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

第四三一章 白头之因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Ps:科普长文慎入。

这一章简单阐述了北魏从立国到灭国之间社会矛盾的形成与转变,不喜可跳过。

正文:

元恪刚驾崩的那几天,就连李承志自己也想不通,为何就能一夜白头?

这近月来,他辗转反侧,冥思苦想,直到昨日于帝陵前见了那三朵如青莲一般的烟云时,李承志才恍然大悟:

原来潜意识中,他早就将元恪当成了标杆、当成了模范,当成了前师不忘后世之师的那一块镜子。

不是拉过来一个人就能当皇帝的,何况还是像南北朝时期这种时局最为动荡,社会关系最为复杂、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

在这样复杂且艰难的前提下,元恪能成为北魏的中兴之主,使国力达到巅峰,必有过人之处。

入京不久,李承志自然而然的就开始观察和学习元恪治国、亲政、理军、牧民的方法、手段。

但都还没入门,学习的标杆说没就没了。所以李承志才会有一种“突然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的错觉。

在李承志看来,史书留白并不多的元恪,但与之相比,如开国皇帝道武帝、十二岁为太子时就力克柔然,之后灭大夏、克大燕、收北凉的太武帝、及迁都、汉化的孝文帝等等,元恪的功绩即便比不上这几位,但也没差多少。

当一朝开窍,突然意识到反并不是那么好造,皇帝更不是那么好当的时候,李承志才有意的开始了解、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及矛盾关系。

有两赵、三燕、两秦等前车之鉴,道武帝深知,如果不靠汉人、准确来说如果得不到汉人世族、豪强的支持,胡族想入主中原,做稳江山,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自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就拟定了鲜卑汉化的基调。而非像其余五胡政权一样实行“胡汉分制”的政策。

但长城不是一天就建立起来的,与之相比,“民族融合”这个大命题不知比修长城困难了多少倍。自然会洐生出极其尖锐的社会矛盾。

说通俗一点就是:即得利益阶层不肯放弃核心权益,必然会制造持续不断的反革命行为。

有压迫,自然就有反抗:道武帝最终被次子给杀了……

好在太子得力,叛乱旋起旋灭,并未引起大规模的动乱,汉化的国策也未动摇。

一直到道武帝的孙子、也就是被刘裕赞为“英图武略。事驾千古”的太武帝,北魏汉化进程达到了顶峰。相应的,民族矛盾也到了迫不容缓的时刻。

虽然太武帝见机的早,手起刀落,拉崔浩当了替罪羊,诛尽崔浩三族,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崔氏姻亲。更诛杀了意欲谋逆的太子,但民族矛盾依旧爆发了。

英明神武的太武帝没像道武帝一样死在儿子手里,却死在了太监宗爱手里。

之后太武帝的嫡孙,也就是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继位,为安抚鲜卑贵族,缓解民族矛盾,有意放缓了汉化进程,并恢复了佛教。

但矛质不可能凭空消失。为帝十三年,拓跋濬最大的政绩就是补窟窿——补太武帝用力过猛留下的窟窿。

其平定万人以上的宗室、鲜卑及氏族、高车、归附的匈奴等权贵叛乱数以百计,诛杀的胡族大臣得以“千”为单位。

这全是太武帝留下的烂摊子。

这十三年,也是北魏最为动荡不安的十三年,史载:国衅时艰,朝野楚楚。

但效果也很明显:反汉集团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胡汉之间的隔阂日渐淡化。

之后便是两度临朝称制,摄政逾二十载的北魏冯太后。

虽然污点不少,宠臣无数,私生活混乱不堪,更因为给男宠报仇,及不愿放权而杀了儿子献文帝(元宏之父),但一点也不能抹杀她对北魏的功绩。

如果说道武帝立国就定下了鲜卑汉化的基调,但汉化的基础,却是冯太后称制这二十余年间奠定的。

其一,班俸禄。

都已经立国,且入主中原多年,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员竟然没半个子儿的俸禄?

