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四九八章 劝战(二)

第四九八章 劝战(二)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已至未时三刻,日头正暖。河水波光粼粼,时不时就有鱼儿越出水面。

开春之时战事便起,两岸的良田并未耕种,如今田中长满了野草,绿意怏然。

南军便在此处扎营,浩浩荡荡数十里,尽是营帐,一眼望不到尽头。

一杆近有三丈高的信幡迎风飘扬,上书一个偌大的“昌”字,旗下便是昌义之的帅帐。

昌义之年近五旬,两鬓班白,身形中等,容貌普通。此时只穿着一身布衫,站在汧水南岸,细细的观望着北岸的魏军大营。

若非身侧军将林立,旗帜飘扬,谁都看不出他是手握十万大军的统帅。

如今,南梁还在世的名将当中,他与韦睿齐名。

而在梁之前,也就是宋、齐两朝之时,韦睿声名不显,多事幕僚之务。但因出身三辅韦氏,故而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助萧衍起事,才崭露头角。

三年前,在钟离之战时,韦睿与曹景宗驰援坚守钟离的昌义之,大败元英、邢峦、杨大眼等北魏名将,掩杀魏军精锐数十万,才一朝闻世,得以进爵为侯。

而与之相比,昌义之少时便有武干,予南齐时就多立战功。萧衍任南雍州(襄阳)刺史时,昌义之便是其心腹大将。

后随萧衍四方征伐,连战连捷,勇不可敌。包括南齐国都建康,也是昌义之率军攻克。南梁建国后,萧衍封其为永豊县候、直阁将军(从三品,掌宿卫,类似北魏领军将军。)

之后,萧衍又授昌义之假节,调任徐州刺史,镇守钟离。

时值元恪继位的第三年,其野心勃勃,誓要一举荡平南梁,拜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率十万大军攻梁。

这一攻,便是整整五年,小小的一个钟离,就如铜墙铁壁,使魏军不得寸进。

不论是元英、李崇、李平、邢峦、杨大眼等,但凡大魏数的着的名将,除奚康生与崔延伯二人镇守北地。余者无不在钟离城下悻悻而归。

直至钟离大败,以元英、邢峦、杨大眼落荒而逃,魏军一战折损二十余万精锐而告终。

而最危急之时,莫过于元英大败前夕。近二十万魏军围困钟离,城内的数万大军战至不足三千人。

若非昌义之每战必身先士卒,硬是坚守到韦睿与曹景宗率军来援,怕是南梁都已被元英给灭了。

所以,这个如邻家老农一般的老倌儿,真心不是个善茬。得知是昌义之领军之时,李韶如临大敌……

“多肥的良田,整个关中怕不是有百万顷?就这般白白荒废一年,至少欠收万万石。若是归我南梁,至少也能养民百万户……真是可惜了……”

昌义之连声感慨,捏着细细的黄土,满脸都是惋惜之色。

身周的将领无不蠢蠢欲动,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眼中尽是羡慕和贪婪。

如今的湖广、两江、两淮尚在开发,东北还是深山老林,数来数去,就只关中产粮最多。

所以才有“关中熟,天下足”的谚语。

自秦之始,至宋以前,只有得关中者才能得天下。究其根缘,便是因为这千里秦川,百万倾良田。

也不怪萧衍眼热,三言两语就被元怀和于忠给说动了心。

当即便有将领凑着趣:“都督所言甚是……今朝之后,关中再不复为魏土,而是我梁境也……”

附和声一片,甚至已有军将憧景,此胜之后,可由昌义之向皇帝请奏,能否予诸将在关中赐些封田。

昌义之点头敷衍着,但心中很是不以为然。

元魏又不是纸糊的,哪有那般容易?

