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四三三章

第四三三章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刘韩勾着腰,垂着手,恭恭敬敬的候在堂下。

李承志戴着幂篱,刘韩看不清长相,但直觉此人应该很年轻。

而就是这个年轻人,让刘宝在信中予刘韩百般交待:惟此人马首是瞻、惟命是从,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哪怕这个年轻人让他去杀人、或是要他刘韩的命,刘韩也必须遵从,不得打半丝磕绊。

刘韩再笨,也能猜到此人来历非同小可……

“三日前,接到上使急令,鄙人连夜动用所有的关系,予府军、行在、各戍(边镇的下级单位)打探,终予昨日探知一二:五日前,元镇抚使(元怿)持节巡视,源都督(沃野镇将源奂)出城相迎……

晚间源都督予行在设宴,饮至正酣,不知因何事起了争执,竟于宴中动了武……听闻还动了刀兵……之后,就再未听闻过元镇抚使的消息……”

起了争执,动了刀兵?

李承志听的心里直缩。

元怿不是被杀了,就是被囚了……

现在已经顾不上追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争执,连元怿之死活都可以放至一边。着重要知道沃野镇上下想干什么,是不是已经准备起兵……

微一沉吟,李承志又问道:“镇军呢,可有异动?”

“暂未探到,这几日三城与各戍一如往常!”

刘韩想了想,又恭恭敬敬的回道,“不过近月前,有一与鄙人要好的别将来逆旅饮酒,无意间提到:

不年不节,无功无绩,陆副将(沃野副镇将陆延)却赏了他三匹绢……并称与陆副将交好之将军均有赏赐不等……”

无缘无故的赏赐,且还是一月前?

怕不是这源奂与陆延已经收了元怀送来的重礼,并答应一同起事了?

李承志狠狠的咬着牙,又问道:“再之前呢,可曾见到有人携大匹财货入城、有无往源奂、陆延府上送过重礼?”

“临近的关中、平城(北魏旧都),并夏、恒、朔、肆等州予镇城贩运米粮、绢布、陶瓷之商众多。再者临近年关,予都督、副将送礼者甚众,故而鄙人也未留意……”

意思是送礼的太多了,根本分不清是从哪来的?

事发突然,根本来不及打探。且就凭一个商号,能问到这么多信息已经不错了……

李承志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有劳……若再有疑惑,某再请刘主事相询……”

“上使客气,但有吩咐便可!”

刘韩客气的行着礼,又退了出去。

杨钧的一张脸已经黑成了锅底。

直到此时他才醒悟:李承本压根就没想勘查什么漕运,更不是想与高猛合谋,先下手为强抄于景的后路。

自始至终,他的目的地竟都是沃野镇?

若非不可能,杨钧都怀疑是不是李承志能掐会算……

“为何你突发奇想,竟能料到沃野镇必有反复?”

不是我知道,而是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也不只是一个沃野,而是六镇……

自元宏迁都洛阳之始,六镇就成了令皇帝、朝廷头疼的问题。

一是六镇连年受灾,不是旱就是涝,动不动颗粒无收,时不时就要靠朝廷救济。

但元宏、元恪年年都对南朝用兵,朝廷也不宽裕。只能靳令就近的关中、平城、夏、朔、恒、肆等州救济。

但各州的钱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就是朝廷将税收调济到十年后,但所需之粮却要在数月内征足。更要征调民夫,尽可能快的运至边镇。

所以州郡动不动就阳奏阴违,要么靠拖字诀,要么将难题重新推给朝廷。

就如今年夏时武川镇干旱,皇帝令关中救济。粮虽征上来了,也运到了武川,但却是朝廷掏的钱买的粮、征雇的民夫。

而且这钱还是李承志劫富济贫,坑了百官的夏冰卖给了和尚赚回来的。所以运到武川的粮才运了那么快。

而大多数的时候,等朝廷的救济粮抵境,边镇已是饿殍盈野。活人吃死人的现象绝不鲜见……

还有一点:铁打的六镇,流水的将军!

元宏改官制后定例,州郡刺史郡守三年一大考,每年一小考,任期最长不得超过六年。但边镇镇将、副镇将、行台等只任三年,且不许同地连任。

故而六镇的高级军官轮换的极快。但就跟中了毒似的,无论多么清明廉洁的官,只要到了六镇必贪。

有门路、有本事的,还能靠行商、走私捞钱。就如李承志于泾州平乱时,高平镇将阎提已经将贩铁、贩马的生意做到了南朝。

没门路的,就只能贪墨军队的钱粮。对镇兵镇民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李承志觉得,六镇能坚持到胡充华临朝末期才反,可谓奇迹……所以六镇就如一个炸药桶,但凡来点火星子,必爆无异……

“并非我突发奇想,而是先帝殡天之初,我就建言应安抚六镇,赏以钱粮……但诸公不允,只是遣清河王持节申饬……可惜,事与愿违!”

李承志轻声叹道,“至于我为何有此忧虑,只因于氏……”

他指的是于忠及父祖、子侄、族人等。

自曾祖于栗磾于道武帝起,于氏子弟世代领军,且皆为朝中重臣、皇帝信臣。

至于忠之父于烈时达到顶峰。

而自元宏后期,于烈就任领军将军,总督宫禁。至病逝足足有二十四年,其一手提拔的亲信、党徒何其多?

