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四二九章 适逢其会,顺势应时

第四二九章 适逢其会,顺势应时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山风轻拂,松枝柏叶微微晃动。积雪“簌籁”而落,就似有人在林中穿行。

数百甲士立在道边,默然行礼。李承志微一点头,又看了看祠庙外的那两座仪驾。

天子乘六,大的那一驾自然临朝称制,仪同皇帝的高英仪驾无疑。

另一驾只是四乘,与幼帝赐予李承志的行辇规格类似,非诸候、王公不得乘。再看轻轻飘动的青鸾旗,李承志便知这是高文君的仪驾。

嗯,现在该称呼为元文君才对:南阳公主元文君……

“吱呀……”

庙门被推开,高文君红着眼珠走了出来。看到李承志,她用力的咬着嘴唇,脸上神色复杂至极,有担心,有忧怨,更有怜惜。

昨日才专程去过元嘉府上,也与高文君独处过。但因心事重重,温存的话竟都未多说几句?

罢了,等活着回来再说吧……

“进去吧……大姐……在等你……”

“嗯!”

李承志点着头,鼻间飘来一股浓郁的酒气,下意识的抬眼往里看去。

高英背对着他,瘫坐在元恪的墓碑之下,如雕塑一般纹丝不动。

喝醉了?

李承志狐疑着,迈过门槛,进了祠庙。

咣的一声,庙门被轻轻关上,李承志的心脏也跟着跳动了一下。

与他独饮那日相比,庙中油灯、火烛不知多了多少,不但不复惨绿、昏暗,反倒被铜器映的光亮堂皇。

高英双腮绯红,眼神迷离,显然已是喝的差不多了:“你……你来了?”

李承志轻轻嗯了一声,拿起三柱香,就着油灯引燃,又挥手扇灭火焰,拜了三拜后插进了香炉。

袅袅青烟冉冉升起,一丝丝,一缕缕,仿佛倒垂而上的锦丝。飘了约有五六尺,即将到达庙顶之时,似是吹进了一丝风,三缕烟线突的一晃,绕出了三个如铜钱大小的烟圈。

恍然间,烟圈越飘越大,越来越薄,像三只蓝玉雕成的玉碗,又如三朵盛放于亭池的青莲。

“他……他显灵了?”

高英浑身一抖,哆哆嗦嗦的抬起手,直指墓碑。娇驱急颤,就像被拔动的弓弦。嗓子里仿佛藏着一根锯条,在不断拉扯,声音沙哑致极:“是他……他来了?”

即便李承志不信鬼神,还是不由自主的感觉到了一丝诡异的阴森感:“是风……风而已……”

“怎可能是风?”

方才还是粉面桃花,此时却惨白如土,高英分明已怕到了极致:“只因我都告诉了他……看你进来,他恼怒致极,分明……分明在质问于你…………”

李承志猛的一僵,心中百感交集,五味陈杂,蠕动了一下嘴唇,却不知该说什么。

古人讲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笃信灵魂不灭,故而才有祭、才有祀,且传承数千年而不哀。

不是没有不信鬼神的,但实属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高英怕成了这般模样,可见下了多大的决心,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与元恪陵前坦诚布公?

“你……你这是何苦?”

“何苦?我那日也这般问你,你只说不苦……而你又知,我有多苦,又有多怕?怕你一去不返,只余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我甚至想过,若真有那日,不如一了百了,彻底解脱……故而今日才来了此处,予他请罪……”

高英猛的转过头,紧紧的盯着元恪墓碑,眼中泪花闪现:“莫说先帝真的……真的显灵,就算到了九泉之下千刀万剐、火烧油炸,我也认了……总好过倍受煎熬、度日如年……

我明知万般不妥,稍有念想都是大逆不道,但就如鬼使神差,实难自禁……而就如那夜予殿中所言,我不敢多有奢忘,不求你能待我如何,只望……只望三五日能见你一眼,我就……我就心满意足……”

短短几句,高英已是面如水洗,哽咽难言。生怕哭出声来,贝齿紧紧的咬着嘴唇,唇间隐见血迹:“我……我只求你平安归来……你若不信,我敢予先帝陵前起誓……”

李承志心中“蓦”地一震,仿佛有一只纤手在心弦上轻轻一勾。又如饮了一杯烈酒,直达心脾,激出了一股热血,流入四肢百骸。

石头被捂久了,都能捂出几分暖热,何况人心?