自道武帝建国,拓跋氏一年胜过一年,一代强过一代。数帝皆为明群,国力日渐兴盛。

反观南朝,自东晋以来内斗不止,数朝皆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得以窃国。此消彼长之下,元魏强于南朝多矣。

若非有柔然牵制,消耗了大魏近七成的国力,这天下早就大一统了。

便是因钟离之战,元魏由盛转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可能只一战便致元魏亡国。

昌义之只期望真如元怀与于忠所言,只要胜了这一战,元魏便会狼烟遍地,反贼尽起。

也就只有那时,南朝才得以有龃龉关中,乃至北伐的希望。

心中转着念头,昌义之又沉声问道:“景俊,某之前遣你往汧源城,请济阳王、于领军等予午后入我帐中商议,他二人是如何回应的?”

“秉县候,于领军称:最后午时,吐谷浑统帅伏罗大人便会抵达汧源,故而等伏罗大人来后,定会并济阴王一道来拜会都督……”

成景俊恭身应着,心中却犯着嘀咕:自予汧源城中见过于忠,回返后向昌都督复命,他这已然是问第三遍了。

自己并不记得何处有误,于忠是如何回的,他便是如何秉报的,连一字都未差……

正狐疑间,又听昌义之问道:“诸位可曾听清了?”

众将齐声回道:“听清了!”

“那便与老夫合计一二:那伏罗放着西线不守,何必赴数百里之遥,来汧源一遭?”

“想必那伏罗仰慕县候久矣,故而前来拜会!”

“呵呵?”昌义之顿时就怒了,“放屁!”

正要喝令左右,将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军将拉下去掌嘴,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呼喝:“县候:济王殿下、于领军,并伏罗大人已至营中,请县候一唔……”

终于来了?

昌义之悠悠一叹:“回营!”

……

听闻昌义之到帐外,元丽、于忠、伏罗三人不约而同的起身,齐齐迎出帐外。

昌义之只是一眼,便知哪位是元丽,那位是伏罗。

一个束着长冠,另一个却揶着辩子,用脚趾头也能猜的出来。

昌义之远远的就抱起了拳,朝着居中而立的元丽做着揖:“久闻济阴王之威名,如今有幸得见,果然乃人中龙凤!”

“县候谬赞,该是元某仰慕县候才对!”

花花轿子人抬人,自然少不了一番恭维。好一阵谦让,三人合推最为年长的昌义之坐了首位。又称远来是客,请伏罗坐了次席。元丽与于忠则居最末。

四人落坐,昌义之双眼略略一扫,最后定在伏罗脸上:“某予汉中召兵之际,便知大人已出兵松潘。如今半月有余,想必西线之战事极为顺利?”

顺利个鸟毛?

就如揭开了结痂不久的伤疤,伏罗的脸色顿时一黑。

若不是清楚这老倌儿前日才到,一无所知,伏罗险些以为昌义之的羞辱他。

若说顺利,那就是自欺欺人。若说不顺利……伏罗委实说不出口。

难道告诉昌义之,只打了一仗,他就被李承志给吓破了胆?

来时三人就已然商议过,与其让昌义之不明就理轻敌冒进,最后落个一败涂地,索性如实相告,让他自行决断。

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伏罗极为赞成元丽的建议:要么不战,要么尽早开战。

如果能在李承志回援之前击溃李韵,将这五万余魏军尽数歼来,将岐州这颗地处关中腹心的钉子彻底拨除。而后兵分数路,或攻关中数州,或挥兵北上与柔然南北合击图谋北镇,更或是出兵潼关,兵指洛阳。

便是李承志有三头六臂,那时手中也就只余三四万兵,他又能防的住几路?

且已迟一步,便是步步迟。他雷器再利,而伏罗,昌义之又非死人,难道不知避其锋芒?

但若错过了这唯一的机会,等李承志回兵岐州,与李韶兵合一处,就是十万大军在手。且坐拥岐州,进可攻,退可守。

更令伏罗担忧的是:有李韶为后盾,李承志便可时而虚之,时而实之。你当他在岐州,他突然就到了潼关。你当他在岭北,他却从秦州绕过了秦岭,直击联军腹背。

如此一来,就是借联军十颗胆子,也不敢分兵。

所以伏罗已经打定了主意,若今日劝不动昌义之,那自明日后,他就会做壁上观。

总不能偷成不成折了米,连贼命都要丢了吧?