且有从龙之功,若非于烈任领军、于忠任武卫将军时严防死守,元恪早被几个叔叔害死了。

可以这样说,当时父子二人受宠信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元恪临近驾崩之时的李承志。

之后又是于忠,连任领军将军近十载,权柄不弱于父。

更何况还有于敦、于果、于劲、于须、于文仁、于天恩、于景、于昕等等均任过镇将、刺史的叔父、兄弟,党附者何其多?

粗粗算下来,大魏大大小小十七个军镇,四十六个州,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镇将、副将、行台,三分之一的刺史、郡守,与于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是直系姻亲就是任过于烈、于忠的从属。至于副将、郡守以下的官员不计其数……

朝廷不可谓不重视,故而诀议于冬日起兵,并派出三路镇抚使,镇慑地方、申饬各镇。

但唯一一点不好,就是太自信过头了,只知道示威,却不愿怀柔。

偏偏有人就不吃这一套?

李承志沉吟道:“源奂是什么来路?”

“原陇西王、太尉源贺之子,已故冯翊郡公、骠骑大将军源怀之弟。娶的是已故肆州刺史,于忠从父于须之女……”

源贺之子、源怀之弟,岂不就是勋卫将军(属左卫府)源规的叔父?

此时的源规正率左勋卫,跟着李韶往梁州行进……

李承志头都麻了:“李亮,稍后记得提醒我,予姑臧伯修书急报……不论多晚!”

“是!”

“副镇将陆延呢?”

“原为汝阳候,京兆王元愉任定州刺史时,陆延为王府司马,后受元谕谋反牵连被除爵。去年秋,迁为武川镇将,因贪腐被贬,降为沃野副将……”

呵呵……

李承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确如八辅所言:于氏一等门第、世代贵胄,且子弟众多。身居高位者何其多,与其联姻者又何其多?若矫枉过正,受其牵连者不计其数,朝中、州郡能幸免的官员怕不足一半。且大都为鲜卑八姓、五姓高门,也包括八辅……

又称:受元禧、元详、元勰、元愉等牵连着甚众,因坐罪免官,或受先帝责备而落罪之臣更不知凡几,如何甄别的过来?

事有轻重,权有缓急。李承志又建言,如北地各边镇,南地与南朝为界之各州,应重点宣抚。

其中于景便是已附逆的薄骨律镇将,于昕则是上任怀朔镇将,都督武川、怀朔、沃野三镇军事,去年才卸任,许多亲信部属,如源奂、陆延之流依旧在三镇充任要职……就是这个原因,李承志才建议着重安抚六镇。

但八辅只采纳了一半:宣自然可以,但抚就算了。

其实就是舍不得钱……

如今多说无用,只能想办法补救。

至少先要搞清楚,源奂与陆延是不是铁了心的要反,已准备到了哪一步?

稍一沉吟,李承志低声喝道:“元谳!”

“属将在!”

“我稍后修书两封,你持我令信,连夜送到夏州。其中一封送予武卫郎将元鸷,令他与元熙即刻出兵,赶往沃野……但切记,需化整为零,潜踪蹑迹,绝不可打草惊蛇……

另一封送予高刺史(高猛),令他即日整军,往朔方(今乌海,位于沃野镇与薄骨律镇之间,属夏州)挺进,扼守要冲,以免我腹背受敌……”

“元琰!”

“末将在!”

“我再修书一封,你以八百里加急,送往泾州,交予姑臧伯……若大军未至,即刻迎河南下,予半路迎截……”

“遵令!”

见李承志号如边珠,杨钧满脸惶急。

“你意欲用元鸷、元熙的两千骑兵,平定沃野?”

李承志不由失笑:“怎可能?”

沃野镇常驻兵虽只有五千,但在籍兵户足近有三万。

这三万户,每户至少有一位可受征的壮丁,不然就会取消户籍,收回土地,妻女配于其他军户,老幼的男丁则会沦为更低一层的奴籍。

且但有农闲,镇民就要受训,故而皆是家中备甲备枪,经年接受过训练,拉出来就能成军的壮丁。

所以若沃野镇举镇皆反,兵员至少在三万往上。虎骑和虎贲再精锐,也不敢狂称以一敌十……

“你也莫闲着,稍后持我旌节与手书,往怀朔镇走一遭。”

李承志边摊着纸边冷笑道:“怀朔镇将是罗鉴,且都督怀朔、沃野、武川三镇诸军事……他身为清河王之舅兄、陛下(幼帝)的亲生舅父,我就不信连他也反了?”

杨钧猛的一愣。

怎将这一茬给忘了?

当今天子元亶,就是罗鉴之妹所出。

他不但是天子舅父,清河王元怿舅兄,还是元怿的表兄(元怿的母亲是罗鉴的姑姑,就如元恪与高猛)。

再者,罗监都督西三镇(沃野、怀朔、武川)军事,沃野真要反了,他怎可能脱得了干系?

杨钧心中大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