“我那夜曾言‘你想多了’,并非敷衍之语。而我自始至终都未有过‘以死明志’的念头……包括先帝驾崩之时吐血晕厥,而后一夜白头,也并非全因先帝之故……”

李承志看了看元恪的墓碑,又看着高英,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但任我百般解释,却无人肯信?你不信,文君不信,高肇、元嘉也不信,文武百官更不信……甚至父亲、母亲也不信……我徒之奈何?”

“我不信!”

高英就像是在复读一样,用力的抹了一把眼泪,“朝野君言:你待先帝如精贯白日,日月可昭。故而才请命领军,誓死都要为先帝报仇……若不得胜,誓不回朝……”

“军国大事怎会这般儿戏,而你又可知临九寒冬起兵十数万,会造成多少无谓的死伤,难道仅仅是为了予先帝复仇?

且先帝临终前诸般皆能安排周详,为何独独不提复仇之事?只因对于国事而言,仇也罢,怨也罢,均是不值一提……

便是我敢这般任性,朝中衮衮诸公又岂是愚昧、无知之辈?只因出兵平叛迫在眉睫,已到了不得不出的地平。

我之所以请命,只是顺时应势,水到渠成。确实如你所言,朝中能征擅战者何其多,予我相比,年长德劭之将更是多如牛毛。

但因诸公投鼠忌器,且多方制衡,便是名将如云,却选不出一位可令八辅皆能满意的领军之材。

如杨大眼,因钟离之败,被先帝发配至营州(今辽宁)吹了三年的冷风,谁敢保证他未对先帝心怀埋怨,像梁州刺史元丽、陇西郡守崔祖螭一般,愤然从逆?

且因其与元英多年从属,相交莫逆,故而若杨大眼得盛回朝,元英必然势大,这与其余七辅、及你与陛下而言,皆非幸事……

再如李韶,因李辅诸子从逆元禧之旧事,陇西李氏素来被不被先帝所喜,且被分化、排挤多年。朝廷因此而有顾虑,又因李韶与崔、刘二人交好,故而其余六辅也不愿他领军……

诸如这般,不胜枚举:且只看我麾下这两万擅战之兵,为何不独选一军,如卫府、如中军、或是羽林虎贲,不论那一府,独一卫即可成军,却非要七拼八凑?

便是因八辅内耗,互相算计之故。也是我年只双九,只因幸进而骤贵,军功并无多少,资历更近于无,却能被登台拜将,授于仪同三司之征北将军的原因所在……

其余不论,除元澄与元英,我与其余六辅交情皆非同一般,便是功劳再大,至少八辅能利益均沾……”

李承志顿了顿,又极为认真的看着高英:“退一万步,便是为了多些军功傍身,洗去这幸进、佞臣之名,予朝中站稳当些,好护你周全,我也该夙兴夜寐,发奋为雄。

而你以为,宫中那夜予你‘我但有一口气在,必保你平安,更不会让人欺辱了你’之誓是敷衍之词?”

听到这最后一句,高英眼中猛的射出两道精光:“真的?”

李承志铁青着脸:“我就不相,这些道理,高司空未予你讲过?”

“叔父是叔父,你是你,岂能一概而论?”

高英咧着嘴笑着,但脸却像是水洗的一般,“若是你早些如今日这般与我坦言,我又……我又何苦撕心扯肺般的忧心……”

若是平时,我即便讲了,估计你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此时之所以会信,只是因你觉的我对元恪情深意重,必然不会在他陵前予你说谎而已。

他生前我都敢骗,何况死了?

