的老吏过来。

游肇本就是辅政的侍中之一,该知道的全知道。再者很是欣赏李承志,故而一见李承志的手书,他就知道李承志想要干什么,所以答应的异常爽快……

有这十名好手,再加杨钧这个刑名在外的原廷尉少卿,李承志坚信,即便查不出真凶,三日之内,也必定能理出些头绪来。

该知道的杨钧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也能猜到,故而李承志也没保留,将所有的宗卷文书尽皆交给了杨钧。

就只对那十位尉廷正、廷尉平做了限制,下了封口令:案情真相大白之前,这十位皆不得离开尹府……

只是坐车行了数里,李承志却觉的比在泾州时打了一仗还要累。午食只在尹府将就吃了些,又让随行的医官予他换了药。

有酒精配制的大蒜素,有减配版的白药,李承志的伤口愈合的很快,早就结了痂。

至于用牛皮发霉而制出的不知道都有哪些成份的霉菌,自醒来后,李承志就决定不再用了。

青霉素肯定有一些,但天知道,还含有什么其他的毒菌?

比如黄曲霉素之类……

用来急救无可厚菲。就如皇帝,与其让他感染,连一两月都挺不过去,那还不如用了再说。就算会引发癌变,至少也能多活个一年半载。

再者皇帝此时已近油尽灯枯,债多了也不愁……

换完药,又喝了两瓮徐謇与王显配制的安神的汤药,李承志不知不觉就睡了过去。

这一睡就是半日,已近日头偏西,他也悠悠醒转。

医官与元谳都不在,屋中就只杨钧。正坐在他榻边,盯着手边的几着纸,脸色忽明忽暗。

李承志陡然就来了精神:“可是季孙兄查到了什么?”

杨钧点点头,将那几张纸递了过去,又冷笑道:“怪不得自前日起,让腾突的就不抓人了?就连牢中用来刑讯的暗卫都撤回了不少。

某还以为他突发良知,恐冤死过多损了阴德,原来是吸到了硬骨头?”

听到硬骨头三个字,李承志眼皮狠跳:怕的就是这个呀?

但当看完纸张上的内容,他又满腹狐疑。

被他一刀捅中颈间的那个和尚,三年前还是报德寺的无羞僧(类指普通和尚),是主持宗德的弟子之一。

三年前出京云游,上月才回京。但回了京并未回报德寺,而是慌称来自西域,又走了门路,拜到了罗诘座下。

其一直深居简出,京中竟就无人知道其原先的根脚……

这明显就是冲着皇帝来的,李承志狐疑的是,这算什么硬骨头?

白马寺都被一锅端了,罗诘已被刘腾折磨的仅剩一口气,故而老太监肯定不是在忌讳这个,那就只能是报德寺。

报德寺是孝文帝所在,其中供中元宏生母、元恪祖母的灵位,虽属皇家寺庙之一。但再受尊崇,也只是一座寺庙而已。还能比皇帝的命还要尊贵?

心中狐疑,李承志低声问道:“敢问季孙兄,可是有何干碍?”

杨钧皱着眉头,指了指纸上所书的“宗德”二字:“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

简直莫明其妙?

“还请季孙兄明示!”

“这可是你大舅兄!”

李承志惊的差点站起来。

扯淡?

张京墨的从兄从弟皆在泾州、关中。高氏嫡支子弟就只五位,高猛、高植皆在北地任刺史。高湛自不用提。皇后的亲弟弟高贞、高肇幼弟高显之子高胡都还未出仕。

而魏瑜的弟弟魏子建,现在都还裹着尿布呢?

还能从哪里冒出来大舅兄?

“呵呵?”

杨钧斜着眼睛讥讽道,“你还哪来姓高的舅兄,早改姓元了?”

元?

皇帝赐旨,让元嘉收高文君为义女,这一脉的舅兄,不就姓元了么?

李承志心念急转,疑声道:“元嘉就两个儿子,从哪冒出来了个和尚?”

看来是真不知道?

杨钧暗叹一声,低声解释道:“元渊还有一位嫡长兄,原名元源,十六时出的家,就是这位宗德……因涉及**,故而对外只称暴毙?”

**,暴毙?

这是偷了小娘了还是干了什么伤天害理,大损宗室颜面之事?

又哪能管得上这么多?

元嘉啊,岂不就是皇帝重点防备的五人之一?

李承志重重的吐了一口气:“弟疏于案牍,还请季孙指教!”

杨钧指了指纸:“不止一个元嘉,再看……”

再往下一看,李承志眼珠子差点突出来:那个女道士,竟是元悦的徒弟?

好家伙……

一口气憋在了嗓子里,差点没把李承志噎过去……chaptererror();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