这种奇葩的现象,在北魏整整存在了近百年,国家没有因此而崩盘,堪称奇迹。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份工资,其代表着鲜卑族的部落式社会结构正式转向汉族封建化社会结构。

其后,则是均田及三长制。

班俸禄改变了社会结构,这两项举措,则促进了鲜卑族的社会生产方式。

说简单点,上层阶级不再采用杀鸡取卵、挖韭菜根这种自掘后路的掠压方式,而是换成种好了再割这种相对温和,还不怎么费事的手段。

自此后,鲜卑权贵、官员及胡族等军功集团不得不学习汉人做官、领军的方式手段。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汉人的礼仪制度、生活习性,乃至文化。

其后,则是孝文帝举国汉化,迁都洛阳。

引起的动荡也不小,如太子、鲜卑族重臣造反,以及元恪登基后元禧等人造反等等,都是元宏强行汉化的矛盾衍生。

至元宏分定姓族,将八姓为核心的鲜卑贵族融入新的门阀体制之中,与汉人士族结合起来,民族矛盾相对告一段落。

但新的矛盾又诞生了:世族门阀、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

准确来说,不应该是诞生,而是一直都存在。若追根溯源,至少要追溯到西汉后期。

东汉灭亡、三国之乱、至东晋灭亡、及南朝改朝换代如吃饭喝水,根源皆在于此。

其实相对而言,北魏初期这一矛盾不算突出。但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压制反汉集团,自道武帝起,经过太武帝、冯太后、孝文帝等掌权者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一矛质被无限加剧化。

至于南朝,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之后,就彻底躺平了。

“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句话就是明证……

元恪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极其具有针对性、且如神来之笔般的做出了解决的措施。

其一、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武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渐式微的关陇世族,如陇西李氏、弘农杨氏。

说简单点:世族门阀的家臣和私兵越来越少。

细化到具体手段就是:上层大力起用寒门、庶族,下层大力扶持佛教,和门阀世族抢地、抢人……

其二、大肆于地州建立官学,实行世、庶分教的制度。并于京中专为寒门建立四门小学。

这只是其次,最令李承志惊叹的是元恪强力推行的“举荐连保”、“举前就学”、“逢举必考”的制度。

世族起家当官,必须由州中正考察,并由三人以上的官员保举。但新官若是犯错,乃至犯罪,就会追究保举官员的责任,除非你已经死了。

举前就学则指的是专为皇族子弟、鲜卑权贵、及世族门阀建立的太学和国子监。虽不是强制性措施,不就学也能举荐当官。但受不受重用,升不升你的官,自然是元恪说了算……

而终元恪一朝,八成以上的新晋官员,都启用自太学、国子监、四门小学。

至于逢举必考,顾名思义就是想当官必须考试。不管是世族权贵子弟还是寒门庶族。

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对了,其实就是科举的雏形。

因创立科举制度,后世许多学者视杨坚为秦世皇第二。但追根结底,并非隋文帝灵光一现、脑袋一拍就想到了如此英明的决策。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知古鉴今……

可惜元恪死的太早,致使这几项举措无疾而终。并且将冯太后时期创立,孝文帝时期巩固的均田制、三长制破坏的一塌糊涂。

胡充华称制时期不但使门阀阶级更为固化,也使原本已趋于稳定的民族矛盾重新激化。

用两句话就能概括:辛辛苦苦三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更催生了新的矛盾:六镇军功集团与既得利益者,既中央及汉化集团之间的矛盾,堪称雪上加霜。

六镇起义的原因很简单:首都南迁,留守六镇的鲜卑贵族地位日渐低下,导致起义爆发。

目的更简单,就是反汉化……

没有六镇起义,怎会有尔朱荣招兵买马,壮大实力的机会?

更不会有高欢、宇文泰的崛起,自然也就没有魏分东西,没有北齐,没有北周……

扪心自问,既便出于消除战乱,不再使铁蹄肆虐中原,不再使两脚羊的悲剧再度上演,李承志也要拼命改写这段历史,而不是让其提前爆发。

元洛驾崩之后,元澄、元嘉等于京中追查、清洗元怀、于忠之附逆时,其同伙交待,于谋刺前,元怀与于忠就已携重金远赴六镇,蛊惑镇军一同起事。

李承志建议着重安抚,赏官、赏爵、赏钱、赏粮。但除高肇外无一认同,都觉的他在危言耸听。不但不安抚,反而派元怿持节赴六镇申饬?

李承志已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很担心大军还没到关中,倒先等来了元怿被斩了祭旗、六镇中的某一镇或全部起事附逆的噩耗。

故而才有这次暗仓陈仓,赴六镇之行……

脑中念头纷杂,已至子夜,依旧无一丝睡意。李承志不得不灌了半盏烈酒催生睡意。

被李亮唤醒,已是次日天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