但扪心自问,今日这些话,还真就无半句虚言……

李承志叹着气,从地上捡起高英滑落的锦裘,刚想给她披下,又觉不妥,便放在了她手里:

“早些回去吧……大军未驻,仍在行军,我也要走了……少则半载,多则一年,我必然回返。你也不必再妄想我会‘以死明志’这种可笑的念头,我连妻都未娶,子都未生,怎舍得去死?”

高英流着泪,脸上却笑开了花:“好……我等你……”

直觉这话有歧义,李承志张了张嘴,但觉的无论说什么,都好像不合适?

由她去吧……

“你保重!”

李承志看了看高英,又抬头看了看元恪的墓碑。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心中是什么滋味。只能暗暗一叹,又重重一拜……

推开庙门,门外就只有高文君,如痴了一样的看着他。

之前就只高文君陪着高英,再看高英吓的小脸儿惨白的模样,猜都不用猜就知道,她豁出去一般予元恪碑前坦言之时,高文君必然是陪着的。该知道的,自然也就知道了……

虽然事出有因,李承志还有生出丝丝愧疚:“对不住……”

眼泪“唰”的一下从高文君的眼眶中滚了出来:“我……我怎会怪你?”

若非出征,再只月余,就该与她成亲了……

李承志更觉愧疚,有如发誓一般的说道:“等我回朝,就求你过门……”

高文君紧紧的咬着牙,重重的点着头:“好!”

此地终究温存之处,李承志替她紧了紧松开的裘领:“走了!”

就只短短两句,高文君却被感动的泣不成声,竟连“保重”两个字都说不出来。

直到李承志翻身上马,与李亮渐行渐近,已成两点虚影之时,她才缓过了一口气。

身后传来“簌簌”的声响,又听“吱呀”一声,高英走出祠庙,掩好了庙门。

与来时心若死灰,了无生趣的模样相比,高英就如换了一个人,容采焕发,满面红光。

高文君眼中依旧流着泪,脸色却如隆冬寒冰:“日后你再敢逼迫于他,我和你拼命……”

“是姐姐对不住你……”

高英有些愧疚,又小心翼翼的试探道,“若……若有朝一日,他……他心甘情愿呢?”

“高奴儿,你不但瞎了眼,还瞎了心……既便因你逼迫之故,他依旧觉的愧对于我,不然何需予我致歉,可见他之情深意重?更或是,你忘了他那满头银丝?”

高英心中一疼,怅然若失:先帝……又是因为先帝?

但随即,她又开心了起来:若非李承志重情重义,孤何需认死了他一般,觉得他比高肇还要可信可靠?

更何必一想到他若有了万一,就那般惶恐,认定日后必然会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只因她永远都忘不了,元怿持刀刺来,他如疯了一般的扑来时的模样。

当时,先帝还被自己护在身上,元怿那一刀扎下来,十之**刺的是自己……

只是因为先帝么?

孤不信!

男女之情,妙不可言……高英不信,李承志能对元恪情深意重,能对高文君心怀愧疚,独独就能对她冷血无情?

真要无情,方才就不会在元恪陵前说那么多,讲那般多的道理……

虽然已不再奢望与他如何,但至少不用再担心被人害了都无人予自己报仇,更不怕便是死了,都无人挂念……

越想越是高兴,又怕被人窥破心思,高英只能紧紧的板着脸,又唤着高英与她同乘。

马车下了山,都已行至官道,高英才后知后觉的想了起来:“当时你就在门外,可曾听到他提及过陛下(幼帝)?”

“你与他近在咫尺都未记住,何况我?”

那时正喜出望外,心思恍忽,哪会听那么仔细?

不由的红了红脸,高英又听高文君回忆着:“我但有一口气在,必护你周全,更不会让人欺辱了你……好似真未提到过陛下?”

高英猛的一怔:那夜于宫中,他好似也未提及陛下?

是了……陛下虽是承嗣,但总归却是元怿之子,而非先帝血脉。予私自情而言,在李承志心中不知比先帝和自己差了多少筹……

原来,他自始至终都未敷衍自己,次次都说的是肺腑之言?

早该想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