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一四章 定计

第五一四章 定计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夕阳西下,渭水河面波光粼粼,似是洒下了万点金星。

两军一处岸南,一处岸北,皆依河畔急行。大军行过,烟尘漫天,就如两道巨大的黄龙,一前一后,紧随而至。

恰至凤凰岭一带,此处地势稍缓,最利大军休整。故而就如约好的一般,敌方两方竟都将临驻之处选在此地。

两军各据两岸,隔河相望,谁也不敢近前一步。似是多年未见的老友,颇有些近乡情怯。

于忠坐在马上,探首凝望着对岸的各色军旗。越看,于忠便越是狐疑。

何止元鸷与崔祖螭?

那营中居中而立,最长的一杆大纛,分明就是李承志的帅仗。而大纛之下,另外还立着一杆刁字旗。之外才是如元鸷、源规、并崔祖螭等人的号旗。

如此看来,便是李承志未至,至少也该是右都督刁整执李承志之仪仗而来。因此这上万骑兵,应为实军,而非疑兵……

正猜疑间,一骑越过于忠亲卫,凑到他身侧。于忠回眸一望,却是伏罗副将慕容高。

也如于忠一般,慕容高眺望一阵,疑声问道:“既然李承志未至,那刁整又何必多此一举,撑这么一杆大伞予营中,岂不是白白将行军之速拖慢了不少?”

于忠暗暗一叹,心道蛮夷果然是蛮夷,竟连这般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于洛阳出兵之际,李承志登台拜将,更受天子之礼。而皇帝授予他之三样符节,便是虎符、金杖,并这大纛。故而此旗一出,便如李承志亲至,更具天子之命……若擎此旗至于武都、白马关下,再许以重利,试问关上守将、兵卒如何做想?”

原来是用来劝降?

怪不得昌义之那般惶急,急遣于忠而来……

“但如此大张旗鼓,也说不准是李承志在虚张声势,欲以疑兵之计,诱使我等分兵往西。是以北岸这万余轻骑,应为虚兵:看着阵势极大,但定是备马居多,甲士居少……”

慕容高依旧残存着一丝幻想,“且如他所愿,昌县候急遣这逾万甲骑来援,再加有渭水阻挡,我等必是要比北岸魏军早一步先到武都。故而莫说只凭这一杆空旗,便是李承志亲至、魏帝亲临,又能如何?”

要如这般,困于陈仓之大军岂不是更如鱼游釜中,岌岌可危?

于忠反倒期望,李承志只是在陈仓虚张声势,眼前这一路当为实兵才好。

至少有武都、白马两座坚城可依,并有嘉陵江之险,再加两城守军,并这逾万甲骑,当能阻得李承志一两日,为欲经陈仓、褒斜两道而入秦岭的联军赢得一丝喘息之机。

不然若由李承志自汧源强行渡过渭河,迫不得已之际,昌义之就只有死战一途。到那时,才是万事皆休……

但道不同不相为谋,慕容高自然是巴不得李承志尽遣大军强渡渭水,尽快与昌义之开战,以此让开西路,以便伏罗尽快西逃。

因此于忠也懒的与他多言,只是仔细和瞅着岸北敌营。

恰至此时,魏营又有了动静。似是体整已罢,竟要连夜行军。

而就如耀武扬威一般,每出一营,皆会先至岸边,予于忠眼前行过。

看着一队接一队的甲骑络绎不断,连绵不绝,于忠的心中稍稍一松,而慕容高的脸却阴沉如水。

如慕容高所言,魏骑确实备有副马,但至少也是一骑两马,而远非如他所期盼,大部分都为空马。

如此一来,此为实兵已是板上钉钉。且这般急迫,竟要夜行,分明是对武都并白马两关志在必得。

至此,伏罗猝然定计转奔往西,趁李承志与昌义之鏖战之际无瑕顾及,由陇山道出关的计划已然落空……

慕容高目眦欲裂,厉声喝道:“快报予大人:西路已断……”

见状,于忠也予左右交待道:“遣快骑报与昌县候,就称于某心意已决,便是枭首武都,也必与魏军决一死战……某别无所求,只愿县候安然南归,能善待于某之家人……”

听此意,于郡公竟已心生死志?