若有奇迹发生自然最好,跟着昌义之打打顺风仗无可厚非。但情势一旦不对,伏罗就会连夜退兵。

反正他皆是骑兵,跑的快,也能跑的及……

本是一句试探之言,伏罗随意一句就能敷衍过去。昌义之便是起疑也不好深究。但谁想伏罗竟应都不敢应,而是不断的给元丽和于忠使着颜色,好似要让这二位给他解围。

昌义之心里忽的一突:莫不是……伏罗败了?

但想想又不对?

早间才有岭北的斥候来报,称胡骑浩浩荡荡,依渭水南岸向东而来。观其营旗,阵形,至少也在三万左近。

而伏罗此次出兵才只三万,就算已与李承志接战,且已败了一场,折损也应不大。按理说,无法不到退兵的程度。

但偏偏伏罗此次却是尽起大军而来?

所以昌义之极为不解,方才才会再三追问麾下……

正当他惊疑不定,于忠忽的起了身,朝着昌义之深深一揖:“于某有愧于都督,更有溃于陛下……”

他口中的陛下,自然不是洛阳的幼帝,而是建康的萧衍……

有愧……莫不是于忠在建康时瞒天昧地,撒了弥天大谎?

眼前一晃,便见于忠已然起了身。往袖中一掏,拿出了厚厚的一摞信件。

“还望都督见谅,并非于某有意欺瞒,实乃时局如疾旋踵,日异夜变。而只短短两月,就如天翻地覆……”

接过信件,昌义之并未急着打开,而是双眼如电,似刀锋一般盯着于忠:“先不论之前如何,我就问眼下:西线如何?”

即便三人已然商定,要予昌义之和盘托出,但话到嘴边,于忠依旧有些说不出口。

委实是他在建康时,将话说的太满。可惜事与愿违,但仅仅月余,李承志直接狠狠的来了两巴掌,将他打的鼻血直流。

“败就是败了,有何不可说?”

伏罗很是光根,直言不讳道,“已至如此地步,我等自是不敢欺瞒昌县候:西线败了,清水皆破,元继已死,侯刚与元暇尽率万余儿郎,来助都督……”

昌义之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助你大母?

西线兵力五万余,除元继的两万多步卒,就你伏罗的三万精骑。如今连元继都已战死,为何你伏罗麾下兵力依旧?

再者,清水破不破,和侯刚有何关系?

如果他没记错,于忠提过:西线由元继为帅,亲自固守清水,元继之弟元暇固守秦安,侯刚居中策应……

如此一来,岂不是清水城刚破,侯刚与元暇就弃了秦安?

不然这二人何来的万余兵力?

“某知都督已然认定,定是我慕容伏罗胆心如鼠,更或是居心不良,继而做壁上观,才至江阳王殒命。但都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伏罗振振词,眼中无半丝愧色,“不如,都督先将这些急一一阅之,再骂伏罗也不迟?”

沉默了许久,似是从牙缝里迸出来一般,昌义之重重的吐了一个字:“好!”

于忠怅然一叹,将信封一一拆开,摆在昌义之面前:

“此为第一封,由沃野副将陆延予冬月初十送来,称已与杜仑部大人窦领商定,予年节之前起事……”

此事元怀和于忠在建康之时,着重予皇帝提过,称陆延与窦领里应外合,必会致六镇大乱。

之后,柔然可汉丑奴就会遣派大军,击破六镇。

到这一步,元魏朝廷哪还顾得了元怀,于忠等几个叛臣?

必会急召大军赶赴六镇,到时吐谷浑与南梁就会趁元魏无瑕顾及,直取关中。

这一计不可谓不毒,就如两把刀,一万刺在了元魏的脖子,一刀刺在了元魏的后背,必会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便是因这一计,又知伏连筹与丑奴皆已欣然应诺,答应元怀出兵,才促使梁帝萧衍答应了元怀和于忠,遣大军往关中分一柄羹……

匆匆一扫,见并未有异,昌义之又转向第二封。

“冬月下旬,朝廷出兵,拜李承志为帅。出兵次日,李承志不知所踪……予两旬后,突现沃野……”

昌义之的双眼猛的一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