亲信心中一紧,连声应诺。

“慕容大人,事已至此,除决一死战已无他途,故而令全军起营吧?”

决一死战个鸟毛?

一想到魏军的天雷和诸般火器,慕容高就只觉心肝直颤。

但还能如何?

南有秦岭、北有渭水,前有强敌,后有伏罗与昌义之,他就是想不战而逃,竟都无路可去?

竟真如于忠所言,如今之计,只有决一死战,才有一线生机?

慕容高踌躇良久,狠狠的一咬牙:“起营……”

……

已至四更三点,衙中灯火依旧,看来又是一夜无眠!

已然熬了两日,昌义之脸色乌青,眼中充满血丝。再加未曾好好梳洗,半白的头发甚是散乱,故而乍一眼看去,昌义之就像突然老了十岁一般。

心腹端来了一罐肉羹,小心翼翼的迈过门槛,悄无声息的放在了昌义之的手边。

闻到香味,昌义之放下手中地图,黯然一叹:“我无甚食欲,端下去吧!”

裴邃轻轻一挥手,遣退了亲信。待四下无人,才温声劝道:“自昨日天明至此,已近一个对时,你粒米未沾,只饮了几杯水酒,这如何使得?

而如今之际,你便为全军之骨,若因积劳成疾而一蹶不振,这十数万大军便如无头之羊,岂不是任由魏军宰杀?故而便是食不甘味,如同嚼蜡,也该吃一碗才对……”

昌义之闻言一顿,长叹一声,搬过了瓷罐,往口中塞了一勺。

只觉银匙之中并非肉羹,而是毒药。入口之时,口中顿时就生出了一股苦水。胸腹之中更是鼓胀如塞,何其难咽。

硬吃了几口,终是敌不过腹中呕意,昌义之哇的一声就吐了出来。春风吹又生那一滩秽物之中,竟带着几缕血丝。

裴邃悚然一惊:难不成一语成谶,昌义之真已积劳成疾。

“吭……吭吭……无妨……应是多日忧虑,积郁所致……渊明莫要声张……”

“已然这般,你却仍要苦苦支撑?便是在此枯坐一夜,又于事何补?”

裴邃紧紧的抓着昌义之的袖子,声音隐隐发颤:“县候,听邃之言,且去稍歇片刻。若有急报,我必唤你……”

“集十万大军之安危于我一身,我如何能闭得上眼?”

昌义之惨然苦笑道,“稍有睡意,就会梦到麾下儿郎被李承志斩杀殆尽、付之一炬。而后便猝然惊醒,战战惶惶,汗如出浆……故而还不如不睡……”

这几日,见昌义之坦然自若,坚似磐石,只当他成竹在胸,早有定计。却不知,已然惶恐到如此地步?

有如吃了黄莲,裴邃满腹凄苦,悲声问道:“三年前予钟离之时,为三十万魏军所困,城破在际,危在旦夕,你依然如故,安之若素。而如今远不至那般生死存亡之关头,你何苦忧虑至此?”

“因而钟离之时,昌某已殚智竭力,鞠躬尽瘁,手段尽出。故而问心无愧,便是败了也理所当然。而如今,便是我涸死干虑,却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局势大好,而眨眼之间便急转直下,竟未接战几次,就成困兽犹斗之势?”

昌义之双眼空洞无神,望着屋顶悠悠叹道:“难道是……天要亡我昌义之?”

“与天何干?”

裴邃气急败坏的吼道,“你我征伐半生,杀生无算,伏尸何止十万?如今已到暮年,你竟又信起了这等神鬼之说?”

“好,既非天意,也与神鬼无关,那李承志那天雷、火油,并那数桩机秘从何而来?”

裴邃猛的一噎,动了动嘴唇,却不知做何解释?

其实不但是昌义之,便是他裴邃扪心自问,安敢称未这般惊疑过?

不过二人城府颇深,更是知悉厉害。便是心中再怕,也不会显露于色,更不会予旁人吐露。

“事已到此,皆只当他是无稽之谈,如今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裴邃怅然叹道,“不然还能坐以待毙,等死不成?”

“我焉能不知这般道理……正因如此,我才殚精竭虑,但苦思却不得破局之法,是以积郁成疾……”

苦思不得破局之法?

裴邃好不惊疑:“如今于忠已然探知,西去之魏军皆为实数。李承志尽遣骑兵欲经陇山道攻我后路之意图昭然若竭。

但于忠与慕容高已于武都驰援,且午后便予松潘(属吐谷浑,与南梁、元魏交界)与梁州(南梁州,今四川绵阳)急报,至多明日,这两处必会出兵急援武都。

便是李承志凶猛似虎,势如破竹,也已无望阻我等南归。故而只需按步就班,待天明后起营入谷便可,县候何忧之有?”

“某便如渊明一般,之前也是如此以为。但直至子时,接到于忠急报,坐实西去魏军为实,而后伏罗便急来寻我。称陈仓谷道狭窄,便是与魏军接战,也无骑兵之用武之地,故而能否允他率余军并元丽等尽皆西去,也好助我将李承志阻在武都。

那时我才猝然惊觉:连伏罗都能想到骑兵于故道中无用,李承志安能不知?故而西去之魏军确为实兵,却也是一招闲子……李承志之本意,依旧意欲尾随我军掩杀而来……”

裴邃被惊的毛骨悚然。

怪不得已是三更半夜,昌义之突令候刚并兰子云之后军掘挖河道,欲将南岸淹成一片泽地。

而后又将军中劲弩、石炮等尽皆集于岸边,并强令元丽退出关城,甚至不惜以开战相要挟?

原来他已料定,魏军必会强渡渭水?

“李承志既……既要强行渡河,为何予昨日偃旗息鼓,空等一日?”

“前日退兵之际,我便令子云将上下百里之内船只尽数焚毁,魏军只能由汧阴、岐州等征调船只。就如我等眼见退路在即,却不得不休整一日,待集齐粮草、备足车马才能行军……

是以昨日李承志只能望河兴叹。而以我预料,今日之李承志必有所动……”

好贼子,竟就如附骨之蛆,阴魂不散?

若是以往,裴邃必有百般理由,以说服昌义之并他自己,以求百折不挠。

但如今他搜肠刮肚,绞紧脑汁,却想不出半点依仗?

委实是李承志诡谲多变,且又强之又强。

而扪心自问,真就只是因李承志凭借火器之利,才致他与昌义之到如今这般近似走投无路的地步?

此乃主因,却非尽然由此。

若非魏军甲坚刀利,兵多将广,李韶焉能视突至汧阴城下之十数万大军如无物?

若非军纪严明,车马充足,焉能任李承志来去如风,早间还予秦安,黄昏便至汧阴?

元魏国力本就强盛,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甲有甲,要马有马,要将有将。且号令如山,令行禁止。唯有如此,才使李承志如臂指使,如虎添翼。

故而若深想,这一仗,竟输的一点都不冤?

可惜即便肠子都已悔青,也已无济于事……

“无非便是你死我活,鱼死网破……”

裴邃牙关咬的咯吱直响,“待天明之后,请县候先率大军入谷,而后便由某来断后……无非便是一死而已……”

“枉你年少便有神童之名,今却这般糊涂?”

昌义之冷声斥道,“若是我先行一步,只待魏军过河之际,便是尔兵溃如山倒之时。故而只有昌某留下,尚有一战之力,余者皆不足论……

渊明也莫要置喙,更无须等至天明……遣兰子云去掘堤之时,我就令前军先携粮草悄然入谷。而待我稍后以议事之名将伏罗、元丽等人诓至衙中,你便即刻起营,以防此二贼与我军抢道……

待你走后,若能守住河岸,我便坚守。若守不住,我便退回城内,多少能为你拖延一时……而那时,伏罗与元贼也定如丧家之犬,慌不择路之下,也只能随你之后入谷。

但谷道就那般宽,你只需予后军置一劲旅,就能逼此二贼不得不予你断后。故而便是我败了,你也能安然南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